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4-24 11:14:08 佩瑩 古籍 我要投稿

夜雨寄北原文翻譯及賞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或友人)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很有意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夜雨寄北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注釋: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么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古詩簡介

  《夜雨寄北》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作。這是作者身居異鄉巴蜀時以詩的形式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一說友人)的復信。此詩前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對方的深深思念;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詩即興寫來,寫出了作者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全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賞析:

  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在的秘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陜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

  這是一首樸素的小詩。整首詩明白如話,明朗清新,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征。這在李商隱的詩里并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采“華艷”著稱。這首詩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來: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里秋水已滿。什么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說來,近體詩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復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好像刻意地重復著“巴山夜雨”這個短語,而巴山夜雨,也確實成為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意象。這一意象在詩里出現兩次,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現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是詩人現實中的背景,它點明詩人當時所在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羈旅情愁的寫照。巴山,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未被開發的“凄涼地”,唐代的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秋雨綿綿,秋夜漫漫,獨處凄涼之地,詩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

  行筆至此,那凄苦的秋風秋雨,似乎已浸透紙背,寒入骨髓。然而,詩人此時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凄風苦雨。而此處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遠成一個淡淡的記憶——那迷蒙陰冷的秋夜,仿佛只為烘托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那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仿佛只為此時耳畔的喁喁私語伴奏。同樣的巴山夜雨,瞬間變得如此溫情脈脈,令人懷念。幸福也許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需要映照,在與過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現時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吧?用現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憶苦思甜”。而在李商隱這里,就是與愛妻共剪西窗燭時,依偎一起遙望巴山夜雨。在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是在“此時”遙望“彼時”的幸福,因為巴山夜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成回憶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時想象著、憧憬著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以那樣的方式,幸福地遙望此時。但即使只是一種對幸福的遙望,也已經讓詩人沉浸在某種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

  有人考證,認為此詩是作者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作。那時詩人妻王氏已歿(王氏歿于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也有人認為此詩是詩人寄給長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隱入梓州,與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去世居先,義山詩作在后,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那么這首《夜雨寄北》,實在是一首傷心之作。詩人在巴山夜雨中對幸福的遙望,如果終究沒能在現實里落腳,那它又是以怎樣的傷痛結束?這一切今天的我們已無從知道,只是,當我們今天再讀這首詩時,會不會感動于那樣一種遙望?一邊是天人永隔,一邊還在渾然不知地深情遙望。在那音訊難通的時代,在那生離猶如死別的日子,他們的思念比之現代的情侶,是不是更深摯,更真切?

  詩人是否得到他遙望的幸福,我們不得而知,他也再無交代,但是,他的詩歌至少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樣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遙望的。

  名家點評

  宋·范晞文《對床夜語》:賈島《渡桑乾》云:“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李商隱《夜雨寄人》云:“君問歸期未有期……”此皆襲其句而意別者。若定優劣,品高下,則亦昭然矣。

  明·郭濬《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兩疊“巴山夜雨”,無聊之甚。

  明·敖英、凌云《唐詩絕句類選》:蔣仲舒曰:末二句又翻出一層。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李夢陽曰:唐詩如貴介公子,風流閑雅,觀此信然。唐汝詢曰:題曰“寄北”,此必私昵之人。就景生意,為后人話舊長談。以今夜雨中愁思,冀為他日相逢話頭,意調俱新。第三句應轉首句,次句生下落句,有情思。蓋歸未有期,復為夜雨所苦,則此夕之寂寞,唯自知之耳。得與共話此苦于剪燭之下,始一腔幽衷,或可相慰也。“何當”、“卻話”四字妙,犁犁云樹之思可想。

  清·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何焯曰:水精如意玉連環,荊公屢仿此。紀昀曰:探過一步作結,不言當下云何,而當下意境可想。又曰:作不盡語每不免有做作態,此詩含蓄不露,卻不似一氣說完,故為高唱。

  清·朱曾武《唐詩繹》:首是寄詩緣起,一句內含問答。二寫寄詩時景、時、地,俱顯。三四于寄詩之夜,預寫歸后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清·屈復《玉溪生詩意》:即景見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此寄閨中之詩。

  清·徐德泓《李義山詩疏》: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滯跡巴山,又當夜雨,卻思剪燭西窗,將此夜之愁細訴,更覺愁緒纏綿,倍為沉摯。

  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此詩內復用“巴山夜雨”,一實一虛。

  清·范大士《歷代詩發》:圓轉如銅丸走阪,駿馬注坡。

  清·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里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后也,奇絕!

  清·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婉轉纏綿,蕩漾生姿。

  清·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語淺情深,是寄內也。然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仍當作“寄北”。

  清·桂馥《札樸》:義山“君問”云云,眼前景反作日后懷想,此意更深。

  清·姜炳璋《選玉溪生詩補說》:只一轉換間,慧舌慧心。

  清·鄒弢《精選評注五朝詩學津梁》:句意蘊藉。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李義山“君問歸期”一首,賈長江“客舍并州”一首,曲折清轉,風格相似;取其用意沉至,神韻尚欠一層也。

  近代·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清空如話,一氣循環,絕句中最為擅勝。詩本寄友,如聞娓娓清談,深情彌見。此與“客舍并州已十霜”詩,皆首尾相應,同一機軸。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如此作法,筆勢非常矯健,且可省卻許多語言,詩家謂之頓挫者是也。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并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夜雨寄北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夜雨寄北》原文+翻譯+賞析12-28

夜雨寄北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夜雨寄北翻譯賞析和原文12-05

李商隱《夜雨寄北》原文翻譯與賞析12-05

夜雨寄北翻譯及原文08-24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譯11-24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譯08-29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譯05-15

《夜雨寄北》原文+翻譯+賞析5篇12-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国产欧美综合在线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五月 |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 | 亚洲v欧洲v日韩v国产 | 视频在线色久火热精 | 日本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