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原文及譯文

時間:2023-05-12 09:05:08 晶敏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清靜經原文及譯文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成書前皆為口口相傳,不記文字,直至東漢年間,葛玄(164—244)筆錄而成書;道教經典之一。以下小編為你收集了清靜經全文及譯文,希望給你帶來一些借鑒的作用。

  原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圣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云。

  參考譯文

  老子說:大道看似無形無相,卻能生養、孕育天地;大道看似沒有情感,卻能運轉日月、使之周流不息;

  大道本來沒有名字,卻能生發消長、滋養萬物。我不知道祂的名字是什么,勉強稱祂為“道”。

  這個玄妙萬千、包羅萬象的大道:既有清凈、純潔,也有混沌、污濁;既有動機,也有靜意。

  清陽之氣上升,陰濁之氣下降,因此可見,天空是一片清凈,而大地就顯得一片混濁;天體的運轉屬于運動之形,而大地的本體就相對屬于靜止之物。

  就男女而言,男人屬陽屬動,女人則屬陰屬靜。如果萬物清陽之氣不能保守,那么萬物的本來靈性便容易下降;

  萬物本來的靈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自性的主宰;萬物如果失去了自性的主宰,就容易生起情欲之念,思想與行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體之末端;

  萬物的思想與行為如果流于下體之末端,便有陰陽之交合;萬物如果有了陰陽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長出種種輪回的萬物。

  清凈是混濁的源頭,變動是清凈的基石。人如果能夠常常保持清凈之心,那么天地的精華能量就能回到自性本體之中。

  人的元神本是純凈無染、虛空無礙的,因受到人心的擾動,便蒙蔽了這原本清凈平等的覺知之性;人的心性本來是喜歡清凈的,卻因受到俗情物欲的牽動而引誘失衡。

  因此,一個人如果能遣除這些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就能自然獲得清凈。澄清心性之后,我們的元神,自然也就能保持清明。

  這樣一來,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所產生的欲望,也就不會生起了。三種(貪婪、嗔怒、愚癡)人性之毒也就會自動消滅。

  有些人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為他的心性尚未澄清,欲望還沒有被遣除。如果能遣除這些欲望達到清凈的話,內觀自心,會發現一切本無所住,又怎么會有欲望存在呢?

  外觀其形狀,一切都在生住壞滅之中,并沒有永恒不變的形體;若從更加長遠的視角來看待一切事物,會發現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我們都無法真正的擁有它。

  綜合這三者:心、形、物,便能了悟到一切都是虛幻空無的。再繼續內觀這個空相,會發現連“空”也消失沒有了,接著連“沒有”的思想也消失了。

  當一切“空”、“無”的思想都消失殆盡,就來到了一種湛然常寂的狀態,最后,就連對這個寂靜的執著也放下了,此時欲望又怎會生起呢?

  當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的時候,就來到了真靜的功夫,心性達到真靜的狀態,然后去應用實行一切事物,自然就自在自如了。

  能夠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夠守住真正清凈的人,能夠長久守住真正清靜的人,也就明心見性邁入了真道的境界。一旦邁入了真正的大道,就是修行人所講的“得道”。

  雖然稱為“得道”,實際上,真的實在是沒有什么可以得到的。但是為了要度化眾生的緣故,所以才取了一個“得道”的名稱。

  如果你能夠真正了悟這一境界,就可以將這個至真至純的圣賢之道普傳天下了。

  老子說:最上等智慧的人,因深明大義,所以無爭,只有最下等的愚人,才會不察情理,爭強好勝;

  最上等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了善舉,也不會說自己有德行,只有下等無德的人,僅僅只是做了一點有德之事,就自認為自己有德。這是因為他并不明白道德的真義。

  為什么眾生不能步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為他常常有一顆虛幻不實的妄心。

  因為有了妄心,就會驚擾他的元神,因為驚擾了他的元神,心意外馳,便容易向外執著萬物,一旦對萬物產生執著,就勢必想要得到。

  一旦想要的事物或人無法得到,亦或無法滿足自己的內在需要,就會心生煩惱。

  煩惱妄想一旦生出,便會擾動身心,使原本清凈的知覺遭受許多污濁與恥辱,致使自己漂流沉淪于生死的苦海,而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

  能夠有悟性的人,自然就會悟得這恒久不變的大道。總之,能夠真正領悟大道的人,就是能經常保持身心清凈的人!

  簡介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道教稱老君西游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后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于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因而《清靜經》被認為是三國時葛玄依托之作。

  來源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一說葛玄。道教稱老君西游白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為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大約產生于唐朝,當時比較著名的注本為杜光庭所注。金代,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后,《清靜經》就成為全真教的日常功課,作為非常重要的經典被重視。

【清靜經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小人經原文及譯文02-10

山海經原文譯文02-02

山海經原文和譯文04-24

素女經全文原文及譯文01-21

《三字經》原文及譯文11-30

《讀山海經·其一》原文及譯文12-17

《忍經》全文及譯文03-22

《氓》原文及譯文07-18

經典古文原文譯文06-1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v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中文字日韩二区 |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乱偷在线 |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 | 亚洲怡红院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