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時間:2021-06-12 08:37:56 古籍 我要投稿

子張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本篇共計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見危致命,見得思義;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君子之過,猶日月之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內容有:孔子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精神;孔子對殷紂王的批評,孔子關于學與仕的關系,君子與小人在有過失時的不同表現,以及孔子與其學生和他人之間的對話。

子張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原文】

  19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

  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評析】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這是君子之所為,在需要自己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可以毫不猶豫,勇于獻身。同樣,在有利可得的時候,他往往想到這樣做是否符合義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點。

  【原文】

  192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

  子張說:實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這樣的人)怎么能說有,又怎么說他沒有?

  【原文】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尋問怎樣結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是怎么說的?答道:子夏說:‘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絕他。’子張說:我所聽到的和這些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贊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么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么談能拒絕人家呢 ?

  【原文】

  194 子夏曰;雖小道(1),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2),是以君子不為也。

  【注釋】

  (1)小道:指各種農工商醫卜之類的技能。

  (2)泥:阻滯,不通,妨礙。

  【譯文】

  子夏說:雖然都是些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來達到遠 大目標就行不通了。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

  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評析】

  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孔子并不籠統反對博學強記,因為人類知識中的很多內容都需要認真記憶,不斷鞏固,并且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接受新的知識。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種借鑒作用。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1),切問(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釋】

  (1)篤志:志,意為識,此為強記之義。

  (2)切問:問與切身有關的問題。

  【譯文】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評析】

  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問題。博學而篤志即博學而強記,再一次談到它的'重要性的問題。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注釋】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業的工匠。肆,古代社會制作物品的作坊。

  【譯文】

  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住在作坊里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撐握道。

  【原文】

  198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茍。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

  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規勸;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閑(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釋】

  (1)大德、小德:指大節小節。

  (2)閑:木欄,這里指界限。

  【譯文】

  子夏說: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評析】

  這一章提出了大節小節的問題。儒家向來認為,作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應當顧全大局,而不在細微末節上斤斤計較。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1)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2)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釋】

  (1)抑:但是,不過。轉折的意思。

  (2)倦:誨人不倦。

  (3)誣:欺騙。

  【譯文】

  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么行呢?子夏聽了,說:唉,子游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后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別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只有圣人吧!

  【評析】

  孔子的兩個學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學生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而且爭得比較激烈,不過,這其中并沒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優(1)則學,學而優則仕。

  【注釋】

  (1)優:有余力。

  【譯文】

  子夏說:做官還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評析】

  子夏的這段話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做官之余,還有精力和時間,那他就可以去學習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學習之余,還有精力和時間,他就可以去做官從政。同時,本章又一次談到學與仕的關系問題。

  【原文】

  1914 子游曰:喪致(1)乎哀而止。

  【注釋】

  (1)致:極致、竭盡。

  【譯文】

  子游說:喪事做到盡哀也就可以了。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

  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譯文】

  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難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動地充分發揮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注釋】

  (1)孟莊子:魯國大夫孟孫速。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原文】

  1919 孟氏使陽膚(1)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2)而勿喜。

  【注釋】

  (1)陽膚:曾子的學生。

  (2)矜:憐憫。

  【譯文】

  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們的情況,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

  【原文】

  1920 子貢曰:紂(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

  【注釋】

  (1)紂:商代最后一個君主,名辛,紂是他的謚號,歷來被認為是一個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處來水匯集的地方。

  【譯文】

  子貢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的那樣厲害。所以君子憎恨處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壞名聲都歸到他的身上。

  【原文】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原文】

  1922 衛公孫朝(1)問于子貢曰:仲尼(2)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注釋】

  (1)衛公孫朝:衛國的大夫公孫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譯文】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沒有什么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播呢?

  【評析】

  這一章又講到孔子之學何處而來的問題。子貢說,孔子承襲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沒有固定的老師給他傳授。這實際是說,孔子肩負著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發揚光大的責任,這不需要什么人講授給孔子。表明了孔子不恥下問、學無常師的學習過程。

  【原文】

  1923 叔孫武叔(1)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3),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4),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5)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釋】

  (1)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魯國大夫。

  (3)宮墻:宮也是墻。圍墻,不是房屋的墻。

  (4)仞:音rèn,古時七尺為仞,一說八尺為仞,一說五尺六寸為仞。

  (5)官:這里指房舍。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墻來作比喻,我家的圍墻只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墻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里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并不多。叔孫武叔那么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原文】

  1924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1)見其不知量也。

  【注釋】

  (1)多:用作副詞,只是的意思。

  【譯文】

  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于日月,對日月又有什么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192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于禮,百姓就會立于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趕得上他呢?

  【評析】

  以上這幾章,都是子貢回答別人貶低孔子而抬高子貢的問話。子貢對孔子十分敬重,認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別人對孔子的毀謗。

【子張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相關文章:

論語子張篇原文及翻譯03-20

為政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06-14

微子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09-14

顏淵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參考06-14

論語子張篇原文06-14

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注解03-19

祖逖原文及注解翻譯09-14

圍魏救趙原文注解及翻譯06-14

欲擒故縱原文注解及翻譯06-1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 日本熟女乱子视频 | 一区二区国产欧美日韩 |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 中文娱乐在线视频国产 | 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