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認識》評課稿

時間:2024-12-16 17:55:17 小英 稿件 我要投稿

《倍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

  “倍”是由兩個數量相比較而產生的,是兩個量比較的結果,以一個量為標準,另一個量有這樣相同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倍的認識》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倍的認識》評課稿 1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氨丁钡母拍钍殖橄。這節課,李老師為了讓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讓學生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倍是兩數之間的數量關系。下面我分三個方面談談李老師的“倍的認識”這節課。

  一、微課新授,新穎有趣

  現在科技發達,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很多的改變。在這節課中,李老師用微課進行知識的`講解,在微課視頻中給孩子們講解什么是倍?以及幾倍的含義?看完微課后,問學生你知道了哪些關于倍的知識?在學生不斷說的過程中,加深對于倍的認識。

  二、注意數形結合,理解“倍”的概念。

  在課上李老師非常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例如:她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數水果,擺水果,圈水果,把“倍”的認識轉化成幾種水果的關系,使“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從生活中的實際物體的個數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接著李老師又讓學生圈一圈三種顏色的圓片,從實物轉化成尋找圖形之間的關系,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整個過程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熏陶。這樣的數學教學循序漸進,簡單易懂,學生的學習既輕松又高效。

  三、重視操作活動,積累活動經驗

  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創造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積累經驗,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探究過程層次分明,通過圈一圈,數一數、擺一擺、畫一畫,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李老師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之后安排了有目的的操作,從操作中積累活動經驗,在有了豐富的感性和理性經驗后抽象出概念、從而理解了“倍”的算理。整個過程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玩中學,學中玩。這節課學生不但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完整地建構“倍”的概念,有效培養學生用遷移,驗證等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和操作等各種能力。

  《倍的認識》評課稿 2

  《倍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乘法、除法,知道幾個幾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初步認識倍的意義,知道幾個幾與幾份、倍之間的關系。

  1、情境引入,激發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宋老師利用課本中的情境圖,通過觀察胡蘿卜、白蘿卜和紅蘿卜的數量,讓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兩個數量之間的和與差關系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由此引入兩個數量之間的一種新的關系,倍的關系。

  2、重視讓學生用圈一圈,動手操作來理解幾份與幾倍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宋老師讓學生把胡蘿卜看做一個整體,圈一圈,然后讓學生觀察,紅蘿卜有這樣的幾份,把幾份與幾個幾聯系起來,突破對于倍的理解。從而得出,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初步體會3個2根與3倍之間的關系。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又利用白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根數做對比,讓生體會白蘿卜有5個2根,那么白蘿卜的根數就是胡蘿卜根數的5倍,建立5個2根與5倍之間的關系。

  3、發現規律,建立倍的模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紅蘿卜的根數,發現4個2根與4倍、5個2根與5倍、6個2根與6倍之間的關于幾個幾與幾倍之間的規律,逐步建立倍的模型;接著教師又通過改變標準量的數量,體會標準量與幾倍量之間的關系模型,讓學生辨析,使學生體會到標準量的變化引起倍的變化。

  《倍的認識》評課稿 3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時能運用這一概念去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v觀整節課,有以下幾點感受:

  首先王老師把握住了小學二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一特點,采用了直觀的擺一擺、畫一畫等實際操作,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之后深化對倍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讓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自我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構建過程。在這些擺一擺、畫一畫環節中,我想在學生獨自操作過程中,老師最好能給予必要的指導,比如兩行圖形的左端最好能對齊,畫出的倍數關系要分明等,為今后線段圖的學習作好準備。

  現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是:對單一的、顯性的問題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但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只注重找到問題的答案,往往呈現出套用題型的現象,像今天的`課《倍的認識》,學生已經找到了規律,都是用乘法計算,也許走出這堂課,很多學生又會感到無從下手,基于這種考慮,王老師把述說解題思路作為本節課解決問題實施的重要策略之一!澳闶窃趺聪氲模俊薄澳隳茉侔阉南敕ㄕf一說嗎?”等等,指名說,自己說,同桌互相說一說,讓學生在闡述中檢索自己的思考過程。

  再來說說王老師選取的教學素材,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活動。創設的猜年齡練習,起先只告知學生媽媽的年齡是小華的倍數,學生答案挺多,然后再讓學生根據條件猜,是5的倍數,不但讓學生明白猜想是要有依據的,而且要符合實際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巧妙的對有關倍的知識進行了練習,學生這樣學習的興趣也是濃厚的。踢毽子的練習,讓學生根據多個信息發現其中的倍數關系和相差關系,從而進行區分解決,這一練習開放性強,有利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問并解決問題,更是拓展了思考的空間,使所學的知識向縱深發展。在解決的過程中,建議王老師讓學生把選擇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連起來說說,這樣學生會更明確,也不致于一些中差生無從下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估算,并且在各個學段中都安排了估算的內容,但我們都知道,估算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長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和訓練,在本節課的最后,出示“小芳跳的大約是小明的3倍。小芳跳了幾下?”這一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學生稍一思考就說出小芳跳了18下。便沒有了其他答案,由于下課鈴聲已響,王老師直接帶領學生理解大約的意思,并告訴學生19下、20下都是可能的,應該說王老師的這種滲透思想是值得我們提倡的。

  另外,在學生的練習反饋中,發現學生說xx是xx的幾倍,依舊是學生的一個難點,如:跑步的6人,跳高的3人,學生說:跳高的是跑步的2倍,從這一回答可以了解到學生知道6和3是屬于倍數關系,但究竟哪個是1份,還沒更好的理清,建議王老師在前面的教學中再深化、強化一些。

  《倍的認識》評課稿 4

  “倍的認識”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起始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讓學生理解倍是指兩個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初步建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計算思路。更多的關于教材的分析我就不多說了,剛才xx一下的王老師已經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解讀。

  我們開發區在強調課堂導學,這樣的課堂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教師只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這樣的理想課堂大家都在追求,但是在實施中我們會“怕”,一怕不講怎么能會呢?但是我們想過沒:任何一位教師在講得過程中一定會有學生或者沒在聽,或者不愛聽,或者聽不懂,這樣的講是無效的。二怕學生的活動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且學生在活動中所產生的多樣化結果或者想法需要時間進行展示和分享,這樣一節課的時間遠遠不夠?墒侨绻覀儼呀虒W內容理解的更為廣泛一些,不僅包括課堂講授的內容,還包括學生所經歷的學習活動以及通過學習活動可能取得的收獲和發展,那么這樣的教學內容將更加豐富。陳老師的這堂課就比較好的接受了這兩個怕。

  我們都知道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中,陳老師沒有給“倍”直接下定義,而是通過大量的直觀感性材料和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動手操作、語言描述,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系,體驗、明白“把什么當作標準量(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從而逐步建構“倍”這一概念。陳老師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主動建構“倍”的概念

  我們可以看出陳老師在本節課中把自己置于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去積極思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比較去主動探究,盡量給學生多一點的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在本節課中,陳老師通過把2顆紅珠子看成1份,黃珠子的顆數有3個2顆,3份,那么黃珠子的顆數是紅珠子的3倍。在這里陳老師通過圈一圈、數一數、說一說的方式讓學生溝通了“倍”和“份”之間的聯系,初步感知倍,在此基礎上在接下的探討藍珠子和紅珠子的數量關系時,陳老師讓學生自己通過畫圖、圈圖的方式進一步感悟“倍”與“份”的關系,知道有幾份就是有幾倍。接著陳老師通過變式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倍”。整個教學過程,陳老師始終抓住“把什么當作標準量(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這個數理來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倍”的概念。

  陳老師也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本節課的教學,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知識又能合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畫一畫、圈一圈說一說,在腦海中產生初步的表象,再在教師的引導通過一系列的變式,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征,從而形成倍的概念。同時,教學時,陳老師也十分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是從實際物體的個數入手,是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練習設計中,正方形方格的設計也很好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為后續的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埋下很好的伏筆。

  其實,我們發現只要我們敢于放手,我們的學生也能綻放出許多的精彩點,就像今天的學生一樣,我相信在長期的導學課堂中,學生和老師都會有所成長,教師實現了課堂理念的真正轉變,獲得對教學的全新理解。學生經歷了真正的主動學習,獲取了受益終身的學習能力。

  當然,沒有一堂課是十全十美的,陳老師這堂課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如建構“倍”的概念時匆促了點,在教學后紅珠子和黃珠子的倍數關系后放慢腳步,通過讓學生圈一圈、畫一畫、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倍”和“份”之間的聯系,感悟有幾份就是有幾倍,從而真正掌握“倍”概念。同時在練習中應該進行相應的拓展,“倍”不僅僅停留在“整倍數”的概念上,“倍”還可以是“幾倍多幾”或“幾倍少幾”,為以后進一步深化倍的概念做伏筆。

  《倍的認識》評課稿 5

  解老師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特點,結合課改的新理念,突出了以下幾點教學特色:

  一、重視學生的多種感官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用美麗的畫在,漂亮的花朵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視覺感官的刺激,對于學生理解紅花和藍花之間的倍數關系相當的有幫助。因為低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尤其對于“倍”這樣一個抽像的概念來說,形象的事物更能起到幫助理解的作用。

  其次,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新課后的鞏固練習中,教師讓學生根據題中的要求,動手擺擺小棒,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著擺出的圖來說數理,降低了思考和理解、表述的難度。對于初次學習新知后的應用,是一個相當好的練習方法。

  二、游戲學習兩相結合,既娛樂又受益。

  聽過很多次解老師的課,在她的`課里總不忘記穿插游戲,雖然只有一個,也許也只有兩、三分鐘而已,但是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既調節了疲憊的身心,又可以快樂的學習。在這節課中,周老師用拍手游戲將本課的內容很好的融入其中,師生玩,學生同桌玩,玩的開心,也鞏固了新知,效果非常的不錯。

  《倍的認識》評課稿 6

  教研員田小琴老師及其萬家低段的老師齊聚一起共同研究戴校長區教研課《倍的認識》。

  《倍的認識》是二年級學生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戴老師設計了三個不同的環節:第一環節新概念的引入,戴老師設計了三個題型的對比清晰地引出了倍的概念;再通過三個不同的`變式讓學生更進一步的理解倍。第二個環節幾倍的概念的升華,戴老師的教學設計在不變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不變。首先通過每一份的個數不變,倍數因份數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初步理解了“幾份就是幾倍”。接著通過總數不變,倍數因每份個數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進一步加深對倍的理解。第三個環節,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中玩具店里倍的問題。雖然是新的概念,但是學生掌握的情況還是比較扎實的。

  課后,田老師對戴老師的這堂課給出了肯定,尤其是在錯列的應用方面。同時田老師以小見大,提出來《倍的認識》這樣的概念課應該如何來上的問題。田老師指出概念課應該是從學生形象具體的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通過不斷的觀察、操作體會概念含義。就如今天倍的認識中,首先從實物通過動手畫一畫、圈一圈讓學生理解倍的概念,之后更應該升華到除去實物,建立一個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課如何根據概念的本質內涵和外延來設計教學環節,田老師指出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應該有細分的目標,做到環環相扣,設計開放式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快樂學習。

  雖然只是一節試教課,但是卻能以小見大,擴到概念課的范圍,給我們所有老師更好的經驗,田老師的親臨指導可謂細微處見真情!

  《倍的認識》評課稿 7

  一、教學準備充分

  本節課教具準備充分,宋老師彩印了本節課要使用的各種蘿卜圖片,圖片背面又貼了磁鐵,既形象又方便使用。還為每位學生打印了課堂作業紙,學生上課使用方便,能及時訓練強化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二、宋老師精心設計了教學流程,教學結構合理

  本節課開始通過一副生動有趣的小兔子豐收的畫面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把這些凌亂的蘿卜重新擺一擺,學生自然就想到了按類擺,學生擺好以后就開始研究他們的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一般都說誰比誰多幾個或少幾個,也有學生說出誰是誰的幾倍,由此引出倍的研究。

  學生理解了倍的含義后,宋老師設計的練習題形式也非常豐富多樣,層次富有變化。

  三、教學效果明顯

  聽宋老師的數學課,每次感受頗深的一點就是宋老師的數學課效果顯著,學生都學會了并掌握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從學生的課堂反應和練習反饋都可以看出來。

  四、注重培養學生認識“倍”的`模型思想

  我們在淄博學習時,各位專家都非常強調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模型思想,宋老師這節課也有體現。例如宋老師引導學生總結“倍”的認識過程,必須先找到標準量,也就是一份有幾個,然后看一看另一個量有幾個標準量,就是幾倍。

  本節課我的小建議是:

  學生通過認識大量實例后,宋老師引導學生總結:你是如何找到“倍”的,此處就是引導學生說出先找標準量,有幾個標準量就有幾倍。此處正是學生建立倍的概念的建模的關鍵時期,應該讓學生多說一說,先讓好學生說一說,再同位互相說,以給學生加深印象。

  《倍的認識》評課稿 8

  【教材】倍是一個新的概念,是一種數量之間的關系。教材為倍的認識,準備了小兔子收蘿卜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讓學生通過擺一擺來比較胡蘿卜2根和紅蘿卜6根的數量之間的關系,根據3個2根的關系,引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生通過自主圈一圈,在動手操作中比較白蘿卜的數量和胡蘿卜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由舊知"幾個幾"轉化為新知"幾倍"。

  【教師】教師利用固定標準量和變化標準量來尋找倍數關系的兩個不同層次的活動安排,通過圖形直觀、演繹推理、類比分析等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對倍的深入認識,并且在比較中不斷加深對標準量的`認識,又在不斷的素材變化中理解并運用倍來解決問題。

  整節課教師利用大量教學素材從圖形逐步上升為模型,步步提升,層層深入,準確的把握了教學重點,合理高效的突破了教學難點。真正從概念教學的領域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學生】另外本節課是學生在認識和理解乘法的意義后的概念學習。教師從學生對幾個幾的已有認知出發,幫助學生遷移、建立倍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簡單的數學模型的效果明顯。教師安排的教學環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乘法的意義,拓寬了應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與能力。培養了數感,為今后學生研究兩個數量之間的比例關系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學生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建議】建議有二:

 。1)教學設計思路尚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注意通過過渡語言的把握,教學節奏的控制以及師生互動的促進來展現教學設計,以達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習慣,從而進一步培養數學素養。

  《倍的認識》評課稿 9

  數量具有可分與可比的屬性,兩個數量的比較關系包括差比關系與倍比關系,倍比關系的本質就是比例關系。倍數是聯系廣泛的數學概念,在乘法中倍數相當于乘數,在除法中倍數相當于商,不僅如此,在倍數關系中,一份的量通常作為比較的標準,這個標準與測量中的度量單位本質上是一致的。

  郭老師教學倍的認識,設計了聯系且有變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比較中學會分析倍比關系的基本方法,發現如果其中一個數量變化,兩個數量的倍比關系也會發生變化。這個設計的創新之處在于把概念理解提升為分析關系,讓學生在較高的觀念起點上學習倍的概念,是一種有益的教學嘗試。筆者分析,有如下兩點特別值得學習與借鑒。

  一是把學生的認知缺陷轉化為學習的起點與動力。許多學生在課外提前認識了倍,但他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是存在缺陷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知半解的。當老師呈現2只蝴蝶與4只蜻蜓時,一些學生能說出蜻蜓是蝴蝶的.2倍。但是,當老師追問2倍是怎么來,讓學生講道理時,學生的說法卻是五花八門。有的說是飛來的,有的說蜻蜓比蝴蝶多2只,還有的說原來是1倍現在又多了1倍就是2倍了。除了第三個答案存在一些合理性之外,前面的兩個答案都是在“無意義”的聯系中產生的。由此可以說明,學生雖然知道倍的概念但并不真正理解它的內涵。郭老師以此為契機,讓學生解釋你是怎么看出2倍來的,把分析倍比關系轉化為分一分、圈一圈的操作活動,確立了一個基于學生現實基礎的學習新起點。學生也在解釋說理的任務驅動中,產生了新的學習愿望和動力。

  事實上,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常常面臨這樣的困境,許多學生超前學習某些知識,但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理解,教師如何面對與尊重這個事實,既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起點,又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是教學設計不能回避的挑戰,也是教學實踐需要發展的智慧。

  二是在連續變化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理解兩個量的倍比關系。在新課教學中,郭老師事實上自始自終只用了一種素材,即分析蜻蜓與蝴蝶的數量關系。一個數量發生變化,這兩個數量的倍比關系也發生了變化。正是通過這種變化的活動,使得學生建構倍的概念漸進深入,并觸及概念的核心與數學的本質。郭老師在安排教學序列時,對于兩個數量變與不變作了精心設計:先是蝴蝶2只,蜻蜓4只;再是蝴蝶只數不變,蜻蜓增加到6只;最后是蝴蝶增加到3只,蜻蜓只數不變。當比較量不變而一份量變化時,需要對比較量進行重新劃分,這是一個挑戰性的數學任務,學生的思考是不一樣的,有的說蜻蜓是蝴蝶的2倍,有的說蜻蜓是蝴蝶的3倍,還有的說蜻蜓是蝴蝶的1.5倍。經歷對不同思考的比較與辨析之后,學生對倍的理解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學生的解釋是十分合理的,如蝴蝶是3個一份,蜻蜓也要3個一份。又如,蝴蝶有3只,蜻蜓有6只,6里面有2個3,所以蜻蜓是蝴蝶的2倍。部分學生在抽象層面上進行了分析之后,郭老師要求學生移一移蜻蜓,通過操作直觀來解釋2倍是怎么來的,清晰地展示了重新構建一份量的思考過程,進而深刻地理解確定一份量的重要性。在學生獲得理解的基礎上,郭老師又進一步提出更有挑戰性的問題:剛才又飛來一只蝴蝶,同樣是6只蜻蜓,怎么一會兒是2倍,一會兒是3倍呢?把學生的理解進一步引向深入?v觀郭老師的教學,其主要的教學手段就是讓學生在比較中逐步感悟,在變化中建構理解。

  最后提出一個建議。筆者理解,兩個數量的倍比關系是不帶量綱的,在教學最后階段,可以把一份量用抽象的圖形來表示,如上行是1個三角形,下行是3個三角形,下行是上行的3倍。在這里,三角形可以代表什么呢?三角形可以表示某種物體,可以表示某些是數量,還可以是更抽象的數。不管三角形代表什么,但每個三角形代表的數或數量應該是一樣的,在這個前提下,下行是上行的3倍這個關系是不變的。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而且還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數學抽象等重要概念或核心素養。

  《倍的認識》評課稿 10

  1、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利用課本中的情境圖,通過觀察胡蘿卜、白蘿卜和紅蘿卜的數量,讓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2、重視讓學生用圈一圈,動手操作來理解幾份與幾倍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學生把胡蘿卜看做一個整體,圈一圈,然后讓學生觀察,紅蘿卜有這樣的幾份,把幾份與幾個幾聯系起來,突破對于倍的理解。從而得出,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初步體會3個2根與3倍之間的關系。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又利用白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根數做對比,讓生體會白蘿卜有5個2根,那么白蘿卜的根數就是胡蘿卜根數的5倍,建立5個2根與5倍之間的關系。

  3、發現規律,建立倍的模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紅蘿卜的根數, 發現4個2根與4倍、5個2根與5倍、6個2根與6倍之間的關于幾個幾與幾倍之間的規律,逐步建立倍的模型;接著教師又通過改變標準量的數量,體會標準量與幾倍量之間的關系模型,讓學生辨析,使學生體會到標準量的變化引起倍的變化。

【《倍的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

《倍的認識》評課稿示例(精選8篇)08-04

《倍的認識》評課稿(通用7篇)10-19

倍的認識評課稿(通用9篇)08-11

倍的認識評課稿(通用6篇)09-26

【推薦】《倍的認識》評課稿13篇10-18

《倍的認識》評課稿(通用8篇)11-09

小學數學《倍認識》評課稿(精選6篇)11-10

倍的認識評課稿范文(通用10篇)11-02

倍的認識評課稿參考范文(通用13篇)09-2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电影手机在线五月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 中文字幕精品日韩综合 | 亚洲欧美在线六月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