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鄘風·載馳》譯文及注釋鑒賞

時間:2024-09-30 10:13:21 海潔 古籍 我要投稿

《國風·鄘風·載馳》譯文及注釋鑒賞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風·鄘風·載馳》譯文及注釋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于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譯文

  駕起輕車快馳騁,回去吊唁悼衛侯。揮鞭趕馬路遙遠,到達漕邑時未久。許國大夫跋涉來,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贊同我,哪能返身回許地。比起你們心不善,我懷宗國思難棄。竟然沒有贊同我,無法渡河歸故里。比起你們心不善,我戀宗國情不已。

  登高來到那山岡,采摘貝母治憂郁。女子心柔善懷戀,各有道理有頭緒。許國眾人責難我,實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緩緩行,壟上麥子密密遍。欲赴大國去陳訴,誰能依靠誰來援?許國大夫君子們,不要對我生尤怨。你們考慮上百次,不如我親自跑一遍。

  注釋

  載(zài):語助詞。

  唁(yàn):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此處不僅是哀悼衛侯,還有憑吊宗國危亡之意。

  衛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衛戴公申。

  悠悠:遠貌。

  漕:地名,毛傳:“漕,衛東邑!

  大夫:指許國趕來阻止許穆夫人去衛的許臣。

  嘉:認為好,贊許。

  視:表示比較。臧:好,善。

  思:憂思。遠:擺脫。

  濟:止。

  閟(bì):同“閉”,閉塞不通。

  陟(zhì):登。

  阿丘:有一邊偏高的山丘。

  言:語助詞。

  蝱(méng):貝母草。采蝱治病,喻設法救國。

  懷:懷戀。

  行:指道理、準則,一說道路。

  許人:許國的人們。尤:責怪。

  眾:“眾人”或“終”。

  穉(zhì):同“稚”,幼稚。

  芃(péng)芃:草茂盛貌。

  控:往告,赴告。

  因:親也,依靠。

  極:至,指來援者的到達。

  之:往,指行動。

  鑒賞

  據清魏源《詩古微》考證,《詩經》中許穆夫人的作品有三篇,除此篇外尚有《邶風·泉水》《衛風·竹竿》二詩也為其所作,其中尤以《鄘風·載馳》思想性最強,它在強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全詩分為四章,不像《周南·桃夭》《鄘風·相鼠》等篇每章句數、字數甚至連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變化,思想感情也復雜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作者的敘事抒情是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現實所引起的內心矛盾出發。故詩歌的形式隨著內容的發展而發展,形成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節奏。

  詩的第一章,交代本事。當詩人聽到衛國滅亡、衛侯逝世的兇訊后。立即快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長的家屬表示慰問。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許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勸她馬上停止前進。處此境地,她內心極為憂傷。這一章先刻畫了詩人策馬奔馳、英姿颯爽的形象,繼而在許國大夫的追蹤中展開了劇烈的矛盾沖突。其情景就好似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中的場景,F實的沖突引起內心的沖突,經過以上的鋪敘。

  第二章便開始寫詩人內心的矛盾。此時詩中出現兩個主要人物:“爾”,許國大夫;“我”,許穆夫人。一邊是許國大夫勸她回去,一邊是許穆夫人堅持赴衛,可見矛盾之激烈。按詩意理解,應有兩層意思:前四句為一層,是說: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許國,比起你這般沒良心來,我對宗國總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為第二層,是說: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過黃河到衛國,比起你這般沒良心來,我的感情是不會輕易改變的。詩人正是處于這種前不能赴衛、后不能返許的境地之中,左右為難,十分矛盾。然而她的愛與憎卻表現得非常清楚:她愛的是娘家,是宗國;憎的是對她不予理解又不給支持的許國大夫及其幕后指揮者許穆公。

  第三章矛盾沒有前面那么激烈,詩的節奏漸漸放慢,感情也漸漸緩和。夫人被阻不能適衛,心頭憂思重重,路上一會兒登上高山以舒解愁悶,一會兒又采摘草藥貝母以治療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謂“女子善懷,亦各有行”,是說她身為女子,雖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準則——這準則就是關心生她養她的宗國。而許國人對她毫不理解,給予阻撓與責怪,這只能說明他們的愚昧、幼稚和狂妄。這一段寫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讓人窺見她有一顆美好而痛苦的心靈,簡直催人淚下。

  第四章寫夫人歸途所思。此時夫人行邁遲遲,一路上考慮如何拯救祖國。“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說明時值暮春,麥苗青青,長勢正旺。所謂“控于大邦”,指向齊國報告狄人滅衛的情況,請求他們出兵,但詩人又想不出用什么辦法才能達到目的。此處既寫了景,又寫了情,情景雙繪中似乎讓人看到詩人緩轡行進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馬奔馳相比,表現了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而這個不同完全是從生活出發的,蓋初來之時因始聞衛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馬加鞭,不暇四顧;而被許大夫阻撓之后,報國之志難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動遲緩,眼看田野中的麥浪好似詩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詩筆至此,真是令人贊嘆。

  最后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無道理,然依舊本,多與前四句并為一節,這樣似更為合理。這四句當是承前而言,謂夫人歸途中一邊想向齊國求救,求救不成,又對勸阻她的許大夫心懷憤懣。此處朱熹《詩集傳》釋云:“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謂許國之眾人也!薄按蠓蚓,無以我為有過,雖爾所以處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盡其心之為愈也。”照此解釋則與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前后呼應。字面上雖是“無我有尤”,實質上應是她對許大夫不讓她適衛赴齊產生怨尤,正話反說,語氣委婉,體現了《詩經》“溫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現了夫人的自信心,意為:那些大夫君子縱有千條妙計,總不如我的救衛之策高明!拔宜钡摹爸弊,若作動詞解,便是往衛國或齊國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訓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種解釋,都反映了許穆夫人是一個頗有主張的人,她的救國之志、愛國之心始終不渝。全詩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卻留下無窮的詩意讓讀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語盡而意不盡,令人一唱而三嘆。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衛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據《左傳·閔公二年》記載:“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暗胰藨鹩跍顫桑l師敗績!碑斝l國被狄人占領以后,許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趕到曹邑,吊唁祖國的危亡,寫下了這首詩。《毛詩序》說:“《載馳》,許穆夫人作也。閔其宗國顛覆,自傷不能救也。衛懿公為狄人所滅。國人分散,露于漕邑,許穆夫人閔衛之亡,傷許之小,力不能救,思歸唁其兄,又義不得,故賦是詩也!

  許穆夫人名義上是衛宣公與宣姜的女兒,事實上乃衛宣公之子公子頑與宣姜私通所生。她有兩個哥哥:戴公和文公;兩個姐姐:齊子和宋桓夫人。年方及笄,當許穆公與齊桓公慕名向她求婚時,她便以祖國為念。漢劉向《列女傳·仁智篇》云:“初,許求之,齊亦求之。懿公將與許,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許小而遠,齊大而近。若今之世,強者為雄。如使邊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妾在,不猶愈乎?’……衛侯不聽,而嫁之于許!庇纱丝梢,她在擇偶問題上曾考慮將來如何報效祖國。她嫁給許穆公十年左右,衛國果然被狄人所滅。不久,她的姐夫宋桓公迎接衛國的難民渡過黃河,計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兩個別邑的人民共五千人,立戴公于曹邑。戴公即位一月而死,“許穆夫人閔衛之亡,馳驅而歸,將以唁衛侯于漕邑,未至,而許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來者,夫人知其必將以不可歸之義來告,故心以為憂也。既而終不果歸,乃作此詩以自言其意”(朱熹《詩集傳》)。據“我行其野,芃芃其麥”二句,詩當作于暮春。

  作者簡介

  許穆夫人(約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56年),姬姓。周莊王七年(衛惠公十年)左右生于衛國都城朝歌定昌,長大后嫁給許穆公,周惠王二十一年(衛文公四年)卒于許國,大約活了三十四歲。是中國文學史上見于記載的第一位女詩人,也是世界文學史上見于記載的第一位女詩人。存詩三篇,均收于《詩經》。

【《國風·鄘風·載馳》譯文及注釋鑒賞】相關文章:

《國風·鄘風·載馳》譯文及注釋鑒賞03-30

詩經《《國風·鄘風·載馳》》鑒賞06-08

詩經《《國風·鄘風·載馳》》鑒賞03-28

《國風·豳風·狼跋》譯文注釋及鑒賞03-26

詩經《國風·鄘風·桑中》鑒賞04-25

詩經《國風·衛風·氓》原文注釋鑒賞04-08

國風·鄘風·桑中原文及賞析04-25

詩經《國風·鄘風·柏舟》賞析05-12

詩經《國風·衛風·伯兮》原文注釋及鑒賞03-24

詩經《國風·衛風·碩人》原文注釋鑒賞03-2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线观看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线码 | 亚洲日韩乱码人人爽人人澡人人 | 亚洲4444在线观看 |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 | 亚洲成眠在线观看毛卡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