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石評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黃山奇石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山奇石評課稿 1
在《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李老師視“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創造性地使用教學策略,注重教學技巧的運用。達到了“眼中有生──趣更濃”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活,語言訓練實,課堂效果非常顯著,突出了教學特色。
為了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通過充分感悟石之趣,感受黃山之秀麗神奇,進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李老師引導學生由“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這一中心句設問探究,采用了讀、畫、演、說、比等形式,輔以電教媒體的恰當使用,和學生一起重點研讀了2~5自然段。學生在多感官的'學習活動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處于積極主動的參與狀態中。因為他們在李老師設計的,淡化了的教的痕跡的學習活動中,感悟到了文中所蘊含的情趣,被文中描寫的奇形怪狀的黃山之石吸引住了。這里有神奇的“仙桃石”,有趣的“猴子觀海”“仙人指路”,富有變化之奇的“金雞叫天都”,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怪石,景色之秀麗神奇令人目不暇接。
1、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通過讓學生動手用不同的符號劃出描寫四塊不同特征的奇石的句子來體現。
2、配上優美的圖片,學生入境入情的朗誦,渲染了氣氛,通過對四塊奇石的研讀,使學生體會到黃山奇石的“奇”。
3、多媒體的運用出示的恰到好處,本節課先出示段落片段,讓學生閱讀理解。通過讀,來理解句子中的重點詞。然后再出示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做可以不分散學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先讀文再看圖,達到雙倍的效力。
不足之處:1、板書的設計應該在明了些、精確些。2、學習四塊奇石的段落時,可先學習一塊,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效果也許更好。
黃山奇石評課稿 2
王老師:今天,聽了尹老師執教的《黃山奇石》一課,可以看得出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活潑、自主的學習空間。教師在教學中,首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然后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并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
周老師:在整堂課中,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地位。
郝老師:自然風光離學生較遠,教師利用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始終情緒盎然,有聲有色地投入學習中去。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促使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與現實環境的統一,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實現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的充分發展。
孫老師: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創設出理想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力,使教學不斷發展和提高。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會讀到會認,由簡到難地進行學習。教師采用隨機教學法,把學習生字一一落實。有層次地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與認識的`事物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認識能力。一節課下來,學生就輕輕松松地掌握了本課的生字。
潘老師:在朗讀中,教師不但運用了指名讀、自由讀、范讀、齊讀、同桌分讀、男女生對讀等方式,而且讓學生評議,評后再讀,強化了朗讀訓練,培養了朗讀能力。本節課重點指導疑問句的讀法。教師采用多種形式練讀,目的是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在讀中體會感情,在讀中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方式。
黃山奇石評課稿 3
《黃山奇石》一文主要講了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中的一絕——怪石。課題中的“奇”字,就已向學生交代清本文所講的內容,使我們知道課文要寫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與眾不同,我們想要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祖國的黃山風景秀麗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意在激發學生們對祖國黃山的喜愛。聽了蔣美華老師執教的這一課,留下印象較深的是以下四方面:
一、抓住題眼,理解“奇”字
揭示課題后,老師就問:“課題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了解了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奇特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老師在課的伊始就緊緊抓住了題眼,把握了重點,使整唐課的學習圍繞“奇”字展開,層層深入。
二、整體感知,找出“奇石”
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并暗暗驚嘆,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峰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此時,老師在板書時“用心良苦”,取用了不同顏色的粉筆進行書寫,使學生發現問題:文章的祥略寫法,雖然只是二年級,但是蔣老師卻巧妙地將文章的寫作手法滲入其中,令人佩服、稱道。
三、精讀課文,欣賞“奇石”
學生真正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老師在講解這些石頭“奇”在哪里時,讓學生選擇說,在此基礎上,老師再進行補充,幫助學生感受黃山石頭的奇妙。比如感受那“仙桃石”之奇妙:老師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么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么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松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的石盤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上,蔣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可以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峰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挖掘教材,填補空白。
在教授完課文中介紹的奇石之后,蔣老師在課文結尾處讓孩子們學做導游,帶領游客欣賞景色秀麗的黃山,將從文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與提高。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初步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黃山奇石評課稿 4
在教學中,教師積極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孩子在贊美聲中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們在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無拘無束地參與學習活動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教師一句恰當的贊美能讓讓孩子欣喜若狂,擁有一種成就感。一句贊美的話并不難說,但是在平日的教學中發自我們內心對學生的贊美確實很少。其實,學生身上有很多動人之處,這都是要靠老師用心去發現的。贊美在孩子們的眼里,是老師對自己的認可、肯定獎勵,他們常常從老師的贊美中來悄悄地衡量自己,從贊美中獲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贊美的話對孩子們如此重要,我們為什么還還要那么吝惜贊美的語言呢?
保護學生大膽、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兒童的天性,更是培養創造能力的必要條件。剛踏進校園的學生,對學習充滿了渴望,他們也很想通過老師、課堂來了解身邊的人和事,來認識這個奇妙的世界。在他們的腦海里,有一套屬于他們自己認識世界的獨特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成人看來,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獨特體驗是不被重視、不受關注,甚至是不允許的。不管什么問題,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許獨立思考。可正是這種獨特的思維才得以讓孩子們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他們可以不受任何束縛,特別是不受外界的約束,從而暢快的表情達意。為什么兒童的想象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在慢慢地下降,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為的破壞。作為教師再也不能成為破壞者,而應該是保護者、開發者。所以在這節課中,我讓學生自由想像暢所欲言,尤其是“天狗望月”“仙女彈琴”“獅子彈琴”等,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不禁為他們精彩的表現喝彩。很多時候,我們總抱怨學生的想象力太貧乏,思維方式太單一,這時候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
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孩子們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達、盡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師忽視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經常是越俎代庖,這樣一來,教得省事,教學任務又完成得快。但這樣造成的后果確實相當嚴重,完全背離《課標》的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就是改變學習方式,改變一種學習習慣,應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來實施課程改革。因而,要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在課堂上就應該讓學生成為主人,老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
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閱讀教學中的對話不是從知識的傳授走向知識的接受,而是發生在對話與合作中的知識生成,它意味著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因而自主對話的課堂,不再是教師唱主角的舞臺,也不再是部分學生成功的樂園,而是生機勃勃,五彩繽紛的天地。
黃山奇石評課稿 5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文章構思清晰,意境優美,想象豐富,情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在《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中,馬老師不但引導學生讀文、看圖、想象黃山"四絕"的幾個鏡頭,使學生感受到了黃山奇石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明白了黃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時也使產生了進一步了解與欣賞奇石的強烈愿望,帶著濃厚的興趣步入對新知識的探索。而且在教學中還創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使課堂教學處于和諧、融洽、興趣盎然的氣氛中。馬老師特別注意學生的誦讀。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范讀,然后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讀的動力,還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的方式,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于參與,急于體驗,急于模仿,達到了讓學生“想讀”的目的。馬老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教學中,馬老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以及把自己獨到的意見、理解在全體學生面前表達出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也能讓每一位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
要讓學生重感悟,那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范圍里。要相信、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學生。
黃山奇石評課稿 6
《黃山奇石》一課,作者用凝練的語言介紹了黃山石的奇趣,情感充沛,是一篇極好的帶領學生感悟祖國壯美河山的文章。曾老師制作了幻燈片來刺激學生感官,激發學生熱情,課堂效果非常顯著,突出了語文教學特色。曾老師教學體現了教學思想正,教學方法活,語言訓練實等特點,反映在:
第一、重視自學能力培養。從小嚴格訓練,狠抓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掌握學習內容的同時指導學生領悟學習方法。
第二、引導學生把閱讀過程真正變成主動探索的過程,將感知性語言訓練、理解性語言訓練、運用性語言訓練有機結合,訓練非常落實;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了思維。
第三、第三,重視良好學習慣的訓練,如認真讀書,邊讀邊想的`習慣,質疑問難的習慣等。
另外,針對學生實際,各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檢查,使學生會學、樂學,將感知性語言訓練、理解性語言訓練、運用性語言訓練、熟記性語言訓練結合起來,促進語言發展,培養觀察能力、新聞記者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黃山奇石評課稿 7
授課亮點:
自學能力培養:教師注重從小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如動手劃出關鍵句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還學會如何學習。
情感激發:通過多媒體手段,如幻燈片、音樂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課堂效果顯著。例如,配樂朗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等段落,讓學生入境入情,感受黃山奇石的'魅力。
語言訓練:將感知性、理解性、運用性語言訓練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同時培養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
板書設計需更精確明了,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學習不同奇石段落時,可逐一出示圖片進行比較學習,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奇石名字的來歷。
黃山奇石評課稿 8
授課亮點:
多樣化教學策略:教師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采用讀、畫、演、說、比等多種形式,輔以電教媒體,使課堂生動有趣。
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計淡化教的痕跡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感悟文中所蘊含的情趣。
情境體驗:利用多媒體展示奇石圖片,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感受黃山奇石的奇特與美麗。
不足之處:
學習四塊奇石的段落時,可以先學習一塊作為示范,再進行合作探究,可能提高學習效果。
黃山奇石評課稿 9
授課亮點:
情境教學:通過創設情境,如黃山風景區招聘小導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自主探究:鼓勵學生自主識字,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并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深入的課文探究,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
讀寫結合: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一兩句話介紹自己感興趣的奇石,既訓練了語言水平,又提供了展示和表達的機會。
不足之處:
板書設計需進一步優化,以便更好地呈現教學重點和難點。
黃山奇石評課稿 10
授課亮點:
想象力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略寫部分進行自由想象,并動手畫一畫、寫一寫,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情感體驗:通過多媒體展示黃山奇石的美麗風光,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享受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讀寫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讀寫結合,通過朗讀、背誦、仿寫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想象和創作時,需進一步細化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象和感悟。
【黃山奇石評課稿】相關文章:
《黃山奇石》評課稿04-16
黃山奇石評課稿04-04
黃山奇石評課稿(精選4篇)05-08
《黃山奇松》評課稿07-27
《黃山奇松》評課稿3篇07-27
搭石評課稿03-22
《搭石》評課稿03-17
搭石的評課稿04-18
《竹石》評課稿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