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史·郭侃傳》原文及譯文解析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元史·郭侃傳》原文及譯文解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侃字仲和,幼為丞相史天澤所器重,留于家而教養之。弱冠為百戶,鷙勇有謀略。壬辰,金將伯撒復取衛州,侃拒之,破其兵四萬于新衛州。遂渡河,襲金主,至歸德,敗其兵于閼伯臺,即從速不臺攻汴西門,金元帥崔立降。以功授總把。丙辰,至乞都卜。其城在擔寒山上,懸梯上下,守以精兵悍卒,乃筑夾城圍之,莫能克。侃架炮攻之,守將火者納失兒開門降。丁巳正月至兀里兒城伏兵下令聞鉦聲則起敵兵果來伏發盡殺之海牙算灘降算攤華言王也。至乞石迷部,忽里算灘降。又西至報答國。西戎大國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傳四十二世,勝兵數十萬。侃兵至。又破其兵七萬,屠西城,破其東城。東城殿宇,皆構以沉檀木,舉火焚之,香聞百里。兩城間有大河,侃預造浮梁以防其遁。城破,合里法算灘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縛詣軍門降。其將紂答兒遁去,侃追之,至暮,諸軍欲頓舍,侃不聽,又行十余里,乃止。夜暴雨,先所欲舍處水深數尺。明日,獲紂答兒,斬之,拔三百余城。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其將住石致書請降,左右以住石之請為信然,易之不為備,侃曰:“欺敵者亡,軍機多詐,若中彼計,恥莫大焉。”乃嚴備以待。住石果來邀我師,侃與戰,大敗之,巴兒算灘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西域平。侃以捷告至釣魚山,會憲宗崩,乃還鄧,開屯田,立保障。
世祖即位,侃上疏陳建國號、筑都城、立省臺、興學校等二十五事,后皆如其策,中統三年二月,徐州總管李杲哥反。史天澤薦侃,召入見,世祖問計所出,曰:“群盜竊發,猶柙中虎。內無資糧,外無救援,筑城環之,坐待其困,計日可擒也。”帝然之,賜尚衣弓矢。馳至徐,斬杲哥。賜金符,為徐、邳二州總管。
至元二年,有言當解史天澤兵權者,天澤遂遷他官,侃亦調同知滕州。七年,改白馬令,僧臧羅漢與彰德趙當驢反,又平之。帝以侃習于軍務,擢為萬戶。江南平,遷知寧海州,居一年,卒。侃行軍有紀律,野爨露宿,雖風雨不入民舍,所至興學課農,吏民畏服。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丁巳正月 至兀里兒城 伏兵下 令聞鉦聲則起 敵兵果來 伏發盡 殺之 海牙算灘降 算攤華言 王也
B.丁巳正月 至兀里兒城 伏兵 下令聞鉦聲則起 敵兵果來 伏發 盡殺之 海牙算灘降 算攤 華言王也
C.丁巳 正月至兀里兒城 伏兵下 令聞鉦聲則起 敵兵果來 伏發盡 殺之 海牙算灘降 算攤 華言王也
D.丁巳 正月至兀里兒城 伏兵 下令聞鉦聲則起 敵兵果來 伏發 盡殺之 海牙算灘降 算攤華言 王也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
B.“憲宗崩”即元憲宗死了。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崩”從周代始指帝王和王后的死。
C.國號即國家稱號,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都十分重視國號。
D.萬戶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層,食邑萬戶以上,號稱“萬戶侯”,后泛指高爵。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郭侃深受巫相史天澤的器重。年幼時被留在史家教養;徐州總管李杲哥謀反時,史天澤又推薦他出征平叛。但后來,隨著史天澤兵權被解除,他也受到牽連。
B.郭侃一生征戰,功勛赫赫。他破伯撒于新衛州,敗金兵于闊伯臺;降伏火者納失兒、忽里算灘;西征報答國,俘獲封答兒;最終抵達天房,逼降住石,平定西域。
C.郭侃帶兵有方,很有智謀。他的軍隊紀律嚴明,野餐露宿,從不騷擾百姓;在追擊封答兒時,他一度拒絕諸軍頓舍的要求;在西征天房時,他識破了敵人的陰謀。
D.郭侃富有政治遠見,重視教育和農業生產。元世祖即位后,他上疏皇帝,提出建立國號、修筑都城、設立省臺、興辦學校等二十五條主張,后均被采納、施行。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 城破,合里法算灘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縛詣軍門降。(5分)
⑵ 群盜竊發,猶柙中虎。內無資糧,外無救援,筑城環之,坐待其困,計日可擒也。(5分)
參考答案
4.B 【解析】注意抓住句中表示時間(丁巳正月)、地點(兀里兒城)、人物(郭侃及海牙算灘)的關鍵詞,理清句中主要事件(郭侃伏兵殺敵,海牙算灘投降)。
5.D 【解析】此指元代的一種官職,俗稱“萬夫之長”,而非“萬戶侯”。
6.B 【解析】“最終抵達天房,逼降住石”不正確;根據原文,住石先是詐降,后被打敗,并無“逼降”之說。
7.(1)城被攻破,合里法算灘上船,看見河中有浮橋阻攔,于是把自己捆綁起來到(郭侃)軍營門前投降。(語意通順2分;“破”含被動意味,“被攻破”,1分;“扼”意為“阻攔”, 1分;“詣”意為“往、到”,1分。)
(2)群盜暗中反叛,猶如籠中的老虎。內無錢糧,外無援兵,筑城墻包圍他們,坐等他們困乏,很快就可以捉拿。(語意通順2分;“資糧”意為“錢糧”,1分;“環”意為“包圍”,1分;“計日”,數著日子,意為“很快”,1分。)
【參考譯文】
郭侃,字仲和,年幼時受丞相史天澤器重,留在自己家中接受教育。二十歲即任百戶,勇猛而有謀略。壬辰年(元太宗四年,1232),金將伯撒再度攻取衛州,郭侃奮力抵抗,在新衛州破金軍四萬。渡過黃河,襲擊金朝皇帝,行至歸德, 在閼伯臺大敗金軍,隨即跟從速不臺攻打汴京西門,金元帥崔立降,憑借軍功被授予總把之職。丙辰年(元憲宗六年,1256),元朝大軍抵達乞都卜。乞都卜城筑在擔寒山上,必須用懸梯上下,用精兵悍卒把守,(郭侃)于是修筑夾城圍攻,還是不能攻下。郭侃架起大炮轟擊,守將火者納失兒開門投降。丁巳年(憲宗七年,1257)正月,進至兀里兒城,埋伏軍隊,下令聽到鑼聲就發起進攻。敵兵果真到來,伏兵出動,殺盡了敵兵,海牙算灘投降。算灘,就是漢語的“王”。郭侃進軍到乞石迷部,忽里算灘投降。又西至報答國。報答是西域大國,土地方圓八千里,父子相傳四十二代,擁有幾十萬精兵。郭侃大軍到來,打敗報答國七萬軍隊,屠其西城,又攻破東城。東城宮殿,都是用檀香木建成的,元軍點火焚燒,香氣在百里外都可以聞見。東西兩城間有大河,郭侃預先建造浮橋以防敵軍逃跑。城被攻破,合里法算灘上船,看見河中有浮橋阻攔,于是把自己捆綁起來到(郭侃)軍營門前投降。他手下的將領紂答兒逃走,郭侃領軍追擊他,到了晚上,各支軍隊想要駐扎休息,郭侃不允許,又行軍十多里才停下。晚上下起了暴雨,先前所要駐扎的地方積水好幾尺深。第二天,俘獲了紂答兒,處死了他,攻克三百余城。
又向西行進三千里,到達天房,天房將軍住石送來書信請求投降,身邊的人都把住石的請降當做是真的,輕視他們不作防備。郭侃說:“輕敵的人定會滅亡,軍事機謀多有欺騙,如果中了他的計,沒有比這更恥辱了。”于是嚴加防備來等待。住石果真半路截擊我軍,郭侃與他大戰,大敗敵軍,巴兒算灘投降,攻下一百八十五座城。西域平定。郭侃至釣魚山報捷,恰逢憲宗駕崩,于是他回到鄧州,開墾屯田,設立防御工事。
元世祖即位,郭侃上疏提出建立國號、修筑都城、設立省臺、興辦學校等二十五件事,后來朝廷都按照他的策略施行。中統三年(1262)二月,徐州總管李杲哥起兵反叛。史天澤薦舉郭侃(去平定),世祖詢問作戰方略,(郭侃)說:“群盜暗中反叛,猶如籠中的老虎。內無錢糧,外無援兵,筑城墻包圍他們,坐等他們困乏,數著日子就可以捉拿。”皇帝認為他說得對,賜給尚衣弓箭。郭侃奔赴徐州,斬殺李杲哥。朝廷賜給他金符,任命他為徐、邳二州總管。
至元二年(1265),有人提出應當解除史天澤的兵權,史天澤于是被調任為別官,郭侃也調任滕州同知。七年,改任白馬縣令,僧人臧羅漢與彰德趙當驢反叛,郭侃又平定了他們。皇帝認為郭侃熟習軍務,提升他為萬戶。江南平定后,調任為寧海知州,一年后去世。郭侃行軍有紀律,野餐露宿,即使遇到風雨也不進入民舍。所到之處興辦學校督促農業,官吏和百姓都《元史·郭侃傳》原文及譯文解析 篇1
原文:
魏初,字太初,弘州順圣人。從祖璠,金貞佑三年進士,補尚書省令史。金宣宗求直言,璠首論將相非人,及不當立德陵事,疏奏,不報。后復上言:“國勢危逼,四方未聞有勤王之舉,隴右地險食足,其帥完顏胡斜虎亦可委仗,宜遣人往論大計。”大臣不悅而止。閱數月,胡斜虎兵不來,已無及,金主悔焉。
初,其從孫也,璠無子,以初為后。初好讀書,尤長于《春秋》,為文簡而有法,比冠,有聲。中統元年,始立中書省,辟為掾史,兼掌書記。未幾,以祖母老辭歸,隱居教授。會詔左丞許衡、學士竇默及京師諸儒,各陳經史所載前代帝王嘉言善政,選進讀之士,有司以初應詔。帝雅重璠名,方之古直,詢知初為璠子,嘆獎久之。即授國史院編修官,尋拜監察御史。首言:“法者,持天下之具,御史臺則守法之司也。方今法有未定,百司無所持循,宜參酌考定,頒行天下。”
帝宴群臣于上都行宮,有不能釂大卮者,免其冠服。初上疏日:“臣聞君猶天也,臣猶地也,尊卑之禮,不可不肅。方今內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以議典禮、記言動;外有高麗、安南使者入貢,以觀中國之儀。昨聞錫宴大臣,威儀弗謹,非所以尊朝廷、正上下也。”疏入,帝欣納之,仍諭侍臣自今毋復為此舉。時襄樊未下,將括民為兵,或請自大興始。初言:“京師天下之體,要在殷盛,建邦之初,詎宜騷動!”遂免括大興兵。初又言:“舊制,常參官諸州刺史,上任三日。舉一人自代。況風紀之職與常員異,請自監察御史、按察司官,在任一歲,各舉一人自代,所舉不當,有罰,不惟砥礪風節,亦可為國得人。”遂舉勸農副使劉宣自代。出僉陜西四川按察司事,歷陜西河東按察副使,入為治書侍御史。又以侍御史行御史臺事于揚州,擢江西按察使,尋征拜侍御史。行臺移建康,出為中丞,卒,年六十一。
(選自《元史列傳第五十一》,有刪改)
譯文:
魏初,字太初,是弘州順圣人。他的從祖父魏璠是金國貞佑三年的進士,補為尚書省令史。金宣宗讓臣下對國家政治直率地提出意見,魏璠首先提出出任將相的任選不對,以及不應當立德陵的事,他的疏上奏后,沒有答復。后來他再次上奏說:“現在國勢已危在旦夕,還沒有聽到四方有勤王的舉動,隴右地勢險要,糧食充足,那里的元帥完顏胡斜虎也是個可以委托倚仗的人,應該派人前去同他商討國家大計。”大臣們不喜歡他的建議,此事就中止了。過了幾個月后,胡斜虎率軍前來救助,但已經來不及了,金國君主后悔當時沒有聽從魏璠的建議。
魏初是魏璠的從孫,魏璠沒有兒子,以魏初為后嗣。魏初喜愛讀書,尤其精于《春秋》,寫作文章簡練而有章法,二十歲就已經有了聲望。中統元年,朝廷開始設置中書省,魏初被辟為掾史,兼掌書記職。不久,他就以祖母年事已高為由辭去官職回鄉,隱居在那里教書。恰巧朝廷詔命左丞許衡、學士竇默以及在京師的諸儒,讓他們各自陳述經史諸書所記載的以前各代帝王好的言論及好的政績,選拔進讀的人,有關的衙司推選了魏初應朝廷詔令。皇帝非常尊重魏璠的名望,將他比作古代的耿直大臣,經詢問知道魏初是魏璠的后人,感嘆夸贊了很久。于是就任命魏初為國史院編修官,很快就再任他為監察御史。他首先上言說:“法律是掌握控制天下的工具,御史臺則是守護法律的部門。現在法律還沒有制定下來,各官署沒有可以依仗引據的東西,應該參酌制定出這些法律,頒行于天下。”
皇帝在上都行宮宴請群臣,大臣中有些人不能喝完大卮中酒的,就被命令摘去帽子和脫去朝服。魏初上疏說:“臣下聽說君就像是天,臣就像是地,尊卑貴賤的禮節,不可不嚴格區分。現在在朝廷之內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他們是用以討論典章禮制、記述君王言行的;在外有高麗、安南的入貢使者,他們是來觀摩中國禮儀的。昨天聽說宴會大臣時,威儀不謹慎,這不是尊崇朝廷、更正上下尊輩所應該做的。”上奏給皇帝后,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并且還告訴侍臣們從今以后不要再造樣做。當時襄樊二城還沒被攻下,朝廷準備搜求民間壯丁,將他們征召到軍隊中去,有的人請求此事從大興做起。魏初說:“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之地,要務在于使它富庶強盛,魏國之初哪里能使它受到擾亂。”于是免去了在大興搜取壯丁的事。魏初又上言說:“根據舊的制度,常參官任諸州刺史的,上任后三日,應推薦一人取代他的原職。況且有關風紀的職務同平常官員不同,請從現在開始,監察御史、按察司官員,在任上一年后,各推薦一人取代他的原職,推薦人員不合適,要給予處分,這樣做不僅能砥礪風節,還可以為國家得到人才。”于是他舉薦了勸農副使劉宣以替代自己。他出任陜西四川按察司事,歷任陜西河東按察副使,入朝任治書侍御史。又以侍御史職到揚州行御史臺事,提升為江西按察使,不久即被征任侍御史。行御史臺遷移到健康,他出任中丞,在任上去世,時年六十一歲。
《山坡羊·道情》原文
元代:宋方壺
青山相待,白云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簞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愛青山,愿與它相伴;我愛白云,想讓它相陪。做夢也夢不到穿上紫羅袍系了黃金帶。只要有一間茅屋,四周圍野花盛開,管他誰家興旺,誰家衰敗。過著窮日子,我也挺愉快。貧窮時,骨氣不丟;富貴了,志氣不改。
注釋
①紫羅袍:古代高級官員的服裝。
②陋巷簞瓢:《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③“貧,氣不改”二句:《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兩句話,是上述引文的概括。
解析
此是一首言志曲。它表達出了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氣,真正達到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境界。不管誰人成敗(無力改變,并非消極避世),誰興帝業,我絕不依附,永葆自由之身。
宋方壺簡介
宋方壺,生卒年不詳,名子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曾筑室于華亭鶯湖,名之曰“方壺”,遂以為號。約生活在元末明初。工散曲,有的寫入明之后。現存套數五套、小令13首。
練習題
(1)這首元曲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2分)
(2)這首元曲在表現手法上,既有用典,也有對比,請任選其中一種手法,結合詩句,分析其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景物特點:淡遠、野僻(一點1分,答“自然、清新”或類似的詞語也可給分。)
(2)(4分)參考答案:用典:“陋巷簞瓢亦樂哉”,以顏回身處陋巷簞瓢壺漿也安貧樂道的典掖(2分),表現了詩人貧賤不移,安貧樂道的志趣。(2分)
對比:用“青山”“白云”“茅齋”、“野花”的隱逸生活與“紫羅袍共黃金帶”的官場生活進行對比,(2分),表現了詩人厭棄浮華富貴,安貧樂道的情懷。(2分)(答成“茅齋”、“野花”所表現的自然的永恒與朝代興廢的頻繁進行對比,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豁達淡定的情懷也可給4分)
【《元史·郭侃傳》原文及譯文解析】相關文章:
《元史宋子貞傳》的原文及譯文09-27
關于《漢書李陵傳》的原文及譯文解析01-18
《后漢書·蔡邕傳》的原文及譯文解析01-11
《明史王守仁傳》的原文及譯文解析03-22
關于《曹景宗傳》原文及譯文解析12-15
《明史于慎行傳》原文閱讀答案及譯文解析10-16
《明史王守仁傳》原文和譯文解析04-24
《元史·石天應傳》原文及翻譯02-03
《吳越春秋》原文及譯文解析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