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殷鑒不遠原文和翻譯
殷鑒不遠(yīnjiànbùyuǎn),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鑒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關于殷鑒不遠的原文和翻譯,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殷鑒不遠原文:
孟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注釋/殷鑒不遠
(1)規矩:規和矩本來是畫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引申為:一定的標準、法則和習慣。
(2)至:標準。
(3)人倫:古代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為五倫。
(4)法:學習,效法。
(5)事:侍奉,為……服務。
(6)賊:殘害。
(7)暴:暴虐。
(8)弒(shi):殺。古代以子殺父,臣殺君為“弒”。
(9)名之曰“幽”、“厲”:意思是那些不仁的國君死后,給他的謚號叫“幽”或“厲”。古代謚法有較為固定的字眼,“幽”、“厲”是極壞的謚號,如周幽王、周厲王。
(10)殷:指殷商
(11)鑒:鏡子
(12)敬:崇拜,尊敬
(13)為:成為、做
(14)以:用
(15)治:治理
殷鑒不遠翻譯:
孟子說:“圓規和曲尺是方圓的標準,圣人是做人的標準。作為君主,就要盡君主之道;作為臣子,就要盡臣子之道。兩種,只要都取法堯和舜便行了。不用舜服事堯的態度和方法來服事君主,便是對他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堯治理百姓的態度和方法來治理百姓,便是對百姓的殘害。孔子說:‘治理國家的方法有兩種,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罷了。’暴虐百姓太厲害,本身就會被殺,國家會被滅亡;不太厲害,本身也會危險,國力會被削弱,死了的謚號叫做‘幽’,叫做‘厲’,縱使他有孝子順孫,經歷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詩經說過:‘殷商有一面力它不遠的鏡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成語故事
周厲王是周朝的第十個國王。他在位時,對內橫征暴斂,壟斷了社會財富和資源,加重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對外,南征荊楚,北防游牧部落,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矛盾重重。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派人監視公開指責的人,一旦發現就立即處死。國都里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相遇彼此只能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召穆公上朝進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們的口,要比堵住河里的水更厲害。水積多了,一旦決口,造成的傷害一定更大;不讓民眾說話,也是這個理兒。所以,治理民眾就像治理河流一樣,只能疏導,不能堵塞。周厲王不聽勸阻,一意孤行,為所欲為,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沒過幾年,民眾忍不可忍發生了暴動,襲擊周厲王,他愴惶出逃,死于外地。這就是《詩經》里《大雅蕩》的歷史背景,詩作者借用周武王的口譴責昏君,詛咒暴政,大罵商紂王,實際是在抨擊周厲王。“殷鑒不遠,在夏后(王)之世”,實際上也就是:“周鑒不遠,在殷后(王)之世。”國家覆亡的教訓并不遠,對于商來說,是夏桀,對于周來說,就是殷紂!
【殷鑒不遠原文和翻譯】相關文章:
殷鑒不遠原文及翻譯08-30
氓的原文和翻譯11-16
杞人憂天原文和翻譯12-06
奇貨可居翻譯和原文09-24
緣木求魚原文和翻譯08-04
狼翻譯和原文11-28
口技原文和翻譯03-06
蘇幕遮翻譯和原文09-24
愛蓮說的翻譯和原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