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1
田家
舊谷行將盡,良苗未可希。
老年方愛粥,卒歲且無衣。
雀乳青苔井,雞鳴白板扉。
柴車駕羸牸,草屩牧豪豨。
多雨紅榴折,新秋綠芋肥。
餉田桑下憩,旁舍草中歸。
住處名愚谷,何煩問是非。
古詩簡介
《田家》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了田家的生活狀況和情景。前四句寫田家的缺吃少穿。“雀乳”句以下,作者攝取雀、雞、羸牸、豪豨、牧童、農夫等各自的動態入詩,寫所見田夫的辛勤,再以“紅榴”“綠芋”二句概括田夫順應自然,過著自然之樂的日子的情況。結聯流露出對農民的同情和對時政的不滿。全詩語言平易自然,給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注釋
⑴行將:即將。
⑵良苗未可希:田里的莊稼還不能指望上。希:希望,這里是指望的意思。
⑶老年方愛粥:老年人連粥都舍不得吃。方:正。愛:吝惜,舍不得。
⑷雀乳青苔井:雀兒在長著青苔的井邊洞穴中孵化小鳥。乳:生子,這里是孵化小鳥。
⑸白板扉:未上油漆的門。
⑹羸牸(zì):瘦弱的母牛。
⑺草屩(juē)牧豪豨(xī):牧童穿著草鞋放牧著健壯的肥豬。屩:草鞋。豪豨:古書上稱健壯的肥豬。
⑻折:折斷,這里是落下的意思。
⑼旁舍草中歸:意思是直到傍晚才從田地里歸家。旁:同“傍”。
⑽愚谷:即愚公谷。相傳在今山東臨淄西。《說苑·政理篇》記載:齊桓公逐鹿到一個山谷中,見一老翁,就問這個山谷叫什么名字,那老翁回答說:“這個山谷叫愚公谷”。
⑾何煩:怎么敢煩勞。謙詞。用“何煩”常表示委婉地否定。
賞析/鑒賞
此詩描寫了田家的生活狀況和情景,田家的生活無疑是清苦的,少食無衣,瘦牛破車,穿著草鞋放牧,披星戴月勞動,卻又有其自身的樂趣。中五聯對仗,意象映對,色彩豐富。末兩句以典作結,雖流露出對農民的同情和對時政的不滿,語含憤懣,卻依然透出詩人超世隱居的閑情逸致。全詩語言平易自然,給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2
田家
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古詩簡介
《田家》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主要寫的是農村社日祭祀田神,以祈豐年的情景。這首詩的前兩句,從農村的環境概貌寫到田家的歡聲笑語;詩的后兩句,從鳩鳴雨歇寫到日上花繁。結句一個“繁”字,表現了春雨后農村生機勃勃的興旺景象。全詩語言清新自然,以輕快的筆調,寫出農家生活的樂趣。
翻譯/譯文
高高低低綠桑樹映照平川,社日祭神歌舞后笑語喧天。
林外鵓鴣聲聲叫小雨初停,屋頭紅日送春暖杏花正鮮。
注釋
平川:寬闊平坦的陸地。
賽神:又叫“賽社”,以酬謝神靈。田神:農神。喧:喧鬧。
鳴鳩:即斑鳩。
初日:初升的太陽。
綠桑高下:形容桑樹高低錯落。
賽罷田神:指春祭。
笑語喧:喧-噪雜,熱鬧。
鳩:一種小鳥。
屋頭:宅邊,房前屋后。
初日:雨后剛出的太陽。
創作背景
這首詩為作者慶歷七年(1047)春在滁州看到農民在結束祭神活動后互相嬉笑的熱鬧場景,洋溢著歡快氣氛時所作。
賞析/鑒賞
詩人以細致的筆觸,描繪出了江南地區農村的一派自然春光。江南的農村岡巒起伏,竹籬茅舍錯落地散布在山岡下面。前面是一派平展的稻田.桑樹高高低低地就栽在屋前屋后,春天來了,桑樹長出了鮮嫩的綠葉,掩映在平川之間。春耕開始時,按風俗要向田神祈禱豐年。農村的男女老少看完了獻祭田神的歌舞以后,帶著歡快的情緒回到家里。到處洋溢著春天的歡樂。
在下半首中,詩人集中地描寫了春天的景色。江南的春天經常會下夜雨,早晨雨停了,陽光照著濕漉漉的新枝嫩葉,顯得特別青翠。鵓鴣鳥在樹上咕咕地叫起來。果然,不一會兒太陽就從東邊屋脊上升了起來。墻頭的杏花經過夜雨的滋潤,盛開得更加燦爛,給村莊裝點著絢麗的春光。一幅生動的農村自然圖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簡介
歐陽修,北宋仁宗時儒學家、作家、官員,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文忠,中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曾繼包拯接任開封府尹,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四歲喪父,由其母鄭氏教養。勤學聰穎,家貧買不起文具,便“以荻畫地”。天圣年間中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晚年隱居穎州的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六一乃指珍藏的書本一萬卷,三代以來的金石遺文共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與自己一老翁也。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3
題諸葛谼田家壁
晚度孔明谼,林間訪老農。
行沖落葉徑,坐聽隔江鐘。
後舍燈猶織,前溪水自舂。
無多游宦興,卜隱幸相容。
古詩簡介
《題諸葛谼田家壁》是宋代詩人賀鑄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首聯點明時間地點及造訪對象;頷聯描寫行蹤,先是步履匆匆,然后在田家停留彌久;頸聯描寫寫農家生活的勤勞、樸素,尤為清新曉暢;尾聯表示對游宦已興趣淡漠,希望能在此歸隱。詩中描繪了農村的晚景,反映了詩人厭倦官場,希望歸隱的思想。全詩風格平淡,用語直樸,與所表現的情感相一致。
翻譯/譯文
黃昏時我越過諸葛亮谼,迎落葉沿小路策馬匆匆。
歇腳在山林間尋訪老農,客座邊聞聽得隔江晚鐘。
后屋里燈猶亮農婦在紡織,前溪上水推碓無人自舂。
我早已沒多少游宦興致,來隱居希望您能夠相容。
注釋
諸葛谼(hóng):地名,在烏江北八十里,與江南石頭城相望,因諸葛亮而得名。谼:深溝、大谷。
隔江鐘:江對岸寺院里傳來的鐘聲。
燈猶織:燈光交織,形容燈很密。
水自舂(chōng):指水碓,以水作動力的舂米設備。
游宦(huàn)興:做官的興趣。
卜隱:擇地隱居。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時詩人任和州管界巡檢。詩人路過諸葛谼時,便寫下這首詩,以記錄夜訪農家的經過及其感受。
賞析/鑒賞
詩一開頭“晚度孔明谼,林間訪老農。”就點明了訪問的時間、地點和被訪的對象。詩的第二句已點明“訪”字。既然是“訪”,就會有一主一賓,有賓主間過從的場面,這是題中應有之義。但詩人另出手眼,把賓主間過從的場面統統隱到幕后,只讓自己在舞臺前獨步,寫自己的所行、所見、所言。“夜訪”在詩里不過是提供背景的過場,詩人著意要讓讀者傾聽的,是他自己潛思默運多時的心聲。詩人以“行沖落葉徑”寫夜訪之始。所訪的農戶既座落在“林間”,故有“落葉”的小“徑”,而行人步履急促,愈見行色匆匆,又照應了首句的“晚度”。一個“沖”字,把行人發現歸宿之前、之后的焦灼和興奮之情,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這個蟄居在深林之中的莊戶人家,對于詩人還別有一種特殊的感召力,所以詩人要像當年陶淵明歸田園時那樣,“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了。
從“行沖”到“坐聽”,已相隔了一個較長的時間。詩人遙隔大江,能聽到從對岸傳來的鐘聲,這正是萬籟俱寂的夜深時分。唐人張繼《楓橋夜泊》中的:“夜半鐘聲到客船”正是這一句的出處。“隔江鐘”和“落葉徑”,一寫聽覺,一寫視覺,不僅形象上富有變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時間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時分,物色依稀,需細細共認道路,故有“落葉徑”之所見;夜深人靜,唯有聽覺最為敏感,故有“隔江鐘”所聞。而從“行沖”到“坐聽”,又寫出了心緒由騷動不寧歸于從容怡悅的變化:前者撩亂,一如那落葉紛披;后者寧靜,恰似那鐘鳴悠悠,這種心緒的變化,離不開主人家熱誠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貼心的`話語,詩人雖不著一語,卻都歷歷可見,這里,無論是物色的選擇、敘事的熔裁,還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見詩人的匠心獨運之處。
這深夜回蕩在江空上的鐘聲,使詩人起了悠悠之想。夜本來是宜于靜思的,鐘聲更賦予了周圍的一切以深永的意義。詩人如同從中領悟到了什么,眼前這普通的農舍,不止是游子的暫時棲息之所,也向詩人昭示了人生的歸宿。燈下夜織,水碾舂米,這些極平凡的畫面,此刻卻十分富有魅力。它們喚醒了詩人內心的企求,一種類似陶淵明“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體認。夜半猶織,固然勞苦;水流自舂,卻隨性自得。詩人在顧盼之間,透露了長期蘊積在心頭的隱衷。可見,這首詩頸聯中所寫的“織”“舂”,既是實寫田家秋作的場景,又象征了詩人心所向往的歸隱的生活方式。詩人是情不自禁地把他心目中理想化的圖景,投射到現實中普通的流水人家上來了。
尾聯言自己本來就無心遠離家鄉去做那個芝麻官,現在看此地環境是如此靜謐,民心是如此純樸,真想選擇這導作為隱棲之地,不必到任所去了。詩的末兩句明言詩人倦于宦游、企望歸隱的意愿。然而僅此還不足以言詩。詩人的任務不在交代事情的本末,而在寫出他一層一層的感情活動來。因而,一次可能是尋常的訪問,在詩人筆下也會成為觀照內心波瀾的契機,在平平無奇的素材之中,蘊蓄著深長雋永的詩味。
這首詩平淡的風格,和詩人所要表現的、對返璞歸真的退隱生活的歆羨和向往,吻合無間。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4
田家·南山嘗種豆
南山嘗種豆,碎莢落風雨。
空收一束萁,無物充煎釜。
古詩簡介
《田家》是宋代詩人梅堯臣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前兩句寫農民辛勤一年耕作最后卻被風雨侵蝕,后兩句寫農民收割時只有豆桿,顆粒無收,無物充饑。全詩采用敘事的方式,有條有理、通俗自然的表現出當時農民生活的悲慘狀況,表達了詩人勞心民力、民生的拳拳愛國之情。
翻譯/譯文
曾在南山下種豆,卻被風雨打落。
辛苦一場,收到的只是一把豆稈,用什么充饑呢!
注釋
1、南山:虛擬地名。
2、碎:細。
3、莢:豆角。
4、空:只。
5、萁(qí):豆秸,豆稈子。
6、釜(fǔ):鍋。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宋景祐三年(1036),梅堯臣時任建德(今屬浙江)知縣。在任職期間詩人常深入民間,見諸多慘狀,內心深處感受到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苦痛悲愁,故作此詩。
賞析/鑒賞
前兩句寫農民在南山種豆,風雨打碎了豆角。“南山嘗種豆,碎莢落風雨”,詩人選取“種豆”的一個情景,從而說明農民的困苦。詩中沒有寫農民如何精心照管種下的莊稼。但從快要收割時,一場大暴風雨把成熟的豆子全部打壞了的描寫中,可以肯定,農民起早摸黑,澆水施肥,鋤草松土,終于使豆子長勢良好,豐收在望。可是,天有不測風云,一場風雨,把豆子沖爛。這兩句詩人把農民的悲慘情狀描寫的淋漓盡致。
后兩句寫農民收回一束豆莖后,可鍋里無物可煎。“空收一束萁,無物充煎釜”,辛勤勞動的果實被自然災害毀壞,農民們毫無辦法,只能收回一束豆桿,不能當飯吃,只能當柴燒,則又要忍饑挨餓。
全詩緊湊自然,先寫種豆,再寫受災,顆粒無收,最后寫無飯可吃,悲慘之極。詩人用同情的口吻寫出全過程,從而喚起人們的共鳴。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馬天牧《古詩行旅》:“全詩都是敘述,平白自然。”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5
田家
雞鳴人當行,犬鳴人當歸。
秋來公事急,出處不待時。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樂,爾苦人得知。
翻譯
凌晨雞嗚時人當出行,日落犬吠時人當回歸。
秋來官家勞役逼得急,不分白天黑夜不定時。
昨夜大雨積水達三尺,鍋灶底下淤積一層泥
人們常說田家生活樂,田家苦難你們哪得知。
注釋
公事:指為公家(官府)服徭役。
不待時:不按時。
爾:你,你們,指田家。
賞析
在封建社會里,賦稅和徭役是地主階級政權殘酷剝削農民的兩種基本形式。詩人作首詩揭露繁重的勞役給農民帶來的痛苦。
這首詩在主題上沒有逸出元、白“新樂府詩”范圍,也是為農民的悲慘生活狀況呼吁。由于陳師道的生活比較接近人民,他對于農民生活的描寫更具有震撼力。“雞鳴人當行,犬鳴人當歸”看似寫農村習俗。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嗚動身;歸來驚動村里的看家狗。這似乎是一幅農村風俗畫。然而兩個“當”字點題了:本當應當這樣,可是由于最近“公事”催促太急,農民已經不能按時出入了。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中的“三尺”是夸張,形容雨特別大。農民種莊稼有兩怕,一怕干旱,二怕洪澇。“三尺雨”屬于特大暴雨,足以引發一場洪水。詩中沒有寫洪水肆虐,卻抓住生活的一個細節:燒飯用的灶,下面聚集著淤泥一一完全損壞了。屋漏沖倒了灶臺,洪水卷來了泥沙。詩人沒有說明,但已經暗示災害十分嚴重。這一家人不能夠對付災荒。他們家的糧食可能沒有剩余,他們無法修復被雨水毀壞的房子。“人言田家樂。爾苦人得知。”詩人用這兩句作了回答。不了解農民疾苦的官員眼中總有一幅“田家樂”的幻象,而農家的重重苦難卻沒人知道。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6
田家·晝出耘田夜織麻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古詩簡介
《田家》是宋代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以樸素淺進的語言,熱情地贊頌了農村少年兒童熱愛勞動的美好品質。
翻譯/譯文
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種,晚上回來還要織麻布,村里的年輕人各自都得擔負起家庭的重擔;
天真還未懂事的小孩還沒學會如何去幫助耕種和織布,但也會在桑樹下面學起了種瓜。
注釋
耘田:田間除草;
績麻:搓麻線;
賞析/鑒賞
上半首寫"村莊兒女"晝耕夜績的勞動生活,贊揚他們年紀雖輕,卻早已"當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泥土氣息。后半首通過細節描繪,把從小熱愛勞動而又天真爛漫的農村兒童形象刻劃了出來,既生動又富有生活情趣,給全詩增添了活潑輕松的氣氛。
上半首寫"村莊兒女"晝耕夜績的勞動生活,贊揚他們年紀雖輕,卻早已"當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后半首通過細節描繪,把從小熱愛勞動而又天真爛漫的農村兒童形象刻劃了出來,既生動又富有生活情趣。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7
詠田家、傷田家原文: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翻譯:
二月里蠶兒剛剛出子,就早早的賣掉了一年的新絲,五月里秧苗還在地里,又早早的賣去了一年的新谷。只顧醫治眼下的毒瘡,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我但愿君王的心啊,能夠變成一支光明的蠟燭。不要再去照亮那穿著綾羅綢緞的富貴人家的筵席,而只是來照看照看這無衣無食的逃亡莊戶的茅屋。
賞析:
《詠田家》是聶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詩歌創作中的藝術佳品。詩中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和鮮明對比的表現手法,憤怒地控訴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貸給唐末農民所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廣大農民的深厚同情。此詩問世后,深受唐末統治者重視。據《資治通鑒》卷載,宰相馮道向后唐皇帝李嗣源述說農民痛苦之時,就在朝堂上誦讀了這首詩。
詩的前四句為第一層,主要描寫殘酷的高利貸剝削給廣大農民所帶來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寫出了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被迫借貸的悲慘境地。二月還未著手養蠶,五月稻子尚處青苗期,然而,貧苦的農民迫于生計,為濟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來的新絲、新谷作抵押,借上“驢打滾”的高利貸。“二”、“五”月極言時間之早,這么早就背上閻王債,足以說明農民已到了山窮水盡、骨枯髓干的地步。“賣”、“糶”狀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農民的辛酸血淚和無比痛苦。“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兩句,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貸吮血噬骨的殘酷剝削本質。剜卻性命攸關的“心頭肉”以療眼前毒瘡,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舊傷未愈添新傷,窮困伴著死亡行,這就是對當時廣大農民瀕臨絕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動寫照。
詩的后四句為第二層,主要是直抒胸臆,盡吐胸中塊壘,表達詩人對解決正在激化中的社會矛盾的希望和設想,深寄對“君主”的譏刺之意。詩人把解決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是,也從另一個側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君王”所代表的個人利益。“君王”之“燭”只照地主豪紳,權貴達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農舍,這就含蓄而尖銳地譏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讀者能夠透過黑暗的社會現實,思味出那激化社會矛盾的真正罪手。
這首詩之所以向為人們所傳誦,除了它真實而帶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反映了農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還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現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詩歌的容量更為廣闊。對農民被迫借取高利貸及其更慘痛的后果,詩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卻心頭肉”以“醫得眼前瘡”來比喻之。剜肉補瘡,并非根本的療毒之策,它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新局面。這樣以剜肉補瘡來比喻農民以借高利貸濟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過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過的了。這個比喻,一方面使詩歌的形象具備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使有限的形式容納了無限廣闊深厚的社會內容。
其次,鮮明的對比手法的運用,把封建社會中貧富懸殊的階級差別給歷歷如繪的描寫出來了。“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對“君王”的希冀之語,但其中卻包含了雙重對比的意味。從“君王”的角度來說,恩澤不均,只顧富室,不恤貧苦,這一對比,就把“君王”的階級立場給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從社會現實的角度來看,一邊是權貴豪門華麗的衣著,豐盛的筵宴,一邊卻是無衣無食,貧困破產,逃亡在外。這一對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貸剝削農民的嚴重惡果給突現出來了。如此形象的對比,也把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給烘托得淋漓盡致。
此外,這首詩的語言頗質樸通俗,感情也很真誠感人,充分顯示了聶夷中駕馭語言、節制感情的功力。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夜宿田家
宋代:戴復古
簦笠相隨走路岐,一春不換舊征衣。
雨行山崦黃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亂蛙聲里睡,心從化蝶夢中歸。
鄉書十寄九不達,天北天南雁自飛。
譯文:
簦笠相隨走路岐,一春不換舊征衣。
只有斗笠跟著我彷徨在歧路上,一個春季了竟還穿著過冬的衣服。
雨行山崦黃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細雨中艱難地行走在山坳的黃泥坡道上,天黑了才去敲農家的白木板門。
身在亂蛙聲里睡,心從化蝶夢中歸。
夜里盡管蛙聲呱噪,還是入夢化為蝴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鄉。
鄉書十寄九不達,天北天南雁自飛。
可嘆寫了那么多家信十寄九不達,天上的大雁不給傳書而南北竟自飛。
注釋:
簦(dēng)笠(lì)相隨走路岐,一春不換舊征衣。
簦笠:古代的一種有柄的笠。
雨行山崦(yān)黃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山崦:山坳;山曲。
身在亂蛙聲里睡,心從化蝶夢中歸。
化蝶夢:《莊子·齊物論》中莊子曾夢化蝴蝶。李商隱《錦瑟》有“莊生曉夢迷蝴蝶”。
鄉書十寄九不達,天北天南雁自飛。
賞析:
“簦笠相隨走路歧,一春不換舊征衣。”詩的首聯總寫漂泊江湖之苦。“簦笠”(雨傘和草鞋)、“征衣”這些意象本身就與羈旅生活有密切關系,積淀了與離情羈思有關的感情內容,因而詩人選取這兩種意象,就給了讀者以離情羈思的暗示。
一人東西漂泊,只有“簦笠”是隨身伴侶,其孤獨落寞之情態可以想見。“走路歧”三字既寫明所走之路岔道很多,又寫明作者是無目的、無方向的漫游。劉安《淮南子·說林訓》記載:“楊子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逵路”即歧路。楊子見歧路而不知何去何從,因而傷心痛哭,詩人“走路歧”時的愁苦心態也就不難想見了。“一春”點明時間,說明作者一個春天都是這樣不停地奔波。“舊征衣”寫明作者現在身上穿的是以前流落江湖所穿的衣服,這說明在“一春”之前也是客居在外,不停奔走。游子的羈旅之愁苦通過時間的延續曲曲繪出。僅此開頭兩句,就把羈旅之苦寫盡,天涯游子四處奔波、百無聊賴的心態亦在不言之中。
“雨行山崦黃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頷聯人題,具體寫日行夜宿的羈旅生活的情狀。出句寫雨中跋涉,寫路途之艱辛。大雨滂沱中在“山崦”上攀登,已不堪其苦,再加上行走于“黃泥坂”上,其困頓艱辛更可想見。對句寫夜宿田家,寫住宿之簡陋。“自板扉”可以想到田家之貧,而住宿其家的游子之苦也就不言而喻了。
“身在亂蛙聲里睡,心從化蝶夢中歸。”頸聯承頷聯,寫詩人夜宿田家的情景。“亂蛙聲”三字寫出了鄉村之夜所特有的音響。本來,夜幕降臨后,一切都歸于沉寂,只有和煦的清風送來遠處的蛙鳴。躺在床上,聽聽這青蛙的合唱,本來應有幾分愜意,然而在雨中跋涉了一天的詩人,哪里還有這種雅興,“蛙聲”而日“亂”,則是詩人移情于物,辭因情發。而在“亂蛙聲”中競能慢慢入睡,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寫出了奔波一天之勞累。由于飽嘗羈旅之苦,自然想家,因而下句則寫夢中回鄉。連做夢都想著回家,其鄉情之濃可以想見。然而,人只有在夢中才能“歸”,其心情之痛苦又可想而知。《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這里化用莊周化蝶的典故,抒寫了自身的迷茫悵惘之感。“身”與“心”相對,有身在江湖,心存家園之意,由此可以體會到詩人長年客居在外自有不得已的原因。詩人由于功名上不得意,只得流轉江湖,靠獻詩賣藝來維持生活,有家難歸,只是在這里不愿寫明罷了。
尾聯在前幾聯所敘寫的基礎上推進一層,抒寫鄉愁。詩人四處漂泊,既是思歸不得,退而求其次,就盼望著得到一紙家書,可惜,就連這一點聊勝于無的安慰也得不到。由于流落江湖,行蹤不定,結果是“鄉書十寄九不達”。這一不愿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對這位長年客居在外、思家心切的詩人來說,內心的痛苦是難以用語言形容的。鴻雁在古代是書信的象征,遠離家鄉自然想到托雁傳書,因而目睹空中飛雁,鄉情自然也就更濃。“天南天北雁自飛”一句,是景語,也是情語。思鄉之情是無形的、抽象的,雁則是有形的實物,把抽象感情與具體形象結合起來,這就使無形的鄉情仿佛可觸可見了,從而收到生動的藝術效果。作者身當此境,目睹征鴻,心已隨之遠去,但恨身無雙翼,依然羈留他鄉,則有人不如雁之感。雁天北天南自由翱翔,帶來了無邊愁思,卻偏偏無情,不能帶來鄉書,只是徒增一番愁苦。辛棄疾《祝英臺近》云:“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構思已相當新奇。馮去非《所思》“西風不寄小銀鉤”的想象卻更深了一層,盼望西風在“帶愁來”的同時,也能為他“寄小銀鉤”,但又終于未能變成現實。戴復古的尾聯與馮去非詩句意境相似。著一“自”字,使客觀景物帶上了濃厚的主觀色彩,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悵惘之意,無可奈何之情。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9
觀田家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古詩簡介
《觀田家》是唐代詩人韋應物所寫的一首描寫農家生活的五言律詩。該詩語言平實,絕少雕飾,是詩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場上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揭露與抨擊,客觀真實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與悲哀。
翻譯/譯文
春雨過后,所有的花卉都煥然一新。一聲春雷,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了。
農民沒過幾天悠閑的日子,春耕就開始了。自驚蟄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農活了。
健壯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門口的菜園子收拾收拾,準備種菜了。
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經很晚了,還得把牛牽到村子西邊的溪溝里讓它飲水。
這樣又累又餓,他們自己卻不覺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潤過的禾苗心里就覺得很是歡喜。
可是即使他們整日這樣忙碌,家里也沒有隔夜的糧食,而勞役卻是沒完沒了。
看著這些,我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
注釋
⑴田家:農民。
⑵卉(huì):草的總稱。
⑶驚蟄(zhé):二十四節氣之一。
⑷耕種(gēngzhòng):泛指種田的事。
⑸場圃(pǔ):春天用來種菜,秋天打場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犢(dú):小牛。
⑼劬(qú):過分勞苦。
⑽膏(gāo)澤:謂貴如油的春雨。
⑾稟(lǐn):儲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儲(sùchǔ):隔夜之糧。
⒀徭役(yáoyì):古時官府向人民攤派的無償勞動。
⒁慚(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祿食(lùshí):俸祿。
⒄閭(lǘ)里:鄉里,泛指民間。
創作背景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詩人任滁州刺史期間,看到春耕時節田家辛勤勞苦的場景,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田園詩。
賞析/鑒賞
這首《觀田家》通過對農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妁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自驚蟄之日起,農民就沒有“幾日閑”,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農活,結果卻家無隔夜糧,勞役沒個完。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身為封建官吏能夠這樣自責,確實是難得的。這種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這是唐代田園詩中的一個特點,也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優良傳統。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扣住詩題“田家”,從春雨春雷寫起,點出春耕。“微雨”二字寫春雨,用白描手法,沒有細密的描繪“微雨”,而將重點放在“眾卉新”三字上,既寫出萬木逢春雨的欣欣向榮,又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一雷驚蟄始”以民間傳說“驚蟄”這天雷鳴,而萬蟲驚動,來寫春耕之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總寫農家耕作。“幾日閑”更是用反問句式道出了農民勞作的艱辛。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具體寫農夫終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寫農忙,既是一年到頭,又是從早到晚,可見時間之長;從空間來講,也是十分廣闊的,既有田地、場院、又有菜圃、澗水。另外“俱”字將農夫忙碌無一人輕閑點出,“就理”又寫出農夫雖忙,但有條不紊,忙而不亂。這四句是白描手法,語言簡明而無雕飾,自然平淡,極煉如不煉。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這二句寫出了農民的勤勞樸實。
“侖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在前面鋪敘農忙之后,突然轉筆寫到農夫的無糧與徭役之苦,筆墨雖樸實,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間,此二句可使讀者縱觀封建社會農夫被壓迫之慘狀。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是詩人以觀感作結。講食祿不耕者對衣食父母的農夫們的艱辛勞作而又饑寒的情況慚然生愧。“方慚”二字既是對不勞者的譴責,也是詩人對自己宦游食祿生活的自責。
詩人在此詩中用通俗易懂的詩句描寫了田家的勞碌和辛苦,表達了對其的同情,慚愧官吏的不勞而食。筆法樸實自然,不加渲染夸飾。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譯文
爸爸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谷還沒有抽穗,而官家收稅的倉庫已經修好了等待征斂。
注釋
①斸:大鋤,這里用作動詞。有掘的意思。
②禾:禾苗,特指稻苗。
③秀:谷物吐穗揚花。
賞析:
中晚唐為數眾多的憫農詩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紳《憫農二首》,下來就要算聶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詩的內容之平淡、語言之明白、字句之簡單,幾乎沒什么奧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顯得十分耐讀,這又決不是偶然的。封建時代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樣的亂世,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缺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此詩的寫作目的就在于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如果正面從收租情事落筆,所費筆墨必多而實際效果未必就好。此詩的寫作特點之一就在于拋開這種正面的描寫,而只選取收租的題前之景,即農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況,“官家已倉”句點到為止,修倉干什么,農夫的命運將怎樣,一應留待讀者去想。作者省卻許多氣力,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論者往往知道詩歌語言的具體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就好在用泛寫的方式,概括了一般豐年的情事,并不以具體形象見長。此詩前二句也一樣,“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僅僅是只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閑可言。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在揭露諷刺的時候,詩人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單指莊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況,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禾未秀”,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歉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所以“官家已修倉。”官家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農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統治者的不恤民情,種種事實,俱在其中,作者的憂民憫農之心亦躍然紙上。
題前攝景,洗煉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了。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譯文
一場微細的春雨百草充滿生機,一聲隆隆的春雷驚蟄節令來臨。
種田人家一年能有幾天空閑,田中勞作從驚蟄便開始忙碌起來。
年輕力壯的都去田野耕地,場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來了。
從田中歸來常是太陽落山以后,還要牽上牛犢到西邊山澗去飲水。
挨餓辛勞農夫們從不叫苦,一場貴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們充滿了喜悅。
糧倉中早已沒了往日的存糧,但官府的派差卻還無盡無休。
看到農民這樣,我這不耕者深感慚愧,我所得的俸祿可都出自這些種田百姓。
注釋
田家:農民。
卉(huì):草的總稱。
驚蟄(zhé):二十四節氣之一。
耕種(gēng zhòng):泛指種田的事。
場圃(pǔ):春天用來種菜,秋天打場的地方。
景:日光。
晏(yàn):晚。
犢(dú):小牛。
劬(qú):過分勞苦。
膏(gāo)澤:謂貴如油的春雨。
稟(lǐn):同“廩”。儲存谷物的屋舍。
宿儲(sù chǔ):隔夜之糧。
徭役(yáo yì):古時官府向人民攤派的無償勞動。
慚(cán):羞愧。
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祿食(lù shí):俸祿。
閭(lǘ)里:鄉里,泛指民間。
賞析:
這首《觀田家》通過對農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妁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自驚蟄之日起,農民就沒有“幾日閑”,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農活,結果卻家無隔夜糧,勞役沒個完。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身為封建官吏能夠這樣自責,確實是難得的。這種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這是唐代田園詩中的一個特點,也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優良傳統。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田家》原文及翻譯賞析03-05
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04-09
寄宿田家原文賞析及翻譯04-25
田家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4-26
田家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4-13
《觀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11-06
觀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01-27
詠田家原文翻譯及賞析07-11
觀田家原文翻譯賞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