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4-06-07 19:29:55 嘉璇 古籍 我要投稿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里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注釋

  1.長(zhǎng):生長。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思國之治一作“思國之理”;下愚:處于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5.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6.當神器之重: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間。

  8.休:美。這里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憂:深憂。

  12.實:的確。

  13.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

  14.傲物:傲視別人。物,這里指人。

  15.吳越為一體:吳越,指春秋時的吳國與越國,當時兩國之間長期為仇,戰伐不斷。誠相見則可使有仇的人也團結成一體。

  16.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系的人。

  17.董:督責。

  18.振:通“震”,震懾。

  19.茍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2.載舟覆舟:這里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3.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將有所作:將要興建某建筑物。作,興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沖,虛。牧,約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盤游:打獵取樂。

  30.三驅:據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31.敬終:謹慎地把事情做完。

  32.慮壅(yōng)蔽: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35.宏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36.簡:選拔。

  37.效:獻出。

  38.松喬: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大治了。

  40.無為: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古今異義

  1、必固其根本(古義:樹木的根部;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人君當神器之重(古義:帝位;今義:神異的器物)

  3、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古義:放縱情感;今義:盡情)

  4、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古義:有血緣關系的人;今義: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古義:路人;今義:走路)

  5、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古義:“以之為”的省略,即“把它當作”;今義:認為)

  6、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古義:使心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7、簡能而任之(古義:選拔;今義:常用于“簡單”等義)

  8、何必勞神苦思(古義:為什么一定;今義:以反問語氣表示“不必”)

  詞類活用

  1、必固其根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牢固)

  2、居域中之大(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帝王之位)

  3、不念居安思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安樂的環境,危險的可能)

  4、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動詞活用作名詞,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

  5、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寧)

  6、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詞活用作動詞,居……下)

  7、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8、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憂)

  9、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虛)

  10、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正;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奸惡的人)

  11、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見)

  特殊句式

  1、而況于明哲乎(固定句式,“況……乎”譯意為“何況……呢”)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3、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固定句式,“豈……乎”譯意為“難道……嗎”)

  4、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狀語后置句,“以嚴刑”“以威怒”分別是“董”“振”的狀語后置)

  5、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意念被動句,被蒙蔽,受蒙蔽)

  創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征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于屏風之上。

  整體賞析

  文章一開始,作者運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舉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組比喻,從而引出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者先設置這樣兩個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強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達的真實意圖,這種手法的應用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果作者開篇不用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簡單地講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難吸引對方,使對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應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使深奧的問題通俗化。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所說的:“喻巧而理至”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設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設得巧,而且喻體要淺顯通俗,樹木、江河,處處可見,人人熟悉。所講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難理解的通俗事理。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文章中比喻運用的“切”,實際上就是喻體與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點,選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體來表現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樹木,泉源,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國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開篇后,作者又以三個“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來說明問題,“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從而進一步強調了作者的政治意圖。作者使用的言辭尖銳,用反激法去激發對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舉的比喻和敘說的是連自己這樣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況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確地向唐太宗指出,做為一國之主的帝王,身負重任,就要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盡量避免奢侈,要提倡節儉。不然的話就會做出像伐根而求樹茂,塞水而望流長一樣的愚蠢事。這里,在文章結構上前呼后應,環環緊扣,充分表達了作者進諫規諷的本意。

  緊接著作者向唐太宗指明歷史上的君王,一開始創業時大多都能兢兢業業,而善始善終的就不多了。作者這里用了一個反問句來說明“創業容易,守業難”的道理。作者同時明確地告誡唐太宗,不要危難憂患時誠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縱,傲慢待人。并指明,對人以誠相待,仇敵也團結成為一個整體;傲慢待人,即使是親人也會眾叛親離。對人民使用高壓鉗制,用威勢來統治他們,會造成他們與你貌合神離,表面十分順服而實際上卻十分怨恨。作者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個真切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帝王與百姓之間的辯證關系。作者將百姓妙喻為水,將帝王比喻為行船。水能浮載行船,但也可以將行船傾翻。這個比喻簡潔而傳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關系。為諫勸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不要“縱情傲物,驕奢淫逸”。結合具體實例進行分析,妙喻警人,陳述利害。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載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剴切,反復闡述,耐心說服,言語婉轉動人,用心不可謂不良苦。

  道理述盡,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議。“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前邊提出問題并進行了分析,后邊則提出如何解決的建議。使得文章前后呼應,全文形成一篇結構嚴謹的統一體。而“十思”又以“謙沖而自牧”、“虛心以納下”、“慎始而敬終”、“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為中心,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貫穿著“積其德義”的主線。作者告誡唐太宗“總此十思,宏茲九德”這樣就會達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勞神費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職權了。

  全篇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為中心展開論述。先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提出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結論。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憂”時易“竭誠以待下”;而在“得志”時則會“縱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積德義”必須“十思”。著重規勸太宗對于物質享受要適度,在自身修養上要“謙沖”,在用人上要“虛心納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計個人恩怨。結尾歸結出治國方法的關鍵在于知人善任,選拔人才,達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這些主張,為唐太宗所采納,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貞觀之治”。全篇以“思”字作為貫穿行文線索,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說得生動形象;并采用排比、對仗,句式工整,氣理充暢。

  分段賞析

  第一段從開頭至“塞源而欲流長也”,先正說,后反說。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來比喻治國需要從積德這個根本做起。這是正說。接著以比喻的手法來反說,“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是萬萬不可能的。正說和反說,歸結到君主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那將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危及治國之本,動搖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第二段從“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別從“在殷憂”和“既得志”等不同時期所采取的不同態度,正反論述。君主“在殷憂”時,一定能竭盡誠意對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對部下竭盡誠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君主在“既得志”時,往往為所欲為,傲視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視他人,即使親屬也會變得如同行路人那樣互不相認。這樣分別從“在殷憂”和“既得志”等不同情況下正說反說,歸結到守業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從而,告誡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視群臣,與人結怨。因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與眾人結怨,如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眾人能保護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第三段從“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至結尾,以“十思”全面闡述“積德義”的具體內容。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從多側面進行觀照,多側面地照一照“積德義”的鏡子。人以銅為鏡,唐太宗則以魏征為鏡,魏征又給唐太宗以“十思”之鏡。可以說,“十思”之鏡是一個多棱鏡。之所以說“十思”是多棱鏡,是因為它從多側面反映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從多方面開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從多方面開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徑:“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寫作特點

  一、類比入手,親切生動

  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所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個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做“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鮮明地表露出來了。

  二、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來寫,這篇奏疏雖然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三、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全文以論述為主,對同一個問題,作者往往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剖析,使說理更透徹。如第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浚源”,再從反面論述不這樣做的危害;第二段關于“殷憂”“竭誠”與“得志”“傲物”的反復論述;第三段貫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應)與理性自制的對舉,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四、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文章以淺顯的比喻襯出中心論題,比喻作為一種推理手段,起到生動、直觀的效果;全文的論述多用排比句式,鋪排羅列,勾連而下、氣勢不凡,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作者簡介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參加隋末農民起義。后入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被擢為議諫大夫,歷任秘書監、侍中等職。參預朝政,先后向太宗陳諫二百余事,是歷史上有名的敢諫之臣。后以修史功,進位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太宗的行動及政策措施給以極有益的影響。其言論見于《貞觀政要》。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三、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四、學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教學設想】

  一、教學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諍臣”的關系。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誦全文,歸納詞義,落實練習。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學步驟】

  開場白:一個新的政權建立之初它面臨的主要是什么問題?實行“仁政”,讓百姓休養生息。當這個政權鞏固之后,出現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沒什么問題了呢?如果有問題,那將是哪些問題呢?讓我們看看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二、通讀全文,正音。

  1、注意讀音

  求木之長(zhǎng)浚(jùn)源塞(sè)源載(zài)舟

  壅(yōng)蔽謬(miù)賞

  2、對照注釋,朗讀課文,爭取比較流暢地讀下來。

  3、檢查朗讀情況。單個讀,齊讀。也可范讀。

  三、結合“練習”(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翻譯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誦第一、二段。

  二、辨析詞義,歸納義項。

  【教學步驟】

  一、檢查熟讀課文情況。

  二、翻譯并分析第一段。

  1、論點的提出:非開門見山,而是用兩個比喻引出要論述的問題。這樣寫可以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讓人接受。

  2、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先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可就下面的問題進行討論: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是一種陋習?)

  三、背誦第一段。

  四、翻譯并分析第二段

  1、總結歷史經驗,表明自己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

  2、創業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誦第二段。

  六、作業

  “練習”(二)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一、翻譯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課的成語,通過做課后練習,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的意思。

  三、背誦、默寫全文。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一、二段的背誦。

  二、翻譯并分析第三段。

  見可欲戒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戒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驕傲江海下百川

  1、居安樂盤游戒“五戒”三驅以為度“十思”

  憂懈怠縱欲慎始而敬終解決問題

  慮壅蔽戒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輕人言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戒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賞罰不公無以怒而濫刑

  2、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三、背誦第三段。

  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垂拱而治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10-23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06-08

諫太宗十思疏翻譯原文07-18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譯文翻譯02-01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釋及翻譯01-03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附翻譯05-08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09-24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03-1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幕 | 亚洲青青在线视频 | 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 | 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中文а∨天堂在线 | 亚洲Aⅴ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