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樂經全文及譯文
《樂記》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音樂美學和文藝理論專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樂經全文及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樂經全文及譯文
根據西漢學者劉向《別錄》的記載,《樂記》原有23篇,但流傳至今的只有11篇,依次為《樂本》、《樂論》、《樂禮》、《樂施》、《樂言》、《樂象》、《樂情》《魏文侯》、《賓牟賈》、《樂化》、《師乙》。
樂記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動,放行于聲。聲相應,放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于戚羽毣,謂之樂。
譯文:一切音樂的產生,都源于人的內心。人們內心的活動,是受到外物影響的結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起來,因而通過聲音表現出來。各種聲音相互應和,由此產生變化,由變化產生條理次序,叫做音。講音組合起來進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樂。
樂本篇——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歷;其散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
譯文:樂是由聲音生成的,它產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動。所以心中產生悲哀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產生快樂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舒展而和緩;心中產生喜悅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振奮而奔放;心中產生憤怒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粗曠而激越;心中的產生崇敬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莊重而正直;心中產生愛戀的情體,則產生的聲音和順而溫柔。這六種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發而產生的。
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譯文:用禮制來引導人們的思想,用音樂來調和人們的情感,用政令來統一人們的行動,用刑法來防止人們的邪惡行為。用禮制、音樂、刑法、政令,這四者的最終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來統一人們的思想意識,建立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面的。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成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譯文:一切音樂都是從人的內心世界產生的。感情在心中激蕩,因而通過聲音表達出來。聲音組成和諧的條理,叫做音樂。所以太平時代的音樂安祥而快樂,這是政治和諧的表現;動亂時代的音樂怨恨而憤怒,這是政治脫離政道的表現;即將滅亡的國家,音樂充滿樂悲哀和憂思,這是人民生活處境艱難的表現。音樂的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
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也。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庫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譯文:音,是由人心產生的。樂,是與事物倫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聲音不懂的音樂的是禽獸,只懂得音樂而不懂的樂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能夠懂得樂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別聲而知到音樂,由辨別音樂而知樂理,由辨別樂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壞,就具備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不懂的聲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音樂。不懂得音樂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樂理。懂得樂理就接近于知曉禮儀了。禮儀和理樂都通曉,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樂的隆盛,并不是使聲音極盡華美。在宗廟中合祭祖先的禮儀,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極其豐富。在宗廟中彈奏的瑟,安裝這音色沉濁的朱紅色熟絲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彈奏時發出沉濁而舒緩的聲音,一個人唱歌,三個人應和,這聲音并未達到豐富多彩的完美境地。合祭的禮儀,崇尚玄酒,并以爼盤載著生魚,肉汁不用鹽菜來和味,食物的味道并不豐富。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禮樂,并不是它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來教導民眾節制自己的好惡之情,從而歸于正確的人生正途。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譯文:用禮來節制民眾的心志,用樂調和民眾的情感,通過政令使民眾遵行禮樂,運用刑法防止違反禮樂的行為。禮、樂、刑、政,四者互相通達而不違逆,這就具備了治理天下的正道。
樂論篇——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譯文:樂用來協調人們的關系,禮用來區別尊卑貴賤。有了樂的協調就能使人們互相親近,有了禮的區別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但樂超過了限度就會讓人放蕩,禮超過了限度就會使人分離而不親密。使人們感情融洽,儀態莊重,這就是禮和樂的功用。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譯文:樂由內心產生,禮在外表體現。樂由內心產生,所以能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心靈;禮在外表體現,所以具有各種禮儀制度。隆重的樂一定平易,隆重的禮一定簡樸。樂教通達的實行,民眾就沒有怨恨;禮教通達的實行,民眾就不會爭奪。用禮讓治理天下,說的就是實行禮樂。
強暴的人不再出現,諸侯都歸附天子,不再用兵器甲胄來發動戰爭,五種刑法也棄置不用,百姓沒有患難,天子也不動怒,這就表明樂教通達地實行了。父子之間親睦,長幼之間有次序,四海之內人們互相禮敬尊重,這就表明禮教通達的實行了。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并,名與功偕。
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明圣者,述作之謂也。-《樂論篇》
譯文:禮,是規定尊卑貴賤的差別,使人們互相尊重的。樂,是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影響人心,使人們互相親近的。禮和樂用來治國安民的本質是一致的,所以都被英明的君主沿襲下來。他們制禮作樂都與時勢相合,為禮樂命名都與所建立的功業相符。
鐘、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樂的器具;屈、伸、俯、仰、綴、兆、舒、疾等姿態,舞者聚集的行列和行動的區域,舞蹈的舒展和疾速,都是樂的表現情狀。簠、簋、俎、豆、等器皿和各種規定,都是禮的工具;升降上下、回旋、袒開或掩閉上衣,都是禮的表現形式。
懂得禮樂性質的人就能制作禮樂,懂得禮樂表現形式的人就能傳承禮樂。制禮作樂人叫“圣”,傳承禮樂的人叫“明”。“明”與“圣”,是傳承和制作的意思。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于天地,然后能興禮樂也。
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于金石,越于聲音,用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譯文:樂,表現天地間的和諧;禮,表現天地間的秩序。有了和諧,所以萬物都能化育生長;有了秩序,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有所區別。
樂是根據天的道理而作的,禮是按照地的管道而制定的。制禮不合度就會引起混亂,作樂不合度就違背正道。明白天地間萬物的道理,然后才能興禮作樂。
和諧而不淆亂,是樂的內在精神;使人欣喜歡愛,是樂的功能。中正無邪,是禮的本質;使人莊重恭敬順從,是禮的職能。至于用樂器使禮樂得道表現,通過聲音使禮樂得以傳播,在宗廟社稷中行施禮樂,用來奉祀山川鬼神,這些應用禮樂的事情是統治者讓人民一起來掌握的。
樂禮篇——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
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
五帝殊時,不相襲禮。
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譯文:君王們功業成就了才作樂,天下平定了才制禮。那些功績偉大的君王所作的樂是完備的,那些治理天下周到的君王所制的禮也是全面的。
手持干、戚的舞蹈,并不是完備的樂。烹煮肉食來祭祀,也不是全面的禮。
五帝各人所處的時代不同,就不沿用前代的樂。三王各人的時代有別,就不承襲前代的禮。
作樂過度就會生出憂患,制禮不精就會發生偏失。能夠做到重視樂而不發生憂患,制禮完備而不發生偏失的,大概就只有偉大的圣人吧!
樂施篇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時熟,然后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
譯文:從前舜作了五弦琴,用來伴奏著唱詩歌《南風》,夔開始作樂,用來賞賜諸侯。所以天子作樂的目的是用來賞賜給諸侯中有德的人。德行隆盛而尊崇教育,五谷及時成熟,然后才用樂賞賜他。所以那些治理百姓不好,使之勞苦的諸侯,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間隔就疏遠;那些治理百姓好使之安逸的諸侯,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間隔就近。所以看到賞給他的歌舞就能知道他的德行,聽到給予他被賞賜的謚號就能知道他生前的行為。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也。
譯文:天地運行的規律,氣候的冷熱不按照一定的時間交替就會發生災害,風雨失去調節就會發生饑荒。教育對于人民,就象氣候的.冷熱一樣,教育不適時就有害于社會。各種制度對于人民,就好像風雨一樣,制度的規定不適度就不會有功效。所以前代的君王制樂,就是用來作為治理人民的一種方法,用得適當就能使人民的行為和道德相吻合。
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譯文:樂是圣人所最喜愛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他能深切感動人們的心靈,他能夠移風易俗。所以古代君王設立諸如大司樂、樂師等專職從事樂教。
樂言篇——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
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啴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
譯文:人有氣質、性格、心智這種本性,但哀、樂、喜、怒的變化沒有常規。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然后一定的情感就表現出來。
所以細微、急促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會憂愁;寬舒和諧、緩慢輕松、文采華美而節奏簡易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感到安樂;粗曠激越、勇猛振奮、宏大而憤激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能夠剛毅;端方、剛正、莊嚴而真誠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能夠肅敬;寬暢、洪亮、流利而和順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能夠慈愛;放蕩、散亂、疾速而過度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
樂象篇——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僻之氣,不設于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然后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始終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
譯文:凡是邪惡的聲音打動樂人心,逆亂的風氣就會相應而生。逆亂的風氣表現出來,“淫樂”就興起了。而平正的聲音打動了人心,和順的風氣就會相應而生。和順的風氣表現出來,“和樂”就興起了。正如唱的與和的互相響應,人民乖違。邪僻、枉曲、正直等各種情志也同類相應,各有所歸,而萬事萬物的道理,本來就是各按其類互相應和的。
所以君子根據人的性情來和諧他們的意志,以成就人們的善行。對邪惡的聲音和的形色,不聽也不看;對放縱的無度的樂和不合禮教的事情,不使它進入自己的內心;對怠惰散漫的邪僻風氣,不使它在自己身上表現出來。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身體各個部分的活動都能和順端正奉行禮義。然后通過聲音表達出來,用琴瑟的彈奏來增飾文采,手持盾和戚來舞蹈,用羽和旄來裝飾,簫和管來伴奏,以發揚最高道德的光輝,感動四時的和氣,以彰明萬物發展的道理。
所以音樂的清明象征著高遠的天,廣大象征著博厚的地。樂曲的終而復始象征著四季,舞姿的回旋往復象征著風雨。樂舞之器五色齊備而有條不紊,八音符合音律而沒有差錯,節奏變化合度而又有常規,形體的大小互相補充,聲音的終始互相接續,唱和、和的、清音、濁音。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規律。所以樂教的施行使倫理得以彰明,使人民耳目靈敏,氣性平和,社會風俗也隨之轉變,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寧。所以說,樂是使人快樂的。君子高興的是得到道德的修養,小人高興的是得到欲望的滿足。用道德來約束欲望,就能快樂而不過度;追求欲望的滿足而忘了道德,就會迷惑而失去快樂。所以君子本著人的性情以和諧他們的意志,推廣“和樂”來完成對人民的教化。樂教施行而民眾就歸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見君子的道德了。
樂象篇——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譯文:德是人性之正,樂是德之光華,金、石、絲、竹是樂的工具。詩歌抒發內心志意,歌吟唱心中的聲音,舞蹈表達內心的姿態。詩、歌、舞都源于人的內心,然后用樂器來伴奏。所以,情感深厚就會文采鮮明,氣度宏大就會變化神奇,和順的情感累積在心中,就會有美好的神采表現在外表。只有音樂才不可以偽裝出來。
樂情篇——
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樂師辯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后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譯文:樂不僅僅是指黃鐘大呂等樂律、彈琴歌唱和手持盾牌及大斧的舞蹈,這些都是樂的末節,所以讓孩子來表演舞蹈。鋪設筵席,成列樽、俎、籩、豆等器具,以升上降下的動作來表示禮儀,這都市禮的末節,所以讓辦具體事情的官員來執掌之。
樂師只懂得樂聲和詩歌,所以面向北坐著演奏。宗人、太祝只懂得宗廟中祭祀的禮儀,所以站在尸的后面掌禮。商祝只懂得喪葬的禮儀,所以站在主人的后面掌禮。因此可見道德完善的人才能處于上位,技藝熟練的人只能處下位;品行完美的人才能居前,從事技藝的人只能在后。所以說古代君王明確了上、下、先、后的分別,然后才能為天下制定禮樂。
魏文侯篇——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歡,歡以立功,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譯文:鐘聲發出鏗鏘的聲音,鏗鏘的聲音可以用來表示號令,號令可以使士氣充沛,士氣充沛就能激發勇武的精神。所以君子聽到鐘聲,就會想起武臣,石磬發出硁硁的聲音,硁硁的聲音可以象征節義分明,節義分明就能有獻身效命的精神。所以君子聽到石磬的聲音就想起獻身邊疆的將士。絲弦的聲音悲哀悲哀的聲音可以使人廉潔正直,廉潔正直就能意志堅定。所以君子聽到琴瑟的聲音,就會想起志向堅定的忠義之臣。竹制的樂器可以發出多種樂音,多種樂音表示聚合的意義,明白聚合的意義就能聚集眾人。所以君子聽到竽、笙、簫、管的聲音,就會想起能夠聚集民眾的臣僚。鼓鼙的聲音喧騰,喧騰的聲音可以振奮人心,人心振奮就能大眾一起前進。所以君子聽到鼓鼙的聲音,就會聯想到瓴兵的臣僚。君子欣賞音樂,不僅是聽他的鏗鏘聲音而已,更重要的是那樂聲還與自己內心的情感有所應合,而能引起共鳴。
樂化篇——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而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譯文:君子說:禮樂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身心。能詳審地研究樂來進行道德修養,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會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會快樂,快樂就會身心安寧,身心安寧就能使德行長久,德行長久就會象天一樣,象天一樣達到神的境界。象天一樣,就能不言而取信于民;達到神的境界,就會不怒而有威嚴。詳審的研究樂是用來提高道德修養的。詳審的研究禮來端正儀表舉止就會莊重恭敬,莊重恭敬就能有威嚴。內心有片刻的不平和不愉快,卑鄙奸詐的心思就會進入;外貌有片刻的不莊重不恭敬,輕佻怠慢之心思就乘虛而入了。
所以樂是影響人的內心世界的,禮是端正人的儀表舉止的。樂使人十分平和,禮使人極其謙順,人民看到他的神采氣色就不會與他相爭,看到他的儀態也不會有輕佻怠慢的表現了。所以內心煥發出道德的光輝,人民就沒有不聽從他的;儀態表現出 境界禮的原則,人民就沒有不順從他的。所以說;詳審的研究禮樂的道理,用來施加于天下,就沒有困難的事情了。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于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譯文:樂的意思是歡,是人們為了滿足情感的需要所不能沒有的。歡樂之情一定要用聲音來抒發,通過動作來表現,這是人之常情。聲音和舞蹈有這樣的作用,因而人們思想感情的變化,全都由它表達出來了。所以人們不能沒有歡樂,歡樂不能無所表現,表現出來而不符合道德規范,就不能不發生邪亂。古代君王憎惡世風的邪亂,所以制定“雅頌”之樂來引導。使樂聲足以令人快樂而不放縱,使樂的文辭足以明辨而不泯滅隱晦正理,使樂的曲折、平直、復雜、簡潔、細微、洪亮等種種音調和節奏的變化足以感動人們的向善之心而已,而不使放縱邪惡的思想感情影響人心。這就是古代君王作樂的原則。
所以在宗廟演奏音樂,君臣上下一起聽著,就沒有不融洽相敬的;在族長鄉里之中演奏音樂,年長的和年幼的一起聽著,就沒有不和順相待的;在家庭中演奏音樂,父子兄弟一起聽著,就沒有不和睦相親的;所以樂的創作,先確定宮音的高低以形成和諧的樂音,再用各種樂器配合演奏以表現樂曲的節奏,使節奏和諧適度以形成結構嚴密的樂章,這都是為了發揮其協和父子君臣的關系,使人民相互親近的作用。這就是君王作樂的原則。
所以聽到了“雅頌”之樂,人們心胸就寬廣了;拿著盾和戚,學習俯、仰、屈、伸的舞蹈動作,人們的儀表就莊重了,按照一定的行列和區域來行動,配合著音樂的節奏,人們的行列就端正了,進退也統一了。所以樂表現著天地間的協和統一,是中和的綱紀,是人們的性情所不能沒有的。
【樂經全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忍經》全文及譯文09-23
素女經全文原文及譯文08-14
山海經全文注釋譯文09-10
大字陰符經全文及譯文04-23
陰符經全文及譯文講解05-01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注音09-16
樂羊子妻全文及譯文07-05
三字經全文及譯文07-07
關于三字經全文及譯文04-11
三字經全文譯文及故事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