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宋朝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譯文
窮居孤村,躺臥不起,不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哀傷,心中還想著替國家戍守邊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聲,就夢見自己騎著披著盔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注釋
僵臥:躺臥不起。這里形容自己窮居孤村,無所作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
不自哀:不為自己哀傷。
思:想著,想到。
戍(shù)輪臺:在新疆一帶防守,這里指戍守邊疆。戍,守衛。
輪臺:在今新疆境內,是古代邊防重地。此代指邊關。
夜闌(lán):夜殘;夜將盡時。
風吹雨:風雨交加,和題目中“風雨大作”相呼應;當時南宋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風吹雨”也是時局寫照,故詩人直到深夜尚難成眠。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區的河流。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賞析
這首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詩的開頭兩句“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低臥,直挺挺地躺著,意思是說年老力衰,作者當時已68歲。孤村,荒僻的小村,指作者的故鄉山陰。戍,是守衛的意思。輪臺,是漢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輪臺縣,這里是借指宋朝北方邊防據點。兩句的意思是說:我拖著病弱的身體,躺在這荒僻的小村莊里,但是我并不為自己的艱難處境而哀傷,我還想著為國家去守衛北方邊疆。“僵臥孤村不自哀”敘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為國戍輪臺”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后照應,形成對比。
“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凄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床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著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后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著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并不感到悲哀,貧病凄涼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為這個壯志奮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的精神狀態。
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不必多此一舉。另外,詩人正是因為“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后才罷官閑居的。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后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為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為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為國戍輪臺”的壯志,這就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茍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著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顯得渺小和可鄙。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云、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著、想著,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1192年(南宋光宗紹熙三年)十一月四日。陸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罷官后,閑居家鄉山陰農村。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于是,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里,觸景生情,由情生思,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愿望。
陸游簡介
陸游(1125-1210),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有著愛國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世宦家庭。陸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時太傅陸軫,祖父陸佃,父親陸宰。 當時正值宋朝腐敗不振、屢遭金國(女真族)進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隨家人顛沛流離,因受社會及家庭環境影響,自幼即立志殺胡(金兵)救國。
封建家庭雖帶給陸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愛國教育,但也帶來婚姻上的不幸。他20歲時與表妹唐婉結婚,夫妻感情甚篤,可是其母卻不喜歡唐氏,硬逼他們夫妻離散,唐氏改嫁趙士程,陸游亦另娶王氏為妻。離婚后陸游非常傷痛,紹興二十五年31歲游經沈園時,偶見唐琬夫婦,陸游在沈園墻上寫了〈釵頭鳳〉詞以寄深情,此后屢次賦詩懷念,直至75歲時還寫了有名的愛情詩《沈園》。唐氏讀了陸游的釵頭鳳后悲痛欲絕,和了一首釵頭鳳,不久便去世了。
陸游“年十二能詩文”,學劍,并鉆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考試,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權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不忘國恥“喜論恢復”,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為秦檜所黜。檜死,紹興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紹興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刪定官。孝宗繼位,賜進士出身。后因力勸張浚北伐,發生部下將領不合的情況,再加上主和派阻饒,朝廷立即動搖,而陸游亦被冠上“交結臺諫,鼓唱是非,例說張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職。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將領王炎聘陸游至幕中襄理軍務,使陸游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可說是他這一時期生活和心情的寫照。雖然陸游滿懷報國赤誠,但因朝廷腐敗,只求茍安無意進取,他復國的壯志一直無法得到伸展的機會。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陸游入幕僚,為成都路安撫司參議官。陸與范素有詩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場禮數,以致引起同僚譏諷;又因復國抱負和個人功名長久無法得到伸展的空間,故常有較放縱輕佻的行為,被同僚指責為“不拘禮法,恃酒頹放”。于是陸游索性自號“放翁”,并在詩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淳熙六年,改提舉江南西路。淳熙十三年,知嚴州。淳熙十五年,擔任軍器少監。
之后歷經多次升降官職,在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長期蟄伏在山陰老家農村,家居時“眼明身健何妨老,飯白茶甘不覺貧。”因為養生有術,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聰目明。期間雖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敵作戰的主張,但始終遭受非議。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陰歷日期,陽歷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著未見國土收復的遺恨與世長辭,享年86歲。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及翻譯10-26
風雨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風雨原文翻譯及賞析04-25
風雨原文翻譯及賞析03-22
《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譯賞析11-24
移居·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12-29
李商隱《風雨》原文翻譯賞析09-29
詠雨·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11-14
詠雨·其二原文賞析及翻譯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