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黃鶴樓原文,翻譯,賞析

時間:2024-05-10 14:51:17 玉華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登黃鶴樓原文,翻譯,賞析

  《登黃鶴樓》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黃鶴樓/登黃鶴樓原文,翻譯,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黃鶴樓/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2】譯文注釋

  譯文一: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云飄飄悠悠。

  陽光下漢陽的樹木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譯文二: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白云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暮色漸漸漫起,哪里是我的家鄉?江面煙波渺渺讓人更生煩愁!

  注釋

  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民國初年被火焚毀,1985年重建,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祎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

  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

  乘:駕。

  去:離開。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飄蕩的樣子。

  悠悠:飄蕩的樣子。

  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歷歷:清楚可數。

  漢陽:地名,在黃鶴樓之西,漢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鄉關:故鄉家園。

  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3】作品賞析

  這首詩前寫景,后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贊嘆,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于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來李白登樓時,也詩興大發,當他在樓中發現崔顥一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復道,成為燕游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4】分聯詳析

  首聯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頷聯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是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

  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一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云”變幻難測,寓托著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么“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鄉愁。

  頸聯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尾聯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5】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而得名,傳說費祎登仙駕鶴于此,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6】后世影響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7】作者簡介

  崔顥(704年—754年),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年)登進士第。唐玄宗開元(713年—741年)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門下任職。唐玄宗天寶(742年—756年)初年,入朝為太仆寺丞,官終尚書司勛員外郎。

  其前期詩作多寫閨情,流于浮艷輕薄;后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名著當時。《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8】作品相關

  唐代諸多詩選,七律部分《黃鶴樓》開篇或壓卷,是因為這首詩被后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這和李白的一個典故有關。

  在眾多的唐代詩人中,和江漢地區結下了不解之緣的首推唐代號稱“詩仙”的李白。李白青少年時代在江漢地區漫游十多年,因而自稱“少長江漢”。又說:“我本楚狂人。”這些并非詩人逢場做戲的謔語,實是他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楚山楚水曾造就過戰國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李白成長也離不開壯麗的楚地山水對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詩集中共收詩歌千余首,其中有關黃鶴樓和江夏、漢陽的詩共有五十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許多李白的傳說和遺址,有擱筆亭、太白亭、李白讀書處等。由于崔顥的《黃鶴樓》詩,還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的千古佳話。

  歷代詩人對李白在黃鶴樓上是否因崔顥詩而“擱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認為李白并未擱筆。有的對擱筆表示疑問。有的對李白擱筆表示遺憾和惋惜。有的對崔詩不服氣,叫喊“不準崔詩在上頭”,似是意氣用事。清代湖北學者陳詩則冷靜進行考證,指出李白擱筆云云,實無其事。陳詩指陳了這一傳聞的來歷:“李白過武昌,見崔顥黃鶴詩,嘆服不復作。去而賦金陵鳳凰臺。其后禪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原是借此一事設詞,非太白詩也。流傳之久,信以為真。”后世贊頌李白的謙虛和才華特建擱筆亭,清江夏縣令曾衍東為此撰聯“樓未起時先有鶴,筆從擱后更無詩”,而崔顥的《黃鶴樓》也憑借這一典故而成為“唐人七律第一”。

  【9】登黃鶴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

  2.想象詩歌描繪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語言。

  3.體會詩歌蘊含的世事滄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鄉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

  1.借助聯想和想象描繪詩中的具體畫面,體會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

  2.體會詩歌蘊含的世事滄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孤獨的濃郁鄉愁,欣賞描寫愁緒的表達技巧。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江南三大名樓分別是什么?誰能告訴大家?

  預設:黃鶴樓(湖北武漢)、岳陽樓(湖南岳陽)、滕王閣(江西南昌)。

  師:而關于黃鶴樓有這樣一段神奇的傳說:有一位名叫費祎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后乘黃鶴升天。后來人們為懷念費祎,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正是這一段傳說,引起了無數文人對黃鶴樓的向往,就連偉大的詩人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后,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詩下面題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的《黃鶴樓》到底怎樣精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二、朗讀詩歌,感知詩意

  1.講解詩歌體裁:律詩相關知識提示。(七言律詩,押韻ou )2.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找一生范讀后:通過剛才同學的讀,我們再來明確相關字音)字音:乘、載、萋、鸚鵡節奏:二二三節奏3.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圈畫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與小組成員討論解決)

  三、研讀共品,感悟賞析

  1.同學們對整首詩的詩意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與把握,思考:中國古人往往向往得道登仙,如果詩人此來黃鶴樓,能一睹仙人之風采,甚至聆聽仙人的教誨,那該多幸運。那詩人有這種幸運嗎?

  預設:沒有,因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思考:“此地空余黃鶴樓”和“白云千載空悠悠中都有一個“空”字,這兩個“空”字的意義作用相同嗎?

  預設:第一個“空”是“只,只有”,強調空間上的廣闊。人去樓空,空間開闊,襯托出獨自登樓的作者的孤獨渺小(虛實結合)。第二個“空”是“徒然”的意思,強調時間上的久遠。千載白云,空自飄蕩,這個“空”傳達的是詩人內心的失落和惆悵、感慨物是人非,世事滄桑。

  2.頸聯: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一下“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所展現的景象。

  預設:明麗的陽光下,從黃鶴樓遙望對岸,漢陽的綠樹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鸚鵡洲上芳草蔥蘢茂盛,生機盎然。

  師:在這一頸聯中,詩人描寫的景物有何特點呢?

  生:清新、明媚、充滿生機、令人賞心悅目的樂景。

  師:而這一樂景要傳達什么樣的情感呢?從哪里可以看出?

  生: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總結:這是樂景襯哀情。

  3.尾聯:同學們再次朗讀這首七言律詩,找一找全詩的詩眼是哪一個字?

  預設:愁——愁緒。

  師:再讀尾聯,思考:這是一種怎樣的愁緒?而此愁緒看不見、摸不著,詩人在尾聯中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預設:日暮——烘托思鄉的愁緒(此處可以拓展一個關于日暮夕陽時分思鄉詩句)

  何處是——流露出急切的思鄉之情

  煙波——暗喻愁緒揮之不去,驅之不散

  煙波下的江流——暗喻愁緒無窮無盡

  四、梳理結構,誦讀全詩

  起 首聯:以敘事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氣氛。

  承 頷聯:承接上文,或寫景,或敘事。

  轉 頸聯:詩意轉折。

  合 尾聯:以抒情或議論為主,點明題旨,收束全詩。

  五、拓展延伸,對比閱讀

  李白有“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等詩句,都反映了詩人對黃鶴樓的眷戀之情。不過,他專寫黃鶴樓的詩確實沒有。這大約正是由于崔顥的詩寫得太好的緣故吧。據說李白受崔顥這首詩的影響,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以同《黃鶴樓》一較勝負。

  《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請同學們比較這兩首詩的異同。

  預設:相同點:

  (1)從詩作的題材來看,二詩皆從虛出生發,登臨抒懷。崔詩以黃鶴樓命名的傳說落筆,然后生發來寫,而李白的詩由寫鳳凰臺的傳說起筆。

  (2)從體裁形式上看:兩詩均是七言律詩。

  (3)在用韻上:天然成韻。

  (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在寫法上:虛實結合,意中有象。

  不同點:

  (1)寫作背景上:崔詩是詩人仕途不順,遠離家鄉,落魄飄零;李詩一種說法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作,一說是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寫的。

  (2)各抒其情:李白的詩呈現出詩人關注現實,關注國家命運、渴望對國家有貢獻的憂國傷時的心情;崔顥的詩突出的是鄉愁,將其寫得動人情腸。

  (3)表現的詩人的精神狀態不一樣:崔詩在精神上是消極、悲觀的。而李白的詩在精神上是奮發、樂觀的

  六、作業布置

  請同學們根據詩歌的內容展開想象,將這首詩所描繪的畫面畫出來,并配有文字的描述。

  【10】教學反思:

  崔顥的《黃鶴樓》是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唐詩五首》中的第二首。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詩中飽含豐富的思想,對于引導學生欣賞詩歌都有幫助。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學習經驗,在結合聲韻理解詩歌內容和把握詩詞的主題上,困難不是很大。

  本節課教學成功之處:

  第一,立足于教材,實現學習積累,重視教給學生方法。我們常常說要向課堂要質量,所以要利用好每一堂課的資源,巧妙地幫助學生學習和鞏固知識。在疏通詩意時,對于重要的文言詞語通過用溫故知新、查工具書、遷移等方法理解常用詞語的意思,所舉的例子大多來源于教材中學生已經學過的內容。這樣讓學生的記憶有規律可循,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朗讀式教學方法,適合文言文教學需要。在不同要求的朗讀中,學生從讀懂字音、讀出節奏開始,到讀出內容,讀出黃鶴樓的美,讀出作者的語氣,讀出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

  本節課不足之處:

  第一,教學語言可以更有表現力。第二,學生活動還不足,基本上還是在教師牽引下領會詩歌,在預設上,也有明顯的不足。第三,后面的對比閱讀容量較大,在本節課上分析進行,時間顯得較為倉促,學生并未能夠靜下心來讀懂詩歌。此部分可以作為課后作業布置給學生,后續課堂講解進行。使得說明文語言的訓練時間較為倉促,后期教學需要加強改進。

【登黃鶴樓原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王之渙登黃鶴樓原文翻譯以及賞析10-26

《登黃鶴樓》翻譯及賞析07-26

《黃鶴樓 / 登黃鶴樓》原文及賞析10-26

登黃鶴樓的原文翻譯及注釋09-25

登黃鶴樓原文、翻譯及評析01-23

黃鶴樓原文翻譯及賞析10-22

黃鶴樓原文翻譯及賞析11-18

登單于臺原文翻譯及賞析01-02

登新平樓原文翻譯及賞析08-31

登單于臺原文翻譯及賞析04-1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日韩一级 | 尤物在线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 | 亚洲一级a爱视频在线 | 日韩午夜午码高清福利片 |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