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德經第七十章的原文閱讀及譯文評析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德道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第七十章的原文閱讀及譯文評析,歡迎閱讀。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無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④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⑤而懷玉⑥。
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于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里揣著美玉。
注釋
1、言有宗:言論有一定的主旨。
2、事有君:辦事有一定的根據。一本“君”作“主”。“君”指有所本。
3、無知:指別人不理解。一說指自己無知。
4、則:法則。此處用作動詞,意為效法。
5、被褐:被,穿著;褐,粗布。
6、懷玉:玉,美玉,此處引伸為知識和才能。“懷玉”意為懷揣著知識和才能。
引語
本章流露出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失望的情緒。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卻沒有任何人理解和實行。看來,他的那一套治天下的理想,只有他幻想中的“圣人”才能實現。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他不了解,任何治國方案,都必須適應統治階層的的利益,否則,他們是不會采納,不會去實行的。于是,老子就有了這一篇感慨之論。本章是專對掌權者而言的,不是對一般人說的。文中的“我”、“吾”等詞,可謂之“道”的人格化。
評析
在以前各章里,老子談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學說,例如靜、柔、儉、慈、無為、不爭等,這些都是合乎于道、本于自然的主張。在社會生活當中應當是容易被人們所理解、易于被人們所實行。然而,人們卻拘泥于名利,急于躁進,違背了無為的原則。老子試圖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探索,對于萬事萬物作出根本的認識和注解,他以淺顯的文字講述了深奧的道理,正如身著粗衣而懷揣美玉一般。
但不能被人們理解,更不被人們實行,因而他感嘆道:“知我者希”。對此,任繼愈先生說:“他自以為很高明,頗有懷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悶。其實他唱出的是沒落階級的挽歌。并不是人們不了解他。而是歷史拋棄了他。”(《老子新譯》)張松如先生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說,“歷史卻并沒有冷落了他。
單說先秦時期吧:相傳春秋時的叔向、墨翟,戰國時的魏武侯、顏觸,都曾稱引過他的話;莊子則頌揚他‘古之博大真人哉!’(《莊子·天下篇》)以宋研、尹文為代表的稷下學人又繼承了老子而發展為黃老學派;至于韓非,更有《解老》、《喻老》之作。降至秦后,西漢初年,黃老之學一度居于統治地位。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旨》,實突出道家,而司馬遷《史記》并特為立傳。演至東漢,甚至神化為道教的始祖了。凡此一切,總不能說是‘歷史拋棄了他’吧。”(《老子校讀》第385-386頁)
我們感到任、張二位先生在對個問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標準。比如,怎樣才算是被歷史拋棄了的問題。任繼愈先生的意思是,老子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提出的政治主張不被人們理解和采納,因而感到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頗有懷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悶,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子沒有被時代所選取。
張松如先生則是從老子之后的若干年、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去研究老子是不是被歷史所拋棄的問題。所以,任、張二先生的標準不同,觀點上就有了差異。在歷史上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景況,懷才不遇、難以施展其政治抱負的君子們,往往被后世的人們所看重,老子如此,孔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因此,我們的認識是,老子被他所處的時代拋棄了,他的政治主張不能實行;但他又被后世的人們認可,他的思想學說、他的政治主張,有些被統治者接受了、實施了,有些被推向至尊之地,被神化為道教之經典。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創作背景
個人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經常睡不著覺。后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吏,于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年代的考證
1973年12月在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甲乙《道德經》抄本,分別成書于高帝和文帝時期。此外,1993年10月,湖北荊門市郭店村一號戰國楚墓出土了竹簡《道德經》抄本,經過文化工作者們的整理與詮釋后,得到《道德經》的三種版本共2046字,稱為甲組、乙組、丙組,與人們今天所見的《老子》內容有不小的出入,可見今天的《道德經》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演變才定型。
湖北郭店楚墓竹簡本的抄定年代,上限晚于公元前316年,而早于墓主的入葬時間(戰國中期稍后),由此可見,梁啟超、馮友蘭、顧頡剛、錢穆等人認為《道德經》成書于戰國以后至漢初的說法已經站不住腳,同時也否定了民初《古史辨》學者論戰以來的“老子(《道德經》)晚出說”。
至此,《道德經》成書年代及其真偽問題的聚訟,大致是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結論,即《道德經》的成書至少在戰國中期以前。
鑒賞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占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于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道德經第七十章的原文閱讀及譯文評析】相關文章:
《春江晚景》原文譯文評析07-17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的原文和譯文09-26
關于《道德經第七十四章》的原文及譯文09-26
言而有信原文與譯文評析09-24
老子道德經原文及譯文12-22
《館娃宮懷古》原文譯文評析07-17
《渡湘江》原文、注釋、譯文和評析09-24
道德經原文閱讀04-20
《送別》原文閱讀及譯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