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衛填海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許多人都對一些經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精衛填海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衛填海
先秦佚名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譯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于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注釋
曰:叫作
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
狀:形狀
烏:烏鴉
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其鳴自詨: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是:這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故:所以
湮:填塞
故事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鐘愛的女兒.有一天,女娃駕著小船,到東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風浪,象山一樣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遠不回來了。炎帝當然掛念他的女兒。但都不能用他的光和熱來使她死而復生,只好獨自悲傷罷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靈變化做了一只小鳥,名叫“精衛”。精衛長著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大小有點象烏鴉,住在北方的發鳩山。她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飛到西山去銜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樹枝;展翅高飛,一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回翔著,把石子或樹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騰著,咆哮著,露出雪亮亮的牙齒。兇惡地嘲笑著:“小鳥兒,算了罷,你這工作就算干上一百萬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呢。”
精衛在高空答復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萬年,一萬萬年,干到宇宙的終盡,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你為什么銜恨我這樣深呢?”
“因為你呀——奪取了我年輕的生命,將來還會有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要被你無情地奪去。”
“傻鳥兒.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衛在高空悲嘯著:“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無休止地干下去的!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總有一天我會把你填成平地!”
她飛翔著,嘯叫著.離開大海,又飛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樹枝銜來投進大海。她就這樣往復飛翔,從不休息,直到今天地還在做著這種工作。
神話解析
“精衛填海”神話源遠流長,對其內涵的解讀眾說紛紜。
對于“精衛填海”神話的解析,如袁珂認為精衛填海“表現了遭受自然災害的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渴望”。此類解釋與長期影響中國的神話研究的馬克思對于神話的解釋有關。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們往往強調其精神價值,認為古人認識水平有限,無法正確認識自然反映自然,以想象、虛構、夸張的手段來描述史事而創造出神話,并且把“精衛填海”用“執著”、“矢志不渝”的主旨關鍵詞解說為先民戰勝自然的信念和理想,歌頌了“精衛”戰天斗地的豪情壯志,或者闡釋為對精衛悲壯與堅強的神話表達。
此外,倪濃水從敘事學角度將其解讀為“南北方文化斗爭”的一個寓言和象征,“認為它是當時南北歷史文化和政治對抗的一種隱喻性神話敘事”。
史籍記載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郭璞注《山海經》寫《山海經圖贊》有“精衛”條:“炎帝之女,化為精衛。沉形東海,靈爽西邁。乃銜木石,以填攸害。”)
《抱樸子·內篇》卷二:精衛填海,交讓遞生。
《博物志》卷三:有鳥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故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
《述異記》卷上: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其名自呼。每銜西山木石填東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如海燕。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于此川,誓不飲其水。一名鳥誓,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
《律學新說》:傘蓋山西北三十里曰發鳩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濁漳水之源也。廟有像,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鳩。俗言漳水欲漲,則白鳩先見。蓋以精衛之事而傅會也。
《樂律全書》:又西北三十里曰發鳩之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宋政和間禱雨輒應,賜額曰“靈湫”,蓋濁漳水之源也。廟中塑如神女者三,傍有侍女,手擎白鳩,俗稱“三圣公主”,乃羊頭山神之女,為漳水之神。漳水欲漲,則白鳩先見,使民覺而防之,不至暴溺。羊頭山神,指神農也。然白鳩事,諸志未載,以其近怪,故不語耳。
《讀山海經十三首》: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夭(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顧亭林詩箋釋》: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亭林詩集》卷一《精衛》)
神話蘊涵
精衛填海神話中表現出了人類最本質最永恒的東西:對生存的恐慌,以及在這之上表現出來的人類的永恒的獨有的精神氣質。這些原型主題表現的都是先民緣于最基本的生存而產生的文化意識。這里的生存僅僅是一種對于生命的珍惜。緣于這種保存生命的初始本能,后世這種危機意識逐漸推延到更深更廣的程度。
【精衛填海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精衛填海文言文原文與翻譯10-13
《隆中對》文言文原文及翻譯賞析09-13
農婦與鶩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10-20
《莊子》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1-14
精衛填海的原文及翻譯10-17
論毅力梁啟超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10-26
日喻蘇軾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04-14
原文翻譯及賞析07-09
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