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原文及翻譯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大家都沒少背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一些常考的內容,或者考試經常出題的地方。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墨池記原文及翻譯知識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墨池記【原文】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墨池記【翻譯】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里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
當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游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難道當他逍遙遨游盡情游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么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關于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并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里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后世人呢!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墨池記注釋
(1)臨川:臨川:宋朝的撫州臨川郡(今江西省臨川市)。
(2)隱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隱然:不顯露的樣子。
(3)臨:從高處往低處看,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樣子。
(5)方以長:方而長,就是長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是古代有名的大書法家,世稱“書圣”。茍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史。著有《臨川記》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嘗為臨川內史,置宅于郡城東南高坡,名曰新城。旁臨回溪,特據層阜,其地爽塏(kǎi,地勢高而干燥),山川如畫。今舊井及墨池猶存。”
(7)張芝:東漢末年書法家,善草書,世稱“草圣”。王羲之“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dān,酷愛)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晉書·王羲之傳》)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嗎,同“耶”。
(10)方:當……時。
(11)強以仕:勉強要(他)作官。王羲之原與王述齊名,但他輕視王述,兩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會稽內史時,朝廷任王述為揚州刺史,管轄會稽郡。羲之深以為恥,稱病去職,誓不再仕,從此“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12)極東方:游遍東方。極,窮盡。
(13)出滄海:出游東海。滄海,指東海。
(14)娛其意:使他的心情快樂。
(15)豈有:莫非。
(16)徜徉肆恣:盡情游覽。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盡情。
(17)休:停留。
(18)書:書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別好。《晉書·王羲之傳》:“羲之書初不勝(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嘆伏。”所能:能夠達到這步。
(20)蓋:大概,副詞。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趕上。
(23)豈其學不如彼邪:是不是他們學習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豈,是不是,表示揣測,副詞。學,指勤學苦練。
(24)則學固豈可以少哉: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則,那么,連詞。固,原來,本。豈,難道,表示反問,副詞。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養上深造,指在道德修養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學舍:指撫州州學的校舍。
(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學、府學、州學都置教授,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顯著。
(30)楹間:指兩柱子之間的上方一般掛匾額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掛起,標出。
(32)推:推測。
(33)一能:一技之長,指王羲之的書法。
(34)不以廢:不讓它埋沒。
(35)因以及乎其跡:因此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
(36)推:推廣。
(37)學者:求學的人。
(38)夫: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39)尚之如此:像這樣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40)仁人莊士:指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
(41)遺風余思: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余思,指后人的懷念。余,也是“遺”的意思。
(42)被于來世:對于后世的影響。被,影響。
(43)何如哉:會怎么樣呢?這里是“那就更不用說了”的意思。
拓展資料:
王羲之生平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祖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有關于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征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圣”美譽。
墓址
王羲之后因與驃騎將軍王述不和,稱病辭官,遷來金庭,晚年即在金庭養老,直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現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廟——金庭觀,觀右有一座古樸的石坊,橫額上鐫“王右軍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條依稀可辨的鵝卵石鋪成的古墓道。盡頭處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并不大,墓的制式與謝安墓相仿,也是青石條圍沿一土堆,類似杭州岳飛墓。墓前有大碑,鐫刻《蘭亭序》全文,碑體有些風化斑駁,許多地方字跡洇漫,只能依稀辨識。倒是相關的墓園規模相當大,大得叫人驚訝。
【墨池記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4-21
墨池記原文以及翻譯03-11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1-27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4-30
《墨池記》原文注釋及翻譯04-13
曾鞏墨池記原文翻譯09-14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4-21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2-25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