- 相關推薦
《一顆小桃樹》評課稿
4月24日上午第三節在學校小會議室聽了廈門一中肖珊老師執教的《一棵小桃樹》, 肖珊老師首先抓住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這一特點,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根據具體的學情來定教學內容。在學生自己能完成的前提下,讓他們自己去讀,去理解和感悟,老師只給他們一些提示,促使他們對課文主題,和作者對家鄉的土地的感情理解更深刻一步。
其次,在教學內容上一節課可講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作者的情感,插敘的記敘順序,積累字詞,分析奶奶這一人物形象等多種形式推導出文章主旨,但肖老師較好的做到“舍”,善“舍”才能保證精講多練,一課一得,提高學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三是肖老師語言親切,教態溫和。“孩子們”的稱呼拉近了師生距離,從發言的人數看,班上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參與課堂師生對話。當然這也得益于課堂上肖老師給予學生討論交流時間充分,有助于學生閱讀思考。
【《一顆小桃樹》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露珠》評課稿08-06
小牧笛評課稿08-05
音樂小螺號評課稿11-21
音樂《小螺號》評課稿10-19
頑皮的小鬧鐘評課稿09-23
小學音樂評課稿-《小烏鴉愛媽媽》評課稿11-17
小攝影師評課稿07-26
真善美的小世界評課稿10-18
《雪地里的小畫家》評課稿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