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歲引·秋景原文及賞析古詩

時間:2025-01-08 14:59:55 志華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千秋歲引·秋景原文及賞析古詩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千秋歲引·秋景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秋歲引·秋景原文及賞析古詩

  千秋歲引·秋景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庚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上эL流總閑卻。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注釋

  砧(zhēn):搗衣石。

  畫角:古代軍中樂器。

  “楚臺風”:三句:楚臺風:楚襄王蘭臺上的風。出自宋玉《風賦》。庾樓月:庾亮南樓上的月,出自《世說新語》。三句比喻清風明月依舊。

  “當初”二句:漫:徒然,白白地。華表:又名誹謗木,立于殿堂前。秦樓:代指女子居住處。二句是說自己當初白白地提了那么多有關國家政治方面的意見結果耽誤了本可以盡情享受的美好時光。

  夢闌:夢醒。

  譯文

  寒冷的旅館傳來搗衣的砧聲,悲鳴的畫角響徹孤聳的城郭,一派秋聲散入無邊的寥廓。東歸的燕兒從海上飛去,南來的大雁向沙頭降落。楚王的蘭臺有快哉之風,庾亮的南樓有皓然之月,眼前的景物宛如昨。

  無奈我被束縛了名韁利索,無奈我被它將真情耽擱?上切╋L流美景總是閑卻。當初隨意在華表上書寫諫語,而今誤了我秦樓的誓約和承諾。睡夢覺來時,酒醉醒來后,總要深深地思索。

  賞析:

  此詞的創作年代不詳,但從詞的情調來看,很可能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敗、退居金陵后的晚年作品,因為它沒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沒有《浪淘沙令》的躊躇滿志。全詞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情真心切、惻惻動人、空靈婉曲地反映了作者積極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抒發了功名誤身、及時退隱的的慨嘆。

  上片以寫景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聲賦,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雋的秋光圖。旅舍客館本已令羈身異鄉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搗衣之聲表明天時漸寒,已是“寒衣處處催刀尺”的時分了。古人有秋夜搗衣、遠寄邊人的習俗,因而寒砧上的搗衣之聲便成了離愁別恨的象征!肮鲁钱嫿恰眲t是以城頭角聲來狀秋聲蕭條。畫角是古代軍中的樂器,其音哀厲清越,高亢動人,詩人筆下常作為悲涼之聲來描寫。

  “孤城畫角”四字便喚起了人們對空曠寥闊的異鄉秋色的聯想。下面接著說:“一派秋聲入寥廓”,“一派”本應修飾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聲,正道出了秋聲的悠遠哀長,給人以空間的廣度感,“入廖廓”的“入”字更將無形的聲音寫活了。開頭三句以極凝練的筆墨繪寫秋聲,而且純然是人為的聲響,并非是單純的自然聲氣。

  下兩句主要寫作者目之所見。燕子東歸,大雁南飛,都是秋日尋常景物,而燕子飛往那蒼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別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詞人久客異鄉、身不由己的思緒,于是很自然地過度到下面兩句的憶舊。

  “楚臺風”用典。宋玉《風賦》中說:楚王游于蘭臺,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庚樓月”亦用典。《世說新語·容止》中說:庚亮武昌,與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樓賞月,據胡床詠謔。這里以清風明月指昔日游賞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對于往日的歡情與佳景未嘗一刻忘懷。

  下片即景抒懷,說的是:無奈名韁利鎖,縛人手腳;世情俗態,耽擱了自的生活。風流之事可惜總被拋一邊!爱敵酢币韵卤銖摹帮L流”二字鋪展開去,說當初與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約私諾,然終于辜負紅顏,未能兌現當時的期約!叭A表語”用了《搜神后記》中的故事:遼東人丁令威學仙得道,化鶴歸來,落城門華表柱上,唱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來歸。城廓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 這里的“華表語”就指“去家來歸”云云!扒貥恰北局笅D女的居處,漢東府《陌上!分姓f:“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鼻厥蠘羌礊槊烂矆载懙呐恿_敷的居處。李白的《憶秦娥》中說:“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也以秦樓為思婦傷別之處,因而此處的“秦樓約”顯系男女私約。這里王安石表面上寫的是思念昔日歡會,空負情人期約,其實是借以抒發自己對政治的厭倦之情、對無羈無絆生活的留戀與向往。因而這幾句可視為美人香草式的比興,其意義遠一般的懷戀舊情之名,故《蓼園詞選》中說此詞“意致清迥,翛然有出塵之想!痹~意至此也已發揮殆盡,然末尾三句又宕開一筆作結,說夢回酒醒的時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夢和酒,令人渾渾噩噩,暫時忘卻了心頭的煩亂,然而夢終究要做完,酒也有醒時。一旦夢回酒醒,那憂思離恨豈不是更深地噬人心胸嗎?這里的夢和酒也不單純是指實的夢和酒。人生本是一場大夢,《莊子·齊物論》上說只有從夢中醒來的人才知道原先是夢。而世情渾沌,眾人皆醉,只有備受艱苦如屈原才自知獨醒。因而,此處的“夢闌酒醒”正可視為作者歷盡滄桑后的憣然反悟。

  作為一代風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擺脫舊時知識分子的矛盾心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兩者中間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執拗果斷著稱于史冊;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渦中也時時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誤身的感慨。這首小詞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露。無怪明代的楊慎說:“荊公此詞,大有感慨,大有見道語。既勘破乃爾,何執拗新法,鏟除正人哉?”(《詞品》)楊慎對王安石政治上的評價未必得當,但以此詞為表現了作者思想中與熱衷政治相反的另一個側面,卻還是頗有見地的。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眰魇牢募小锻跖R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作者生平

  熙寧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問王安石:“當今治國之道,當以何為先?”王安石答:“以 擇術為始。” 熙寧二年,宋神宗問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設,以何為先?”王安石答:“變風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風俗,在長君子,消小人,以禮義廉恥由君子出故也”。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學士范鎮認為實行“青苗法”是變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與多取,猶五十步與百步”,七八月間范純仁上書皇上,公開指責安石“掊克財利”,舍“堯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呂誨上書劾王安石巧詐,說他:“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

  一次宋神宗和文彥博討論變法之事,神宗說:“更張法制,于士大夫誠多不悅,然與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第二年,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三封長信——《與(王)介甫書》責難王安石“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又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滅之,棄者取之,??焉窮日力,繼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為政,首建制置條例司,大講財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輸法于江,淮,欲盡奪商賈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錢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盎蛩娦‘,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輒艴然加怒,或詬罵 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辭之畢也。明主寬容如此,而介甫拒諫乃爾,無乃不足于恕乎!” ;列舉實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則寫了〈答司馬諫議書〉回復:“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焙髞韮扇送耆^裂,司馬光跟皇帝辭職,隱居洛陽專心編纂《資治通鑒》。

【千秋歲引·秋景原文及賞析古詩】相關文章:

王安石《千秋歲引·秋景》翻譯及賞析09-02

王安石《千秋歲引·秋景》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6-19

王安石《千秋歲引》詩歌賞析09-22

王安石《千秋歲引》的原詩及賞析10-10

王安石《千秋歲引·秋景》閱讀訓練題附答案09-14

千秋歲引 王安石07-22

千秋歲·水邊沙外原文及賞析12-19

千秋歲·淡煙平楚原文及賞析02-11

千秋歲·數聲鶗鴂原文及賞析02-04

千秋歲·水邊沙外原文翻譯及賞析11-2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va不卡在线看 | 在线观看欧美性爱 | 日本丝袜国产亚洲 | 亚洲中文字幕第30页 | 九九精品国产99精品 | 香蕉国产精品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