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康茂才字壽卿蘄人原文和譯文解析
康茂才,字壽卿,蘄人。通經史大義,事母孝。元末寇亂陷蘄,結義兵保鄉(xiāng)里。立功,自長官累遷淮西宣慰司、都元帥。
太祖既渡江,將士家屬留和州。時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數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設伏殲其精銳。茂才復立寨天寧洲,又破之。奔集慶,太祖克集慶,乃帥所部兵降。太祖釋之,命統(tǒng)所部從征。明年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守龍灣。取江陰馬馱沙,敗張士誠兵,獲其樓船。從廖永安攻池州,取樅陽。太祖以軍興,民失農業(yè),命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
陳友諒既陷太平,謀約張士誠合攻應天。太祖欲其速來,破之。知茂才與友諒有舊,命遣仆持書,紿為內應。友諒大喜,問:“康公安在?”曰:“守江東木橋。”使歸,太祖易橋以石。友諒至,見橋,愕然,連呼“老康”,莫應。退至龍灣,伏兵四起。茂才合諸將奮擊,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賜賚甚厚。明年,太祖親征友諒,茂才以舟師從克安慶,破江州,友諒西遁。遂下蘄州、興國、漢陽。沿流克黃梅寨,取瑞昌,敗友諒八指揮,降士卒二萬人。遷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攻左君弼廬州,未下。從援南昌,戰(zhàn)彭蠡,友諒敗死。
從征武昌,皆有功,進金吾侍衛(wèi)親軍都護。從大將軍徐達再攻廬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諸路。改神武衛(wèi)指揮使,進大都督府副使。士誠攻江陰,太祖自將擊之。比至鎮(zhèn)江,士誠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門。吳軍遮海口,乘潮來薄。茂才力戰(zhàn),大敗之。搗淮安馬騾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尋拔湖州,進逼平江。士誠遣銳卒迎斗,大戰(zhàn)尹山橋。茂才持大戟督戰(zhàn),盡覆敵眾。與諸將合圍其城,軍齊門。平江下,還取無錫。遷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從大將軍經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陜州。規(guī)運饋餉,造浮橋渡師。招來絳、解諸州,扼潼關,秦兵不敢東向。茂才善撫綏,民立石頌德焉。三年復從大將軍征定西,取興元。還軍道卒。追封蘄國公,謚武康。
(選自《明史?康茂才傳》,有刪節(jié))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年授秦淮翼水軍元帥 授:被授予
B.士誠已焚瓜洲遁 遁:逃跑
C.吳軍遮海口,乘潮來薄 薄:輕視
D.規(guī)運饋餉,造浮橋渡師 規(guī):籌劃
解析:選C。此題考查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薄”屬于常見的多義實詞,在這里應該是“接近”的意思,引申為“侵略”。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本文中對朱元璋稱太祖,即為廟號。
B.江陰因其在長江以南而得名。中國古代地名中多含“陰陽”二字,地名中的陰、陽表明了其在山、水旁的位置,如衡陽指在衡山之北。
C.遷,在古代表示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官職,但有時也表示貶謫、放逐之意。文中取的是晉升的意思。
D.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來補封。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為“蘄國公”。
解析:選B。此題考查理解文化常識在文中的含義。結合“江陰因其在長江以南而得名”可知,水之南謂之“陰”、水之北謂之“陽”;而“衡陽指在衡山之北”則錯誤,山之北應謂之“陰”,所以“衡陽”應在衡山之南。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康茂才因組織“義兵”寶鄉(xiāng)有功,被元朝封為淮西宣慰使、都元帥。
B. 朱元璋率軍渡江后,派軍攻打康茂才。康茂才奮力反抗,后被常遇春設計將其部下精銳盡數殲滅,康茂才多次失敗后才率部歸降朱元璋。
C. 朱元璋利用康茂才與陳友諒的交情,讓康茂才親自送信給陳友諒并騙陳友諒說愿做其內應,誘陳友諒輕進,結果陳友諒大敗于龍灣。
D. 康茂才跟隨朱元璋多年,戰(zhàn)敗陳友諒,討伐張士誠,戰(zhàn)功顯赫,累得升遷。
答:C
康茂才沒有親自送信,是派仆人送的信。對應的原文是“太祖欲其速來,破之。知茂才與友諒有舊,命遣仆持書,紿為內應。”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太祖以軍興,民失農業(yè),命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
(2)吳軍遮海口,乘潮來薄。茂才力戰(zhàn),大敗之。搗淮安馬騾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答案
(1)太祖因為戰(zhàn)事興起,老百姓喪失農作產業(yè),(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任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職務。(得分點:“以”“命”“兼”及句意)
(2)吳軍攔住海口,乘海潮進犯。康茂才奮力進擊,大敗張士誠。搗毀了淮安馬騾港,攻克了張士誠的水寨,平定了淮安。(得分點:“遮”“薄”“拔”及句意)
【參考譯文】
康茂才,字壽卿,蘄州人。他精通經書史籍,孝順母親。元朝末年,寇賊亂黨攻陷蘄州,康茂才召集義兵保衛(wèi)家鄉(xiāng)。因此而立功,由長官多次升遷為淮西宣慰司、都元帥。
太祖渡江以后,將士的家屬留在和州。當時,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長江渡口。太祖多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頑強抵抗。常遇春設下埋伏殲滅了康茂才的精銳部隊。康茂才又把軍寨移至天寧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慶。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慶,于是康茂才率領他的軍隊向太祖投降。太祖釋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統(tǒng)率舊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為秦淮翼水軍元帥,駐守龍灣。康茂才攻取了江陰馬馱沙,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繳獲了一批船只。康茂才跟隨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樅陽。太祖因為戰(zhàn)事興起,老百姓喪失農作產業(yè),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任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職務。
陳友諒攻陷太平之后,與張士誠協(xié)商聯(lián)合攻打應天。太祖希望盡快將陳友諒引誘過來,一舉破敵。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陳友諒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書信,欺哄陳友諒,表示愿做內應。陳友諒十分高興,并問康公在哪里,回答說:“在守衛(wèi)江東的木橋。”使者回來后,太祖把木橋改成石橋。當友諒來到橋邊,看到石橋后十分驚訝,連聲大叫“老康”,沒有響應,急忙退回到龍灣。這時,埋伏的部隊四面出擊,康茂才和其他將領奮力沖殺,打敗了陳友諒。太祖嘉獎康茂才的功績,賞賜頗為豐厚。第二年,太祖親自討伐陳友諒,康茂才帶領水兵跟隨太祖,攻克安慶、江州,陳友諒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奮起直追,連下蘄州、興國、漢陽等地,沿長江攻克黃梅寨,奪取瑞昌,打敗了陳友諒的八指揮,迫使他的二萬士兵向太祖投降。康茂才晉升為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隨即,攻打廬州左君弼,但未攻克。于是帶兵增援南昌。彭蠡一戰(zhàn),陳友諒大敗而死。
康茂才隨太祖征伐武昌,屢立戰(zhàn)功,晉升為金吾侍衛(wèi)親軍都護。康茂才和大將軍徐達一起再次攻打廬州,攻下廬州后,又奪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衛(wèi)指揮使,并晉升為大都督府副使。張士誠進攻江陰,太祖帶兵反擊。到了鎮(zhèn)江,張士誠卻已焚燒瓜洲逃跑了。康茂才追趕敗兵到浮子門。吳軍攔住海口,乘海潮進犯。康茂才奮力進擊,大敗張士誠。搗毀了淮安馬騾港,攻克了張士誠的水寨,平定了淮安。不久,攻取湖州,進逼平江。張士誠派精銳部隊迎戰(zhàn),雙方軍隊在尹山橋展開了激戰(zhàn)。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戰(zhàn),結果張士誠的軍隊全軍覆沒。康茂才和其他大將一起合圍平江,在齊門駐軍。攻克平江后又奪取了無錫。康茂才晉升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將軍徐達征伐中原,奪取汴州、洛陽,留守陜州。籌劃運輸糧餉,營造浮橋渡運兵卒,并招降絳、解等州,扼守潼關,陜西境內的元軍不敢向東進犯。康茂才善于安撫,百姓立碑歌頌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將軍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興元。凱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謚為蘄國公,封號“武康”。
【康茂才字壽卿蘄人原文和譯文解析】相關文章:
歐陽修《祭石曼卿文》原文、譯文及解析12-27
《龜雖壽》原文及譯文03-21
“張驥,字仲德,安化人”原文及譯文解析04-21
《吳越春秋》原文及譯文解析01-12
《韓愈集》的原文及譯文解析07-05
《明史王守仁傳》原文和譯文解析04-24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原文翻譯11-08
《水調歌頭章德茂大卿使虜》原文及翻譯賞析08-03
《為學》原文以及譯文解析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