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
雨濕西風水面煙。一巾華發上溪船。帆迎山色來還去,櫓破灘痕散復圓。
尋濁酒,試吟篇。避人鷗鷺更翩翩。五更猶作錢塘夢,睡覺方知過眼前。
譯文
細雨打濕秋風,蘭溪水面籠罩著薄霧輕煙。已是一頭華發,登上了小船,兩岸青山迎著我來,又送遠去,櫓打波痕散了又圓。
斟滿一杯濁酒,試著吟詩作詞。鷗鷺避人,翩翩飛去。五更時還在夢杭州,醒來時,就已經出現在眼前。
注釋
鷓鴣天: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該調雙調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
蘭溪:指蘭江。錢塘江自蘭溪(縣名)至建德縣梅城段的別稱。
西風:秋風。
一巾華發:喻年事已高。華發即花發。
灘痕:指溪灘上的水紋。
濁酒:普通家常之酒。
吟篇:吟詩作詞。
鷗鷺(lù):水鳥。
錢塘:今浙江杭州市。
睡覺(jué):睡醒。
賞析
該詞寫蘭溪舟行之感受,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紀游詞。該詞上片寫舟行之景,情趣盎然;下片言舟行之情,人在舟中飲酒吟詩,悠然自得,鷗鷺在溪上飛翔,亦自得其樂。全詞寫得空靈清幽,恬靜自然,表現了詞人情逸絕俗的懷抱。
此詞題“蘭溪舟中”。蘭溪,在浙江中部,今稱蘭江,是錢塘江上游一段干流之名。再往下,依次稱桐江、富春江、錢塘江,流經杭州入海。這條江流山水清絕,自古名聞遐邇。這是首山水詞。朗誦這首詞,不知不覺中將人帶入了空江煙雨境界。朦朧的江面,朦朧的煙雨,還有朦朧的山色。詞人之心,融合于大自然之中。讀者之心,又何必不是這樣呢?山水在詞中,全然不是羈旅引役的背景,而是自具自足的境界。視野不妨再放開些。詞人境界,從傳統的深院繡闋,歌舞樓榭,推向美好的大自然,便煥發出人與自然融合的神理。山水詞不多有。這確確實實是韓淲詞的獨到之處。
“雨濕西風水面煙。”開篇便引人入于勝境。細雨濕秋風,溪面一片煙。好一幅潑墨空江煙雨圖。“一巾華發上溪船。”次句寫出自己登舟情景。一巾華發,可知詞人此時已屆老年。證以戴復古詩句“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又可知詞人此時已過隱居生活,其襟抱灑然塵外,對大自然之體會,自格外親切。上溪船三字,下得興致盎然。于是,讀者仿佛也隨了詞人登舟溪行。“帆迎山色來還去,櫓破灘痕散復圓。”此一聯,極寫乘舟風行水上飽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
上句寫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動態。山色來——還去,山一一迎面而來,又一一掉臂而去,又是動態。動態寫山,動中有動,別具情趣。此句與敦煌詞《浣溪沙》“看山恰似走來迎”,有異曲同工之妙。下句寫水容。櫓破灘痕散——復圓。灘痕即灘上水文。溪則有灘,灘則有紋,紋呈圓形。船夫過灘施櫓,擊散了圓圓的灘痕,船過處,灘痕又一一復為圓形。此句寫灘痕亦趣。自其破散以觀之,則灘痕為動態。自其復圓以觀之,則灘痕呈靜態。靜態寫水,靜中有動,又具理趣。與韓淲詩“江中春水波浪肥”(《三月二十七日自撫州往南城縣舟行》),同一逸趣。親切的觀察,實在體現出詞人與大自然的契合。
“尋濁酒,試吟篇。”舟中,詞人要來家常之酒,乘興吟起詩篇。“避人鷗鷺更翩翩。”江上,鷗鷺翩翩飛翔,亦無拘無束。此三句,寫出人自得其樂,鳥亦自得其樂,真有物我兩忘之古意。“五更猶作錢塘夢,睡覺方知過眼前。”結筆二句,一氣貫注。五更舟中,夢見到了錢塘(杭州)。一覺睡醒,才知道錢塘果然到了眼前。結筆寫順流而下舟行之速,風趣得很。夢境與現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聯想起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該詞筆法清新俊逸,為讀者展開一幅空江煙雨圖,又給人一種船在畫中游的感覺。作者就好像是這艘游船上的向導,指引讀者順流而下,觀賞沿途風景。上片中“帆迎山色來還去,櫓破灘痕散復圓”,觀察仔細,筆法細膩,動靜相稱,情真意切,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結尾處更是將夢境與現實相結合,想象豐富,趣味十足。船至錢塘,詞也戛然而止,可謂干凈利落,留給讀者的則是意猶未盡的感覺,這也恰是作品的獨到之處。
創作背景
蘭溪在浙江中部偏西,是錢塘江上游的一段千流,又稱蘭江。作者當時乘舟緣蘭溪赴錢塘,兩岸風光秀麗,作者靈之所至,信筆寫來該詞。
韓淲
韓淲(biāo)(1159—1224)南宋詩人。字仲止,一作子仲,號澗泉,韓元吉之子。祖籍開封,南渡后隸籍信州上饒(今屬江西)。從仕后不久即歸,有詩名,著有《澗泉集》。淲清廉狷介,與同時知名詩人多有交游,并與趙蕃(章泉)并稱“二泉”。著作歷代書目未見著錄。史彌遠當國,羅致之,不為少屈。人品學問,俱有根柢,雅志絕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時事驚心,作甲申秋三詩,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2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飲更何成。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塊磊平。
醒復醉,醉還醒。靈均憔悴可憐生。《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
翻譯
只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漸漸地就覺得遠離了塵世;喝光了一斗,更覺得把心頭的不平都給澆沒了!
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卻又醒。屈原說自己“眾人皆醉我獨醒”,可真讓人覺得憔悴可憐!他的《離騷》,讀來讀去也沒什么意思,還是像愛酒的詩人阮籍那樣痛飲美酒圖一醉,才算是最好!
注釋
情:人情,指好飲乃人之常情。
紛華:紛擾的塵世浮華。
塊磊:即城壘,胸中的抑郁不平。
靈均:屈原的字。
讀殺:讀完。
阮步兵:魏晉之間的著名詩人。
賞析
這是一首借酒澆愁感慨激憤的小詞,蓋作于金源滅亡前后。當時,元好問作為金源孤臣孽子,鼎鑊馀生,棲遲零落,滿腹悲憤,無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澆愁,在醉鄉中求得片刻排解。這首詞就是在這種背景和心境下產生的。
詞的上片四句,表述了兩層意思。前兩句以議論起筆,為一層,是說只近浮名而不飲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浮名”即虛名,多指功名榮祿。元好問在金亡前后,憂國憂民,悲憤填膺,既無力挽狂瀾于既倒,乃盡棄“浮名”,沉湎面于醉鄉。其《飲酒詩》說:“去古日已遠,百偽無一真。獨馀醉鄉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難為功,乃見酒力神。”《后飲酒》詩又說:“酒中有勝地,名流所同歸。人若不解飲,俗病從何醫”,因而稱酒為“天生至神物”。此詞上片第二層意思,便是對酒的功效的贊頌:“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塊磊平。”“紛華”,指世俗紅塵。詞人說,三杯之后,便覺遠離塵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遞進一層,強表現酒的作用和自己對酒的需要。“塊磊”,指郁結于胸中的悲憤、愁悶。詞人說,用這種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澆”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憤平復,也就是說,在大醉之后,才能暫時忘憂,而求得解脫。詞人就是要在這種“醒復醉,醉還醒”即不斷澆著酒的情況下,才能在那個世上生存。“靈均”以下三句,將屈原對比,就醉與醒,飲與不飲立意,從而將滿腹悲憤,更轉深一層。“靈均”即屈原;“憔悴”、“可憐”,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辭。漁父》說,“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卻不去飲酒,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以其獨醒,悲憤太深,以致憔悴可憐。這里詞人對屈原顯然也是同情的,但對其雖獨醒而無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憐,則略有薄責之意。
因而對其《離騷》,盡管“讀殺”,也總覺得全然無味了。“渾無味”,并非真的指斥《離騷》無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憤,在詞人極其悲痛的情況下,這樣的作品讀來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憤;而詞人的目的,不是借《離騷》以寄悲憤,而是要從悲憤中解脫出來,這個目的,是“讀殺”《離騷》也不能達到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飲酒了(像阮步兵那樣)。以“好個詩家”獨贊阮步兵,顯然,詞人在屈阮對比亦即醒醉對比之中,決然選中了后者,詞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借酒澆愁、感慨激憤的小詞,蓋作于金滅亡前后。當時,元好問作為金孤臣孽子,鼎鑊余生,棲遲零落,滿腹悲憤,無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澆愁,在醉鄉中求得片刻排解。這首詞就是在這種背景和心境下產生的。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梅蕊新妝桂葉眉。
小蓮風韻出瑤池。
云隨綠水歌聲轉,雪繞紅綃舞袖垂。
傷別易,恨歡遲。
惜無紅錦為裁詩。
行人莫便消魂去,漢渚星橋尚有期。
譯文
化了梅蕊的新妝以及桂葉的眉毛,小蓮的風花就像仙女出了瑤池。云霧隨著歌聲開始轉動,雪花繞著舞動的雙袖慢慢下垂。
感傷離別容易,可恨歡樂來得太晚。詩篇、信箋無由寄送,行人不要斷然離去就傷神凄然,每逢七z、牛郎、織女尚有相會之期。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花。
小蓮:歌女名。瑤池:傳說中神仙居所。
“漢渚”句:每逢七z、牛郎、織女尚有相會之期。漢渚(zhǔ):銀河岸邊,即牛郎、織女相會之地。星橋:以星為橋,指神話中的鵲橋。
賞析:
此詞描寫歌妓小蓮。上片寫她貌若天仙,風韻妖嬈,歌舞技藝也高妙非常。兩個對偶句,是修辭煉句的重點所在,尤見作者的功力。“云隨綠水歌聲轉,雪繞紅綃舞袖垂”,作者抓住了歌唱的清亮高亢,以行云、流水作比喻,抓住了舞蹈的飄動回旋,以飛雪、垂袖作比喻,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強調色彩,強調動態,使得詞句更加鮮明生動。下片從離別相思的角度描寫小蓮的內心世界。別易歡遲,是她的總體感受,故而放在過片之處,用作引領。“惜無紅錦為裁詩”,是說詩篇、信箋無由寄送,其憂愁難以表述:結句告誡“行人”,不要斷然離去不予眷戀,牛郎、織女尚且期待著一年一度的相會,切不可讓多情的“思婦”失望啊!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鷓鴣詞
作者:李益
朝代:唐朝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譯文
看到湘江兩岸的斑竹,又看到長著錦色羽毛的的鷓鴣,振翅而飛。
滿懷的愁情,就像聚攏在湘江上空的陰云,無奈而深情地問蒼天,自己的丈夫從何處歸來。
注釋
湘云:湘江上的云。
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李益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帶的女子。
詩的開頭寫她懷遠的愁情,不是用直陳其事的方法來正面描寫,而是用“興”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現得更加含蓄而有韻致。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為舜南巡而死,淚下沾竹。這種染上斑斑淚痕的竹子,稱為“湘妃竹”,又稱“斑竹”。詩中人看到湘江兩岸的斑竹,自然會想到這個優美而動人的愛情傳說,連類而及,勾起自己懷念情郎的愁緒。正在這時,詩中人又看到引動她愁緒的另一景物,那長著錦色羽毛的鷓鴣,振翅而飛,且飛且鳴,其聲凄清愁苦,聽到鷓鴣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緒。鷓鴣喜歡相對而啼,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婦,都怕聽鷓鴣的啼叫。看到聽到鷓鴣的飛鳴,自然會使這位思婦的愁懷,一發而不可收了。
“處處湘云合”一句,以籠罩在湘江之上的陰云,來比喻女主人公郁悶的心情。以陰云喻愁懷,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藝術手法。《文鏡秘府論·地·六志》引《贈別詩》曰:“離情弦上急,別曲雁邊嘶,低云百種郁,垂露千行啼。”釋曰:“……上見低云之郁,托愁氣以合詞。”《鷓鴣詞》的“處處湘云合”,既是對實景的描寫,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悶的心情。
詩的前三句,詩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鷓鴣這些景物構造出一幅有靜有動的圖面,把氣氛烘托、渲染得相當濃烈,末句突然一轉,向蒼天發出“郎從何處歸”的問語,使詩情顯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寫出了主人公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我們仿佛看到她佇立湘江岸邊翹首凝望的身影,感覺到她盼郎歸來的急切心情,人物與周圍的環境達到和諧一致,繪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懷遠圖來。
這首詩清新含蓄,善用比興,具有民歌風味。抒情手法全靠氣氛的渲染與烘托,很有特點。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云歸去認無蹤。只應會向前生里,愛把鴛鴦兩處籠。
譯文
夜幕降臨,倏忽間清風吹散了薄煙,在窗欞竹簾之外,漸漸升起了一輪明月。因畏路途杳杳更憂人心未合,我知道即使我們能結同心,恐怕也不能終成眷屬。
情義綿綿,思緒翩翩。剪不斷,理還亂。云兒啊,再回去只怕了無蹤跡認不得歸路。奈何只是因為在前生的時候,愛把一對鴛鴦養在兩個籠子里。
注釋
情脈脈:《古詩十九首·搖搖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脈脈,情意綿綿,凝視不語得樣子。
忡忡:憂慮不安。《詩經·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碧云”句:謂即使歸去夜很難尋得舊歡。碧云,碧空中得云,喻指遠方或天邊,多用來形容離愁別緒。
“只應”二句:是說男女情事須有緣分,前世有緣今世才能相廝相守。前生,佛教認為人有三聲,即前生、今生、來世。生,亦作“世”。前生即前一輩子,對今生而言。唐寒山《詩》之四十一:“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作。
賞析:
詞精粹警拔,甘之如飴。上片四句,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寫景清冷空寂,抒情韻悠意遠。“路遠人還遠”前冠“因驚”,遂得精警拔俗之妙。所謂“人還遠”,即人更遠也,即心遠也。與歐陽修“平荒盡出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意想埒。只是歐詞是從閨婦感受言之,柳詞則以行人心會出之。俱可稱俊語。
下片妙在后兩句,前生有緣愛自可相期,是 * 語,也是祝禱語,更是期待語,語“愿天下有緣得都成了眷屬”詞異意同,它使全詞拔高了一個音節,可堪細味。《全宋詞》此詞調名下唐圭璋括注一行小字曰:“案此首調名原作《瑞這股》,非,今按律改。”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6
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 宋朝
夏竦
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譯文
整日沒有心思去描眉梳妝打扮,我愁容滿面地看著心上人打點行裝。餞別的宴席上擔心破壞了你的心情,雙眼蓄滿淚水不敢落下來。
為君捧杯餞行,相斟相勸又怎么忍心分離呢?不如讓我先喝醉了,只希望我醉得不知道你是何時離我而去的。
《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注釋
鎮日:整日,成天。 掃黛眉:畫眉,意即化妝。
閣淚:含著眼淚。
瑤卮(zhī):玉制的酒器,用做酒器的美稱。
《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賞析
本詞是一首送別詞。寫一位女子與愛人分別時的離情愁緒。起首一句,寫女子在愛人離別之前無精打采的神情。她整天百無聊賴,連黛眉也不掃了,可見心情確實糟糕透了。古代有“女為悅已者容”之說。《詩經》中也有“自伯之東,首如琶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詩句。這里的女主人公既有為愛人要出門遠行,沒有心情去化妝之意,也寓有今后沒有愛人的欣賞,不必化妝之意。自己沒有心情化妝也就罷了,她甚至一見愛人打點行裝就產生了無限愁緒,可見兩人之間依戀之情是多么深厚。這里的“愁見”一詞的運用也恰到好處,與“愁看”是有意識、尚可接受的情形不同。“愁見”則有情緒突然觸發,沒有思想準備之意。同時也說明了她雖然知道愛人即將出發,但對于何時理征衣卻還沒來得及想過,這也表觀了女子在離別突然到來之時的種種驚愕和惘然。“愁見”對應前句“無心”,意思上則深入一層。雖然分別在即,心存難舍和不忍,然而又唯恐對方傷心,便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至于餞別的宴席上,女子雖然難受得兩眼是淚,卻不敢讓自已的淚泉涌流出來。“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唐杜牧《贈別》)可見別情之凄婉厚重。
下闋寫停下車馬、把酒相別的情景。送別前“相斟相勸”,一語道破送別前女子心情的煎熬,表面的平靜和內心隱伏的痛苦相對比。此處“相”是相互之意,說明二人情深意厚.有依依惜別的傷心之情。“忍分離”的“忍”字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不忍”,即內心不忍分離;另一方面又是必須“忍”,即強忍住痛苦,以免對方過分感傷。結尾兩句是女子深摯婉曲的內心獨白,構思奇特,最為警策。前面寫自己強忍著眼淚想寬解心上人,但感情的自控總有個限度,說不定到分手時還會傷心流淚,情難自已。與其見證分別場面的種種痛苦情狀,倒不如索性醉倒夢鄉,不見離別不見淚,或許對于雙方求說更好些。這兩句同把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寫得深沉含蓄、感人肺腑。前面的傷感情意至此已全面爆發。在全篇蓄勢已足的情況下,正話反說,使得所有醞釀已久的情緒得到激發。以此收尾,也給人以含思不盡之況味。
全詞語淺情深,深婉曲折,凄美靈動,誠為早期送別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創作背景
宋慶歷元年(1041年)四月,詔夏竦為宣徽南院使兼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等使,判永興軍,韓琦、范仲淹為副使。新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命部將任福統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夏竦歷經戰亂,深感百姓離別愁緒,作詞抒發內心對戰亂給黎明百姓造成分別的不滿之情。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7
鷓鴣天·當日佳期鵲誤
晏幾道〔宋代〕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譯文
由于當初鵲鳥誤傳了歸會的日子,牛郎上織女至今仍是愁苦不已的神仙。鵲橋在天上的銀河岸邊形成,人則在輕歌曼舞之中。七夕時歡娛一夜,之后卻分別一年。離別多而歡娛少又能拿上天怎么樣?或是心知此次歸會不長久,眼前的月亮也沒有圓滿。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等,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佳期:原謂與佳人歸約會,后通稱歡聚之日。鵲誤傳:神話傳說,織女自歸牛郎,兩情纏綣,到女廢織,男荒耕。天帝怒,責令織女歸河東,使不得與牛部歸會。后悔,令鵲傳信,許二人七日得會一次。惟鵲誤傳為一年之七夕,使二人嘗盡歸思之苦。織女后知鵲誤傳,恨極,而髡鵲。鵲知己失言,故于七夕,群怎河漢架梁以渡織女。斷腸仙:特指天上的牛郎上織女。漢渚(zhǔ):天上的銀河岸邊。漢,河漢,星河,銀河,天空中由無數星星組成的光帶。渚,洲渚,水中小塊土地,此處指岸邊。鶯歌鳳舞:比喻輕歌曼舞。經年:經過一年。奈何:怎么,怎么辦。情知:心知。無長計:不長久。咫(zhǐ),八寸。咫尺,形容距離之近。涼蟾(chán):月亮,這里指七夕的新月。古代傳說月中有蟾蜍,故以蟾指代月亮。
賞析
此詞開篇即言“佳期誤傳”,雖未將情事具體寫出,為之斷腸的情緒卻可從“涼蟾亦未圓”所透出的繾綣深中體味出來。接著,過片的“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三句抒發無可奈何的感慨:牛郎、織女盼望一年才能一次相逢,七夕一夜縱然可以盡情歡樂,卻抵擋不了三百六十四天的離別相思之苦,明明知道它不公平、不合理,可就是沒法改變這樣的事實。這不能解決的矛盾、不能愈合的創傷及不能消除的恨事無不透出七夕故事的“悲劇性”。與“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是悲感中有幸福的慰藉相比,“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是哀痛之極時的心灰意冷。
全詞以“星波”、“涼蟾”等構成的“奈何天”寫情人心理空間中的景致,又將其融于情致的抒發中,以強烈對比而造成藝術效果,如“歡盡夜”與“別經年”,“橋成漢渚星波外”與“人在鸞歌鳳舞前”,而最主要的則是強烈的情意受到強烈的阻礙所造成的心情對比。
晏幾道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 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8
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
陸游〔宋代〕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譯文
我家住在有著蒼茫如煙的云氣和夕陽玉照的鄉間,與世上的事情毫不相關。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過了竹林;看完了《黃庭》就躺下來觀賞山中美景。貪圖的是任意放縱,蔑視世俗的生活,任憑自己在這種無拘無束的生活中衰老,別妨礙自己的處處開心,本來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種心腸,就是使英雄無所作為地衰老就像是對待平常是一樣。
注釋
玉瀣(xiè):美酒。
《黃庭》:道家經典著作,論養生之道。
嘯傲:放歌長嘯,傲然自得。
元:通假字,同“原”,本來。
賞析
劉克莊《后村詩話續集句把陸游的詞分為者類:“其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飄逸高妙者,“陳簡齋、朱希真相頡頏;流麗綿密者,欲出晏叔原、賀方回之上。”這首《鷓鴣天句可以算是陸游飄逸高妙一類一品中的代表一之一。
上闋開頭二句:“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把自己所居住的環境寫得是如此的優美而又純凈。“蒼煙落照”四字,不禁讓人聯想起陶淵明《歸園田居句其一“藹藹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意境,一經諷誦便難以忘懷。“蒼煙”猶青煙,字面已包含著一者的感情色彩。“落照”這個詞里雖然沒有表示顏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讀者的多種的聯想。詞人以“蒼煙落照”四字點綴自己居處的環境,意在“齷齪的仕途一鮮明的對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點明住在這里“塵事毫不相關,可以一塵不染,安心地過著隱居的生活。這也正是陶淵明《歸園田居句里“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的體現。
者、四句對仗工穩:“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句臥看山。”“玉瀣”是一種美酒的名稱,明人馮時化在《酒史句卷上寫有:“隋煬帝造玉瀣酒,十年不敗。”陸游在詩中也不止一次寫到過這種酒。“黃庭”是道經的名稱,《云笈七簽句胡《黃庭內景經句、《黃庭外景經句、《黃庭遁甲緣身經句,都是道家談論養生之道的書這兩句的大意是說: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過了竹林;看完了《黃庭句就躺下來觀賞山中美景。一二句寫居處環境的優美,者四句寫自己生活的閑適,體現了一者愜意的生活。陸游讀的《黃庭經句是卷軸裝,所以邊讀邊卷,“卷罷黃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闋開頭:“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嘯傲”,指一者歌詠自得,形容曠情而不受拘束的樣子。不單是陸詩用了“嘯傲”此詞,其他詩人也經常用此詞,比如郭璞《游仙詩句:“嘯傲遺世羅,縱情在獨往。”陶淵明《飲酒句其七:“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詞人說自己貪戀這種曠達的生活情趣,任憑終老田園;隨處都能見到使自己高興的事物,何不隨遇而安呢?這幾句可以說是曠達到極點也消沉到了極點,可是末尾兩句陡然一轉:“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這兩句可以說是對以上所寫的自己的處境一出了解釋。詞人說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無情(他的心腸“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讓英雄衰老死去卻等閑視之。這難道不是在怨天嗎?但同時也是在抱怨南宋統治者無心恢復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
據夏承燾、吳熊和《情翁詞編年箋注句中講到,南宋乾道二年陸游四十二歲,以言官彈劾謂其“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免隆興通判,始卜居鏡湖之者山。這首詞和其他兩首《鷓鴣天句(兩首開頭句分別為:插腳紅塵已是顛、懶向青門學種瓜),都是這時候寫下的。詞中雖極寫隱居之閑適,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氣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終于流露出來。也正因為有詞人那番超脫塵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兩句就尤其顯得冷雋。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不向長安路上行。
卻教山寺厭逢迎。
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寧作我,豈其卿。
人間走遍卻歸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譯文
不在往帝都的路上奔波,卻多次往來于山寺以致讓山寺討厭。在有味與無味之間追求生活樂趣,在材與不材之間度過一生。
我寧可保持自我的獨立人格,也不趨炎附勢獵取功名。走遍人間,過了大半生還是走上了歸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鳥是我的好弟兄。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長安路:喻指仕途。長安,借指南宋京城臨安。
厭逢迎:往來山寺次數太多,令山寺為之討厭。此為調侃之語。
賞析:
按理說四十多歲正是人生建功立業之心最盛,最能奮發作為之時,然而詞的開首兩句卻說;“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大意是說,他已經不再心向國都,不再在意天下國家之事了,只流連于博山寺和它周圍的山水,使得它都厭于逢迎我了。辛棄疾果真是如此想的么?難道他真的已經忘情于山水游樂,把北復中原的大志拋諸腦后了么?下邊兩句“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典出《莊子》,貌似超脫,要安于歸隱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做不材之材以終其年。事實上,上片四句是怨辭反說,辛棄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閑適平淡的生活,置國家天下于不顧,只是當權者對他始終若即若離,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幾乎二十年的時間里被閑置不用,素志不展。于是在這首詞中,他字面上超然閑逸之詞,實則包含著對當權者的激憤與積怨,只是不易察覺罷了。下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聲名。下一句說人生歷盡世事,到頭來還是要歸于田園,躬耕田畝。最后兩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辛棄疾意托于松竹花鳥,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許也包含著對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鳥好弟兄,只有他們不會讓辛棄疾傷心失望。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
朝代:宋朝
作者:柳永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云歸去認無蹤。只應會向前生里,愛把鴛鴦兩處籠。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夜幕降臨,倏忽間清風吹散了薄煙,在窗欞竹簾之外,漸漸升起了一輪明月。因畏路途杳杳更憂人心未合,即使能結同心,恐不能同處一地。
情義綿綿,思緒翩翩。剪不斷,理還亂。云兒啊,再回去只怕了無蹤跡(認不得歸路)。這樣的事、情思應該只有在前世里顯現,總是喜歡將兩地鴛鴦放一起。
注釋
①情脈脈:《古詩十九首·搖搖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脈脈,情意綿綿,凝視不語得樣子。
②忡忡:憂慮不安。《詩經·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③“碧云”句:謂即使歸去夜很難尋得舊歡。碧云,碧空中得云,喻指遠方或天邊,多用來形容離愁別緒。
④“只應”二句:是說男女情事須有緣分,前世有緣今世才能相廝相守。前生,佛教認為人有三聲,即前生、今生、來世。生,亦作“世”。前生即前一輩子,對今生而言。唐寒山《詩》之四十一:“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作。
賞析:
51歲時,柳永終于及第,去過福建,留有《煮海歌》,對當時煮鹽為生的民眾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兩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載入了《海內名宦錄》中,足可見其在經綸事物上的天賦。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屢遭排貶,因此進入四處漂泊的“浮生”,養成了一種對蕭索景物,秋傷風景的偏好。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翻譯
鷓鴣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只見他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么整齊;
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象。
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過;
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
身在異鄉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濕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賞析
鷓鴣,產于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其鳴為“鉤辀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這里,詩人并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啟迪人們豐富的聯想。
首聯詠其形,以下各聯詠其聲。然而詩人并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意表現由聲而產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韻。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南巡,死于蒼梧。二妃從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側,是為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羈旅愁懷。這樣的特殊環境,已足以使人產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蒙上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瀟瀟暮雨、落紅片片。荒江、野廟更著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種凄迷幽遠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消腸斷的氛圍。此時此刻,畏霜露、怕風寒的鷓鴣自是不能嬉戲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鳴了。然而“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反復吟詠,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于寫出了鷓鴣的神韻。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風韻了。對此,沈德潛贊嘆地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語勝于‘鉤辀格磔’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正道出這兩句詩的奧秘。
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承接相當巧妙。“游子乍聞征袖濕”,是承上句“啼”字而來,“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鷓鴣聲而發。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聲而作的凄苦之調。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詩人選擇游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游子斷腸歌了。在這里,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人筆墨更為渾成。“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回響,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聞”在呼應?這是頗富想象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凄唳,景象也越發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于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游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呢?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清代金圣嘆以為末句“深得比興之遺”(《圣嘆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地的。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系,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為“警絕”了。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2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宋朝 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沉 同:沈)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譯文
肥水汪洋向東流,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早知今日凄涼,當初真不該動情。夢里相見時還趕不上看畫像清晰,而這種好夢也常常無奈會被山鳥的叫聲驚起。
春草還沒有長綠,我的兩鬢已成銀絲。離別的時間太久,慢慢一切傷痛都會漸漸被時光抹去。可不知是誰,讓我在這元夕朝思暮想,這種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據傳詞名取自鄭隅詩“春游雞鹿塞,家在鷓鴣天”,又稱“思越人”“剪朝霞”“驪歌一疊”“醉梅花”“思佳客”。雙調,上片四句,押三平韻,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韻,二十七字,共五十五字。上片第三、四句及下片兩個三字句多用對仗,用“大石調”。
元夕:舊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肥水:源出安徽合肥紫蓬山,東南流經將軍嶺,至施口入巢湖。
種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謂當初不應該動情,動情后尤不該分別。
丹青:泛指圖畫,此處指畫像。
紅蓮夜:指元夕。紅蓮,指花燈。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賞析一
據夏承燾先生《姜白石編年箋校》考證,作者年輕時在合肥與戀人相識相愛,此后為生計四處飄泊,與戀人離多聚少。但詞人終生思念情人,詞中時有所涉。這首詞是透露戀人信息和相戀時地最為顯豁的一首。上片寫因思而夢,醒來慨嘆夢境依稀,識認戀人面貌不清;又夢境短暫,才相遇卻被山鳥啼醒。下片由元夕春至換意,寫出歲月蹉跎之嘆。“人間別久不成悲”又出新意,反折而出。全詞空靈蘊藉,耐人咀嚼。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賞析二
這是透露戀人信息和相戀時地非常顯豁的詞作。上片先寫對昔日戀情的悔恨,再寫夢中無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見作者戀情之深熾;下片說久別傷悲以至愁白了鬢發,煞拍兩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燈之夜,對方也在悲苦相思,語極沉痛。全詞意境空靈蘊藉,語言自然清勁,耐人咀嚼。
頭兩句揭示夢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興,興中含比。肥水分東、西兩支,這里指東流經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點“肥水”,不但交待了這段情緣的發生地,而且將詞人拉入到遙遠的沉思。映現在詞人腦海中的,不僅有肥水悠悠向東流的形象,且有與合肥情事有關的一系列或溫馨或痛苦的回憶。東流無盡期的肥水,在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歲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長歲月中無窮無盡的相思和眷戀的象征,起興自然而意蘊豐富。正因為這段情緣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筆調一轉翻怨當初不該種下這段相思情緣。
“當初不合種相思”中的“種”字用得精妙無比。相思子是相思樹的果實,故由相思而聯想到相思樹,又由樹引出“種”字。它不但賦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與時俱增、無法消除、在心田中種下刻骨鏤心的長恨。正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心頭,又上眉頭。”(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語峭勁拗折,貌似悔種前緣,實為更有力地表現這種相思的真摯深沉和它對心靈的長期痛苦折磨。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三四兩句切題內“有所夢”,分寫夢中與夢醒。刻骨相思,遂致入夢,但由于長期睽隔,夢中所見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離,覺得還不如丹青圖畫所顯現的更為真切。細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舊日情人的畫像,平日相思時每常展玩,但總嫌不如面對伊人之真切,及至夢見伊人,卻又覺得夢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鮮明。意思翻進一層形成更深的朦朧意蘊。下句在語言上與上句對仗,意思則又翻進一層,說夢境迷蒙中,忽然聽到山鳥的啼鳴聲,驚醒幻夢,遂使這“未比丹青見”的形象也消失無蹤無處尋覓了。如果說,上句是夢中的遺憾,下句便是夢醒后的惆悵。與所思者睽隔時間之長,空間之遠,相見只期于夢中,但連這樣不甚真切的夢也做不長,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夢見”,意脈不斷,下片從另一角度再深入來寫,抒發夢醒后的感受。
換頭“春未綠”關合元夕,開春換歲,又過一年,而春郊尚未綠遍,仍是春寒料峭:“鬢先絲”說自己輾轉江湖,蹉跎歲月雙鬢已斑斑如霜,縱有芳春可賞,其奈老何!兩句為流水對,語取對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絕。
“人間別久不成悲”句則是全詞感情的凝聚點,飽含著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摯的愛情,總是隨著歲月的積累而將記憶的年輪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這種深入骨髓的相思卻并不常表現為熱烈的爆發和強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運行的巖漿,在平靜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潛行著熾熱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處奔涌激蕩,外表卻不易覺察。特別是由于年深歲久,年年重復的相思和傷痛已經逐漸使感覺的神經末梢變得有些遲鈍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積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層不易觸動的外膜,在這種情況下,就連自己也仿佛意識不到內心深處潛藏的悲哀了。
“多情卻似總無情”(杜牧《贈別二首》),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內心的深切悲痛。而當作者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時,悲痛的感情不免更進一層。詞人在幾天前寫過的一首同調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來悲”,正與此同。這是久經感情磨難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內含、也更富于悲劇色彩的感情狀態。在這種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纏綿悱惻便不免顯得浮淺了。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紅蓮夜,指元宵燈節,紅蓮指燈節的花燈。歐陽修《驀山溪·元夕》:“剪紅蓮滿城開遍”,周邦彥《解語花。元宵》:“露浥紅蓮,燈市花相射”,均可證。歇拍以兩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結。與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相同。“歲歲”照應首句“無盡”。這里特提“紅蓮夜”,似不僅為切題,也不僅由于元宵佳節容易觸動團圓的聯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緣有關。古代元宵燈節,士女縱賞,正是青年男女結交定情的良宵,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幫助理解這一點。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夢”了。說“沉吟”而不說“相思”,不僅為避免重復,更因“沉吟”一詞帶有低頭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頗有李商隱“月吟應覺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說彼此都知道雙方在互相懷念,又是說這種兩地相思的況味(無論是溫馨甜美的回憶還是長期別離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兩句用“誰教”提起,似問似慨,如泣如訴,象是怨恨某種不可知的力量使雙方永遠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癡不能泯滅相思。正是“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間別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誰教”二句作結,這是一句提空描寫,變實為虛、化人為物,詞的韻味顯得悠長深厚,含蘊空靈。
情詞的傳統風格偏于柔婉軟媚,這首詞卻以清健之筆來寫刻骨銘心的深情,別具一種峭拔雋永的情韻。全篇除“紅蓮”一詞由于關合愛情而較艷麗外,都是用經過錘煉而自然清勁的語言,可謂洗凈鉛華。詞的內容意境也特別空靈蘊藉,純粹抒情,絲毫不及這段情緣的具體情事。所謂“意愈切而詞愈微”,“感慨全在虛處”,正是此詞的特點。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賞析三
這首《鷓鴣天·元夕有所夢》,乃姜夔為懷念身在合肥的戀人而作,作于寧宗慶元三年(1197)元宵節之時。據夏承燾先生考證,姜夔在初遇合肥戀人時,約為二十余歲,在他三十六歲這年,曾經兩次到過合肥。“紹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詣石湖,授范成大以詠梅之《暗香》、《疏影》新聲兩闋,成大喜以歌妓小紅為贈。”而作此詞時,姜夔已是四十二歲,與舊戀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闕首句“肥水東流無盡期”,點明了當初相戀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綿綿無盡之意,謂已相思亦是了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表面上有怨極生恨的后悔之意,稱當初就不應該發生這段感情,然實則說,自已根本就擺脫不了這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始終被相思纏繞,太過苦惱。有李太白《秋風詞》“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之感慨。“夢中未比丹青見”則寫出了詞人夢中的遺憾。在夢里,戀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沒有畫像那般清晰。潛在地表明了詞人在這二十年里,刻未能忘戀人的樣子,時常在她的畫像前流連這樣一個事實。結句“暗里忽聞山鳥啼”沉痛已極,離別已久,又相隔遙遠,只能在夢中相見了,然而,這模糊不清晰的夢,竟然還被鳥啼聲驚醒。情傷若斯,痛徹心脾。
下闕起首句“春未綠、鬢先絲”,言春乍始,然發已先白;也暗寫自已二十年來,傷春如故的恒久之思。“人間別久不成悲”道出人間世情的悲哀。分別久了,人的情感已變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覺不到當初離別時的那種銘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細細想來,世情歡愛,又莫不如此,讀之心中尤覺感傷。“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兩句,點出主旨,收結全篇。在元夕之夜,你是否會觸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對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應到?這個問題是個天問,沒有答案,只有身在兩地的雙方各自心里明白。由此推求出,這段戀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燈會,曾有過甜蜜地回憶。在這一特定的時刻,能夠引發彼此的回憶和相思。
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該詞情境深永,含而不露,其意可神會,無法以言語盡達,心有戚戚者,自會其中之意。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評解
作者曾幾度客游合肥,并與一歌妓相愛。當時的歡聚,竟成為他一生頗堪回憶的往事。在記憶中,她的形象十分鮮明。然而伊人遠去,后會無期。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萬千。夢中相見,又被山鳥驚醒。思念之苦,真覺得“當初不合種相思”了。愁思綿綿,猶如肥水東流,茫無盡期。誰使兩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頭默默重溫當年相戀的情景!詞中所流露的傷感與愁思,即是為此而發。全詞深情繾綣,纏綿哀婉。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姜夔為懷念身在合肥的戀人而作,作于公元1197年(宋寧宗慶元三年)元宵節之時。據現代詞學家夏承燾考證,姜夔在初遇合肥戀人時,約為二十余歲,在他三十六歲這年,曾經兩次到過合肥。“公元1190年(紹熙元年),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詣石湖,授范成大以詠梅之《暗香》《疏影》新聲兩闋,成大喜以歌妓小紅為贈。”而作此詞時,姜夔已是四十二歲,與舊戀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3
鷓鴣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古詩簡介
《鷓鴣天·西都作》是北宋詞人朱敦儒作于西都(今洛陽)的詞。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全詞表達了詞人對權貴的不屑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和志向。
翻譯/譯文
我本是天上管理山水的郎,天性是懶散和疏狂。天帝曾批給我管理風露的詔帛,我也多次上呈留住彩云,借走月亮的奏章。
詩一寫就是一萬首,葉捅一飲就是一千杯,不曾正眼看過侯王。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愿插著梅花醉臥在洛陽中。
注釋
①鷓鴣(zhè gū)天:此調取名于唐人鄭喁詩句“春游雞鹿寨,家在鷓鴣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
②西都:指洛陽,宋朝時稱洛陽為西京。
③清都:相傳天帝的府地。山水郎: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④疏狂:狂放不羈。
⑤累(lěi):數次。章:指上呈天帝的奏章。
⑥觴(shāng):古代蠱酒的容器。
⑦玉樓金闕(què):指汴京的宮殿。
賞析/鑒賞
上片的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征,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出作者遠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行了絕妙而風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自內心的鄙棄。
下片表現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容都表現為對詩與酒的鐘情。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征,這里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一起來,表現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后呼應,章法謹嚴,充分體現了作者蔑視權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征。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卷,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譯文
我是天宮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這樣的狂放不羈。曾多次批過支配風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為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我何曾放在眼里?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注釋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員。清都,指與紅塵相對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禮法約束。
支風券:支配風雨的手令。
章:寫給帝王的奏章
觴(shāng):酒器
玉樓金闕慵(yōng)歸去:不愿到那瓊樓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賞析:
此詞系作者從京師返回洛陽后所作,故題為“西都作 。”該詞是北宋末年膾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風行汴洛。詞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視侯王”的山水郎自居,這是有深意的。據《宋史·文苑傳》記載,他“志行高潔,雖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間,欽宗召他至京師,欲授以學官,他固辭道 :“麋鹿之性,自樂閑曠,爵祿非所愿也 。”終究拂衣還山。這首《鷓鴣天 》,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疏狂”二字為本詞之目 。“疏狂”者,放任不羈之謂也。詞人之性格如此,生活態度如此,故爾充分顯現其性格與生活態度的這首詞,藝術風格亦復如此。“我是清都山水郎!”出口便是“疏狂”之語“清都 ”本自《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 。”即傳說中天帝之宮闕者是 。“山水郎”,顧名思義,當為天帝身邊主管名山大川的侍從官。可以名正言順地盡情受用如此至情至性的美差,真個是“天教分付與疏狂 ”!上片四句二十八字,本自陶淵明之所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田園居》五首其一)一意。陶淵明之后,隱逸詩人、山水詩人們各騁才力,所作名章雋語,即便不逾萬數,也當以百千計,但象朱敦儒這樣浪漫、超現實的奇妙構思卻并不多見。
詞的下片用獨特筆法為讀者塑造了李白之外的我們又一個“謫仙人 ”。他連天國的“玉樓金闕”都懶得歸去呢 ,又怎肯拿正眼去看那塵世間的王侯權貴!由此愈加清楚地見出,上片云云,與其說是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毋寧認作對玉皇大帝的狎弄。這倒也不難理解,感覺到人世的壓抑、渴望到天國去尋求精神解脫的癡人固然所在多有;而意識到天國無非是人世的翻版,不愿費偌大氣力,換一個地方來受束縛的智者亦不算少。詞人就是一個 。他向何處去寄托身心呢?
山麓水湄而外,惟有詩境與醉鄉了。于是有“詩萬首,酒千觴 ”,有“且插梅花醉洛陽”。洛花以牡丹為最。
宋周敦頤《愛蓮說》云:“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詞人志向高遠自然不肯垂青于自唐以來,頗受推崇的牡丹,而寧取那“ 千林無伴,淡然獨傲霜雪 ”(《念奴嬌》)的梅花了。清人黃蓼園曰:“希真梅詞最多,性之所近也 。”(《蓼園詞選》)“故而詞人不說”且插牡丹醉洛陽”,偏云“且插梅花醉洛陽”,蓋另有寄托。
作者選中梅花,是取其品性高潔以自比 。“高潔”與“疏狂 ”,一體一用,一里一表,有機地統一在詞人身上。惟其品性“高潔 ”,不愿與世俗社會沆瀣,才有種種“疏狂”。
此詞體現了詞人鄙夷權貴、傲視王侯的風景,讀來令人感佩。無論從內容或藝術言之,這首詞都堪稱朱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資曠遠 ”,婉麗流暢的小令。全詞清雋諧婉,自然流暢,而且前后呼應,章法謹嚴。上片第一句“天教懶慢帶疏狂”,下片的“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陽 ”,表現了詞人的瀟灑、狂放和卓爾不群,照應了“疏狂”;“玉樓金闕慵歸去”則照應了“懶慢”。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鷓鴣天·題破香箋小砑紅
題破香箋小砑紅。詩篇多寄舊相逢。西樓酒面垂垂雪,南苑春衫細細風。
花不盡,柳無窮。別來歡事少人同。憑誰問取歸云信,今在巫山第幾峰。
翻譯
在芳香的壓著花紋的紅箋紙上題遍詩句,詩箋大多寄給了一位舊日相好。只記西樓勸飲時她垂垂如雪的粉面和南苑歌舞時她春衫飄動如有微風吹拂。
自從別離以后,花柳依舊,無窮無盡,可惜歡樂之事卻少有同心之人一塊兒共度。請誰問得“云”的音信,問她如今飄蕩在巫山哪一個峰頭。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題破:寫盡,寫完。題,寫。
香箋小砑紅:磨壓過的紅色小紙。香箋,散發香氣的信箋。
砑紅:又稱“砑綾”,一種砑光之綾,用作信箋等。砑,研磨物體,使之堅實發光。
詩篇:一作“詩成”。
西樓:泛指詞中主人公游樂之處。
晏酒面:飲酒后的面色,一作“宿酒”。
垂垂:漸漸。
南苑:苑名,因在皇宮之南,故名,歷代所指不一。
春衫:指舞女穿著的輕而薄的衣衫。
細細風:指起舞之際,春衫飄動,仿佛有微風吹拂。
創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在長安思念西樓歌女(即詞中“舊相逢”)而作,詞人和她有過一段美好的交往,分手后,多次寫詩給她,但卻得不到她的音信,這使得詞人非常苦悶,于是創作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賞析
此詞抒寫別后思念之情。上片由敘及憶,敘香箋題詩,追憶相逢舊事,直抒情懷,思念之情抒寫不盡。“題破香箋小砑紅。詩篇多寄舊相逢。”別后相思,香箋砑紅,寫成詩篇,寄予情人。“西樓酒面垂垂雪,南苑春衫細細風”兩句寫景極流麗,然而實是言情,把詞人對往事的留戀和懷想都寫進“垂垂雪”和“細細風”中。舊事甚多,唯憶兩件:一是西樓勸飲時,女子垂垂如雪的粉面;二是南苑歌舞時,女子隨風飄旋的春衫。二事所指,實為一段春情,故美好難忘。
下片進一步寫思念之苦,自分別后離愁別緒一直縈繞于心,詞意較纏綿深沉,但詞句卻明了暢達。“花不盡,柳無窮”六字與上片開頭相關合,題破香箋也寫不完的思念之情正如同不盡之花、無窮之柳一樣,表示分別以后,年復一年,春光如逝,相思不盡,因情人不在身旁,毫無歡樂意趣。結二句借用巫山神女的典故,以歸云巫山作喻,追問巫山歸云訊息,眷戀舊情,渴望再度相親相愛,詞切而情深,詞人的苦悶與無奈盡含其中,同時似暗含詞人所懷念的舊日相好的身份乃是一個歌妓之意,可謂“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全詞感慨今昔,或借景傳情、或直抒胸臆,寫情深沉婉曲,文筆卻十分流暢,淺語有致,讀來瑯瑯上口;又用時空轉換,對比今昔;以設問猜測,情真意切,收到了意在言外的效果。
【鷓鴣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相關文章:
黃庭堅《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03-10
蘇軾《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03-11
山鷓鴣詞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原文翻譯及賞析03-25
黃庭堅《鷓鴣天》翻譯及賞析03-30
蘇軾《鷓鴣天》翻譯及賞析09-01
鷓鴣天辛棄疾翻譯及賞析10-30
李清照鷓鴣天·桂花原文及賞析08-25
辛棄疾《鷓鴣天·送人》原文及賞析01-05
辛棄疾的鷓鴣天原文及賞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