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原文,翻譯,賞析

時間:2022-08-20 09:49:18 古籍 我要投稿

畫原文,翻譯,賞析

畫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唐代]杜甫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

  將軍得名三十載,人間又見真乘黃。

  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內府殷紅瑪瑙盤,婕妤傳詔才人索。

  盤賜將軍拜舞歸,輕紈細綺相追飛。

  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獅子花。

  今之新圖有二馬,復令識者久嘆嗟。

  此皆騎戰一敵萬,縞素漠漠開風沙。

  其余七匹亦殊絕,迥若寒空動煙雪。

  霜蹄蹴踏長楸間,馬官廝養森成列。

  可憐九馬爭神駿,顧視清高氣深穩。

  借問苦心愛者誰,后有韋諷前支遁。

  憶昔巡幸新豐宮,翠華拂天來向東。

  騰驤磊落三萬匹,皆與此圖筋骨同。

  自從獻寶朝河宗,無復射蛟江水中。

  君不見金粟堆前松柏里,龍媒去盡鳥唿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開國以來善畫鞍馬的畫家中,畫技最精妙傳神只數江都王。

  曹將軍畫馬出名已有三十載,人間又見古代真正神馬“乘黃”。

  他曾描繪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畫得象池龍騰飛十日聲如雷。

  皇宮內庫珍藏的殷紅瑪瑙盤,婕妤傳下御旨才人將它取來。

  將軍接受賜盤叩拜皇恩回歸,輕紈細綺相繼賜來快速如飛。

  貴戚們誰得到曹將軍親筆跡,誰就覺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輝。

  當年唐太宗著名寶馬“拳毛?”。近代郭子儀家中好駒“獅子花”。

  而今新畫之中就有這兩匹馬,使得識馬的人久久感慨贊夸。

  這都是戰騎以一勝萬的好馬,展開畫絹如見奔馬揚起風沙。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絕,遠遠看去象寒空中飄動煙雪。

  霜蹄駿馬蹴踏在長楸大道間,專職馬倌和役卒肅立排成列。

  可愛的九匹馬神姿爭俊競雄,昂首闊視顯得高雅深沉穩重。

  請問有誰真心喜愛神姿駿馬?后世韋諷前代支遁名傳天下。

  想當年玄宗皇上巡幸新豐宮,車駕上羽旗拂天浩蕩朝向東。

  騰飛跳躍精良好馬有三萬匹,匹匹與畫圖中馬的筋骨雷同。

  譬如河宗獻寶之后穆王歸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你沒看見金粟堆前松柏林里,良馬去盡徒見林鳥啼雨唿風。

  注釋

  照夜白:馬名。

  龍池:在唐宮內。

  支遁:東晉名僧,養馬數匹,有人說道人養馬不清高,答:“貧道愛其神駿。”此處比喻韋諷極愛曹霸的畫馬!白詮墨I寶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經去世。

  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陜西省蒲城縣東。

  賞析:

  這首詩是廣德二年(764),杜甫在閬州錄事參軍韋諷宅觀看他收藏的曹霸所畫的“九馬圖”后所作的題畫詩。唐朝初年,江都王李緒善畫馬,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他“多才藝,善書畫,鞍馬擅名!钡介_元、天寶時代,曹霸畫馬出神入化,名聲更顯,趙子昂說:“唐人善畫馬者眾,而曹、韓(干)為之最。”(湯垕《畫鑒》引)所以開端四句,詩人先引江都王襯托曹霸,說曹霸“得名三十載”,人們才又能見到神駿之馬。將軍,因為曹霸官至左武衛將軍,故以“將軍”代曹霸以顯尊金。乘黃,馬名,其狀如狐,背上有兩角,出《山海經》,本詩特借以形容馬的神奇駿健。

  詩人不落窠臼,卻先用八句詩,從曹霸畫“照夜白”馬說來,詳細敘述曹霸受到玄宗恩寵和藝名大振的往事,為描寫九馬圖鋪敘,并伏下末段詩意!霸蚕鹊壅找拱住,貌,描畫;先帝,指玄宗;照夜白,玄宗坐騎名。曹霸所畫照夜白,形象奪真,感動龍池里的龍,連日挾帶風雷飛舞,此謂“龍池十日飛霹靂”。“內府”二句,寫玄宗喜愛曹霸的馬畫,命婕妤傳達詔書,才人手捧“內府殷紅瑪瑙盤”,向曹霸索取并盛放照夜白圖。婕妤,正三品女官,才人,正四品女官,瑪瑙盤極為名貴,足見恩寵之重!氨P賜將軍”,以下四句,描寫曹霸受玄宗賞識、恩賜以后,聲名大振,帶著“輕紈細綺”上門求畫的人,絡繹不絕,連達官貴戚也以求得曹霸畫作而感到光榮。這一段,上四句用仄聲韻,藥、陌、錫韻通押,下四句用平聲微韻,詩韻的轉換與詩意的遞變、層進相切合。

  “昔日太宗拳毛騧”以下十四句,轉入寫馬正位,具體繪寫“九馬圖”。詩人多層次、多角度地描寫曹霸所畫的九匹馬,錯綜寫來,鮮活生動。前六句,先寫二馬,“今之新圖有二馬”,一為唐太宗的拳毛騧,是太宗平定劉黑闥時所乘的戰騎,一為郭家獅子花,即九花虬,是唐代宗賜給郭子儀的御馬。二馬都是戰騎,一以當萬,因此詩人贊道:“此皆戰騎一敵萬,縞素漠漠開風沙!笨c素,是畫絹。一打開畫卷,就見到二馬在廣邈的戰地風沙中飛馳,詩人從逼真的角度,稱譽圖上二馬畫藝高超。“其余七匹”以下四句,分別從七馬的形貌、奔馳、伏櫪三個方面,再現畫上七馬“殊絕”的神態,都是與眾不同的良馬。“迥若”句,描摹七馬形貌,七馬毛色或紅、或白、或紅白相間,如霞雪飛動!八恪本,是說有些馬奔馳在長楸道上,踐踏霜雪!榜R官”句,是說有些馬在廄里排列成行,由馬官悉心廝養。詩人先寫二馬,后寫七馬,又對“九馬圖”作出總的評價:“可憐九馬爭神駿,顧視清高氣深穩!本篷R匹匹神駿,昂首顧視,神采飛揚,氣度穩健,惹人喜愛。這二句詩,深得馬的神趣,楊倫評之為“警句”(《杜詩鏡銓》),誰是苦心愛馬的人呢?詩人再一次運用陪襯法,寫道:“后有韋諷前支遁!,以支遁襯托,是突現收藏九馬圖的韋諷。這句詩贊譽韋諷風韻不凡的品格和酷愛繪畫藝術的高深素養,也遙扣題意。本段前六句用平聲麻韻,中四句用仄聲屑韻,后四句用仄聲韻,上聲阮、去聲震通押,韻轉意換,詩思層次分明。

  最后一段共八句,押平聲東韻(只有一處為冬韻,通押),一韻到底。前四句寫玄宗巡幸驪山的盛況。新豐宮,即驪山華清宮,唐京兆昭應縣,漢代本名新豐,驪山在縣境內。玄宗巡幸至驪山,帝輦翠華葳蕤,旌旗拂天,數萬匹廄馬隨從,每種毛色的馬列為一隊,馬隊相間,遠望如錦繡一般。“皆與此圖筋骨同”,是指真馬與圖上之馬都是良馬。著此一句,扣全詩詠“九馬圖”的題旨。后四句寫玄宗入葬泰陵后的蕭竦景況,表現其“衰”!白詮墨I寶朝河宗”句,借周穆王的升遐比喻唐玄宗崩駕。河宗,即河伯,周穆王西征,河伯朝見并獻上寶物,引導他西行,穆王由此歸天,(《穆天子傳》)!盁o復射蛟江水中”,玄宗已卒,無人再來江邊射蛟。此處用漢武帝的故事,《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武帝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薄熬灰姟倍,描寫玄宗陵前的蕭條。龍媒,駿馬,語出《漢書·禮樂志》:“天馬來,龍之媒。”玄宗陵前松柏里,駿馬都已離去,只剩下鳥兒在松風中鳴叫。唐玄宗喜愛馬圖,寵幸曹霸,巡幸新豐宮,數萬駿馬隨從,一旦歸命,群馬盡去,松柏含悲,這一結,韻致悠長,盛衰之嘆,俯仰感慨,盡在其中。

  題畫詩常見以畫作真的手法,而杜甫這首題畫馬的詩,更是淋漓盡致,變幻莫測。“人間又見真乘黃”,“龍池十日飛霹靂”、“縞素漠漠開風沙”等句,以畫馬作真馬,夸飾曹霸畫藝神妙。詩人從畫馬說到畫家的受寵幸,從畫馬說到真馬,從真馬說到時事,從玄宗的巡幸說到升遐,詩思不斷拓展,寄托了詩人對玄宗的深情眷念。敘述真馬、時事的時候,又不時插帶一筆,照應馬畫,以畫、以馬作為線索,綰帶全篇,正如陸時雍所論:“畫中見真,真中帶畫,尤難!保ā短圃婄R》)全詩感慨深沉,波瀾迭起,轉筆陡健,脈絡細密,章法縱橫跌宕,氣勢雄渾激蕩,情韻極盡沉郁頓挫,實為古今長篇題畫詩中的杰作。在章法上錯綜絕妙。第一段四句先贊曹氏畫技之高超。第二段八句追敘曹氏應詔畫馬時所得到榮譽和寵幸。第三段十句,寫九馬圖之神妙及各馬之姿態。第四段八句是照應第二段“先帝”的伏筆,從而產生今昔迥異之感。詩以奇妙高遠開首,中間翻騰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寫駿馬極為傳神,寫情感神游題外,感人至深,興味雋永。浦起龍《讀杜心解》說:“身歷興衰,感時撫事,惟其胸中有淚,是以言中有物!贝搜詷O是。

畫原文,翻譯,賞析2

  畫雞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古詩簡介

  《畫雞》 是明代詩人唐寅為自己的畫作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了公雞的威武,寫出了它的高潔。把雞這種家禽的神態氣質和報曉天性展現的淋漓盡致。它平時不多說話,但一說話大家都響應,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思想和抱負,從此詩還可看出詩人“不避口語”的寫詩特點,富有兒歌風味。

  翻譯/譯文

  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特別剪裁,雄雞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糾糾地走來。

  它平生不敢輕易鳴叫,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戶的門都打開。

  注釋

 、俨茫翰眉,這里是制作的意思。

 、趯ⅲ褐~,用在動詞和來、去等表示趨向的補語之間。

  ③平生:平素,平常。

 、茌p:隨便,輕易。

 、菅哉Z:這里指啼鳴,喻指說話,發表意見。

 、抟唬阂坏

 、咔чT萬戶:指眾多的人家。

  創作背景

  《畫雞》是明代中后期時詩人為自己所畫的一只大公雞所提的詩,詩人畫完這只高昂的公雞后寫好這首詩,在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泛濫的年代,托物言志,用通俗流暢的詞語描繪了畫作中那只羽毛雪白,冠頂通紅的公雞。

  賞析/鑒賞

  《畫雞》是一首題畫詩,描繪了雄雞的優美高潔的形象,贊頌了輕易不鳴,鳴則動人的品格,也表現了詩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懷。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這是寫公雞的動作、神態。頭戴無須剪裁的天然紅冠,一身雪白,興致沖沖地迎面走來。詩人運用了描寫和色彩的對比,勾畫了一只冠紅羽白、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的大公雞。起句的“頭上紅冠”,從局部描寫公雞頭上的大紅冠,在這第一句里,詩人更著重的是雄雞那不用裝飾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詩人稱頌這種美為“不用裁”。承句“滿身雪白”又從全身描寫公雞渾身的雪白羽毛。狀物明確,從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積的白色(公雞)與公雞頭上的大紅冠相比,色彩對比強烈,描繪了雄雞優美高潔的形象。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這是寫公雞的心理和聲音。詩人擬雞為人揭開了它一生中不敢輕易說話的心理狀態,它一聲嗚叫,便意味著黎明的到來。它一聲嗚叫,千家萬戶都要打開門,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捌缴聿桓逸p言語”,詩人的詩路急轉,說公雞一生不敢隨便啼叫,此句的氣色收斂,還很低調,尤其“不敢”一詞,用的很貼切,為第四句的結句做了鋪墊,并對下句有反襯效果。后兩句用擬人法寫出了雄雞在清晨報曉的情景,動靜結合,運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使兩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樹立了雄雞高偉的形象,表現了公雞具備的美德和權威。

  這首詩,詩人表達含蓄又不失些許豪放之情,借助詩中的雪白大公雞表達了自己渴望成為時代先驅者的遠大志向。

畫原文,翻譯,賞析3

  畫竹歌

  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下筆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竦。

  人畫竹梢死羸垂,蕭畫枝活葉葉動。

  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野塘水邊埼岸側,森森兩叢十五莖。

  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

  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

  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里雨中看。

  幽姿遠思少人別,與君相顧空長嘆。

  蕭郎蕭郎老可惜,手顫眼昏頭雪色。

  自言便是絕筆時,從今此竹尤難得。

  鑒賞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強,加之有志向高潔,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歷來是文人墨客丹青畫手樂以歌詠描繪的對象。白居易這首《畫竹歌》,通過對好友蕭悅所畫竹枝的再現與評價,贊揚了畫家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卓越的藝術思想。

  協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屬太常寺,掌管音律。蕭悅: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人,善畫竹。在杭州住過一段時期,與白居易過從甚密。

  詩的開頭四句落筆平直,首先告訴讀者,竹子是最難以描繪的一種植物,古往今來,多少丹青妙手為此耗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鮮有畫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協律郎蕭悅卻獨能下筆逼真,可謂繪竹第一人。以此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下文探求蕭悅獨得畫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著,詩人從三個方面表現蕭畫的非凡不俗之處:一是將蕭畫與他人所畫作對比,從而表現蕭氏所畫生機勃勃,枝活葉動,秀拔聳立;而他人所畫竹身粗壯,臃腫不堪,枝葉萎靡,毫無生氣。這是從側面,以他人之畫的拙劣來襯托蕭畫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寫蕭畫竹子的環境、神態。野塘水邊,埼曲岸側,森森然有竹兩叢,挺拔秀立。所謂“野塘水邊埼岸側”,是極力表現畫面的野趣、奇趣。因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種遠離人間煙火、超越世俗的氣氛,與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是從畫面的細處描寫,是畫中竹枝的特寫鏡頭。嬋娟是形容竹子神態的秀美,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檀欒嬋娟,玉潤碧鮮!辈皇薹蹜B,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圖畫連青嫩帶粉的鮮態及在風驚煙鎖的特殊環境中,搖曳多姿、蕭灑脫俗的婀娜神態都畢現無遺。由于畫得如此逼真,竟使詩人懷疑這不是畫,而是真實的生長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憶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廟里曾經見到過這樣的竹子。這是第三層描寫。“低耳靜聽疑有聲”堪稱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因為只有現實中的竹子才會在風吹之下發出婆娑之聲。蕭氏所畫竟能使人產生這樣的錯覺,看來“丹青以來唯一人”之譽誠非虛言。

  詩的最后一部分是感嘆如此絕妙的繪畫,竟然少有人賞識,詩人與畫家只有相顧失笑,噓唏感慨一番。然而歲月難駐,時光易逝,身懷絕技的畫家已是手顫眼花,滿頭華發的老人了。這幅畫便是他的絕筆之作。自此以后,再想求得他的畫已是難乎其難了。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畫家的珍惜之情,無形中也抬高了這幅畫竹的價值。

  詩的開頭曾評價蕭氏畫竹能夠“下筆獨逼真”,詩中通過蕭畫與別人所畫的對比,蕭畫本身的神態和真實的竹子三個方面對“逼真”二字作了具體描述,可謂層層遞進,結構嚴謹。關于“逼真”的好處,朱自清先生認為,“這個‘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里說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普妗扔谒渍Z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保ā墩摫普媾c如畫》)宋人蘇軾也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保ā稌沉晖踔鞑舅嬚壑Χ住罚┮簿褪钦f,只追求形似并不足奇,寫活,傳神,有幽姿遠韻,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這首詩在描述蕭悅的創作過程時曾說:“不根而生從意生”,也就是說蕭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將個人意趣與大自然融而為一,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這也是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

畫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王元章倒枝梅畫

  明代:徐渭

  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復寫拂云枝。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

  譯文

  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復寫拂云枝。

  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見絀,卻不能再畫那枝枝向上插入云霄的畫圖。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

  自古以來的萬事萬物總把崇高的品格憎惡,所以不必奇怪畫中的梅花倒掛著把身姿低俯。

  注釋

  皓(hào)態孤芳壓俗姿,不堪復寫拂(fú)云枝。

  王元章:王冕(1287—1359),字元章,諸暨(今屬浙江)人。元末畫家和詩人。倒枝梅:枝干向下倒折的梅。皓:梅花的白色。孤芳:指梅花,寒冬百花盡謝而梅花獨放。俗姿:其他花卉的凡俗姿質。復寫:再畫。拂云枝:向上挺舉的梅枝。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

  高格:超凡的風神氣度。怪:兼有奇怪與責怪兩義。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梅花的品格和姿態,均緊扣倒枝梅畫意;后兩句是畫外的話,引申為感慨世事,表現了作者憤世嫉俗、追求高品位人生的思想感情。此詩的諷喻意味很濃;風格峭麗,語言警拔。

  詩的起句緊扣畫來寫:“皓態孤芳壓俗姿”,“皓態孤芳”,可能畫面上是一株白梅,這白梅的姿態卻與眾不同,大有壓倒“俗姿”之勢。詩人一落筆就對畫上的梅花極力贊賞。

  次句點題,“不堪復寫拂云枝”,畫上的梅花枝條是倒垂的,不是一般畫上常見的那種向上伸展的姿態,“拂云枝”,在作者眼中是一種“俗姿”,他認為這種枝條“不堪復寫”。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就王冕梅花圖再引申發表議論。聯系當時社會生活里種種不公平的現象,作者憤恨地指出,從古以來,世上庸俗的人看待萬般事情總厭惡高尚的風格。這話實際上從時間之久,到事情包羅之廣,同情具有高尚風格的人,而對厭惡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風格的人惡劣世俗加以抨擊。正因為世俗不公,所以最后又回到王冕的畫上來,不能責怪王冕把梅花的枝頭畫成下垂到地面了。

  在一般作品里,梅花傲然向上,不屈服于寒冷、冰雪之威;而“倒枝梅”在形態上正好相反,不論有否冰雪,王元章畫的梅花沒有“拂云”的偉岸,而是“著地垂”,這似乎意味著畫家已心灰意頹,甚至失去了對“高潔”的向往,徐渭默認并且深深地感喟這種“倒枝梅”的姿態,似乎也已不復“脫俗”“超然”的追求,但正在此,無論畫家還是詩人,其匠心其實已躍然紙上,別出一格的曲折命意,寫盡了他們不堪現實重壓的窘迫與艱難;同時,即便世俗的肆虐可以讓梅花垂地,亦無改其皓然的姿態、孤獨的芳香、高邁的風格,作者對理想的執著信念、對世俗的鄙棄、厭惡,因此而更多一分真誠。

  這首小詩雖只四句,但結構極為謹嚴。七言絕句四句中要求有起承轉合,詩以贊梅起筆,次句承首句落實到所題的倒枝梅畫上,三句轉為慨嘆世事,四句仍關合在倒枝梅畫上,章法宛然。此詩以意勝,重議論而不重描摹。此詩則遺貌取神,可謂別具一格。

畫原文,翻譯,賞析5

  寒菊 / 畫菊 宋朝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寒菊 / 畫菊》譯文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凜冽北風之中!

  《寒菊 / 畫菊》注釋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后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寒菊 / 畫菊》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游朝俯首游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游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游情懷!氨阍,喻指自己高潔游民族情操,“北風詩,雙關語,暗示北凋來游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詩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游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游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斗艷。鄭接著,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籬旁,意趣無窮。這里游“趣詩,既指菊花游傲風拒霜、獨放光華游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游高潔堅貞、真淳自得游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游“采菊東籬下詩、 “此中有真意詩游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譜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詩游說法,云: 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發,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詩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游題旨是相同游,范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游深刻內蘊。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詩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后,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并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詩。北風在南宋文學家游筆下象喻來自北凋游貴族統治集團游侵擾!爸︻^抱香死詩比“抱香枝上老詩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昂卧德浔憋L中詩和“不隨黃葉舞秋風詩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詩字帶來了些許佻達游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游是,前者點出“北風詩,分明指向起于北凋游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詩游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游至死不渝游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游重點是托物言志,不在于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游特征。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游同時,攄寫了鄭思肖游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游自然美,菊畫游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游人格美,使菊花形象游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游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游審美體驗和深睿游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寒菊 / 畫菊》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后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昂卧德浔憋L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并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于表達“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寒菊 / 畫菊》創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里,終身不仕,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后所寫。

畫原文,翻譯,賞析6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注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中丞:清代將巡撫稱為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擬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汉苄,這里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情:牽動情懷。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鄭板橋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婆e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板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此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從寫竹入手,托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

  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閑,靜臥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詩人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確實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宮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巨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只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在全國的數量之廣,將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說明,然而只要是有關民眾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由題竹始,又終于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為民解憂,是為官者責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照應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四句詩把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著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是題畫詩中的佳作。

畫原文,翻譯,賞析7

  詠畫扇詩原文

  作者:鮑子卿

  細絲本自輕,弱彩何足眄。

  直為發紅顏,謬成握中扇。

  乍奉長門泣,時承柏梁宴。

  思妝開已掩,歌容隱而見。

  但畫雙黃鵠,莫畫孤飛燕。

  詠畫扇詩注釋

  1、眄 :【拼音】:[miǎn] 【字義】:1。斜著眼看:~視。~睨!牛ǜQ伺)。

  2、黃鵠:拼音:huáng gǔ。鵠又叫天鵝。它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澤,也有黃鵠、丹鵠,生活在湖、海、江、河,它的皮毛可做衣服等,稱為天鵝絨。

  詠畫扇詩賞析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詩人與畫家在行為上互相合作,或為畫題詩,或為詩作畫;在理論上又相通相近,所以便促成了中國詩畫史上第一次詩畫較為密切的融合。這無疑是題畫詩形成的機緣與條件。就繪畫而言,據《貞觀公私畫史》載,魏晉時期教化類繪畫尚有十之一二,到南北朝時期,便十分少見了。由于政治權力對文化思想干預較少,這便為當時的詩人、畫家的思想提供了廣闊的拓展空間!耙粋時期內,生活的怪異化,思想的極端化,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生活的重要特征。

畫原文,翻譯,賞析8

  浣溪沙·一葉扁舟卷畫簾

  一葉扁舟卷畫簾。老妻學飲伴清談。人傳詩句滿江南。

  林下猿垂窺滌硯,巖前鹿臥看收帆。杜鵑聲亂水如環。

  鑒賞

  上片寫詞人與老妻泛舟徜徉的野趣。

  盡管是“一葉扁舟”,上面的設置卻頗為清雅。詞人卷起畫簾,與老妻對坐。一面飲酒清談,一面觀賞著如畫江山。“老妻學飲”句,雅興溢于筆端。不用說,寫詩填詞,更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了。“人傳詩句滿江南”一句,既道出了“清談”的內容,又勾勒出了詞人自信自豪的翩翩風度。

  下片寓情于景,寫歸途的歡愉心情。

  “林下猿垂窺滌硯”:垂,下掛、落下或向下俯身;窺,是從小孔或縫隙里偷偷地看,或在暗中察看的意思;滌硯,洗硯臺。試想:一個或幾個調皮的猴子,下掛或向下俯身,閃動著詭譎的小眼睛,在偷偷地窺伺著詞人洗硯臺的動作。這個鏡頭,很是生動傳神,逗人喜愛!皫r前鹿臥看收帆”:靠岸了,收帆了,山巖前的小鹿,安閑地躺在那里,靜靜地觀看著詞人的一舉一動,表現得饒有興味。使人感到此情此景,難以言喻,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接著,詞人舍舟登岸,驚起了岸邊杜鵑一片“聲亂”,激起了船邊的一片漩渦“如環”。

  在這闋詞里,詞人以歸途的三個動作為序:準備回去了,先要洗洗硯臺,然后收起風帆,最后舍舟登岸。妙就妙在他沒有簡單地去描寫自己這三個動作,而是用猿、鹿的神態和杜鵑的反應,客觀地揭示了詞人的內心世界:自信,閑適,意趣瀟然。

  黃庭堅的這首小詞,寫得活潑、歡快,生活氣息濃郁?梢哉f是人物的心境美和大自然的環境美的天衣無縫的統一。

畫原文,翻譯,賞析9

  原文:

  詠畫障

  唐代:上官儀

  芳晨麗日桃花浦,珠簾翠帳鳳凰樓。

  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

  新妝漏影浮輕扇,冶袖飄香入淺流。

  未減行云荊臺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譯文:

  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水邊盛開著桃花,臨水聳立著一座鳳凰樓,樓上高掛珠簾翠帳,精致豪華。

  下蔡的女子在水中移動著錦織的纜繩,唱著菱歌;燕地的女子在樓頭掛起玉色的簾鉤,眺望春景。

  桃花浦水里浮動著剛剛打扮、手執輕扇的燕姬的倩影;淺淺的水面上飄散著從蔡女艷麗的衣袖里發出的香氣。

  女子的神情,不亞于高陽臺下行雨的巫山神女;女子的嫵媚,可以與游于洛水中凌波微步的女神媲美。

  注釋:

  畫障:畫屏。亦指如畫的自然景色。桃花浦、鳳凰樓:泛指景色。

  蔡女菱(líng)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

  蔡女:原指蔡國(今河南上蔡、汝南一帶)的女子。詩中泛指中原地區采菱女子。

  未減行云荊(jīng)臺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荊臺:古楚國著名高臺。故址在今湖北省監利縣北。凌波:喻美人步履輕盈,如乘碧波而行。洛浦:洛水之濱。洛水,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

  賞析:

  畫障,就是屏風。按本詩詩意看,上官儀所題詠的乃是仕女畫屏風。

  首聯描寫畫面上人物活動的背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水邊盛開著桃花,臨水聳立著一座鳳凰樓,樓上高掛珠簾翠帳,精致豪華。桃花浦,暗用劉晨、阮肇入天臺山巧遇仙女的故事。傳說東漢時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至桃花溪,迷路,遇仙女,留住半年。事見劉義慶《幽明錄》。鳳凰樓,暗用秦穆公為愛女弄玉和蕭史建造鳳臺的故事。傳說秦穆公時代,有蕭史善吹簫,能招致孔雀、白鶴,秦穆公女兒弄玉喜愛他,嫁蕭史,教弄玉吹簫,數年,其簫聲引來鳳凰,停在屋上,秦穆公為他們建造了鳳凰臺。事見劉向《列仙傳》。這兩句詩,連用二典,暗示畫面景物乃是仙境,畫中人物乃是仙女。

  次聯“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蔡女,即下蔡(今安徽鳳臺)的美女;燕姬,即燕地(今北京一帶)的美女,《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這兩句是說下蔡的美女在水中移動著錦織的纜繩,唱著菱歌;燕地的美女在樓頭掛起玉色的簾鉤,眺望春景。詩句將麗質嬌美的仕女放在駘蕩的春景中作正面描寫,蔡女、燕姬分承首聯“桃花浦”、 “鳳凰樓”。

  頸聯里的“新妝漏影浮輕扇”句,應“燕姬春望”,是說桃花浦水里浮動著剛剛打扮、手執輕扇的燕姬的倩影。漏影,燕姬的身影在樓臺的縫隙中倒影在水里!耙毙滹h香入淺流”句,應“蔡女菱歌”,是說淺淺的水面上飄散著從蔡女艷麗的衣袖里發出的香氣。這兩句通過水面上“漏影”、“飄香”,從服飾這個側面,烘托出畫中美女的富貴華艷、婉媚冶麗。

  最后二句用二則典故,分寫鳳凰樓頭和桃花浦里美女的情態。“未減行雨荊臺下”,宋玉《高唐賦》說,楚王游于高唐,夢見一位婦女,自稱“巫山之女”,告辭的時候,對楚王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荊臺,即楚地的高陽臺。這句是說畫面上樓頭美女的神情,不亞于高陽臺下行雨的巫山神女。

  “自比凌波洛浦游”,曹植的《洛神賦》描寫洛水女神“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边@句是說畫面水浦里美女的嫵媚,可以與游于洛水中凌波微步的女神媲美。

  本詩借助于對偶、用典等詩歌技巧,僅僅運用描寫手法,表現了畫面上的人和景,別無其他特色,反映我國早期題畫詩的一般水平。初唐時代的繪畫藝術,繼承隋代遺風,細密、精致、臻麗。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鄭法士善于表現貴族生活,畫女子“柔姿綽態,盡幽閑之雅容”。畫景物“金張意氣,玉石豪華,飛觀層樓,間以喬林嘉樹,碧潭素瀨,糅以雜英芳草”,整個畫面“必暖暖然有春臺之思”。從畫的題材內容到畫的氣概意境看,都與上官儀所題詠的畫障中所描寫的景物與人物呈現的豪華富麗氣概相一致。當然,上官儀詩并未明確說明此畫的作者是誰,我們也無法論定上官儀所詠的便是鄭法士畫,不過,由此可以見出當時的為宮廷服務的畫風。上官儀的詩風與這幅畫的風貌甚相契合。整首詩富麗工整,寫浦、寫樓而用“桃花”、 “鳳凰”附麗之,寫纜、寫鉤而用“錦”、 “瓊”修飾之,寫妝而曰“新”,寫袖而曰“冶”,精心修辭,追求字面的工麗華美,完全繼承了齊梁余緒,充分體現出宮廷詩人上官儀詩歌的審美特征。

畫原文,翻譯,賞析10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與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

  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

  “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

  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

  “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

  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

  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襪材當萃于子矣。

  “書尾復寫一詩,其略云:“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

  “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

  世豈有萬尺竹哉?

  “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

  “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

  “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一也。

  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

  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

  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譯文: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里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認識和行動不統一,理解道理和實際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對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但事到臨頭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子由寫了《墨竹賦》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講的道理)卻為養生的人所采納;輪扁,是制造車輪的,可是(他的經驗)卻被讀書人所運用,F在,您在畫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得了他的繪畫方法。

  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并不看重。各地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后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里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拔蚁蚺c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里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了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養老了。“隨著把他所畫的《筼筜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肮o筜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芭c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于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注釋:

 、倜龋耗垩俊

 、隍瑁╰iáo)腹:蟬的肚皮。蛇蚶:蛇腹下的橫鱗。

 、鬯欤和瓿。

 、茆叶。簭N師!肚f子·養生》說:庖丁解牛的技藝高妙,因為他能洞悉牛的骨骼肌理,運刀自如,十九年解了數千只牛,其刀刃還同新磨的一樣,毫無損傷。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介紹后,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⑤輪扁(piān),斫(zhuó)輪者也:《莊子·天道》載: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斫輪,輪扁停下工具,說桓公所讀的書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責問其由。輪扁說:臣斫輪“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卻無法用口傳授給別人。斫:雕斫。

 、蘅V素:供書畫用的白色細絹。

  ⑦墨竹一派:善畫墨竹的人,指蘇軾。

 、嘁m材當萃于子矣:謂求畫的細絹當聚集到你處。

  ⑨鵝溪:在今四川鹽亭縣西北,附近產名絹,稱鵝溪絹,宋人多用以作書畫材料。

 、饣X(tuò)龍:指竹筍。陳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陽。湖州:今浙江吳興,時蘇軾任湖州知州。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建安七年,曹操軍過浚儀,遣使以太牢祀舊友橋玄。祀文說:“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m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蘇軾以此典比喻自己與文與可的.情誼篤厚。

  賞析: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不過是一篇繪畫題記,卻寫出了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作者自己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隨筆揮寫,卻是形散神凝,“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作為一篇繪畫題記,大多要描述畫面的形象,敘說畫家作畫的過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畫經歷,總之,不外以鑒賞、考訂為主要內容。而蘇軾這篇《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卻不是一般的繪畫題記,它實際上是一篇紀念文章,是表現對于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的追懷、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繪畫題記的常規寫法。作者所要追懷、悼念的不是普通的朋友、親戚,而是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況且這追懷、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繪畫而引起的,所以最好的追懷、悼念,就莫過于充分指出和肯定逝者在藝術上的杰出的創造和成就。這篇文章一開始也就從介紹文同對于畫竹的藝術見解落筆。

  文同主張畫竹之前,必須先對于竹子有深入細致的觀察了解,再經過反復的醞釀、構思,心目當中隱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研墨伸紙作畫,手不停揮,一氣呵成,一幅畫竹便創作出來了。這種從生活體驗到藝術創作的過程,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是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的。

  文章劈頭的一段議論,提出十分精彩的畫竹主張。“胸有成竹“的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但議論又不能發揮過多,否則便離開了追懷、悼念逝者的主題。所以下面緊接著指出:“與可之教予如此!包c明被追懷、悼念的《筼筜谷偃竹》的作者文同。是文同這么告訴蘇軾的。蘇軾也是詩人而兼書畫家,他和文同建立了深厚情誼,不只因為是朋友、親戚,也不只因為彼此的政治傾向一致,還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藝術愛好,他們寫文章贈答,用詩歌唱和,而且在畫竹方面屬于同一流派。文同關于畫竹的主張,實際上也是蘇軾的主張。蘇軾曾在《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詩中描寫他在友人家喝酒后作畫的過程,同時還在《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中認為寫詩要像追趕逃犯那樣緊急,迅速把眼前景色描繪下來,略有遲緩,景色一消失,就沒法描畫了。這如同畫竹的“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一樣,必須善于捕捉形象,并且及時加以表現。其實繪畫作詩,原理本來相同,都講求形象的氣韻生動,而不追求外在體貌的形似。我們以前講過,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中也指出繪畫上注重外形相似,這就等于小孩子一般的見識。如果寫詩也這么要求,那么,這個人就一定不懂得詩。畫竹的鉤勒法,“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畫法的主張“胸有成竹“,然后—揮而就,則是力求神似,通過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現出竹子的神態來。

  蘇軾很謙虛,他說這些藝術見解是文同告訴他的。而且,蘇軾還講述了實際是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關系,并且提到一般的認識論原理上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這是上文“胸有成竹“一段議論的補充與深化,也是一位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各方面都有著極深造詣的藝術家的甘苦之言。蘇軾從自己的方面指出由于“不學“而“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那言外之意,還是在肯定文同的藝術理論的同時,進一步肯定其藝術實踐的“操之“甚“熟“,因而得心應手、揮灑如意。文章總是緊扣著追懷、悼念文同這一主旨。所以下面又引用一段旁人贊揚文同的話來加以印證。“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墨竹賦》是蘇轍為文同所畫的墨竹而寫贈文同的一篇賦。賦中以“客“的口吻,舉了兩個古代技藝高超的的事例來說明文同的精于畫墨竹是表觀了他懂得事物發展的普遍法則。在這篇《墨竹賦》中,蘇轍用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來比喻文同,認為文同具有高超的畫竹才能,但畫竹只是作為寄托,他實際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規律的人。蘇軾引用蘇轍這幾句話,是把文同畫竹的得心應手、揮灑如意提到“有道“的高度來認識,而不停留在繪畫技巧本身。不過,蘇軾還指出:“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因為蘇轍不會作畫,所以他只能從一般意義上來評論,而蘇軾自己也是畫家,他除了通過畫竹了解文同是“有道“的人以外,還能掌握文同畫竹的方法。這里,用“并得其法“一句收結了前面關于畫竹的議論。

  文章的第一段,高度評價文同的畫竹主張和畫竹實踐。下面由“并得其法“引出文章的第二段,敘寫作者與文同關于畫竹的書信、詩歌往來的故事,進而高度評價文同的畫品、畫德,并且歸到《筼筜谷偃竹》的題目上來。

  文章的第二段開始說的幾句是說文同對自己的畫竹,開始并不很看重,人有請求,就答應為之作畫。其后四面八方拿著絹綢請求作畫的人腳踩著腳,越來越多,文同便厭煩了,把絹綢投擲在地,說是用來做襪子,表示極端輕視。文人官僚之間把他這件事當作談話的資料。蘇軾通過求畫人的“足相躡于其門“,寫出文同畫竹的為人們所喜愛和貴重,又通過文同把縑素“投諸地而罵“,寫出文同的不肯自居于畫匠,以畫竹作世俗應酬,沽名釣譽。文同不肯輕易為人畫竹,卻同蘇軾開玩笑,要人們去找蘇軾畫竹。這樣一來,做襪子的材料絹綢就集中到蘇軾那里去了。這當然是開玩笑的話,但由此卻可以看出文同與蘇軾之間關系的親密,而且說明了蘇軾對文同的精于畫墨竹確實是“并得其法“的。蘇軾略舉文同信后附詩的兩句,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鵝溪絹,是鵝溪出產的絹綢。鵝溪在四川鹽亭縣,那里出產的絹綢潔白、均勻、細致,很適宜于作畫。掃取,是揮寫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經冬不凋的長長的竹枝。

  這兩句詩體現了文同的墨竹畫法:竹子是一揮而就的,即“掃取“,畫在短短的一段絹綢上,卻具有直節云霄之勢,所謂“萬尺長“。文章至此點山《筼筜谷偃竹》這幅繪畫。兩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之間,為了二百五十匹絹綢的進行討價還價式的調笑,實際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談論著畫竹的藝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與“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其精神實質完全一致,都說明了生活與創作的源與流關系,說明了藝術美不同于自然美,說明了詩人畫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對現實客觀事物所進行的提煉、集中、夸張、渲染!豆o筜谷偃竹》這幅繪畫就是如此,所謂“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因為提到了筼筜谷,自然需要對這個地方作一交代。但蘇軾不是孤立地進行介紹,而是由此又描述了文同的一件趣事、雅事。文同在洋州喜好種植花木,修建園亭,曾就各處景物逐一題詠,寫了《守居園池雜題》詩共三十首。蘇軾也逐一和了詩,這就是《洋州三十詠》,蘇軾詩集作《和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其中第二十四首題為《筼筜谷》,即這里所引的詩,詩中扣著筼筜谷產竹,描寫文同愛山愛竹并喜歡吃竹筍。漢川,即指洋州,因洋州在漢水上游;X,是筍殼。竹子一名龍孫,所以稱竹筍為籜龍。渭,指陜西的渭水!妒酚洝べJ殖列傳》曾記載“渭川千畝竹“,那里的人因而很富有,相當于“干戶侯“。這里借用“渭濱干畝“,來表示洋州盛產竹子。全詩意思是洋州那么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樣遍地都是,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想來是太守清貧貪饞,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里。這也是開玩笑的話,所以文同打開信封讀完這首詩,那時他正和妻子在筼筜谷燒竹筍進晚餐,不由得大笑起來,口中的飯噴了一桌子。這一段簡短的描述,十分形象,生動,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思想性格,也表現了蘇軾同他的親密關系,但更重要的還是突出了文同的品德。作知州而“清貧“,以竹筍為食,是寫其廉潔,攜妻子游山,自備晚炊,是寫其曠放,而“渭濱千畝在胸中“,則又照應前面的“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議論,以詼諧的筆調,通過文同的趣人趣事、雅人雅事,寫出他的畫竹理論主張。

  文章的第二段寫到《筼筜谷偃竹》的題目。下面第三段則以交代文章的寫作緣由作為全篇的結束。文同于元豐元年(1078)十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吳興縣。文同去湖州上任,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病逝于陳州的宛丘驛。這年七月七日、繼文同任湖州知州的蘇軾晾曬書畫,看到了文同送給他的《筼筜谷偃竹》,感傷故舊不禁痛哭失聲。他放下畫卷,便寫下這篇記念文章!拔舨苊系录罉蚬挠小囘^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曹孟德,即曹操。橋公,指橋玄。曹操年輕時,橋玄對他多有鼓勵幫助,后來他們的情誼日益加深,曾約定無論誰死了,活著的人路過墓地而不用雞酒祭奠,那么車過三步就要鬧肚子疼。這不過是說著玩的話,但顯示了二人關系的不同尋常。蘇軾引用這個典故,來說明他在這篇文章中記述當年與文同的“戲笑之言“,也為的顯示他們之間的“親厚無間“,那么,作者對逝者的追懷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現出來了。

畫原文,翻譯,賞析11

  畫

  作者:王維

  朝代:南北朝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注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驚:吃驚,害怕。

  賞析: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里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后,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里面。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后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畫原文,翻譯,賞析12

  書戴嵩畫牛/杜處士好書畫 宋朝 蘇軾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芬惠S,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而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碧幨啃Χ恢。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書戴嵩畫牛/杜處士好書畫》譯文

  四川境內有個姓杜的隱士,愛好書畫,他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畫的《牛》一幅,他特別喜愛,用錦囊盛起來,用玉石作畫軸,經常隨身攜帶著。

  有一天晾曬書畫,一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這畫上畫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時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后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著尾巴斗角,畫錯了啊!”隱士笑了,認為牧童說得對。有句古話說:“耕地應當去問種莊稼的農民,織布應當去問紡紗織布的婢女。”這句話是不可改變的。

  《書戴嵩畫牛/杜處士好書畫》注釋

  杜處士:姓杜的讀書人。

  寶:這里是動詞,珍藏。

  囊:袋子,此處指畫套。用彩錦做裝畫的袋子,用玉石做卷畫的軸子。

  曝:晾、曬。

  搐:抽搐,收縮。

  掉:搖著尾巴。掉,擺動,搖動。

  然:認為xx是對的。

  所寶:所珍藏的畫。

  戴嵩:唐代畫家。

  錦襄玉軸:以玉為軸,用錦囊盛起來。

  拊掌:拍手。

  翹起尾巴。

  《書戴嵩畫牛/杜處士好書畫》簡析

  從杜處士角度的收獲:要謙虛,樂于接受正確意見;

  從戴嵩角度的收獲:做任何事都應該尊重事實,不能想當然;

  從牧童角度的收獲:要注意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章最后引用古語的作用:通過引用手法來加以說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應該先了解各種實際的情況,正如畫牛必須懂得牛的習性。

  畫牛必須懂得牛的習性;做其他事也應該先了解各種實際的情況。即使是名家的創作,也應該以真實的事理為依據。文章告訴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也就是5個字:實踐出真知。

畫原文,翻譯,賞析13

  寒菊/畫菊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翻譯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凜冽北風之中!

  注釋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后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边@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斗艷。鄭接著,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籬旁,意趣無窮。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譜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說法,云: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發,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的題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的深刻內蘊。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边@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后,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并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在南宋文學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昂卧德浔憋L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的重點是托物言志,不在于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征。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創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里,終身不仕,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后所寫。

  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后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并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于表達“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畫原文,翻譯,賞析14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古詩簡介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清代詩人鄭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別名《墨竹圖題詩》。詩中首先描寫一夜在縣衙中所聞之聲,進而聯想到百姓的疾苦,最后抒發詩人將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詩中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流露出詩人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關注之意。

  翻譯/譯文

  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注釋

  1.署:衙門。

  2.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3.中丞:清代將巡撫稱為中丞。

  4.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5.蕭蕭:擬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6.些。汉苄,這里指官職卑微。

  7.吾曹:我們。

  8.一枝一葉:用竹子枝葉來比喻百姓們的各種小事。

  9.關情:牽動情懷。

  創作背景

  該詩是鄭板橋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科舉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包括即是鄭板橋的年伯,他當時任山東布政使,署理巡撫。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板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該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賞析/鑒賞

  該詩是一首題畫詩,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把谬S”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閑,靜臥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詩人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確實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宮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巨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只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的數量之廣,將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說明,然而只要是有關民眾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由題竹始,又終于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為民解憂,是為官者責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照應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詩人從寫竹入手,托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著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

畫原文,翻譯,賞析15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圖題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史,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注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中丞:清代將巡撫稱為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擬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小:很小,這里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情:牽動情懷。

  賞析:

  濰縣:今屬山東省。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銀河,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乾隆年間,曾任山東布政使,署理巡撫,故稱“中丞”。衙齋:官衙中的書齋。些小:指官職卑微。吾曹:我們。關情;關心。

  【鑒賞】

  鄭板橋善畫善書,尤喜畫竹,故而他的題畫詩也大多以頌竹為主題,譬如這一首。

  首句即點明自己的身份,“衙齋”即官邸,“蕭蕭”說明周遭環境優雅,同時也緊扣畫竹的主題。次句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第三句是說自己官職卑微,只是一個小縣吏,然而只要是有關民眾的,事無巨細,都會放在心上。“一枝一葉”表面上看還是詠竹,實際比喻民間疾苦。

  由于此詩是題畫詩,因而詩人從竹入手,托物言志,表達了做好民眾父母官的心聲;又由于畫是送給上司巡撫大人的,故不有幾分勸勉之意。詩歌語言質樸,比喻的手法穿插類同,使全詩具有一種虛實相間的效果,更見意味深長。

【畫原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

畫原文賞析及翻譯05-02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02-01

畫雞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畫雞原文翻譯及賞析04-04

畫雞原文賞析及翻譯04-25

畫鷹原文賞析及翻譯04-23

《畫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5-10

寒菊 / 畫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 亚洲日本无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首页 | 亚洲一区精品国产 |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四色综合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