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充市肆博覽》原文注釋及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王充市肆博覽原文及翻譯
翻譯,對于目標語言的使用者來說,應該要能像是以母語使用者說或寫得那般流暢,并要符合譯入語的習慣。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王充市肆博覽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
王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日久,逐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后歸鄉里,屏居教授。
【注釋】
1、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東漢著名唯物主義學者。
2、京師:京城。
3、班彪:漢代著名學者,史學家,班固的父親。《漢書》是他早創的。
4、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5、市;集市。肆;店鋪。
6、稱:稱贊、贊揚
7、師:拜······為師
8、輒:就
9、遂:就
10、太學:中國古代專攻經書的大學。
11、好:喜愛
12、少孤:少年死了父親
13、之:代詞,···的
14、守;守候。
15、章句;章節句子。
16、肆:書鋪
17、太學:東漢時最高學府
18、不守章句:不死扣子句
【翻譯】
王充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因在鄉里以孝順母親被稱贊。后來到京城,在高級學府里學習,拜扶風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師。(王充)喜歡廣泛地閱讀(書籍)卻不死板地拘泥于文章的章句。(由于)家里窮,沒有書(可讀),他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鋪,看人家賣的書,看過一次后就能記住并背誦。時間久了,他就廣泛地通曉了諸子百家的著作。后來回到鄉里,隱居從事教學。
王充簡介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戰斗的無神論者。字仲任,漢族,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贊他對母親很孝順。后來到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班彪為師。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立論宗旨,以“天”為天道觀的最高范疇。以“氣”為核心范疇,由元氣、精氣、和氣等自然氣化構成了龐大的宇宙生成模式,與天人感應論形成對立之勢。其在主張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學等方面彰顯了道家的特質。他以事實驗證言論,彌補了道家空說無著的缺陷。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
王充思想雖屬于道家卻與先秦的老莊思想有嚴格的區別,雖是漢代道家思想的主張者但卻與漢初王朝所標榜的“黃老之學”以及西漢末葉民間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哲學著作。
人物簡介
王充喜歡博覽群書,但是不死記章句。小時候家里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集市上的書店,閱讀那里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夠背誦,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來回到鄉里,住在家里教書。會稽郡征聘他為功曹,因為多次和上級爭論,和上級不合而辭職離開。
他擅長辯論,開始的話好像很詭異,最后卻又得出實在的結論。他認為庸俗的讀書人做學問,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質,于是閉門思考,謝絕一切慶賀、吊喪等禮節,窗戶、墻壁都放著刀和筆。寫作了《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其中《訂鬼》已是中學課文。訂正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對鬼的認識。
刺史董勤征聘他為從事,改任治中,自己辭職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謝夷吾上書推薦王充有才學,漢肅宗(即漢章帝)特地下詔派遣公車(朝廷征聘賢人特定的車馬)去征聘他,因為得病沒有去。當時年近七十,體力和腦力都衰弱了,于是寫作了《養性書》十六篇,倡導節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漢和帝年號)年間,病死在家中。
家族顯赫
王充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后。元城王氏在西漢時期極為風光,自開基始祖王賀始,王氏一門內外,上有皇后、宰相、下有列侯、將軍及各級官吏,一時間,元城王氏勢齊云霄,榮耀非凡。到了王莽時候,廢漢自立新朝,元城王氏走向頂峰,成為天下第一家族,但也隨著王莽政權的消失,地位一落千丈。
王充的祖上在元城王氏勢力急劇膨脹時期開始顯達。“幾世嘗從軍有功”,驍勇善戰,后被封到會稽陽亭(具體位置及轄域現已不可考,一說湖州,一說義烏),因此王充祖上由燕趙之地遷居秀水江南。
有封邑奉養、有爵位功勛,加上朝中有人蔭蔽,遷居江南的王氏家族很快就成為當地一方大戶。可惜好景不長,長期以來養成的豪門習氣改變了這個家族的命運,王充祖上丟掉了爵位和封地,成為以農桑為業的普通人家,家族也從此走向衰落。
燕趙之地向來風行任俠斗氣,由河北南遷而來的王氏家族也還保留著這種彪悍的作風,軍功起家使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平日里飛揚跋扈,仗勢凌人,鄉親們敢怒不敢言。在家道破落之后也不知道收斂,依舊橫行鄉里,遇到災荒之年,又干些殺人越貨的勾當,結果仇家越來越多,一家人惶惶不可終日。至王充祖父王汛的時候,正逢上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官府已不再干涉民間用武力解決私怨,為了躲避仇家的抓捕,他丟棄幾近精光的祖業,率全家由會稽陽亭遷居到會稽錢塘縣(今浙江杭州),靠經商糊口。王充父輩有二人:長子王蒙,次子王誦,王誦即王充的父親。搬到錢塘縣的王家兄弟又犯上了祖上的老毛病,斗氣逞勇比其先輩有過之而無不及,到處欺負別人,大耍無賴,后來與當地一個丁姓豪強結怨。幾番爭斗下來吃了不少虧,遂又舉家倉皇出逃,落戶上虞章鎮。
為了講述自己的家族淵源,王充在《論衡·自紀篇》中順帶記載了祖上的這些不光彩行徑,本意是為了凸顯自己出身貧賤,“宗祖無淑懿之基”,成功靠的是自己,同時印證自己“疾虛妄”而稟實言之的人生信條,結果卻遭到了很多人的誤解。史學家劉知幾認為這不合綱常,斥王充為“三千之罪人”,怎么能自抖家丑呢?后人也多有詬病,“歷詆其祖父之惡,恐難稱孝”。意思是,別人都可以記,就是你王充不能記!但王充偏偏這樣做了!在那個做出孝道就可以揚名、甚至可以做官的時代,王充反其道而行之,不為祖上諱,其特立獨行可見一斑。
在王家遷居上虞后不久,王誦迎來了長子的誕生,他就是王充。而此時王家已十分窮困,“貧無一畝庇身”,“賤無斗石之秩”。王充十歲左右時候父親去世,成為孤兒,家族頂梁柱的倒下使王充家庭更趨殘破。
【王充市肆博覽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王充市肆博覽》原文注釋及翻譯02-27
本性篇·王充原文及翻譯參考10-19
王充博覽文言文閱讀譯文附答案10-28
莊子讓王原文及翻譯03-09
《送楊錄事充潼關判官》原文翻譯10-23
王績傳原文及翻譯08-28
《宋史·王傳》原文及翻譯12-20
燕昭王原文、翻譯03-02
春王正月原文翻譯02-28
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譯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