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潑水節評課稿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今天聽了陳老師這節課,深深地佩服陳老師扎實的教學功底。盡管這節課我聽過很多次,但陳老師的這節課仍然帶給我很多啟發,在學校大力開展“問題導學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背景下,陳老師結合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深入研究文本,將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堪稱完美地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中。縱觀全課,值得我學習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理解詞語方法多
1、借助圖片:學生通過圖片認讀本課部分生字詞,如“西雙版納、鳳凰花、傣族”,結合圖片理解“象腳鼓”以及“象腳鼓點”的意思。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一年一度”這一詞語時,先鼓勵學生結合語境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感悟像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一年只能過一次,我們把這樣的節日就稱作是“一年一度”。
3、借助漢字偏旁:在教學“吉祥如意”中的“祥”字時,引導學生關注該字的偏旁是“神示旁”,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中發現含有這樣偏旁的字大多與“祖先、祝福”有關,這里“祥”就帶有“吉祥祝福”之意。
陳老師能根據文本和學生的特點,靈活選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將這樣理解生字詞的教學目標不露痕跡地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輕松,老師們聽得也覺得很自然。課堂就是這樣做到不生硬,和諧自然。
二、小組合作效果好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還是很不容易的。合作什么,怎么合作,怎么展示,這些都是困擾老師問題,也是小組合作學習能否取得效果的核心問題。陳老師這節課上的小組合作學習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這節課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有兩次:一是請學生觀察書上人們相互潑水的畫面,小組討論你在畫面上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二是提供句式練習說話:我想把水潑在XX身上,祝XX……
最讓我驚嘆的是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我聽過很多老師上這一課,但幾乎從未有老師讓學生先看圖說話,再關注作者怎么寫的。陳老師設置這一環節不但能鍛煉孩子觀察圖片的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自己說的基礎上和文本進行對比,更能體會出文本語言的精妙。同時這樣的即興看圖說話對二年級孩子有一定難度,因此在這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降低了難度,利于學生間取長補短。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時間,后續的展示效果很好,學生觀察仔細,不但注意到圖中人物的動作,還關注到人物的表情和心情,合理想象畫面中存在的潑水聲和歡笑聲。這樣的合作學習的設置是恰到好處的,不生硬,不做作,真實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文教學中是不是每篇課文都需要小組合作,是不是每節課一定要小組合作,我想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見解。小組合作只是新課標做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而已,它不是萬能,需要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習實際,有效取舍和設置。正如特級教師劉志春校長所言,“問題導學”中的“問題”不應指向文本本身,而是應該指向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利用一篇篇課文教的是語文能力,培養的是語文素養,絕不僅僅是文本內容。
【歡樂的潑水節評課稿】相關文章:
3.課賽評課稿
4.《跳高》評課稿
5.寒號鳥評課稿
6.班會課評課稿
8.灰雀評課稿
9.會走路的樹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