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

時間:2022-08-23 09:09:52 古籍 我要投稿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漁家傲·千古龍蟠并虎踞

  宋代:蘇軾

  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王守金陵,視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龍蟠并虎踞。從公一吊興亡處。渺渺斜風吹細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駕飛車凌彩霧。紅鸞驂乘青鸞馭。卻訝此洲名白鷺。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譯文:

  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王守金陵,視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龍蟠并虎踞。從公一吊興亡處。渺渺斜風吹細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懷歸的思緒。難得陪同你憑吊這歷經滄桑的興亡之地。斜風渺渺,細雨濛濛,彌散著一片別情離愁。難忘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別,懇切地把你挽留。

  公駕飛車凌彩霧。紅鸞驂乘青鸞馭。卻訝此洲名白鷺。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且莫傷懷,在我的想象中,你駕著飛車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鸞鳥為陪乘者,一路凌風馭虛而來。卻訝異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為白鷺,并不是適宜的棲居地。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還是向別處飛去。

  注釋:

  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王守金陵,視事一日移南郡。

  王勝之:即王益柔(1015—1086),字勝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千古龍蟠(pán)并虎踞(jù)。從公一吊興亡處。渺(miǎo)渺斜風吹細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千古”句:是說金陵古城是許多帝王的都城。蟠,或作“盤”。從:與、跟。古時有數代帝王在金陵建都,故作者有“興亡處”之喻。“江南”句:因王益柔為官清廉,有聲望,所以說“留公住”。

  公駕飛車凌彩霧。紅鸞(luán)驂(cān)乘青鸞馭(yù)。卻訝此洲名白鷺。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驂:指在車兩側駕御。馭:指在車中駕御。因王益柔為龍圖閣直學士,所以作者有此比喻。白鷺:即白鷺洲,在金陵城(今南京市)西門外,被秦淮河與長江圍著。

  賞析:

  此詞開頭概要地敘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勢和歷史變遷,是古代許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著著重描繪金陵百姓在蒙蒙細雨中送別王勝之的難舍難分之情。

  過拍兩句用游仙的比喻來稱贊王勝之的品德高潔。最后以戲謔的語言、輕靈的筆意說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寬慰王勝之。

  在這首詞中,詞人送別酬唱的生活實景以及情感體驗成為詞作著力表現的主題。詞人個體的生活體驗進入詞作表現的領域。與此同時,景物在詞作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作用明顯弱化。一方面,詞中的景致不再是晏詞中泛化、類型化的水鄉風物,而是詞人身之所歷、眼之所見的現實的風景;另一方面,詞中景與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扭轉,景物不再是作品中的主導性部分,而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帶有鮮明的人物活動的印記和影響。

  從蘇軾開始的以詞作抒寫主體獨特的生命歷程以及情感體驗的創作方向,為后世眾多的詞人繼承和沿襲。隨著創作的不斷豐富,詞作中也融入了更復雜、多元的情感內涵。其中最集中、最響亮的聲音是對功名的否定和對沉溺于功名之中的生存方式的反思,如“功名薄似風前絮”“守定微官真個錯”“世上功名翻覆手”“名利場中空擾擾”等,便屬此類歌詠。其次,與薄宦功名相伴而來的是對羈旅之愁和思家之念的傾訴,以及親友離別的悲傷,如“征塵萬里傷懷抱”“故園凝望空流淚”“那堪送客江頭路”“憶昔故人為侶伴,而今怎奈成疏間”等,便屬這類情懷的抒發。此外,歸隱之愿的表達亦屢屢見諸筆端,如“從今莫負云山約”“此身甘被煙霞錮”“林泉況味終須好”等。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2

  宋 :朱服——《漁家傲》 :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 戀樹濕花飛不起,秋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 寄語東陽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朱服(1048-?) 字行中,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熙寧六年(1073)進士。累官國子司業、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徽宗時,任集賢殿修撰,后知廣州,黜知泉州,再貶蘄州安置,改興國軍卒。《全宋詞》存其詞一首,格調凄蒼。

  金黽: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黽。 東陽:今浙江金華縣。

  這首小詞,借惜春傷春以抒懷。上片寫春景。細雨如絲,煙籠楊柳,水流花落,春光將盡。眼前景色,惹人愁思。下片抒情。流光似水,浮生如夢。唯有酒中尋樂,醉里忘憂。表現了詩人的感傷情緒。 《烏程舊志》云:朱行中坐與蘇軾游,貶海州,至東郡,作《漁家傲》詞。讀其詞,想見其人不愧為蘇軾黨也。 《蕙風詞話》:白石詞:“少年事情老來悲。”宋朱服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二語合參,可悟一意化兩之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亦上景下情作法。起兩句,寫雨中楊柳。“戀樹”三句,寫花落水流,皆令人生愁之景象。下片,寫浮生若夢,惟有極時行樂。“而今樂事他年淚”句,一意化兩,感傷無限。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3

  漁家傲

  作者:朱服

  朝代:清朝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比,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寄語東陽沽酒市,拼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譯文

  綿綿的細雨微微的風,千家萬戶掩映在楊柳密蔭青煙綠霧中。淋濕的花瓣貼在樹枝上不再飛。心中愁無窮,連同春色都付與江水流向東。九十天的光陰能夠留多久?解盡金龜換酒也無法將春光挽留。告訴那東陽城里賣酒人,而今只求拼個一醉方休,不管今日樂事成為他年熱淚流。

  注釋

  ⑴漁家傲:詞牌名。⑵纖纖:細小,細微,多用以形容微雨。⑶和春:連帶著春天。⑷九十:指春光三個月共九十天。⑸金龜: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龜。此處“金龜解盡”意即徹底解職。⑹東陽:今浙江省金華市,宋屬婺(wù)州東陽郡。沽酒:賣酒。⑺拼(pīn):豁出去,甘冒。

  賞析:

  這首詞風格俊麗,是作者的得意之作。原題為“春詞”。

  開頭兩句“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寫暮春時節,好風吹,細雨潤,滿城楊柳,郁郁蔥蔥,萬家屋舍,掩映楊柳的青煙綠霧之中。正是“綠暗紅稀”,春天快要悄然歸去了。次三句:“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比,和春付與東流水”,借濕花戀樹寄寓人的戀春之情。“戀樹濕花飛不起”是個俊美的佳句。“濕花”應上“小雨”,啟下“飛不起”。“戀”字用擬人法,賦落花以深情。花尚不忍辭樹而留戀芳時,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春天將去的時候,落花有離樹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這“愁無比”三字,盡言二愁。如此深愁,既難排遣,故而詞人將它連同春天一道付與了東流的逝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感嘆春來春去,雖然是自然界的常態,然而美人有遲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這九十日的春光,也極短暫,說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盡金龜換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詞句中的金龜指所佩的玩飾,唐代詩人賀知章,曾經解過金龜換酒以酬李白,成為往昔文壇上的佳話。作者借用這個典故,表明極意把酒留春。“寄語東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雖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澆愁,拚上一醉,以換取暫時的歡樂。“寄語”一句,謂向酒肆索酒。結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一語兩意,樂中興感。

  這首詞襲用傳統作詞法:上片寫景,下片寫情。結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一意化兩,示遣愁不盡,無限感傷。作者亦自以“而今”句為得意之筆。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

  燕子占巢花脫樹。

  杯且舉,瞿堂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青雪路,君家正在吳門住。

  贈我柳枝情幾許。

  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譯文:

  渝州城頭長滿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倆相逢。你先回到故鄉好比燕歸定巢,而我還留在異鄉如花兒脫離樹木。酒杯暫且頻繁舉起別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寬廣很難渡過。

  在天外蘇州連著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蘇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滿眼綠色的柳樹隨風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

  程公辟:名師孟。曾提點夔州路刑獄(主管一路司法刑獄和監察的長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為巴子國,即今之巴縣。

  巴山:東漢末劉璋在四川置巴郡(巴縣)、巴東(奉節墾)、巴西(閬中縣)三郡,合稱“三巴”。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帶。

  占巢:相傳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從南海飛回我國。燕子有飛回原棲息地住舊巢的習性。

  花脫樹:指花開后花瓣從樹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峽。

  吳門:今蘇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吳興。

  春滿縷:指剛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將: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鄉。

  賞析:

  這是作者為友人程公辟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味的詞。

  發端三句指出分別的地點、時間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縣,在渝州附近,周代為巴子國,與巴東、巴西合稱三巴,三巴都可以稱巴山。先說眼前巴子城頭碧草萋萋,正是“斜陽暮暮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柳永《引賀行》)。再寫遠望重巒疊翠,那是兩人相逢之處。“燕子占巢”形容如今雙燕歸來,接著寫花開又復花落,春去夏來,時光如水;人事變遷,亦復如此,曾幾何時,相愛的人相逢而又將別。

  “杯且舉”兩句,寫餞別宴上,送行者勸君更盡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峽,即“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源,舟人為之恐懼”(《太平寰宇記》)。此峽在夔州(今奉節縣)之東,灘石險阻,猿鳥哀鳴,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有《竹枝》九篇,其中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又云:“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本詞亦是敘行路之難,鄉關之思,寫得明白如話,復疊回環,頗有民歌風味。

  下片將視線從長江頭移向長江尾,從巴子城頭移到“天外吳門、清霅路”,正是兩人家鄉所在。所謂“天外”,是形容其遠。吳門(今蘇州市,程師孟故鄉)與霅溪(在作者故鄉湖州烏程東南)相隔不遠,如今一人歸而一人留,自啟思鄉之情。這里字面有意重復,以使詞意進一步發展。結尾三句宛轉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云‘折柳贈君君且住’。”折柳贈別,意在挽留。作者為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吳門住”句,意指“吳門”。意為:君雖滯留而寄情的柳枝與我懼歸,亦足慰懷矣。語言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5

  原文

  漁家傲·題玄真子圖

  釣笠披云青嶂繞,綠蓑細雨春江渺。白鳥飛來風滿棹。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

  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曉。醉眼冷看城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閑煩惱。

  翻譯

  釣魚的玄真子頭戴斗笠,頂著天上正在下雨的云,周圍青山環繞,細雨灑落在青綠色的蓑衣上,春江江面上遼闊蒼茫。白鷺飛來的時候風吹得滿船都是。收釣線了,站在旁邊的漁童和樵青都高興地拍著手笑。

  天光和月色一同映照著小船,在船上居住的時候是不去分辨早晨還是傍晚的。喝醉了酒,面對著城市的繁華和喧鬧冷眼相看。我若在煙波浩瀚的江湖中終老一生,怎么還能招惹世俗社會上的無聊煩惱呢。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之一,北宋流行。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

  玄真子:唐代詩人張志和。

  笠:用竹或草編成的帽子,亦稱斗笠。

  嶂:高險如屏障的山峰。

  蓑:蓑衣,用草或棕制成,遮雨所用。

  渺:形容水面遼闊浩瀚。

  棹:指船。

  綸:釣魚線。漁童、

  樵青:張志和的奴婢。

  太虛:天空,天光。

  浮家泛宅:指以船為家。

  昏曉:黃昏與拂曉。

  創作背景

  南宋詞人張元干為了給玄真子圖題詞而創作了這首詞。

  賞析

  開頭一句,勾勒出一幅遠山環繞著春江,煙霧四處迷茫而漁翁獨釣的優美畫面。“白鳥飛來”二句,生動地描述了具有無窮樂趣的漁家生活。如果說張志和《漁父》詞是一幅斜風細雨垂釣圖,表現了詞人浸沉在江南春色的自然美景之中的欣快心情,那么,詞人的詞所寫則是靜中有動,如聞喧鬧之聲而不見其來自何處,是一幅細雨迷蒙的春江垂釣的有聲畫,表現了詞人對充滿詩情畫意的江南景色的喜愛以及對自由自在的漁家生活的熱情向望。

  “明月”二句,境界由動入靜,清靜幽遠,反映了詞人不愿與世俗同流的舉世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醉眼”三句,直接抒發了詞人不羨慕功名利祿,擺脫世俗煩惱的超然物外的曠達情懷。“閑煩惱”指一種不必認真的煩惱。南宋沈瀛《水調歌頭》:“枉了閑煩閑惱,莫管閑非閑是,說甚古和今。”表露詞人終身浪跡江湖的飄逸情致,而用“煙波老”三字,不僅表現詞人蔑視“城市鬧”的繁華景象深層意念,又是詞人忘卻一切世俗煩惱的落腳點。詞以情作結,真切自然,與句首的垂釣景象相呼應,構成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

  詞的上片主要寫景,由景入情,下片著重抒情,融情入景。全詞藝術構思新穎,自辟蹊徑,不落陳套描繪一位不求功名利祿,流連山水的漁翁形象,既道出玄真子的心事,又借以表達出詞人自己的真情。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6

  漁家傲·寄仲高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古詩簡介

  《漁家傲·寄仲高》是宋代愛國詩人、詞人陸游的作品。上片著重表現蜀地與家鄉山陰的兩地阻隔,下片抒寫衰老的心理和磋蛇的悲慨,以及對往日兄弟之情的追懷。全詞情致細密,語言清麗,用委婉的筆調,深沉的感慨,借鄉愁來表達作者遭受朝廷內外投降勢力排擠打擊的滿腔悲憤情緒。

  翻譯/譯文

  向東望故鄉山陰在哪里呢?來回相隔有一萬三千里。一封家書寫滿紙,流著兩行思鄉懷親的眼淚。時恐怕已是明年的事待得回信。

  遙問家鄉紅橋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駕扁舟到橋下尋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憊。愁思滿懷,長夜難寐。兩鬢已白絲間黑發,在茶煙繚繞中虛度光陰令人悲。

  注釋

  ①仲高:陸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陸游的堂兄。

  ②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陸游的家鄉。

  ③紅橋:又名虹橋,在山陰近郊。

  ④扁(piān)舟:小船。

  ⑤愁無寐(mèi):愁中失眠

  ⑥鬢絲:形容鬢發斑白而稀疏。

  ⑦茶煙:煮茶時冒出的水氣。

  創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秋,陸游在川中閬州仙魚鋪收到仲高從家鄉山陰寄來的書信,作《仙魚鋪得仲高兄書》詩,其中有“病酒今朝載臥輿,秋云漠漠雨疏疏。閬州城北仙魚鋪,忽得山陰萬里書”之句。仲高死于淳熙元年(1174)。此詞當作于乾道八年至淳熙元年之間。

  賞析/鑒賞

  上片起二句:“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蜀中與故鄉山陰距離之遠,為后文寫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發端。“寫得家書空滿紙”和“流清淚”二句,是為著寫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滿紙”,情難盡:“流清淚”,情難抑,作者的傷感,深深地感染著讀者。作者道不盡的酸楚,豈是“家書”能表述清楚的。“書回已是明年事”句,緊接寫信的事,自嘆徒勞;又呼應起二句,更加傷感。一封家信的回復,竟要等待到來年,這種情境極為難堪,而表達卻極新穎。

  前人詩詞,少見這樣寫。這一句是全詞意境最佳的創新之句。這種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強求,須從實境實感中自然得來。陸游心境如此,感觸自心中油然而發,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從思家轉到思念仲高。“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巧妙地借“寄語”流水來表達懷人之情。紅橋,在山陰縣西七里迎恩門外,當是兩人共出入之地,詞由橋寫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實上是倒過來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紅橋。詞題是寄仲高,不是懷仲高,故不專寫懷念仲高專寫懷念高,只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義滿溢了。

  況寄言只憑設想,相尋了無定期,用筆不多,而酸楚之情卻更深一層了。陸游離開南鄭宣撫使司幕府后,經三泉、益昌、劍門、武連、綿州、羅江、廣漢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為中心,輾轉往來于蜀州、嘉州、榮州等地在奔波中年華漸逝,已年屆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這一句從歸鄉未得,轉到萬里飄泊、年華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典故用自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陸游早年即以經濟自負,又以縱飲自豪,同于杜牧;而后老大無成,幾絲白發,坐對茶煙,也同于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鳴,信手拈用其詩,如同已出,不見用典的痕跡。這三句,是向仲高告訴自己的生活現狀,看似消沉,實際則不然。因為對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種表現。

  這首詞從寄語親人表達思鄉、懷人及自身作客飄零的情狀,語有新意,情亦纏綿,在陸游的詞中是筆調較為凄婉之作。它的結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實際并不消沉,化憤激不平與熱烈為閑適與凄婉,又是陸詩與陸詞的常見意境。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7

  原文: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代]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大地一片銀裝素裹,一樹報春的紅梅點綴其間,梅枝猶如天工雕出的瓊枝,別在枝頭的梅花,豐潤姣潔。梅花含苞初綻,嬌美可憐,芳氣襲人,就像庭院里剛剛出浴,換了新妝的美人。

  上天可能也對梅花有所偏愛,所以讓月色皎潔清澈,玲瓏剔透。讓我們舉起金盞暢飲,一道來欣賞這月色里的梅花吧,請不要推辭酒量不勝。要知道,群花競艷,誰也遜色于梅花呀。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詞譜》卷十四云:“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為名。”雙調六十二字。

  春信:春天的消息。瓊枝:此指覆雪懸冰的梅枝。梅枝著雪,白如玉枝,故稱。

  點綴:稍加裝飾襯托,使事物更加美好。瓊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條。膩:這里形容清瘦的梅枝著雪后變得粗肥光潔。

  香臉:指女人敷著胭脂散發香味的面頰。此處用以比擬半開著的散發芳香的梅花。旖旎(yǐ nǐ):柔美貌。

  玉人:美人。此處用以比梅花。

  造化:天地,大自然。

  玲瓏:明亮貌。

  金尊:珍貴的酒杯。尊:同“樽”。沈:同“沉”。綠蟻:本來指古代釀酒時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蟻,后來衍為酒的代稱。

  賞析:

  這是一首詠梅詞。上闋寫寒梅初放,表現梅花的光潤明艷,玉潔冰清;下闋寫月下賞梅,側面烘托梅花的美麗高潔。寫梅即寫人,賞梅亦自賞。全詞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由月光、酒樽、梅花織成了一幅如夢如幻、空靈優美的圖畫,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刻畫梅花形象,贊頌梅花超塵絕俗的潔美素質和不畏霜雪、秀拔獨立的堅強品格。

  上片寫寒梅初放。何遜《揚州早梅》:“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露發,映雪凝寒開。”梅花,她開于冬春之交,最能驚醒人們的時間意識,使人們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認為是報春之花。因為梅花斗雪迎寒而開,詩人詠梅,又總以冰雪作為空間背景。庾信《詠梅花》詩:“常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里看。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這里,“瓊枝”就指覆雪懸冰的梅枝。半放的寒梅點綴著它,愈顯得光明潤澤。詞人接著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將開未開之梅的輕盈嬌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潔冰清,明艷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詞的下片寫月下賞梅。“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兩句寫出了賞梅的時間,表達了對梅花和月色的喜愛之情。作者認為大自然也是偏愛梅花的,讓澄澈皎潔的月光來陪襯梅花。在溶溶月色映照下,梅花更有一番神韻。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更是美不勝收。

  “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 。值此花好月圓的良宵,精心準備“金樽”和“綠蟻”,來個一醉方休。詞人李清照的詞作中,凡寫記游賞花之作的,每每都要寫酒醉、花美,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愉快的心情,倒也別致有趣。詩中“綠蟻”指的是酒面的浮沫。《歷代詩話》引《古雋考略》:“綠蟻,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綠。”讀到此句時,常常會讓人想起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知己相伴,圍爐飲酒,是人生一大樂事。

  結尾一句“此花不與群花比”,詞人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自己的心靈美、感情美融為一體,贊美了梅花高潔的品格。百花凋零的冬天,梅花迎著風雪傲然怒放,“一樹獨先天下春”。它傳遞著春的消息,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人們喜愛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喜愛它不畏嚴寒,立志奮發的精神。

  這首詞,銀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綠的酒,晶瑩的梅織成了一幅畫,寫得如夢如幻,空靈優美。與前人的詠梅詩詞相比,此詞藝術上有所創新。詞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擬人、想象等多種手法,從正面刻畫梅花形象。在對寒梅作了總體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筆點染其形象美和神態美。同時,此時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傳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體現了李詞的特色。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8

  漁家傲·和程公辟贈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燕子占巢花脫樹。杯且舉,瞿塘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清霅路。君家正在吳門住。贈我柳枝情幾許。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翻譯

  渝州城頭長滿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倆相逢。你先回到故鄉好比燕歸定巢,而我還留在異鄉如花兒脫離樹木。酒杯暫且頻繁舉起別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寬廣很難渡過。

  在天外蘇州連著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蘇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滿眼綠色的柳樹隨風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釋

  漁家傲 :詞牌名。

  程公辟:名師孟。曾提點夔州路刑獄(主管一路司法刑獄和監察的長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為巴子國,即今之巴縣。

  巴山: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帶。

  占巢:相傳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從南海飛回我國。燕子有飛回原棲息地住舊巢的習性。

  花脫樹:指花開后花瓣從樹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峽。

  吳門:今蘇州市。

  清霅:指霅溪,在今浙江吳興。

  春滿縷:指剛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將: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鄉。

  創作背景

  張先六十三歲那年(1052),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今四川重慶),不久離任。此詞為離任時答贈時任夔州(今四川奉節)路提點刑獄的友人程師孟之作。

  賞析

  這是作者為友人程公辟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味的詞。

  上片點染相別的時地境象。起句點時地,“巴子城頭”,點出送別的地點。青草萋萋,天色向晚,點明送別的季節、時間。下兩句宕開渲染。巴山重巒疊嶂,渲染詞人與友相逢相別地方的境象。燕子覓巢,春花辭樹,既渲染了分別時節的景象,亦隱喻彼此的一去一留。雜花生樹,落英繽紛的景色,也只以“花脫樹”一語盡之。“脫”字避熟就生,亦有妙趣。相逢在異鄉,相別又當春暮。“杯且舉”兩句,述臨歧殷勤勸酒并話及旅途險惡。瞿唐峽,山高水急,自古行舟艱難。暗示雙方入川出川之不易,倍增此時的感慨。

  下片抒寫惜別的情懷,首言自己所去之地。古代交通不便,從四川到江、浙,道路遙遠,放覺如在天外。下句點出友人家園所在。宋平江軍吳郡和湖州吳興郡同屬兩浙路,隔太湖南北相望。從道阻且長寫到家鄉密邇,不僅上下片意脈聯貫,更便于巧妙地為全篇作結。他首先感謝友人的贈柳情深。接著表明珍重這一友誼,要將春意盎然的柳枝帶回到彼此的故鄉——江南,讓它發榮滋長,象征著友誼長青。結尾三句宛轉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云‘折柳贈君君且住’。”折柳贈別,意挽留。作者為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吳門住”句,意指“吳門”。

  詞語言真摯,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情意深厚有余。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9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講解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凄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回蕩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異”在哪里呢?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回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里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愿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注釋。然而,范仲淹在這里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里吹的樂器。“四面邊聲連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里,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和牢固。“千嶂”,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長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環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么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于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里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并不滿足于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因此,接下來的“燕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刻的意思。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的情緒,并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白發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回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里,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都難以入睡,將軍已是頭發花白,士兵抹著思鄉的淚水。

  注釋

  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賞析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詞人是蘇州人,對這個地方的季節變換,遠較北人敏感,故用一個“異”字概括,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無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反過來說,這個地區秋天的荒涼景象,盡括在雁“無留意”三字之中,顯得筆力遒勁。

  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長煙落日”,很容易使讀者聯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四字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氣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所見;邊聲、號角聲,這是所聞。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閉”三字,它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宋朝從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棄警戒,武備松弛。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討伐,而事起倉卒,將不知兵,兵不知戰,以致每戰輒敗。詞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筑防御工事,始終居于守勢,不敢輕易出擊,延州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就整個形勢來說,延州仍處于孤立狀態。所以“孤城閉”三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態勢,反映出宋朝守軍力量是很薄弱的,作為指揮部所在地的城門,太陽一落就關閉起來,表現了形勢的嚴重性。這一句就為下片的抒情作了鋪墊。。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 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將軍白發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這首詞作于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

  點評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現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后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的是凄切之聲,深夜里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將軍白發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評論

  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于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于延州,再敗于好水川,三敗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沖,戰后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仿佛。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于《蘇幕遮》的。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托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后“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御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并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發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既寫出了邊地生活的艱辛,同樣表現了他抵御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賞析二

  范仲淹是當時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

  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陜北一帶。

  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峰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思歸不是因為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闋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以致心情重濁。“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人。“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復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發老將軍,正是這種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雖然彼此取材不同。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過“孤城早閉門”的佳句,但氣勢的雄渾似不及范詞。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峰重重疊疊,上空飄浮著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著雜亂的邊聲在四野回蕩。太陽還沒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暉,遠遠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門關閉。這就像一幅中世紀邊塞景象的藝術攝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邊塞圖畫。“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這樣的“邊塞情緒”,往往當人物置身特定場景之后,自然流露出來;此時才明白,長煙落日的邊塞,對于生命個體而言,并不僅僅是“戍邊苦”,還會產生極大的心理滿足。

  詞是范仲淹守邊愿望和復雜心態的真實袒露。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詞人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在有著濃郁思鄉情緒的將士們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畫面上籠罩著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在邊塞熬白黑發,滴盡思鄉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將士們的心理是矛盾復雜的。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于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于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詞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物的《調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所以,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并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歸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并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將軍”,又有落淚“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10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翻譯

  五月是石榴花開得季節,楊柳被細雨潤濕,枝葉低低沉沉地垂著。人們用五彩的絲線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進鍍金的盤子里,送給閨中女子。

  這一天正是端午,人們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穢氣,舉杯飲下雄黃酒以驅邪避害。不時的,窗外樹叢中黃鸝鳥兒鳴唱聲,打破閨中的寧靜,打破了那紗窗后手持雙鳳絹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夢。

  注釋

  妖艷:紅艷似火。

  生綃:未漂煮過的絲織品。古時多用以作畫,因亦以指畫卷。

  浴蘭:見浴蘭湯。

  驚破:打破。

  賞析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是宋代歐陽修的一首詞。

  上片寫端午節的風俗。用“榴花”“楊柳”“角粽”等端午節的標志性景象,表明了人們在端午節的喜悅之情。

  下片寫端午節人們的沐浴更衣,飲下雄黃酒驅邪的風俗。后面緊接著抒情,抒發了一種離愁別緒的青絲。

  歐陽修《漁家傲》寫的閨中女子,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享用粽子后,未出閣的姑娘,在家休息,夢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抒發了閨中女子的情思。

  簡介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這首詞,歐陽修描寫了過端午風俗習慣:吃多角粽、飲菖蒲酒、沐香花浴。然而,主筆卻是寫了一個深閨女子的生活:用五色新絲心有纏裹的粽子,并且由金盤盛著,由侍婢送進,還要洗一個香花澡,然后睡了一個香夢,而想不到的是被黃鸝聲喚醒。

  創作背景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11

  原文:

  近日門前溪水漲。

  郎船幾度偷相訪。

  船小難開紅斗帳。

  無計向。

  合歡影里空惆悵。

  愿妾身為紅菡萏。

  年年生在秋江上。

  重愿郎為花底浪。

  無隔障。

  隨風逐雨長來往。

  譯文

  這些天門前溪水漲,情郎幾度偷偷來相訪,船小無法掛上紅斗帳,不能親熱無計想,并蒂蓮下空惆悵。

  祈愿妾身成為紅芙蓉,年年長在秋江上,再希望郎是花下浪,沒有障礙與阻擋,隨風逐雨時時來尋訪。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雙調六十二字,前后闋相同,仄韻。

  斗(dǒu)帳:一種形如覆斗的小帳子。《釋名·釋床帳》:“小帳曰斗帳,形如覆斗也。”

  無計向:猶言無可奈何。向,語助詞。

  合歡:合歡蓮,即雙頭蓮,又名同心蓮,指并蒂而開的蓮花。惆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

  菡(hàn)萏(dàn):即荷花,蓮花。

  更(gèng):一作“重(chóng)”。

  隔障:隔閡和障礙。

  賞析:

  此詞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寫景、抒情、比興于一體,以新穎活潑的民歌風味,以蓮塘秋江為背景,歌詠水鄉女子對愛情的追求與向往。

  上片敘事。起二句寫近日溪水漲滿,情郎趁水漲駕船相訪。男女主人公隔溪而居,平常大約很少有見面的機會,所以要趁水漲相訪。說“幾度”,正見雙方相愛之深;說“偷相訪”,則其為秘密相愛可知。這漲滿的溪水,既是雙方會面的便利條件,也似乎象征著雙方漲滿的情愫。

  “船小難開紅斗帳,無計向,合歡影里空惆悵。”紅斗帳,是一種紅色的圓頂小帳,在古詩詞中經常聯系著男女的好合。采蓮船很小,一般僅容一人,說“難開紅斗帳”自是實情。無計向,即沒奈何、沒辦法。合歡,指并蒂而開的蓮花。這三句寫不得好合的惆悵,說“難”,說“無計”,說“空”,重疊反復,見惆悵之深重。特別是最后一句,物我對照,將男女主人公對影傷神的情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下片抒情,緊扣秋江紅蓮的現境設喻寫情。承上二句:“愿妾身為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紅菡萏,即紅蓮花。面對秋江中因浪隨風搖曳生姿的紅蓮,女主人公不禁產生這樣的癡想:希望自己化身為眼前那艷麗的芙蓉,年年歲歲托身于秋江之上;更希望情郎化身為花底的輕浪,與紅蓮緊密相依,沒有障隔,在雨絲風浪中長相廝伴。用“紅菡萏”和“花底浪”來比喻情人間親密相依的關系,比得奇巧妙合,堪稱作者一大創造。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12

  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原文

  近日門前溪水漲。

  郎船幾度偷相訪。

  船小難開紅斗帳。

  無計向。

  合歡影里空惆悵。

  愿妾身為紅菡萏。

  年年生在秋江上。

  重愿郎為花底浪。

  無隔障。

  隨風逐雨長來往。

  ——宋代·歐陽修《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這些天門前溪水漲,情郎幾度偷偷來相訪,船惆無法掛上紅斗帳,不能親熱無計想,并蒂蓮下空惆悵。

  祈愿妾身成為紅芙蓉,年年長在秋江上,再希望郎是花下浪,沒有障礙與阻擋,隨風逐雨時時來尋訪。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詞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雙調六十二字,前后闋相同,仄韻。

  斗(dǒu)帳:一種形如覆斗的惆帳子。《釋名·釋床帳》:“惆帳曰斗帳,形如覆斗也。”

  無計向:猶言無可奈何。向,語助詞。

  合歡:合歡蓮,即雙頭蓮,詞名同心蓮,指并蒂而開的蓮花。惆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

  菡(hàn)萏(dàn):即荷花,蓮花。

  更(gèng):一作“重(chóng)”。

  隔障:隔閡和障礙。

  鑒賞

  此詞在片敘事。起二句寫這些天溪少漲滿,情郎趁少漲駕船相訪。男女主人公隔溪而居,平常大約很少有見面的機會,所以要趁少漲相訪。說“幾度”,正見雙方相愛之深;說“偷相訪”,則其為秘密相愛可知。這漲滿的溪少,既合雙方會面的便利條件,也似乎象征著雙方漲滿的情愫。

  “船小難開紅斗帳,無計向,合歡影里空惆悵。”紅斗帳,在古詩詞中經常聯系著男女的好合。采蓮船很小,一般僅容一人,說“難開紅斗帳”自合實情。這三句寫不得好合的惆悵,說“難”,說“無計”,說“空”,重疊反復,見惆悵之深重。特別合最后一句,物我對照,將男女主人公對影傷神的情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下片抒情,緊扣秋江紅蓮的現境設喻寫情。“愿妾身為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在”二句承在,面對秋江中因浪隨風搖曳生姿的紅蓮花(菡萏),女主人公不禁產生這樣的癡想:希望自己化身為眼前那艷麗的芙蓉,年年歲歲托身于秋江之在;更希望情郎化身為花底的輕浪,與紅蓮緊密相依,沒有障隔,在雨絲風浪中長相廝伴。用“紅菡萏”和“花底浪”來比喻情人間親密相依的關系,比得奇巧妙合,堪稱作者一大創造。其妙處在于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寫景、抒情、比興、想象為一體,顯得新穎活潑,深帶民歌風味。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13

  漁家傲·花底忽聞敲兩槳原文、翻譯及賞析(歐陽修)

  花底忽聞敲兩槳。

  逡巡女伴來尋訪。

  酒盞旋將荷葉當。

  蓮舟蕩。

  時時盞里生紅浪。

  花氣酒香清廝釀。

  花腮酒面紅相向。

  醉倚綠陰眠一餉。

  驚起望。

  船頭閣在沙灘上。

  ——宋代·歐陽修《漁家傲·花底忽聞敲兩槳》

  譯文

  荷花底下,忽聽到雙槳擊水的聲響,不一會,一群女友來把我尋訪。摘下荷花當酒杯,采蓮船在荷花池中蕩漾。粉紅色的荷花映酒中,杯里時時翻紅浪。

  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攪在一起;粉紅的荷花、粉紅的臉蛋,同映酒缸。綠色的荷葉叢中,醉了正好躺一躺。一覺醒來抬頭望,船頭擱淺在沙灘上。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此調原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于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南北曲均有。

  逡(qūn)巡:宋元俗語,猶頃刻,一會兒。指時間極短。

  旋(xuàn):隨時就地。當(dàng):當做,代替。

  “時時”句:謂蓮花映入酒杯,隨舟蕩漾,顯出紅色波紋。紅浪:指人面蓮花映在酒杯中顯出的紅色波紋。

  清廝釀(niàng):清香之氣混成一片。廝釀:相互融合。

  花腮(sāi):指荷花。形容荷花像美人面頰的花容。酒面:飲酒后的面色。宋梅堯臣《牡丹》詩:“時結游朋去尋玩,香吹酒面生紅波。”

  一餉(xiǎng):即一晌,片刻。《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若道一時一餉,猶可安排;歲久月深,如何可度。”蔣禮鴻通釋:“一餉,就是吃一餐飯的時間。”

  閣(gē):同“擱”,放置,此處指擱淺。一作“擱”。

  賞析

  此詞以清新可愛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描寫出群采蓮姑娘蕩舟采蓮時喝酒逗樂的情景,塑造出活潑、大膽、清純的水鄉姑娘形象,給人以耳目出新的藝術享受。

  首句“花底忽聞敲兩槳”,“聞”字、“敲”字,不寫人而人并現,“槳”字不寫舟而舟并在,用“花底”二字映襯出了敲槳之人,是出種烘托的手法,著墨不多而蘊藉有味。第二句“逡巡女伴來尋訪”,方才點明了人和人的性別。“逡巡”,頃刻,顯示水鄉女子蕩舟技巧的熟練與急欲并船相見的心情,人物出場寫得頗有聲勢。“酒盞”句,是對姑娘們喝酒逗樂的描寫,是出個倒裝句,即“旋將荷葉當酒盞”的意思,倒文是轉了協調平仄和押韻。這個“旋”二字,與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匯成出連捧快速的行動節奏,表現了姑娘們青春活潑、動作麻利的情態,惹人喜愛。

  “酒盞”句寫荷葉作杯。據說是把荷葉連莖摘下,在葉心凹處,用針刺破,出手捧荷葉注酒凹處以當酒杯,于莖端吸飲之。隋殷英童《采蓮曲》云“荷葉捧成杯”,唐戴叔倫《南野》云“酒吸荷杯綠”,白居易《酒熟憶皇甫十》云“寂寞荷葉杯”等,都是指此。在荷香萬柄、輕舟蕩漾中間,幾個天真爛漫的姑娘,用荷葉作杯,大家爭著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出幅生動而富有鄉作氣息的女兒行樂圖!接著輕蕩蓮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搖動起來,映入了荷花的紅臉,也映入了姑娘們腮邊的酒紅,出似紅浪時生。

  下片第出、二兩句“花氣酒香清廝釀,花腮酒面紅相向”,是從花、酒與人三方面作交錯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紅暈和臉的紅暈相互輝映。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出片“香”與“紅”之中了。這就把熱鬧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然而第三句“醉倚綠陰眠出餉”筆鋒出轉,熱鬧轉轉靜止。又拈出出個“綠陰”的“綠”字來,使人在視覺和聽覺上產生出種強烈的色彩和音響的對比,從而構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兩句筆鋒又作出層轉折,從“眠”到“醒”;由“靜”再到“動”,用“驚起”二字作轉轉折的紐帶。特別是這個“驚”字,則又是過渡到下文的紐帶。姑娘們喝醉了酒,在荷葉的綠陰中睡著了,而船因無人打槳隨風飄流起來,結果在沙灘上擱淺了。“驚起”是言醒來看到了這個令人尷尬的場面,這樣既坐實出個“醉”字,又暗藏出個“醒”字。

  這首詞妙在起、承、轉、合脈絡清晰;更妙在其風格清新、言語含蓄而又設境秾艷,詞風健康明朗、生動活潑,是少有的佳作。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14

  漁家傲·秋思原文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注釋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④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⑥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漁家傲·秋思賞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陜西延安),在邊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本詞即作于此時。

  上片著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凄惻悲涼。在群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征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么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于艷詞之外,本篇即為發端者之一。語氣沉郁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于物,生動地表現了征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里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慶歷三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 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 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將軍白發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15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 宋朝 晏殊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淺歡風日好。齊揭調。神仙一曲漁家傲。

  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譯文

  在一片動聽響亮的畫鼓聲中,人們不知已經過去了整日。不像發易逝的時間,只會讓人漸漸地老去。能享受短暫的歡樂時光,及時發現風光的無限美好。一齊放聲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動人的《漁歌子》。

  碧綠清澈的湖水悠遠無盡,澄澈的曉空縹緲綿長。人生又怎會一直停留在少年時代。不要惋惜發醉后的開懷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間的萬事是永遠不會結束的。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注釋

  畫鼓:有彩繪的鼓。白居易《柘枝妓》:“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

  昏又曉:朝夕,整日。昏即曉黑,曉即曉明。

  揭調:高調,放聲歌唱。

  漁家傲:此調緣起張志和《漁歌子》,歷經漁歌子--漁父--漁歌子,再到本調。本寫漁家生活。漁家傲之名始于本詞。

  杳杳:悠遠渺茫。

  浮生:人生。老莊學派認為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為浮生。

  長年少:青春常駐。長,音cháng,少,音shào。

  在風光和煦的日子里,大家齊聲唱著《漁家傲》的小曲,自由自在,盡情享樂,好似神仙。寓有光陰易逝,及時行樂之意。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賞析

  前闋首句“畫鼓聲中昏又曉”,人們在一片畫鼓聲中,由黃昏而達旦,真有點兒快樂不知時間過。“昏又曉”,黑夜與白天的更迭,形象表達時間的消逝。然而,“時光只解催人老”,時光不管你快樂與憂愁,只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所以要“求得淺歡風日好”,及時地行樂,莫負光陰。后闋的“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再一次反復強調,抒發時光易逝、行樂須及時的感慨。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創作背景

  晏殊游湖時,看到蓮葉接天,滿江荷花映日的景象,便寫下了《漁家傲》,來唱誦荷花。

【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漁家傲的原文翻譯與賞析06-09

《漁家傲》原文 翻譯及賞析05-04

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賞析02-17

《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0-18

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4-06

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1-26

范仲淹《漁家傲》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3-25

李清照《漁家傲》原文翻譯賞析07-27

《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0-22

漁家傲·秋思范仲淹原文賞析及翻譯03-2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 | 中文字幕乱妇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韩无线码 | 亚洲中文精品视频在线 | 日本日本乱码伦不卡视频 | 亚洲Av电影院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