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十九原文與翻譯
《論語》這本書里的每一句話都是文言文,記錄的是我國儒派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每篇文章雖內容短小,卻很精妙,能夠運用極少的文言文表達出精準、明確的內容和顯然易見的道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第十九原文與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與翻譯
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說:“讀書人看見危險不惜犧牲生命,看見利益要想該不該得,祭祀時要想到虔誠,居喪時要想到悲戚,這樣就算不錯了。”
2、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子張說:“對德行的實踐不夠堅強,對理想的信念不夠深刻,這樣的人不是有他不為多,無他不為少嗎?”
3、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與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子張說:“子夏說了什么呢?”這位學生回答:“子夏說:‘值得交往的才與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絕他。’”子張說:“我所聽到的與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納一般大眾,稱贊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對什么人不能接納?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別人將會拒絕我,我又憑什么去拒絕別人?”
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文:子夏說:“就是一般的技藝也一定有他值得欣賞的地方;不過,長期專注于此,恐怕會陷入執著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子夏說:“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記自己所已知的,這樣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6、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廣泛學習,同時要堅定志節;懇切發問,同時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文:子夏說:“各類工匠要長期留在市場,觀摩比較,才能善盡他們的職責。君子則要靠努力學習,才能領悟他的理想。”
8、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茍。”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已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已也。”
譯文: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你在折磨他們。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勸諫,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子夏說:“人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還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譯文: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根本的東西沒有學到,這怎么行呢?”子夏聽了,說:“噫!子游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后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別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只有圣人吧!”
13、子夏曰:“仕而優而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從政之后,行有余力,就該學習;學習之后,深有心得,就該從政。”
14、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譯文:子游說:“喪事做到盡哀就可以了。”
15、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譯文:曾子說:“子張為人高不可攀,難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7、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喪親乎!”
譯文: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一個人沒有自己充分顯露真情的機會,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過世的時候吧。”
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譯文: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它人也可以做得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僚屬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得到的。”
19、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譯文:孟氏任命陽膚為典獄官司,陽膚向曾子請求教誨。曾子說:“現在政治領袖的言行失去規范,百姓離心離德,已經很久了。你如果查出罪犯的實情,要有難過及憐憫之心,不可沾沾自喜。”
20、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譯文:子貢說:“商紂的惡行,不像現在傳說的這么嚴重。所以君子討厭處在下游的地方,以免天下一切壞事都算在他身上。”
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所犯的過錯,就像日食與月食,犯錯的時候,大家都看得到,更改了以后,大家依然仰望它。”
22、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譯文:衛國的公孫朝請教子貢說:“孔仲尼在何處學習過?”子貢說:“周文王與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沒有完全失傳,而是散落在人間。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末節的部分,沒有地方看不到文王與武王的教化成就。我的老師在何處不曾學習過?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23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譯文:叔孫武叔在朝廷對大夫們說:“子貢的才德比孔仲尼更卓越。”子服景伯把這句話告訴子貢。子貢說:“以房屋的圍墻做比喻吧,我家的圍墻只有肩膀這么高,別人可以看到屋內擺設的美好狀況。老師家的圍墻卻有幾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門進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廟的宏偉壯麗,與連綿房舍的多彩多姿,能夠找到大門的人,或許很少吧。叔孫先生這種說法,不也是很恰當了嗎?”
24、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叔孫武叔毀謗孔子。子貢說:“不要這么做!仲尼是沒有辦法毀謗的。別人的'才德表現,像是山丘一樣,還可以去超越;仲尼,則像是太陽與月亮,沒有人可能去超越的。一個人即使想要斷絕他與太陽月亮的關系,對于太陽月亮,又有什么損害呢?只是顯示了他不知自己的份量而已。”
2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陳子禽對子貢說:“你太謙讓了吧,仲尼的才德難道比得上你嗎?”子貢說:“君子由一句話,表現他的明智;也由一句話,表現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能不謹慎。老師讓我們趕不上,就像天空是沒有辦法靠樓梯爬上去一樣。老師如果能在諸侯之國,或大夫之家負責執政,就會做到我們所說的,他要使百姓立足于社會,百姓就會立足于社會;他要引導百姓前進,百姓就會向前走去;他要安頓各方百姓,百姓就會前來投靠;他要動員百姓工作,百姓就會同心協力。當他活在世間時,人們以他為榮;當他不幸辭世時,人們為他悲泣,這怎么是我們趕得上的呢?”
思想內容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這種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則。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舍,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牛“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個問題,內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第十九原文與翻譯】相關文章:
論語學而篇原文及翻譯11-24
《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07-19
《論語》十二章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論語》六則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8-08
元稹《行宮》原文與翻譯11-27
《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論語十則作品賞析10-12
河中石獸原文與翻譯10-20
《觀滄海》原文翻譯與賞析11-05
黃帝內經原文與翻譯03-22
閨怨王昌齡原文翻譯與賞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