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通用14篇)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后世為區(qū)別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了自后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通用14篇),希望大家喜歡。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1
原文:
李崧,深州饒陽人也。崧幼聰敏,能文章,為鎮(zhèn)州參軍。唐魏王繼岌為興圣宮使,領(lǐng)鎮(zhèn)州節(jié)度使。繼岌與郭崇韜伐蜀,以崧掌書記。繼岌已破蜀,劉皇后聰讒者言,陰遣人之蜀,教繼岌殺崇韜,人情不安。崧入見繼岌曰:“王何為作此危事?誠不能容崇韜,至洛誅之何晚?今遠軍五千里,不見咫尺之詔殺大臣,動搖人情,是召亂也。”繼岌曰:“吾亦悔之,奈何?”崧乃召書吏三四人,登樓去梯,夜以黃紙作詔書,倒用都統(tǒng)印,明旦告諭諸軍,人心乃定。
師還,繼岌死于道。崧至京師,任圜判三司,以內(nèi)憂去職還鄉(xiāng)里。服除,范延光居鎮(zhèn)州,辟崧掌書記。長興中,明宗春秋高,秦王從榮多不法,晉高祖為六軍副使,懼禍及,求出外藩。是時,契丹入雁門,明宗選將以捍太原,晉高祖欲之。延光等欲以康義誠應(yīng)選,崧獨曰:“太原,國之北門,宜得重臣,非石敬瑭不可也!”由是從崧議。晉高祖深德之,陰遣人謝崧,蓋欲使崧終始成己事也。
晉高祖崩,出帝即位,以崧掌樞密。初,漢高祖在晉,掌親軍,為侍衛(wèi)都指揮使,與杜重威同制,漢高祖恥之。其后漢高祖出居太原,重威代為侍衛(wèi)使,崧亦數(shù)稱重威之材,于是漢高祖以崧為排己,深恨之。崧卒以重威將大兵,其后敗于中渡,晉遂以亡。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師,德光素聞延壽等稱崧為人,及入京師,謂人曰:“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太子太師。契丹北還,命崧以族俱行,留之鎮(zhèn)州。其后麻荅棄鎮(zhèn)州,崧乃得還。高祖素不悅崧,又為怨者譖之,言崧為契丹所厚。故崧遇漢權(quán)臣,常惕惕為謙謹,莫敢有所忤。
漢高祖入京師,以崧第賜蘇逢吉。崧弟嶼仆葛延遇為嶼商賈,多干沒其貲,嶼笞責之。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是時,高祖將葬睿陵,河中李守貞反。澄乃教延遇告變,言崧與其甥王凝謀,欲因山陵放火焚京師,又以蠟丸書通守貞。逢吉送崧侍衛(wèi)獄,崧知不免,乃自誣伏,族誅。
崧素與翰林學士徐臺符相善。后周太祖入立,臺符告宰相馮道,請誅葛延遇,道以延遇數(shù)經(jīng)赦宥,難之。樞密使王峻聞之,多臺符有義,乃奏誅延遇。(《新五代史·雜傳第四十五》,有刪改)
譯文:
李崧,深州饒陽人。崧幼年聰敏,能寫文章,當鎮(zhèn)州參軍。唐魏王繼岌當興圣宮使,兼鎮(zhèn)州節(jié)度使。繼岌與郭崇韜伐蜀,用崧當掌書記。繼岌已經(jīng)破蜀,劉皇后聽信讒言,暗地派人到蜀教繼岌殺崇韜,人心不安。崧入見對繼岌說:“王為什么要做這種危險事?實在不能寬容崇韜,到洛陽再殺他也不晚嘛?現(xiàn)在遠征五千里,不見詔書殺了大臣,動搖人心,是自取禍亂呀!”繼岌說:“我也很后悔,現(xiàn)在怎么辦呢?”崧才召書吏三四人登樓去梯,夜里以黃紙作詔書,用的是都統(tǒng)印,第二天早晨告諭諸軍,人心才安定下來。
回師途中,繼岌死在路途上。崧到京城,任圜判三司,因守孝離職回鄉(xiāng)。服除,范延光當鎮(zhèn)州節(jié)度使,征召崧做掌書記。長興中(930~933),明宗年齡大了,秦王從榮無法無天,晉高祖當六軍副使,害怕惹禍殃及自己,要求出鎮(zhèn)外藩。這時候,契丹侵入雁門,明宗選將保衛(wèi)太原,晉高祖想去。范延光等人想派康義誠去,只右崧說:“太原,國家的北門,應(yīng)當派重臣,非石敬瑭不可呀!”大家都同意。晉高祖非常感謝他,暗地派人感謝崧,想叫崧始終幫助他成大業(yè)。
高祖死,出帝即位,用崧掌樞密使。以前,漢高祖在晉掌親軍,當侍衛(wèi)都指揮使,與杜重威同級,漢高祖以之為恥。后來漢高祖鎮(zhèn)守太原,重威代替他當侍衛(wèi)使,崧也多次稱贊重威的`才干,于是漢高祖認為是崧排斥自己,非常恨他。崧最終叫重威率大軍,在中渡被契丹打敗,晉便滅亡。
契丹耶律德光進犯京城,德光多次聽到延光等人稱贊崧的為人,入京城后,對人說:“我攻占南朝,只是為了得到崧一人罷了。”于是提拔崧當太子太師。契丹北返,命令崧率全族同行,留在鎮(zhèn)州。后來麻荅放棄鎮(zhèn)州,崧才得以回京。漢高祖向來不喜歡崧,崧又被怨恨他的人誣陷,說他是被契丹器重的人。所以崧遇見漢的權(quán)臣,常常警惕謙虛謹慎,不敢得罪他們。
漢高祖入京,把崧的房屋賜給蘇逢吉。崧弟嶼的仆人葛延遇為嶼經(jīng)商,常常吞沒錢財,嶼鞭打他。延遇夜里跑到逢吉部下李澄家。那時,高祖將安葬在睿陵,河中李守貞反。澄叫延遇報告說崧和他的外甥王凝商議憑借山陵放火焚燒京城,又用蠟丸書信與守貞通謀造反。逢吉把崧關(guān)到侍衛(wèi)獄中,崧知道難免一死,就自己被迫承認,最終受到族誅。
崧平時與翰林學士徐臺符相友善,后來周太祖即帝位,臺符告訴宰相馮道,請求殺掉葛延遇,馮道以延遏多次得到赦免寬恕為由,認為誅殺他很難。樞密使王峻聽說了,稱贊臺符有義氣,才上奏殺了延遇。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2
原文:
康延孝,代北人也。為太原軍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為左右先鋒指揮使。延孝見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騎奔于唐。見莊宗于朝城,莊宗屏人問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進任,而忠臣勇士皆見疏斥,此其必亡之勢也。”莊宗初聞延孝言梁必亡,喜,及聞其大舉也,懼,曰:“其將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雖眾,分則無余。臣請待其既分,以鐵騎五千自鄆趣汴,出其不意,搗其空虛,不旬日,天下定矣。”莊宗甚壯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鄆入汴,凡八日而滅梁。
三年,征蜀,延孝為先鋒排陣斬斫使,破鳳州,取固鎮(zhèn),降興州。蜀平,延孝功為多。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見重于郭崇韜。崇韜有軍事,獨召璋與計議,而不問延孝,延孝大怒,讓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從,反俯首郭公之門,吾為都將,獨不能以軍法斬公邪?”璋訴于崇韜,崇韜解璋軍職,表為東川節(jié)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險阻,以定兩川,璋有何功而得旄節(jié)!”因見崇韜言其不可。崇韜曰:“敢違吾節(jié)度!”延孝懼而退。明年崇韜死,延孝謂璋曰:“公復(fù)俯首何門邪?”璋求哀以免。
繼岌班師,命延孝以萬二千人為殿,行至武連,聞朱友謙無罪見殺。友謙有子令德在遂州,莊宗遣使者詔繼岌即誅之。繼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謂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謀盡出于郭公,而汗馬之勞,攻城破敵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豈得存?而友謙與我俱背梁以歸唐者,友謙之禍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謙舊將,知友謙被難,皆號哭訴于軍門曰:“朱公無罪,二百口被誅,舊將往往從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擁其眾自劍州返入蜀,自稱西川節(jié)度、三川制置等使。繼岌遣任圜以七千騎追之,及于漢州,會孟知祥夾攻之,延孝戰(zhàn)敗,被擒,載以檻車。車至鳳翔,莊宗遣宦者殺之。
摘自《新五代史》
[注]:繼岌:即李繼岌,后唐將領(lǐng),后受封為魏王。
譯文:
康延孝,是代北人,做太原軍中小兵,有罪,逃亡到梁。梁末帝派遣段凝將軍隊駐扎到黃河邊,以延孝為左右先鋒指揮使。延孝看見梁末帝任用的人,都是一群小人,知道梁國必定滅亡,于是率領(lǐng)百個騎兵逃奔到唐。在朝城見到唐莊宗,莊宗避開眾人問延孝梁國的事,延孝全部告訴他說:“梁末帝懦弱,信任進用的都是小人,而忠臣勇士都被疏離排斥,這是必定滅亡的局勢。””莊宗開始聽到延孝說梁國必定滅亡,高興,等到聽說要大舉用兵,害怕,說:“應(yīng)當如何防御?”延孝說:“梁國的軍隊人雖然多,分開來就不多。請陛下等到他們分散開,以五千鐵騎從鄆城逼近汴,出其不意,直搗他的空虛之處,不需要十天,天下可安定了。”莊宗認為他的話非常豪壯,最終使用了延孝的計策,從鄆城進入汴京,用了八天滅掉梁國。
第三年,征伐蜀國,以延孝為先鋒排陣斬斫使,攻破鳳州,攻取固鎮(zhèn),降服了興州,蜀國平定,延孝功勞最大。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董璋位子在延孝之下,但特別受郭崇韜重用,崇韜有軍事上的問題,唯獨召喚董璋去和他商議,而不問延孝,延孝大怒,責備董璋說:“我有平定蜀國的功勞,你們像仆人一樣跟著,反而在郭公的門前俯首帖耳,我身為一都的將帥,難道獨獨不能用軍法將你斬首么?”董璋在崇韜跟前告狀,崇韜罷免了董璋的.軍職,封他為東川節(jié)度使,延孝更加憤怒,說:“我冒著刀下的危險,越過艱難險阻,平定兩川,董璋有什么功勞得到節(jié)度使的職位?”于是覲見崇韜說這是不可以的。崇韜反倒說:“李紹琛,你想謀反么?膽敢違抗我的命令。”延孝怕了,退下。第二年崇韜死了,延孝對董璋說:“你現(xiàn)在到哪個門前俯首帖耳呢?”董璋哀求,才免去責罰。
繼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萬二千人殿后,走到武連,聽說朱友謙無罪而被殺。友謙有一個兒子令德在遂州,莊宗派遣使者告訴繼岌,要他馬上殺了令德。繼岌不派遣延孝,而派遣董璋,延孝已經(jīng)懷疑,等到董璋路過延孝軍隊,又不前外拜謁,延孝大怒,告訴下屬說:“南面平定梁國,西面攻取蜀國,謀略全部是郭公想出,而日夜勞苦,攻城破敵的,是我。現(xiàn)在郭公已死,我怎么還能活?而友謙和我都是背叛梁國,投奔唐國的,友謙遭遇的災(zāi)禍,就要輪到我了!”延孝的部下都是友謙手下的舊將,知道友謙被滅族,都哀號著在軍門哭訴道:“朱公無罪,家人二百人卻別殺害,舊日將領(lǐng)往往也同時殺死,我們死定了!”延孝于是帶領(lǐng)眾人從劍州返回,進入蜀地,自稱西川節(jié)度、三川制置等使。繼岌派遣任圜帶領(lǐng)七千騎兵追趕,到了漢州,與孟知祥會合夾攻延孝,延孝戰(zhàn)敗,被抓獲,用囚車裝載。裝載延孝的囚車到了鳳翔,莊宗就派遣太監(jiān)殺了他。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3
原文:
趙鳳,幽州人也,少以儒學知名。鳳好直言而性剛強,索與任圜善。圄為重誨所殺,而誣以謀反。是時,重誨方用事,雖明宗不能詰也,鳳獨號哭呼重誨曰:“任圜天下義士,豈肯謀反!而公殺之,何以示天下?”重誨慚不能對。有僧游西域,得佛牙以獻,明宗以示大臣。風言:“世傳佛牙水火不能傷,請驗其真?zhèn)巍!币蛞愿街瑧?yīng)手而碎。是時,宮中施物已及數(shù)千,因鳳碎之乃止。天成四年夏,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秘書少監(jiān)于嶠者,自莊宗時與鳳俱為翰林學士,而嶠亦訐直敢言,與鳳素善。及鳳已貴,而嶠久不遷,自以材名在鳳上而不用,因與蕭希甫數(shù)非斥時政,尤詆訾鳳,鳳心銜之,未有以發(fā)。而嶠與鄰家爭水竇,為安重誨所怒,鳳即左遷嶠秘書少監(jiān)。其后重誨為邊彥溫等告變,明宗詔彥溫等廷詰,具伏其詐,即斬之。后數(shù)日,鳳奏事中興殿,啟曰:“臣聞奸人有誣重誨者。”明宗曰:“此閑事,朕已處置之,卿可無問也。”風曰:“臣所聞?wù)撸祰依Γ菹虏豢梢詾殚e。”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嚴宏壯者,棟梁柱石之所扶持也。大臣,國之棟梁柱石也,且重誨起微賤,歷艱危,致陛下為中興主,安可使奸人動搖!”明宗改容謝之日:“卿言是也。”遂族彥溫等三家。其后重誨得罪群臣無敢言者獨風數(shù)言重誨盡忠明宗以鳳為朋黨罷為安國軍節(jié)度使。廢帝入立,召為太子太保。病足居于家,疾篤,自筮,投蓍而嘆曰:“吾家世無五十者,又皆窮賤,吾今壽過其數(shù)而富貴,復(fù)何求哉!”清秦二年卒于家。
(節(jié)選自《新五代史·趙風傳》)
譯文:
趙風,幽州人,年輕時以儒學出名。趙鳳喜歡說直話而性格剛強,素來和任圜相處很好。任圜被安重誨殺害,而誣告他謀反。這時,安重誨正當權(quán),即使唐明宗也不能責問他,惟獨趙鳳大哭呼叫安重誨說:“任圄是天下的義士,難道會謀反!而你殺了他,拿什么向天下人解釋?”安重誨羞愧不能回答。有一個和尚游歷西域后,得到佛牙來進獻。唐明宗拿給大臣們看。趙風說:“據(jù)說水火都不能損傷佛牙,請允許我檢驗這個佛牙的真假。”于是用斧頭砍佛牙,佛牙應(yīng)聲而碎。這時,宮中施舍的物品已達數(shù)千件之多,由于趙鳳砸碎佛牙才停止施舍。天成四年夏,拜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秘書少監(jiān)于嶠,自從唐莊宗時和趙風都任翰林學士,而于嶠也敢于直言揭短,和趙鳳素來很友好。到趙鳳顯貴后,而于嶠長久不得升官,自認為才能名聲在趙鳳之上而受不到重用,因而和蕭希甫一起多次抨擊時政,特別毀謗非議趙鳳,趙鳳對他心懷不滿,沒有找到機會發(fā)泄。而于嶠和鄰居爭奪水井,為安重誨所不滿,趙鳳就把于嶠降職為秘書少監(jiān)。后來安重誨被邊彥溫等人誣告發(fā)動兵變,唐明宗召邊彥溫等人到朝廷責問,都伏罪承認自己欺詐,明宗立即殺掉了他們。幾天后,趙鳳在中興殿上奏事情,說:“我聽說有誣告安重誨的壞人。”唐明宗說:“這是小事,我已經(jīng)處理了,你可以不過問了。”趙鳳說:“我聽說的事情,關(guān)系國家利害,陛下不能認為無關(guān)緊要。“于是指著殿屋說:“這個殿之所以莊嚴宏偉,是由于有棟梁柱石的支撐。大臣是國家的棟梁柱石,況且安重誨出身微賤,經(jīng)歷了艱難危險,才使陛下成為中興的君主,怎幺能讓壞人動搖他呢!”
唐明宗改變臉色道歉說:“你說得對啊。”于是將邊彥溫等三家滅族。后來安重誨獲罪,臣子們沒有敢說話的.,只有趙鳳多次說安重誨竭盡忠誠。居明宗認為趙鳳是同黨,罷他為安國軍節(jié)度使。唐廢帝登位,召為太子太保。趙風因腳病住在家中,病得嚴重,自己用蓍草占卜,扔下蓍草嘆息說:“我家世代沒有活過五十歲的人,又都很貧窮低賤,我現(xiàn)在年齡超過五十而且富貴,還有什么要求呢!”清泰二年在家中去世。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4
一、原文: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遺恨,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方其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則專寵伶官,沉溺聲色,朝政皆廢。終至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不知所歸,何其衰也!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注:①晉王:即李克用,因幫助唐朝鎮(zhèn)壓黃巢起義有功封為晉王。后面“莊宗”為其子,稱帝后沉溺聲色,終被伶官叛亂所殺。②從事:一般屬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④仇讎(chóu):仇敵。
二、翻譯: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我有三件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當莊宗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平定,他一心寵信樂官,沉溺于歌舞和女色之中,朝廷的各項事業(yè)都荒廢了。等到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yīng),他匆忙向東出逃,不知回到哪里去,是多么衰頹啊!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5
原文:
王晏球,字瑩之,洛陽人也。梁遣捉生軍將李霸將千人戍楊劉,霸夜作亂,自水門入。晏球聞亂,不俟命,率龍驤五百騎擊之,賊勢稍卻。末帝登樓見之,呼曰:“此非吾龍驤軍邪!”晏球奏曰:“亂者,李霸一部爾,陛下嚴守宮城,而責臣破賊。”遲明盡殺之,以功拜澶州刺史。明宗兵變,自鄴而南,遣人招晏球,晏球從至洛陽,拜歸德軍節(jié)度使。定州王都反,以晏球為招討使討之。都遣人北招契丹,契丹遣禿餒將萬騎救都。晏球立高岡,號令諸將皆橐弓矢、用短兵,回顧者斬。符彥卿以左軍攻其左,高行珪以右軍攻其右,中.軍.騎士抱馬項馳入都軍,都遂大敗,自曲陽至定州,橫尸棄甲六十馀里。契丹又遣惕隱以七千騎益都,晏球遇之唐河,追擊至滿城。契丹自中國多故,強于北方,北方諸夷無大小皆畏伏。而中國之兵遭契丹者,未嘗少得志。自晏球擊敗禿餒,又走惕隱,其馀眾奔潰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鋤耰白梃所在擊殺之,無復(fù)遺類。惕隱與數(shù)十騎走至幽州西,為趙德鈞擒送京師。晏球攻定州,久不克,明宗數(shù)遣人促其破賊,晏球以謂未可急攻。其偏將朱弘昭、張虔釗等宣言曰:“晏球怯耳!”乃驅(qū)兵以進兵果敗殺傷三千馀人由是諸將不敢復(fù)言攻晏球乃休養(yǎng)士卒食其三州之賦悉以俸祿所入具牛酒日與諸將高會久之,都城中食盡,先出其民萬馀人,數(shù)與禿餒謀決圍以走,不果,都將馬讓能以城降,都自焚死。晏球為將有機略,善撫士卒。其擊禿餒,既因敗以為功,諸將皆欲乘勝取都,晏球返,獨不動,卒以持久弊之。自天成三年四月都反,明年二月始克之,軍中未嘗戮一人。以破都功,拜天平軍節(jié)度使。
(節(jié)選自《新五代史王晏球傳》)
譯文:
王晏球,字瑩之,是洛陽人氏。梁國派遣捉生軍將李霸率領(lǐng)千人戍守楊劉,李霸在夜間造反作亂,從水門進攻。王晏球聽到動亂消息,不等到命令下達,就率領(lǐng)龍驤五百騎迎戰(zhàn)李霸,叛軍的攻勢稍微退卻。梁末帝登上城樓看見這種情形,高呼道:“這不是我的龍驤軍嗎!”王晏球回答道:“作亂的,是李霸這一部分罷了,陛下在宮城堅守,督促我打敗反賊。”天快亮的時候殺光了李霸的軍隊,憑借這一功勞授予澶州刺史。后唐明宗發(fā)動兵變,從鄴城向南進攻,派人招請王晏球,王晏球跟隨明宗到了洛陽,授予歸德軍節(jié)度使。定州王都造反,明宗讓王晏球擔任招討使討伐王都。王都派人向北請契丹援助,契丹派遣禿餒率領(lǐng)一萬余騎兵救援王都。王晏球站在高崗上,號令各位將領(lǐng)都裝備好弓箭,備用短兵器,向回逃的即斬首。符彥卿率領(lǐng)左軍攻打左面,高行珪率領(lǐng)右軍攻打右面。中軍的騎士抱著馬頸飛馳沖入王都軍中,王都于是大敗。從曲陽到定州,橫尸和丟棄的盔甲,綿延六十余里。契丹又派遣惕隱率領(lǐng)七千騎兵增援王都,王晏球在唐河遭遇剔隱,一直追擊到滿城。契丹從中原發(fā)生很多變故開始,在北方強大起來,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部落無論大小都畏懼服從它。遭遇契丹的中原軍隊,未曾有稍微獲勝的。從王晏球打敗禿餒,又使惕隱奔逃之后,契丹其余的軍隊潰逃投奔村落,村落的人用擁有的鋤耰棍棒攻打擊殺他們,沒有漏網(wǎng)的。惕隱和數(shù)十騎兵奔逃到幽州西面,被趙德鈞擒獲送到京師。王晏球攻打定州,很久都不成功,明宗屢次派人催促王晏球攻打叛賊,王晏球認為不能夠急破攻打。他的副將朱弘昭、張虔釗等揚言說:“王晏球怕了!”于是帶兵進攻,軍隊果然遭遇失敗,傷亡三千余人。從此諸將不敢再言進攻。王晏球于是讓士卒休養(yǎng),用那三州的賦稅來供給部隊。全部把他自己獲得的俸祿,備辦牛和酒,整天和各位將領(lǐng)聚會。時間久了,王都城中的`糧食沒有了,先趕出他城中的萬余百姓,屢次與禿餒謀求突圍而逃,沒有成功,王都的將領(lǐng)馬讓能率領(lǐng)全城投降,王都自焚而死。王晏球作為將領(lǐng)有謀略,善于安撫士卒。他攻打禿餒的時候,已經(jīng)把敗局變成了功勞,但是各位將領(lǐng)都想趁著勝利攻打王都,王晏球回來后,獨自堅持不行動,最終憑借長期堅持使得王都的軍隊疲困。從天成三年四月王都造反,第二年二月才攻克下來,軍隊中不曾殺戮一人。憑打敗王都的功勞,拜天平軍節(jié)度使。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6
原文:
煜字重光,初名從嘉,璟第六子也。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吳王。建隆二年,璟遷南都,立煜為太子,留監(jiān)國。璟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內(nèi)。遣中書侍郎馮延魯修貢于朝廷,令諸司四品已下無職事者,日二員待制于內(nèi)殿。
三年,泉州留從效卒。璟之稱臣于周也,從效亦奉表貢獻于京師,世宗以璟故,不納。從效聞璟遷洪州,懼以為襲己,遣其子紹基納貢于金陵,而從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張漢思。漢思老不任事,州人陳洪進逐之,自稱留后,煜即以洪進為節(jié)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鐵錢,民間多藏匿舊錢,舊錢益少,商賈多以十鐵錢易一銅錢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當十。拜韓熙載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
五年,命兩省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與談?wù)摗l蠂L以熙載盡忠,能直言,欲用為相,而熙載后房妓妾數(shù)十人,多出外舍私侍賓客,煜以此難之,左授熙載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載盡斥諸妓,單車上道,煜喜留之,復(fù)其位。已而諸妓稍稍復(fù)還,煜曰:“吾無如之何矣!”是歲,熙載卒,煜嘆曰:“吾終不得熙載為相也。”欲以平章事贈之,問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對曰:“昔劉穆之贈開府儀同三司。”遂贈熙載平章事。熙載,北海將家子也,初與李谷相善。明宗時,熙載南奔吳,谷送至正陽,酒酣臨訣,熙載謂谷曰:“江左用吾為相,當長驅(qū)以定中原。”谷曰:“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及周師之征淮也,命谷為將,以取淮南,而熙載不能有所為也。
開寶四年,煜遣其弟韓王從善朝京師,遂留不遣。煜手疏求從善還國,太祖皇帝不許。煜嘗怏怏以國蹙為憂,日與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詔煜赴闕煜稱疾不行。王師南征,煜遣徐鉉、周惟簡等奉表朝廷求緩師,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師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師,太祖赦之,封煜違命侯,拜左千牛衛(wèi)將軍。其后事具國史。
(節(jié)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有刪改)
譯文: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是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李煜為人仁義而且孝順,善于作詩文,又善于寫字作畫。他的額頭很寬,兩個前齒并成一個,有一只眼睛里有兩個瞳仁。從太子李冀以上,李璟的五個兒子都早亡,李煜按順序被封為吳王。宋建隆二年,李璟遷都到南都,立李煜為太子,留京監(jiān)國。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繼位。在境內(nèi)實行大赦。派遣中書侍郎馮延魯準備貢禮送給宋朝廷,下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員沒有職務(wù)內(nèi)的事情的,每日兩個人在內(nèi)殿等待詔令。
(建隆)三年,泉州留從效死了。李璟向周朝稱臣的時候,留從效也上奏表章獻納貢品到京師,宋世宗因為李璟的緣故,不接受。留從效聽說李璟遷到洪州,怕李璟來襲擊自己,于是派自己的兒子留紹基到金陵去納貢,而留從效病死后,泉州人就將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張漢思。張漢思年歲大了,不能勝任職務(wù),泉州人陳洪進把他趕走,自稱留后,李煜便讓陳洪進做節(jié)度使。乾德二年,開始使用鐵錢,民間多私藏舊錢,舊錢更加少了,商人多用十個鐵錢換一個銅錢帶出州境,官府無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銅錢抵十枚鐵錢使用。(李煜)任命韓熙載為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
(建隆)五年,李煜命令兩省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分批在光政殿值夜班,李煜拉他們一起談?wù)摗@铎显蝽n熙載盡職盡忠,率直能說真話,想起用(他)為宰相,但韓熙載內(nèi)室有侍姬數(shù)十人,經(jīng)常外宿偷偷陪侍賓客,李煜因此覺得他難以為相,于是降而授予韓熙載右庶子之職,到南都執(zhí)掌政務(wù)。韓熙載將歌舞伶人全部驅(qū)逐,自己單車上路,李煜很高興,把他留下來,恢復(fù)他的職位。不久,侍姬們又漸漸回來了,李煜說:“我真是無可奈何啊!”這一年,韓熙載死了,李煜感嘆說:“我始終不能讓韓熙載為宰相啊。”他想追贈(韓熙載)為平章事,問前代可有這樣的事例,眾大臣答道:“以前劉穆之曾被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于是追贈韓熙載為平章事。韓熙載,是北海武將之家的孩子,初時和李谷是好朋友。唐明宗時,韓熙載向南奔向吳地,李谷送他到正陽,酒酣話別,韓熙載對李谷說:“如果江左任用我為宰相,我一定長驅(qū)北上,以平定中原。”李谷說:“如果中原任用我為宰相,我將直取江南,就像探囊取物一樣。”等到周朝之師南征淮河一帶,任命李谷為將軍,率軍以攻取淮南,而韓熙載卻并未有所作為。
開寶四年,李煜派他的弟弟韓王李從善到宋京朝拜,李從善被(宋朝)扣留,沒有被送回。李煜親筆寫信求宋朝讓他的弟弟從善回南唐,宋太祖還是不允許他弟弟回去。李煜曾經(jīng)因為國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樂,滿懷憂愁,成天和臣子飲酒,愁思悲歌,不能自已。李煜性格驕矜奢侈,喜愛聲色,又喜奉佛,愛高談闊論,不理政事。(開寶)七年,宋太祖派使者持詔書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宋朝大軍南征,李煜派徐鉉、周惟簡等人上表向宋朝請求暫緩軍事進攻,(宋太祖)不答復(fù)。(開寶)八年十二月,宋師攻克金陵。(開寶)九年,李煜被俘至宋京,宋太祖赦免了他,封他為“違命侯”,授任左千牛衛(wèi)將軍。
他的后事詳見于本朝國史。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7
原文:
錢镠,字具美,杭州臨安人也。臨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時與群兒戲木下,镠坐大石指麾群兒為隊伍,號令頗有法,群兒皆憚之。镠善射與槊,稍通圖緯諸書。
唐乾符二年,浙西裨將王郢作亂,石鑒鎮(zhèn)將董昌募鄉(xiāng)兵討賊,表镠偏將,擊郢破之。是時,黃巢眾已數(shù)千,攻掠浙東,至臨安。镠曰:“今鎮(zhèn)兵少而賊兵多,難以力御,宜出奇兵邀之。”乃與勁卒二十人伏山谷中,巢先鋒度險皆單騎,镠伏弩射殺其將,巢兵亂,镠引勁卒蹂之,斬首數(shù)百級。镠曰:“此可一用爾,大眾至何可敵邪!”乃引兵趨八百里。八百里,地名也,告道旁媼曰:“后有問者,告曰:‘臨安兵屯八百里矣。’”巢眾至,聞媼語,不知其地名,曰:“向十余卒不可敵,況八百里乎!”遂急引兵還。都統(tǒng)高駢聞巢不敢犯臨安,壯之,召董昌與镠俱至廣陵。駢表昌杭州刺史,昌以镠為都指揮使。
董昌反。昭宗下詔削昌官爵,封镠彭城郡王、浙江東道招討使。镠曰:“董氏于吾有恩,不可遽伐。”以兵三萬屯迎恩門,遣其客沈滂諭昌使改過。昌以錢二百萬犒軍,執(zhí)應(yīng)智等送軍中,自請待罪,镠乃還兵。昌復(fù)拒命,遣其將陳郁、崔溫等屯香嚴、石侯,乞兵于楊行密,行密遣安仁義救昌。镠遣顧全武攻昌,斬崔溫。昌所用諸將徐珣、湯臼、袁邠皆庸人,不知兵,遇全武輒敗。昌兄子真驍勇善戰(zhàn)全武等攻之逾年不能克真與其裨將刺羽有隙羽譖之昌殺真兵乃敗。全武執(zhí)昌歸杭州,行至西小江,昌顧左右曰:“吾與錢公俱起鄉(xiāng)里,吾嘗為大將,今何面復(fù)見之乎!”左右相對泣下,因瞋目大呼,投水死。
昭天镠臥病,召諸大將告之曰:“吾子皆愚懦,不足任后事,吾死,公等自擇之。”諸將泣下,皆曰:“元瓘從王征伐最有功,諸子莫及,請立之。”镠乃出管鑰數(shù)篋①,召元瓘與之曰:“諸將許爾矣。”镠卒,元瓘立,襲封吳越國王。
譯文:
錢镠,字具美,是杭州臨安人。臨安城里中有棵大樹,錢镠幼小時候和一群小孩子在大樹下做游戲,錢镠坐在大石上指揮孩子們模仿軍隊隊列,號令很有法度,孩子們都害怕他。錢镠擅長射箭和使用槊,略微懂得圖讖和緯書等書籍。
唐乾符二年,浙西裨將王郢發(fā)動叛亂,石鑒鎮(zhèn)的將領(lǐng)董昌招募鄉(xiāng)兵(從鄉(xiāng)里招募兵卒)討伐叛賊(叛軍),上表推薦錢镠為偏將,攻打王郢叛軍并打敗了他們。當時,黃巢的叛軍已經(jīng)達到幾千人,在浙東一帶攻打掠奪,到了臨安。錢镠曰:“現(xiàn)在臨安鎮(zhèn)兵少而叛軍多,很難用武力來抵御,應(yīng)當出奇兵來阻擊他們。”于是和強壯的士兵二十人埋伏山谷中,黃巢軍的先鋒跨越危險地帶都是單人單馬,錢镠埋伏下弓箭手射殺了他們的將領(lǐng),黃巢軍隊大亂,錢镠帶領(lǐng)強壯的士兵踐踏(沖殺)他們,斬殺了幾百人。錢镠說:“這種(奇兵阻擊)策略只能用一次,敵軍大部隊到了怎么能抵擋啊!”于是就領(lǐng)兵趕往八百里。八百里,是地名,(臨行)叮囑路邊的老婦人說:“后面有問的,就告訴他們說:‘臨安軍隊駐扎八百里了。’”黃巢大軍到了,聽了老婦人的話,不知道那是地名,說:“原來十幾個士兵我們都打不過,何況駐扎了八百里的`軍隊呢!”于是急忙帶兵撤退。都統(tǒng)高駢聽說黃巢不敢侵犯犯臨安,認為(董昌、錢镠)很英武雄壯,召喚董昌和錢镠一起到廣陵。高駢上表推薦高昌為杭州刺史,高昌讓錢镠做都指揮使。
董昌造反。昭宗下旨削去董昌的官爵,封錢镠為彭城郡王、浙江東道招討使。錢镠說:“姓董的對我有恩,不能立刻討伐。”領(lǐng)三萬士兵駐扎在迎恩門,派他的門客沈滂告訴董昌讓他改錯。董昌拿(用)二百萬錢犒勞(錢镠)的軍隊,抓了應(yīng)智等人送到錢镠軍中,自己請求等候治罪,錢镠于是退兵。后來董昌又抗命,派他的將領(lǐng)陳郁、崔溫等駐扎在香嚴、石侯,向楊行密求援兵,楊行密派安仁義救援董昌。錢镠派顧全武攻打董昌,殺了崔溫。董昌所用的各個將領(lǐng)徐珣、湯臼、袁邠都是目光短淺的人,不懂兵法,遇到顧全武總是吃敗仗。董昌哥哥的孩子董真,驍勇善戰(zhàn),顧全武等人攻打他,過了年都不能取勝。董真和他的裨將刺羽有矛盾,刺羽(在董昌那里)造謠誣陷他,董昌殺了董真,軍隊才失敗。顧全武押解著董昌回杭州,走到西小江,董昌對隨身手下說:“我與錢公一起從鄉(xiāng)里起事,我曾經(jīng)是大將,現(xiàn)在有什么顏面再見他呢!”左右隨從相視而哭,于是董昌瞪大眼睛大叫著,投水而死。
錢镠臥病在床,召來各位大將告訴他們說:“我的孩子們都愚笨膽小,不足以承擔我死后的事情(繼承王位),我死后,你們自己挑選能繼承大任的人吧。”各位將領(lǐng)都哭了,都說:“元瓘跟隨大王南征北戰(zhàn)功勞最大,其他孩子比不上,請求立他繼承王位。”錢镠于是拿出幾小箱子鎖鑰,召來元瓘和他說:“各位將領(lǐng)允許你(繼承王位)了。”錢镠死后,元瓘繼位,承襲受封吳越國王。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8
原文:
李振,字興緒,其祖抱真,唐潞州節(jié)度使。振為唐金吾衛(wèi)將軍,拜臺州刺史。盜起浙東,不果行,乃西歸。過梁,以策干太祖,太祖留之。太祖兼領(lǐng)鄆州,表振節(jié)度副使。
振奏事長安,舍梁邸。宦官劉季述謀廢昭宗,遣其侄希正因梁邸吏程巖見振曰:“今主上嚴急,誅殺不辜,中尉懼及禍,將行廢立,請與諸邸吏協(xié)力以定中外,如何?”振駭然曰:“百歲奴事三歲主,而敢爾邪!今梁王百萬之師,方仗大義尊天子,君等無為此不祥也!”振還,季述卒與巖等廢昭宗,幽之東宮,號太上皇,立皇太子裕為天子。是時,太祖用兵在邢、洺間,季述詐為太上皇誥告太祖,太祖猶豫,未知所為,振曰:“夫豎刁、伊戾之亂,所以為霸者資也。今閹宦作亂,天子危辱,此王仗義立功之時。”太祖大悟,乃囚季述使者,遣振詣京師見崔胤,謀出昭宗。昭宗返正,太祖大喜,執(zhí)振手曰:“卿謀得之矣!”
王師范以青州降梁,遣振往代師范,師范疑懼,不知所為,振曰:“獨不聞漢張繡乎繡與曹公為敵然不歸袁紹而歸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殺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豈以故怨害忠臣乎?”師范洗然自釋,乃西歸梁。
昭宗遷洛,振往來京師,朝臣皆仄目,振視之若無人。有所小怒,必加譴謫。故振一至京師,朝廷必有貶降。時人目振為鴟梟。太祖之弒昭宗也,遣振至京師與朱友恭、氏叔琮謀之。昭宗崩,太祖問振所以待友恭等宜如何?振曰:“昔晉司馬氏殺魏君而誅成濟,不然,何以塞天下口?”太祖乃歸罪友恭等而殺之。
振嘗舉進士咸通、乾符中,連不中,尤憤唐公卿,及裴樞等七人賜死白馬驛,振謂太祖曰:“此輩嘗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為濁流也。”太祖笑而從之。
太祖即位,累遷戶部尚書。友珪時,以振代敬翔為崇政院使。莊宗滅梁入汴,振謁見郭崇韜,崇韜曰:“人言李振一代奇才,吾今見之,乃常人爾!”已而伏誅。
譯文:
李振字興緒,他的祖父李抱真,任唐潞州節(jié)度使。李振任唐金吾衛(wèi)將軍,被授予臺州刺史。盜賊在浙東興起,李振未能完成前行,于是向西歸去。李振經(jīng)過梁,用計策求見梁太祖,梁太祖留下他。梁太祖兼領(lǐng)鄆州,上表奏李振為節(jié)度副使。
李振到長安上奏事情,住在梁王的官邸。宦官劉季述策謀廢黜唐昭宗,派他的侄子劉希正通過梁王府邸官吏程巖見李振說:“如今主上嚴酷急噪,誅殺無辜的人,中尉害怕遭受災(zāi)禍,將要做廢立大事,請求你和各位王府官吏同心協(xié)力安定內(nèi)外,怎么樣?”李振驚駭?shù)卣f:“百歲奴仆(也要)事奉三歲的主人,你們敢這樣做嗎!如今梁王擁有百萬軍隊,正依仗大義尊奉天子,你們這些人不要做這種不吉利(不善)的事!”李振返回,劉季述最終和程巖等人廢黜唐昭宗,把他囚禁在東宮,稱為太上皇,立皇太子李裕為天子。這時,梁太祖在邢、洺二州間用兵,劉季述偽造太上皇的`制誥告知梁太祖,梁太祖猶豫不決,不知怎么做,李振說:“豎刁、伊戾作亂,成為想稱霸的人的依托。如今閹宦作亂,天子危急受屈辱,這是你仗義立功的時機。”梁太祖恍然大悟,于是拘囚劉季述的使臣,派李振到京師見崔胤,商量救出唐昭宗。唐昭宗復(fù)位,梁太祖十分高興,握著李振的手說:“你的計謀成功了!”
王師范在青州向梁投降,派李振去替代王師范,王師范懷疑畏懼,不知所措,李振說:“難道不知道漢代的張繡嗎?張繡和曹公為敵,但卻不歸附袁紹而歸附曹公,是因為他知道曹公的志向遠大,不因私仇殺人。現(xiàn)在梁王正想成就大事業(yè),難道會因過去的恩怨殘害忠臣嗎?”王師范的疑慮了然自解,于是向西歸梁。
唐昭宗遷到洛陽,李振往來于京師,朝臣們都對他側(cè)目而視,李振見了他們就像無人一樣。稍有所怒,必定加以譴責貶斥。因此李振一到京師,朝廷就必定有貶降官吏的事。當時人把李振看作是鴟梟。梁太祖殺唐昭宗,派李振到京師和朱友恭、氏叔琮商量。唐昭宗死,梁太祖問李振應(yīng)當怎樣對待朱友恭等人?李振說:“過去晉朝司馬氏殺魏的君主,同時殺掉成濟,不這樣,拿什么堵住天下人的嘴?”梁太祖于是歸罪朱友恭等人而把他們殺了。
李振曾在咸通、乾符年間舉進士,連續(xù)考試不中,尤其憤恨唐的公卿,等到裴樞等七人在白馬驛被賜死時,李振對梁太祖說:“這些人曾自稱清流,可以把他們?nèi)拥近S河中,讓他們變成濁流。”梁太祖笑著聽從了。
梁太祖登位,累官遷戶部尚書。朱友珪時,以李振代敬翔任崇政院使。唐莊宗滅梁入汴梁,李振拜見郭崇韜,郭崇韜說:“人稱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見了,不過是普通人罷了!”不久依法被誅。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9
新五代史
原文:
孔謙,魏州人也,莊宗以為度支使。謙為人勤敏,而傾巧善事人,莊宗及其左右皆悅之。自少為吏,工書算,頗知金谷聚斂之事。晉與梁相拒河上十余年,大小百余戰(zhàn),謙調(diào)發(fā)供饋,未嘗闕乏,所以成莊宗之業(yè)者,謙之力為多,然民亦不勝其苦也。
莊宗初建大號,謙自謂當為租庸使,而郭崇韜用魏博觀察使判官張憲為使,以謙為副。謙已怏快。既而莊宗滅梁,謙從入汴,謂崇韜日:“鄴,北都也,宜得重人鎮(zhèn)之,非張憲不可。”崇韜以為然,因以憲留守北都,而以宰相豆盧革判租庸。謙益失望,乃陰求革過失,而革嘗以手書假租庸錢十萬,謙因以書示崇韜,而微泄其事,使革聞之。革懼,遂求解職以讓崇韜,崇韜亦不肯當。莊宗問:“誰可者?”崇韜日:“孔謙雖長于金谷,而物議未可居大任,不若復(fù)用張憲。”乃趣召憲。完為人明辯,人頗忌之,謙因乘間謂革日:“租庸錢谷,悉在目前,委一小吏可辦。鄴都天下之重,不可輕以任人。”革以語崇韜,崇韜罷憲不召,以興唐尹王正言為租庸使。謙益憤憤,因求解職。莊宗怒其避事,欲置之法,賴伶官景進救解之,乃止。已而正言病風,不任事,景進數(shù)以為言,乃罷正言,以謙為租庸使,賜“豐財贍國功臣”。
謙無佗能,直以聚斂為事,莊宗初即位,推恩天下,除百姓田租,放諸場務(wù)課利欠負者,謙悉違詔督理。故事:觀察使所治屬州事,皆不得奪達,上所賦調(diào),亦下觀察使行之。而謙直以租庸帖調(diào)發(fā)諸州不關(guān)觀察觀察使交章論理以謂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專奏事唐制也租庸直帖沿偽粱之弊不可為法今唐運中興愿還舊制。詔從其請,而謙不奉詔,卒行直帖。又請減百官俸錢,省罷節(jié)度觀察判官、推官等員數(shù)。以至鄣塞天下山谷徑路,禁止行人,以收商旅征算;遣大程官放豬羊柴炭,占庇人戶;更制括田竿尺;盡率州使公廨錢,由是天下皆怨苦之。
明宗立,下詔暴謙罪,斬于洛市,籍沒其家。遂罷租庸使額,分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
——選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六
譯文:
孔謙,魏州人,唐莊宗任他為度支使。孔謙為人殷勤機敏,而用心奸巧善于事奉人,唐莊宗和手下的人都很喜歡他。(孔謙)從年輕時就開始做官,擅長書法算術(shù),很懂得搜刮聚集金錢糧食的事情。晉和梁在黃河邊對抗十多年,大小百余次戰(zhàn)斗,孔謙調(diào)撥供送軍需物品,不曾缺乏,幫助完成唐莊宗的大業(yè),孔謙出力最多,但老百姓也苦不堪言。
唐莊宗剛剛建立國號時,孔謙自認為應(yīng)當做租庸使,而郭崇韜任用魏博觀察使判官張憲為租庸使,用孔謙擔任副官。孔謙怏怏不樂。不久唐莊宗消滅梁,孔謙跟隨進入汴州,對郭崇韜說:“鄴都是北都,應(yīng)當找重要的人鎮(zhèn)守,非張憲不行。”郭崇韜認為對,于是用張憲留守北都,而任宰相豆盧革管理租庸。孔謙更加失望,于是暗中搜求豆盧革的過失,而豆盧革曾親手寫條子借租庸錢十萬,孔謙于是拿條子給郭崇韜看,而略微泄露這事,讓豆盧革知道。豆盧革恐懼,于是請求罷官讓位給郭崇韜,郭崇韜也不愿擔任。唐莊宗問:“誰行呢?”郭崇韜說:“孔謙雖然長于管理金銀糧食,但眾人有非議不能身居要職,不如再用張憲。”于是催召張憲。張憲為人聰明善辯,人們都很忌恨他,孔謙于是趁機對豆盧蘋說:“租庸錢糧,都在眼前,交給一個小官就能管理。鄴都是天下的關(guān)鍵,不能隨便交給別人。”豆盧革把他的話告訴郭崇韜,郭崇韜沒有召張憲回來,任興唐尹王正言為租庸使。孔謙更加氣憤,于是請求罷官。唐莊宗對他請求辭職很憤怒,準備依法處理他,全靠伶官景進解救他,才作罷。不久王正言患風病,不能做事,景進多次替他說話,才罷免王正言,任孔謙為租庸使,賜給“豐財贍國功臣”的`稱號。
孔謙沒有別的才能,只是以聚斂財富為本事。唐莊宗剛登位時,向天下施舍恩惠,免除老百姓的田租,免除各場務(wù)所欠按規(guī)定征收的賦稅,孔謙都違背詔書促收。舊例:觀察使管理的州中的事務(wù),都不能直接下達,上面征收的賦稅,也下達給觀察使執(zhí)行。而孔謙直接把賦稅帖子下發(fā)各州,不經(jīng)過觀察使,觀察使們不斷上書論理,認為:“詔令不下發(fā)所屬支部,刺史不獨自上奏事情,這是唐的制度,賦稅帖子直接下發(fā),沿襲偽梁弊端,不能效法。如今唐的天運復(fù)興,希望恢復(fù)過去的制度。”下詔依照他們的請求,而孔謙不執(zhí)行詔令,最后還是把賦稅帖子直接下發(fā)。又請求減少百官的傣祿錢,減少節(jié)度觀察判官、推官等的人數(shù)。以至于設(shè)置關(guān)卡阻塞天下山谷小路,禁止行人,以便征收商人、行人的賦稅;派大程官免收豬羊柴灰,占有隱瞞戶口;改制丈量田畝的竿尺;全部掌管各州使公署的錢。因此天下人都怨恨.他。
唐明宗登位,下詔羅列孔謙的罪狀,在洛陽街上斬首,登記沒收他的家產(chǎn)。于是取消租庸使,另設(shè)鹽鐵、度支、戶部三個部門。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10
原文:
張敬達,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鐵。少以騎射事唐莊宗為廳直軍使。明宗時,為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領(lǐng)欽州刺史,累遷彰國、大同軍節(jié)度使,徙鎮(zhèn)武信、晉昌。
清泰二年,契丹數(shù)犯邊,廢帝以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都總管,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萬歲”,敬瑭斬三十馀人以止之。廢帝疑敬瑭有異志,乃以敬達為北面副總管,以分其兵。明年夏,徙敬瑭鎮(zhèn)天平,遂以敬達為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即以敬達為太原四面招討使。六月兵圖太原敬達為長城連柵云梯飛炮以攻之所為城柵將成輒有大風雨水暴至以壞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門入,旌旗相屬五十馀里。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吾欲今日破敵可乎?”敬瑭報曰:“大兵遠來,而賊勢方盛,要在成功,不必也。”使者未復(fù)命,而兵已交。敬達陣于西山,契丹以羸騎三千,革鞭木登,人馬皆不甲胄,以趨唐軍。唐軍爭馳之,契丹兵走。追至汾曲,伏發(fā),斷唐軍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萬馀人。敬達收軍柵晉安,契丹圍之。廢帝遣趙延壽、范延光等救之。延壽屯團柏谷,延光屯遼州,相去皆百馀里。契丹兵圍敬達者,自晉安寨南,長百馀里,闊五十里,敬達軍中望之,但見穹廬連屬如岡阜,四面亙以毛索,掛鈴為警,縱犬往來。敬達軍中有夜出者,輒為契丹所得,由是閉壁不敢復(fù)出。延壽等皆有二心,無救敬達意。敬達猶有兵五萬人、馬萬匹,久之食盡,削木篩糞以飼其馬,馬死者食之,已而馬盡。副招討使楊光遠勸敬達降晉,敬達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遠促之不已,敬達曰:“諸公何相迫邪!何不殺我而降?”光遠即斬敬達降。契丹耶律德光聞敬達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
選自《新五代史十品,測節(jié))
譯文:
張敬達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鐵。年輕時因擅長騎馬射箭效力唐莊宗任廳直軍使。唐明宗時,任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領(lǐng)欽州刺史,連續(xù)升任彰國、大同軍節(jié)度使,調(diào)任武信、晉昌節(jié)度使。
清泰二年,契丹多次侵犯邊境,唐廢帝以河柬節(jié)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漠馬步軍都總管,屯駐在忻州,屯駐的軍隊聚隸鼓噪欄住石敬瑭呼喊“萬歲”,石敬瑭斬殺三十多人制止他們。唐廢帝懷疑石敬瑭有野心,于是任張敬達為北面副總管,以減少他的軍隊。第二年夏天,調(diào)石敬瑭為天平節(jié)度使,于是任張敬達為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都部署,石敬瑭因此就反叛了。皇帝就任命張敬連為太原四面招討使。六月,率軍包圍太原,張敬達修筑長城連棚,用云梯飛炮攻城,修筑的城柵快要完成時,狂風暴雨洪水突然到來,毀壞了城柵。
敬瑭向契丹求救。九月,契丹耶律德光從雁門入關(guān),旌旗前后相連五十多里。耶律德光先派人告訴石敬瑭說:“我想在今天攻破敵軍,行嗎?”石敬瑭回答說:“大軍遠道而來,而賊軍氣勢正旺,關(guān)鍵是要成功,不必太怏。”使臣還沒有回報,而兩軍已經(jīng)交鋒。張敬達在西山擺開戰(zhàn)陣,契丹以羸弱的騎兵三干人,革鞭木鑒,人馬都不披掛鏜甲,向唐軍撲來。唐軍爭相追逐他們,契丹軍隊逃跑,追到汾曲,契丹的伏兵出擊,把唐軍截成兩部分,在北面的唐軍都被殺死,死了一萬多人。張敬達收拾軍隊在晉安扎寨,契丹軍隊包圍他們。唐廢帝派趙延壽、范延光等人救援。趙延壽屯駐團柏谷,范延光屯駐遼州,距離張敬達都有一百多里。契丹包圍張敬達的軍隊,從晉安寨往南,長一百多里,寬五十里,張敬達從軍中望去,只見氈帳相連如同岡巒起伏,四面用毛繩貫穿,掛上鈴鐺做警報,放出狗來回巡邏。張敬達軍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抓獲,從此封閉營寨不敢再出來。趙延壽等人都有二心,沒有救張敬達的意思。張敬達還有士兵五萬人、戰(zhàn)馬一萬匹,過了很久糧食吃完,只好削樹木篩馬糞來喂馬,軍士吃死馬,不久馬吃光了。副招討使楊光速勸張敬達向晉投降,張敬達自認為不忍心背叛唐,而且救兵快到了,楊光速不斷催他,張敬達說:“各位為什么逼我呢!為什么不殺掉我向晉投降?”楊光速就殺死張敬達投降。契丹主耶律德光聰說張敬達死了,哀憐他的`忠誠,派人收葬他的尸體。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11
原文:
賀瑰,字光遠,濮州人也。事鄆州朱宣為都指揮使。梁太祖攻朱瑾于兗州,宣遣瑰與何懷寶、柳存等以兵萬人救兗州,瑰趨待賓館,欲絕梁餉道。梁太祖略地至中都,得降卒,言瑰等兵趨待賓館矣!以六壬占之,得“斬關(guān)”,以為吉,乃選精兵夜疾馳百里,期先至待賓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鉅野東遇瑰兵擊之瑰等大敗。瑰走,梁兵急追之,瑰顧路窮,登冢上大呼曰:“我賀瑰也,可勿殺我!”太祖馳騎取之,并取懷寶等數(shù)十人,降其卒三千余人。是日,大風揚沙蔽天,太祖曰:“天怒我殺人少邪?”即盡殺降卒三千人,而系瑰及懷寶等至兗城下以招瑾,瑾不納,因斬懷寶等十余人,而獨留瑰。瑰感太祖不殺,誓以身自效。從太祖平青州,以為曹州刺史。太祖即位,累遷相州刺史。末帝時,遷左龍虎統(tǒng)軍,宣義軍節(jié)度使。
貞明元年,魏兵亂,賀德倫降晉,晉王入魏州。劉掞敗于故元城,走黎陽,貝、衛(wèi)、洺、磁諸州皆入于晉。晉軍取楊劉,末帝乃以瑰為招討使,與謝彥章等屯于行臺。晉軍迫瑰十里而柵,相持百余日。瑰與彥章有隙,伏甲殺之,莊宗喜曰:“將帥不和,梁亡無日矣!”乃令軍中歸其老疾于鄴,以輕兵襲濮州。瑰自行臺躡之,戰(zhàn)于胡柳陂,晉人輜重在陣西,瑰軍將薄之,晉軍亂,斬其將周德威,盡取其輜重。軍已勝,陣無石山,日暮,晉兵仰攻之,瑰軍下山擊晉軍,瑰大敗,晉遂取濮州,城德勝,夾河為柵。瑰以舟兵攻南柵,不能得,還軍行臺,以疾卒,年六十二,贈侍中。有子光圖。
(《新五代史·列傳·梁臣傳》節(jié)選)
譯文:
賀瑰字光速,濮州人。跟隨郫州朱宣任都指揮使。梁太祖在充州進攻朱瑾,朱宣派賀瑰和何懷寶、柳存等人率兵一萬人救援充州,賀瑰趕赴待賓館,打算斷絕梁軍的軍餉供應(yīng)線。梁太祖征戰(zhàn)到中都,遇到投降的士兵,說賀瑰等人的軍隊奔赴待賓館了!用六壬占卜,得到“靳關(guān)”,認為吉祥,于是挑選精兵夜晚飛馳百里,希望先趕到待賓館迎戰(zhàn)賀瑰,但天太黑,士兵迷路,早晨到達巨野束面時,和賀瑰的軍隊相遇,發(fā)起攻擊,賀瑰等人大敗。賀瑰逃走,梁兵緊追不放,賀瑰看到無路可逃,登上山坡大叫道:“我是賀瑰,不要殺我!”梁太祖驅(qū)馬將賀瑰抓來,同時捉到何懷寶等數(shù)十人,降服他們的`士兵三千多人。這天,大風吹起沙塵遮天蔽日,梁太祖說:“老天憤怒我殺人太少咯?”于是殺死投降的全部士兵三千人,然后捆著賀瑰和何懷寶等人到充城下招降朱瑾,朱瑾不讓他們進城,于是斬殺何懷寶等十多人,只留下賀瑰。賀瑰感激梁太祖不殺之恩,發(fā)誓用生命為梁太祖效力。跟隨梁太祖平定青州,任命為曹州刺史。梁太祖登位,歷次升遷至相州刺史。梁末帝時,升任左龍虎統(tǒng)軍,宣義軍節(jié)度使。
貞明元年,魏兵叛亂,賀德倫向晉投降,晉王進入魏州。劉郭在舊元城被打敗,逃到黎陽,貝、衛(wèi)、沼、磁各州都歸屬晉。晉軍攻取楊劉,梁末帝于是任命賀瑰為招討使,和謝彥章等人屯駐在行臺。晉軍逼近賀瑰,僅距十里地筑柵扎寨,雙方對峙一百多天。賀瑰和謝彥章有矛盾,伏兵殺掉他,晉莊宗高興地說:“將帥不和,梁就快滅亡了!”于是命令軍隊把老弱病殘的人送回鄴,率領(lǐng)輕兵襲擊濮州。賀瑰從行臺追蹤他們,在胡柳陂發(fā)生戰(zhàn)斗,晉人的輜重在戰(zhàn)陣西面,賀瑰的軍隊快要逼近時,晉軍大亂,梁軍斬殺晉軍將領(lǐng)周德威,全部奪取晉軍的輜重。梁軍勝利后,在無石山布陣,天黑時,晉軍從山下進攻他們,賀瑰的軍隊下山出擊晉軍,賀瑰大敗,晉于是奪取濮州,筑德勝城,在黃河兩岸修筑棚寨。賀瑰派水兵進攻南面柵寨,沒有成功,回師行臺,因病而死,時年六十二歲,贈官侍中。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12
原文:
劉昫,涿州歸義人也。昫為人美風儀,與其兄暄、弟皞,皆,好學知名燕、薊之間。后昫兄暄為怨家所殺,乃避之滄州。唐莊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為翰林學士。明宗時,累遷兵部侍郎居職。明宗素重昫而愛其風韻,遷端明殿學士。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以此為榮。
初,廢帝入,問三司使王玫:“帑廩之數(shù)幾何?”玫言:“其數(shù)百萬。”及責以賞軍而無十一,廢帝大怒罷玫命昫兼判三司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句計文簿核其虛實殘租積負悉蠲除之。往時吏幸積年之負蓋而不發(fā),因以把持州縣求賄賂,及昫一切蠲除,民間歡然以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馮道與昫為姻家而同為相,道罷,李愚代之。愚素惡道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誚昫曰:“此公親家翁所為也!”昫性少容恕,而愚特剛介,遂相詆詬。相府史吏惡此兩人剛直,因共揚言,其事聞,廢帝并罷之,以昫為右仆射。是時,三司諸吏提印聚立月華門外,聞宣麻罷昫相,皆歡呼相賀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昫在相位,不習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儉以故事當為禮儀使,居儉辭以祖諱蠡。馮道改居儉秘書監(jiān),居儉怏怏失職。中書舍人李詳為居儉誥詞,有“聞名心懼”之語,昫輒易曰“有恥且格”。居儉訴曰:“名諱有令式,予何罪也?”當時聞?wù)呓詡饕詾樾Α<盀槠蜕洌氤鲇辏瓢嗬认拢放_吏引仆射立中丞街史下,昫詰吏以故事,自宰相至臺省皆不能知。是時,馮道罷相為司空。自隋、唐以來,三公無職事,不特置,及道為司空,問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臺官、兩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則隨而出。至昫為仆射,自以由宰相罷,與道同,乃隨道出入,有司不能彈正,而議者多竊笑之。
開運中,昫以目疾罷為太保,是歲卒,年六十。(節(jié)選自《新五代史·劉昫傳》)
譯文:
劉昫,涿州歸義人。劉昫風度儀容優(yōu)美,和他的哥哥劉暄、弟弟劉皞,都以好學聞名于燕、薊一帶。后來,劉昫的哥哥劉暄被仇家殺死,劉昫于是避難到滄州。唐莊宗即位,拜任劉昫為太常博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明宗時,多次升遷至兵部侍郎任職。唐明宗素來看重劉昫而喜愛他的風韻,升任端明殿學士。長興三年,拜為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以獲得這些為榮耀。
當初,唐廢帝登位,問三司使王玫:“錢庫有多少錢?”王玫說:“有數(shù)百萬。”等到讓他拿錢賞賜軍隊時錢卻不到十分之一,唐廢帝大怒,罷免王玫,命令劉昫兼判三司。劉昫性格明辨,而痛恨三司侵吞之弊太嚴重,于是在賬簿上勾抹計算,核對虛實,把殘剩的租賦和積留的欠債全部免除。過去官吏們僥幸有多年的欠債隱瞞而不上報,借以把持州縣索取賄賂,到劉昫把債務(wù)全部免除后,民間歡喜感恩戴德,而三司官吏們都很沮喪怨恨。在這之前,馮道和劉昫是親家而同任宰相,馮道罷相,李愚代替他。李愚向來討厭馮道的為人,凡是馮道有稽考失誤的事,必定指斥并且譏誚劉昫說:“這是你的親家翁干的!”劉昫生性缺少寬容,而李愚又特別剛強耿直,于是相互詆毀。宰相府的官吏忌恨兩人的剛直,于是共同張揚此事,唐廢帝得知后,將兩人一起罷免,任命劉昫為右仆射。這時,三司官吏們提著官印聚集在月華門外,聽說下詔罷免劉昫的宰相職位,都相互歡呼慶賀說:“從此我們快活了!”
劉昫擔任宰相,不熟習典故。當初,唐明宗死,太常卿崔居儉按舊例應(yīng)當擔任禮儀使,崔居儉因祖父名諱為蠡而推辭。馮道改崔居儉任秘書監(jiān),崔居儉因失去原有職位而怏怏不樂。中書舍人李詳為崔居儉起草誥詞,有“聞名心懼”的話,劉昫就改成“有恥且格”。崔居儉申訴說:“名字避諱有規(guī)定的'格式,我有什么罪?”當時聽說的人都傳為笑談。等到任仆射時,入朝遇雨,改在屋廊下列隊,御史臺官吏帶仆射站在中丞御史后,劉昫責問官吏根據(jù)什么舊例,從宰相到臺省都不知道。這時,馮道罷相任司空。從隋、唐以來,三公沒有具體職責,不特別設(shè)置,到馮道任司空時。向官吏詢問進朝列隊的次序,也都不知道,因此不入朝堂,等臺官、兩省官吏進去后然后進去,宰相出來就跟著出來。等到劉昫任仆射時,自認為他從宰相罷職和馮道相同,于是跟著馮道進出朝廷,主管部門不能彈劾糾正,而議事的人私下多笑話他。
開運年間,劉昫因眼疾罷為太保,這年去世,享年六十歲。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13
新五代史原文:
桑維翰,字國僑,河南人也。為人丑怪,身短而面長,常臨鑒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輔。初舉進士,主司惡其姓,以“桑”“喪”同音。人有勸其不必舉進士,可以從他求仕者,維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卒以進士及第。晉高祖辟為河陽節(jié)度掌書記,其后常以自從。
高祖自太原徙天平,不受命,而有異謀,以問將佐,將佐皆恐懼不敢言,獨維翰與劉知遠贊成之,因使維翰為書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已許諾,而趙德鈞亦以重賂啖德光,求助己以篡唐。高祖懼事不果,乃遣維翰往見德光,為陳利害甚辯,德光意乃決,卒以滅唐而興晉,維翰之力也。高祖即位,以維翰為翰林學士、禮部侍郎。
出帝即位,召拜侍中。而景延廣用事,與契丹絕盟,維翰言不能入,乃陰使人說帝曰:“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維翰不可。”乃出延廣于河南,拜維翰中書令,復(fù)為樞密使,封魏國公,事無巨細,一以委之。數(shù)月之間,百度浸理。維輸權(quán)勢既盛,四方略遺,歲積巨萬。內(nèi)客省使李彥幅、端明殿學士馮玉用事,共讒之。帝欲驟黜維翰,大臣劉晌、李崧管以為不可,卒以玉為樞密使,既而以為相,維翰日益見疏。契丹屯中渡,破欒城,
杜重威等大軍隔絕,維翰曰:“事急矣!”乃見馮玉等計事,而謀不合。又求見帝,帝方調(diào)鷹于苑中,不暇見,維翰退而嘆曰:“晉不血食矣!”
自契丹與晉盟,始成于維翰,而終敗于景延廣,故自兵興,契丹凡所書檄,未嘗不以此兩人為言。耶律德光犯京師,遭張彥澤遺太后書,問此兩人在否,可使先來。而帝以維翰嘗議毋絕盟而已違之也,不欲使維翰見德光,因諷彥澤圖之,而彥澤亦利其貲產(chǎn)。維翰狀貌既異,素以威嚴自持,晉之老將大臣,見者無不屈服,彥澤以驍捍自矜,每往候之,雖冬月未嘗不流汗。
初,彥澤入京師,左右勸維輸避禍,維翰曰:“吾為大臣,國家至此,安所逃死邪!”安坐府中不動。彥澤以兵入,問:“維輸何在?”維翰厲聲曰:“吾,晉大臣,自當死國,安得無禮邪!”彥澤股栗不敢仰視,乃以帝命召維翰。維翰行,遇李崧,軍吏前白維翰,請赴侍衛(wèi)司獄。維翰知不免,顧崧曰:“相公當國,使維翰獨死?”崧慚不能對是夜,彥澤使人縊殺之,以帛加頸,告德光曰:“維翰自縊。”德光曰:“我本無心殺維翰,維翰何必自致。”德光至京師,使人檢其尸,信為縊死,乃以尸賜其家,而貲財悉為彥澤所掠。(選自《新五代史·晉臣傳第十七·桑維翰傳》,有刪節(jié))
譯文:
桑維翰字國僑,河南人。長得丑陋奇特,身材矮小而臉面很長,常常對著鏡子自以為奇,說:“七尺長的身軀,不如一尺長的臉面。”慷慨激昂地有志于作公卿輔臣。當初考進士時,主考官討厭他的姓氏,因為“桑”和“喪”發(fā)音相同。有人勸他不一定考進士,可以從別的途徑謀求做官,桑維翰慷慨激昂,于是寫下《日出扶桑賦》來抒發(fā)志向。最終考中了進士。晉高祖召他任河陽節(jié)度掌書記,后來就常常讓他跟著自己。
晉高祖從太原調(diào)任天平,不接受任命,而別有打算,以此詢問手下的將領(lǐng),將領(lǐng)們都恐懼得不敢說話,只有桑維翰和劉知遠贊成,于是讓桑維翰寫信向契丹求援。耶律德光答應(yīng)了,而趙德鈞也用重金利誘耶律德光,請求他幫助自己篡奪唐政權(quán)。晉高祖怕事情不成功,于是派桑維翰去見耶律德光,十分雄辯地為他陳說利害得失,耶律德光的主意才打定,終于因此消滅唐而建立晉,這是桑維翰的功勞。任桑維翰為翰林學士、禮部侍郎。
晉出帝即位,召拜為侍中。而景延廣當權(quán),和契丹絕交,桑維翰的意見不被采納,于是暗中派人勸晉出帝說:“制服契丹而安定天下,不用桑維翰不行。”于是外調(diào)景延廣到河南,拜桑維翰為中書令,又任為樞密使,封為魏國公,事情無論大小,一概托付給他。幾個月內(nèi),各種事情都逐漸有條不紊。桑維翰的權(quán)勢日盛一日,四處饋贈的財物,每年累積不計其數(shù)。內(nèi)客省使李彥韜、端明殿學士馮玉當權(quán)時,一起說他的壞話。帝想立即罷免桑維翰,大臣劉晌、李崧都認為不行,最后任馮玉為樞密使,不久又任為宰相,桑維翰一天天被疏遠了。契丹駐守中渡,攻破欒城,杜重威等人的大軍離得很遠,桑維翰說:情況危急啊!”
于是會見馮玉等人商量事情,而意見不合。又請求晉見皇帝,皇帝正在園林中訓練鷹,沒有空閑見他,桑維翰退下嘆息說:“晉的.祖先不能再受到祭祀了!”
自從契丹和晉結(jié)盟,開始時事成于桑維翰,而最終敗在景延廣手上,因此從兩軍交戰(zhàn)以來,凡是契丹方面的書檄文告,都沒有不提到這兩個人的。耶律德光侵犯京師,派張彥澤給太后送信,打聽這兩個人還在不在,可讓他們先來。而皇帝因桑維翰曾主張不要和契丹絕盟而自己不聽他的話,不愿讓桑維翰去見耶律德光,因而暗示張彥澤算計他,而張彥澤也想占有他的財產(chǎn)。桑維翰的相貌怪異,又素來自恃威嚴,晉的老將大臣們,見到他沒有不屈服的,張彥澤自恃勇猛剛強,每次去迎候桑維翰,即使是寒冬臘月也沒有不汗流滿面的。當初,張彥澤進入京師,手下人勸桑維翰躲避災(zāi)禍,桑維翰說:“我作為大臣,國家到了這種地步,到哪里逃避死呢!”靜坐府中不動。張彥澤率兵進來,問:“桑維翰在哪里?”桑維翰厲聲說道:“我,是晉的大臣,自應(yīng)為國而死,你怎么能無禮呢!”張彥澤兩腿打顫不敢抬頭看,于是以皇帝的命令召桑維翰。
桑維翰出發(fā),遇見李崧,軍吏上前告訴桑維翰,讓他去侍衛(wèi)司獄中。桑維翰知道不能免禍,看著李崧說:“你主持國事,讓我桑維翰一人去死嗎?”李崧羞愧不能回答。
這天晚上,張彥澤派人將桑維翰勒死,又用絲綢系在桑維翰脖子上,報告耶律德光說:“桑維翰上吊自殺。”耶律德光說:“我原無意殺掉桑維翰,桑維翰何必自己去死。”耶律德光到京師,派人驗尸,相信是吊死的,于是把尸體賜給桑維翰的家人,而他的財產(chǎn)都被張彥澤所掠奪。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 14
新五代史
楊行密,字化源,廬州合淝人也。唐乾符中,江、淮群盜起,行密以為盜見獲,刺史鄭棨奇其狀貌,釋縛縱之。后應(yīng)募為州兵,戍朔方,遷隊長。歲滿戍還,而軍吏惡之,復(fù)使出戍。行密將行,過軍吏舍,軍吏陽為好言,問行密行何所欲。行密奮然曰:“惟少公頭爾!”即斬其首,攜之而出,因起兵為亂,自號八營都知兵馬使。
中和三年,唐即拜行密廬州刺史。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為畢師鐸所攻,行密率兵數(shù)千赴之。至天長,師鐸已囚駢,行密不得入,屯于蜀岡。師鐸兵眾數(shù)萬擊行密,行密陽敗,棄營走,師鐸兵饑,乘勝爭入營收軍實,行密反兵擊之,師鐸大敗,單騎走入城,遂殺高駢。行密聞駢死,縞軍向城哭三日,攻其西門,遂入揚州。
是時,城中倉廩空虛,饑民相殺而食,其夫婦、父子自相牽,就屠賣之。行密不能守,欲走。其客袁襲曰:“吾以新集之眾守空城而諸將多駢舊人非有厚恩素信力制而心服之也今敵兵方盛所攻必克此諸將持兩瑞時也海陵鎮(zhèn)使高霸駢之舊將必不為吾用。”行密乃以軍令召霸,霸率其兵人廣陵,行密欲使霸守天長,襲曰:“吾以疑霸而召之,其可復(fù)用乎?不如殺之,以并其眾。”行密因犒軍擒霸族之,得其兵數(shù)千。
龍紀元年,行密攻浙西,取蘇、常、潤州。景福元年,叛將孫儒自逐行密,入廣陵,驅(qū)其眾渡江,號五十萬,以攻行密。眾畏其勢,勸其退走銅官。行密曰:“儒來氣銳而兵多,蓋其鋒不可當而可以挫,其眾不可敵而可久以敝之。若避而走,是就擒也。”久之,儒兵果饑,又大疫,行密悉兵擊之,儒敗被擒。
天佑二年十一月,行密卒,年五十四,謚曰武忠。子渥立。溥僭號,追尊行密為太祖武皇帝陵曰興陵。
(選自《新五代史楊行密傳》,有刪節(jié))
【參考譯文】 楊行密字化源,廬州合淝人。唐乾符年間,江淮盜賊群起造反,楊行密因為做盜賊被抓獲,刺史鄭認為他的相貌奇特,就解開他的綁繩將他放走。后來應(yīng)募為州兵,戍守朔方,他升為隊長。一年戍邊期滿而還,但軍吏討厭他,又讓他去戍邊。楊行密準備起程,路過軍吏的住處,軍吏假裝說好話,問楊行密要去哪里,要什么東西,楊行密大聲說:“只缺少你的頭!”當即斬下軍吏的首級,攜帶而出,趁機起兵造反,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
中和三年,唐朝拜楊行密為廬州刺史。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被畢師鐸攻擊,楊行密率兵幾千人赴援,走到天長時,畢師鐸已囚禁高駢,楊行密不能進入揚州,屯軍于蜀岡。畢師鐸率兵數(shù)萬攻打楊行密,楊行密假裝失敗,放棄營寨逃跑,畢師鐸的士兵饑餓,乘勝爭相入營收取軍資,楊行密回兵攻擊,畢師鐸大敗,單騎逃回揚州城,就殺死高駢。楊行密聽說高駢已死,令全軍穿白色喪服向城哭三天,再進攻西門,于是進入揚州。
這時,揚州城中米倉空虛饑民互相殘殺充饑夫牽妻、父牽子到屠宰場去賣。楊行密無法守城而想離開。他的門客袁襲說:“我們以新募集的軍隊守衛(wèi)空城,而將領(lǐng)大多是高駢的部下,必須有厚恩信義和有力的統(tǒng)制才能使他們心服。現(xiàn)在敵軍氣勢正盛,攻無不克,這正是將領(lǐng)們持兩端不想表態(tài)的'時候。海陵鎮(zhèn)使高霸,是高駢的舊將,肯定不能為我所用。”楊行密于是以軍令召高霸,高霸率兵進入廣陵,楊行密想讓高霸守天長,袁襲說:“我們因懷疑高霸而召他,還能再重用他嗎?不如殺掉高霸而吞并其部。”楊行密于是犒賞軍隊,擒獲并族滅高霸,得其部下數(shù)千人。
龍紀元年,楊行密進攻浙西,攻取蘇、常、潤州。景福元年,孫儒自從趕走楊行密后,進入廣陵,驅(qū)趕部眾渡江,號稱五十萬,進攻楊行密。大家畏懼他的勢力,勸楊行密退走銅官。行密說:“孫儒來勢兇猛,兵力眾多,他的氣勢不可抵擋,但可以挫折,他的兵力多不可攻擊,但時間久了可使之疲憊。如果避開退走,這是走向被擒啊!”時間久了,孫儒的士兵饑餓,又發(fā)生了大瘟疫,楊行密盡其所有軍隊攻打?qū)O儒,孫儒戰(zhàn)敗被俘。
天佑二年十一月,楊行密死,時年五十四歲,謚號武忠。其子楊渥繼立。楊溥稱帝后,追尊楊行密為太祖武皇帝,陵名興陵。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新臺原文及譯文11-11
《新五代史》的閱讀題答案及譯文09-29
《舊五代史·列傳五》的原文與譯文解析01-22
《新五代史·隱逸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7-15
王維《新晴野望》原文及譯文09-23
《五代史伶官傳序》原文、譯文及賞析09-08
《舊五代史·王晏球傳》原文閱讀及譯文10-26
《新五代史·周臣傳》閱讀答案帶譯文10-07
《新五代史張敬達傳》的原文及翻譯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