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創業項目計劃書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醫療項目計劃書模板范文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前方等待著我們的是新的機遇和挑戰,此時此刻需要為接下來的工作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可是到底什么樣的計劃才是適合自己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醫療項目計劃書模板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為保護與增進市居民的健康,滿足全體居民的基本衛生服務需求,加強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宏觀調控。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衛生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和《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的規定,依據《省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xx年)》制定符合我市區域衛生規劃總體目標的《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xx年)》。
一、醫療資源現狀和利用情況
截止年底,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醫療機構設備配置和醫療服務利用情況為:
(一)醫療機構
1、數量和類別: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898家(不含軍隊醫療機構,下同)。其中,綜合醫院3所,中醫院1所,婦幼保健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所,鄉鎮衛生院13所,門診部12所,診所、醫務室、村衛生所(室)866所。
2、級別:全市醫療機構中有二級綜合醫院2所,二級中醫院1所,婦幼保健院1所。
3、民營機構:全市共有各級各類民營醫療機構13所,其中綜合醫院1所,門診部12所。
(二)床位數
全市醫院(衛生院)床位總數為1776張,其中綜合醫院950張,中醫院200張,婦幼保健院30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00張,鄉鎮衛生院398張,民營醫院98張。全市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2.12張(平均2.17張,全省平均2.98張,全國平均2.83張)。
(三)人員
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有衛技人員(含鄉村醫生)2650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19人(市平均3.22人,全省平均3.64人,全國平均3.80人),每千人擁有執業(含助理)醫師1.09人(全省平均1.49人,全國平均1.57人),全市護士710人,每千人擁有注冊護士0.86人(全省平均1.36人,全國平均1.25人)。
(四)醫療設備
全市醫院有核磁共振成像儀(MRI)2臺,全身CT5臺,500mA以上X光機6臺,彩色多普勒成像儀11臺。
(五)醫療服務利用
全市年衛生統計數據顯示:年全市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及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完成診療人數141.66萬人次(其中縣級以上醫院診療人次55.78萬),入院病人總數為5.99萬人次(其中縣級以上醫療機構住院人數為3.3萬人次),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81.72%。
二、主要衛生問題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教育知識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將樹立“健康消費”的觀念,健康和亞健康人群將成為一個新的醫療保健服務對象群體;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將呈現多樣化,醫療服務既要保障基本醫療,又要滿足特殊醫療需求;重大傳染病仍在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非典、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的防治不能放松,艾滋病、結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醫療救治水平亟待提高。受環境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仍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治任務仍十分艱巨;人口老齡化的形成,要求盡快建立老年疾病的預防、保健和康復體系;口腔保健和口腔疾病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兒童和婦女保健是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保障,應受到高度重視。
(一)醫療服務供需狀況
通過我市年衛生事業相關統計數據分析,我市門急診和住院診療人數上基本與國家第四次衛生服務調查結果數據相符。但是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鄉居民利用醫療服務的比例也將逐年提高。據測算,目前我市居民每年發病未就診人次數184.5萬人次,經醫生診斷而未住院人次數為8800人次。加上人民群眾對醫療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市在醫療服務供需方面仍然存在總體明顯不足。增加醫療設備,改善醫療水平,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為當務之急。
(二)醫療事業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最近10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市衛生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我市基本建立起了三級醫療保健網,醫療技術水平顯著提高,技術人員隊伍逐步健全,醫院基礎設施和硬件設備得到改善,居民就醫環境得到優化。但是,通過對我市衛生資源現狀的調查、分析和評價,我市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中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協調,醫療資源布局不合理。大多數醫院集中在市區,市區內醫療資源相對過剩;農村大多數地區醫療資源缺乏,醫療條件差,城鄉醫療服務水平差距較大。
2、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素質有待提高。大部分高級衛生技術人員集中在市直醫療機構,鄉鎮一級醫療機構人員素質較低,且普遍缺乏。全市鄉醫年齡偏高(50歲以上占58%),學歷低(中專以上學歷占32%),大部分鄉醫僅經短期培訓,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3、新興工業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醫療服務市場有待開發。港尾濱海新城,九湖圓山東南片區等新興工業園(區)尚無適當規模的綜合性醫療機構配套,角美全省綜合改革試點鎮規劃建設,醫療機構也需重新規劃以滿足新區的醫療服務需求。
4、醫院內涵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強化“以人為本”和“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
(三)社會經濟發展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的生態工貿港口城市,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帶來群眾對醫療保障需求的日益增長,現有的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和衛生資源總量的擴增將會是我市在今后醫療機構發展規劃的必然要求。
三、醫療機構設置的原則
(一)公平性原則。面向城鄉,以基層為重點,充分發揮現有醫療資源的作用,適當調控城市醫療機構的發展規模,縮小城鄉差別,保證城鄉居民公平、公正地享有基本醫療服務。
(二)整體效益原則。建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相互協調和有序競爭的醫療服務體系,科學合理配置醫療資源,調整優化結構,充分發揮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功能和效益。
(三)可及性原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服務半徑適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易于群眾得到服務。
(四)分級醫療原則。明確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和職責,建立和完善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體系,做到常見病、多發病在基層醫療機構診療,危重急癥和疑難病在城市醫院診療。
(五)公有制主導原則。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充分發揮公立醫療機構的主導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積極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
(六)中西醫并重原則。堅持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工作基本方針,保證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的合理布局及資源配置。
四、醫療機構發展規劃
(一)總體目標
1、以居民的實際醫療服務需求為依據,以合理配置利用醫療衛生資源、公平地向全體居民提供高質量的基本醫療服務為目的;將全市醫療機構納入統一規劃、設置和布局,實行統一準入、統一監管。
2、通過規劃使我市各級醫療機構的設置做到層次清楚、結構合理、功能到位,以利于發揮整體功能。建立以市直醫院為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所(室)為基礎的服務網絡,民營醫療機構、門診部、診所等為補充的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3、大力發展中間性醫療服務和設施,包括醫院內康復醫學科、社區康復、家庭病床、護理院、護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醫療機構等,充分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合理分流病人。
4、建立健全急救醫療業務體系。規劃期內市爭取建立一所急救站,各醫院要加強急診科建設,建立以急救站和醫院急診科組成的急救醫療業務體系,合理布局,縮短業務半徑,形成急救業務網絡,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治應急能力。
5、建立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業務體系。大力發展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加強中醫院建設,扶持中醫藥發展,促進中醫藥繼承和創新。
(二)醫療機構設置與發展規劃
根據省和市“十二五衛生事業專項規劃”數據,依據《省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xx)及《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xx),到20xx年,我市醫療機構數量、床位和人員發展指標控制(按總人口為85萬人)如下:
1、必需床位數
到20xx年,全市總床位數2210張,每千人口2.6張,到20xx年,全市總床位數2975張,每千人口3.5張。
2、必需醫師數
到20xx年全市醫生(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人數1166人,每千人口1.44人;到20xx年,全市醫生人數達到1530人,每千人口1.8人。其中中醫師(含中西醫結合)占醫師數比例不低于20%,中醫醫療機構中醫師比例不低于50%。設床位的醫療機構床位數和醫師數比例不低于1:0.4。
3、必需護士數
到20xx年,全市執業護士人數969人,每千人口1.14人;到20xx年,全市執業護士人數1717人,每千人口2.02人。設床位的醫療機構床位數和護士數比例不低于1:0.4。
4、鄉村醫生數
由于我市鄉村醫生總數已基本能夠滿足農村基層基礎醫療保健需要,到20xx年,鄉村醫生數量控制在774人。重點加強無學歷的鄉村醫生中等醫學教育和業務能力培訓工作,逐步向執業助理醫師過度。
(三)醫療機構的配置
1、綜合醫院
三級綜合醫院:到20xx年設置三級綜合醫院1所,規劃床位600-800張,由市第一醫院擴建。
二級綜合醫院:到20xx年設置二級綜合醫院2所,為市第二醫院規劃床位200張及第一醫院角美分院規劃床位300張,規劃期內,不再投資新建政府舉辦的二級綜合醫院。
一級綜合醫院:嚴格控制一級綜合醫院數量,規劃期內政府不再舉辦一級綜合醫院。
民營綜合醫院:市區內原則上不增設民營綜合醫院。池醫院要抓緊醫院二期建設,規劃期內開放床位要增至98張,已設置的林下醫院要抓緊籌建的掃尾及人員的招聘工作,年底要投入使用。港尾濱海新城,九湖圓山東南片區等規劃新區、開發區及省綜合改革試點鎮角美規劃增設綜合性醫院,床位達到50張以上,其他區域原則上不增設綜合性醫院。
2、中醫院
二級中醫院:設置二級中醫院1所,為市中醫院,規劃期內床位數達到300張。
3、婦幼保健院
設置婦幼保健院1所,婦幼保健院要按照衛生部《婦幼保健機構管理辦法》,完善婦幼保健機構的功能與職責、人員配備與管理、制度建設。規劃期內床位增設到100張,達到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標準。
4、精神病醫院
到20xx年設置規劃1所一級床位20-70張精神病醫院,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應設置精神科門診。
5、專科醫院
口腔、兒童、美容、婦產、康復、皮膚、療養、眼科等不同類別一級或二級專科醫院可設置一所,政府原則上不舉辦專科醫院。
6、急救中心
市級設置急救站1所,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院應加強急診科建設,并與急救站構成本區域急救網絡。
7、鄉鎮衛生院
各鎮(鄉)原則上設置1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鄉鎮根據功能分為中心衛生院和一般衛生院,并實行分類管理。
8、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原則上建成區內每個街道辦事處3-10萬人左右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口相對集中達0.6-1.2萬人左右可設置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在的社區居委會不再設立社區衛生服務站。
9、門診部
規劃期內我市嚴格控制新批準設置綜合門診部,做到合理布局,在同一區域內,同一類別門診部控制在1所。
10、診所
個體診所按1家/3000人口數為標準設置,原有個體診所數已經超過控制標準的不再新舉辦。鼓勵符合條件的藥品零售企業設置中醫坐堂醫診所。
11、村衛生所(室)
各行政村原則上設置一個衛生所,人口數超過1000人的行政村每增加1000人口可增設1個衛生室。實行鎮(鄉)、村一體化管理。市區已經完成村改居管理的,原有村衛生所室應逐步轉變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或個體診所。
12、醫務所室
員工總人數在1000人以上的廠礦企事業單位、100張床位的托老、養老機構,可根據需要設置為內部服務的醫務室。大中專院校及中小學內設醫療機構按照衛生部和教育部相關規定予以設置。
13、其他診療機構
按照法律、法規和規定,可根據社會需求合理設置其他診療機構。
(四)醫療技術配置
市直醫院作為本市醫療中心主要負責向本縣區域內提供綜合性醫療服務,具備一定危重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治能力,承擔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業務指導和人員培訓等任務。以提供第一類醫療技術服務為主。
一級醫院主要負責向一個社區提供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負責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
衛生院負責向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并承擔對村衛生所(室)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
門診部是為患者提供門診診斷和治療,不設病床(產床),不開展技術復雜、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醫療服務。
診所是為患者提供門診診斷和治療,不設病床(產床),只開設簡單的,風險較低的醫療服務。
村衛生所(室)承擔行政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等工作。
(五)醫療設備的配置
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根據《省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合理配置大型醫療設備,鼓勵共享共建,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五、政策和措施
(一)加強政府領導,明確政府職責,建立衛生財政保障體系,落實財政投入政策。
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各級政府對發展基本醫療服務負有重要責任。
財政要加大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建立衛生財政保障體系,落實對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補助政策,支持醫療機構履行基本醫療服務的職能。對衛生經費投入的比例應隨著經濟的發展逐年有所增加,原則上應不低于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
(二)進一步改革醫療服務運行機制,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功能與任務,強化衛生全行業管理。
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依據法律和法規,對區域內的全部衛生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調配、統一監督和統一管理,進一步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功能與任務。按社會需求控制和調整機構規模,規定服務內容,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改善醫療服務質量。建立和完善雙向轉診制度,合理引導病人樹立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的就醫理念,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降低醫療服務成本。
在控制衛生資源總量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醫,形成與公立醫院公平競爭的態勢。衛生行政部門對社會和個人舉辦的醫療機構要嚴格規范與審核,并對其業務活動進行監督管理。
(三)科學規劃,宏觀調控,按“總量控制,調整存量,優化增量”的原則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把好醫療機構準入關。
在醫療機構發展規劃指導下,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調節,促進現有衛生資源的合理分配。采用鼓勵政策,引導資源向社區、農村和基層機構流動;引進必要的競爭機制,優勝劣汰,使衛生資源布局合理,提高醫療服務綜合能力和資源的整體配置效率。對醫療資源的增量部分,要嚴格按照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要求進行合理布局,各類醫療機構的設置要適宜,業務結構要合理,項目的審批要嚴格。在增量資源的配置上,要優先考慮基本醫療服務,逐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醫療項目計劃書】相關文章:
智能醫療創業項目計劃書(精選7篇)03-17
醫療創業項目計劃書范文(通用16篇)06-08
醫療項目建設方案03-24
醫療商業計劃書06-01
it項目計劃書02-21
項目計劃書02-16
項目計劃書06-11
項目計劃書11-06
it項目計劃書03-13
公益項目計劃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