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6篇)
《遣興》為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排律詩(俗稱長律)。此詩作于杜甫被俘、被迫遠離親人的時期。下面是《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參考!
《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 1
原文: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
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
譯文:
驥子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學語的時候。
就知道問家里來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誦我的的詩了。
世道不太平可憐驥子還是個小孩子,家中貧困,全部仰仗你母親來照應。
未能攜全家一同避難,不知道何時才能互通音信。
全國到處是舉著麾旗的軍隊,戰亂不止。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爭取早日見面,決不拖延。
注釋:
、 遣興(xìng):猶“遣意”,也就是以寫詩來消遣之意。
、 驥(jì)子:杜甫兒子宗武的小名,這一年剛五歲。
、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指驥子三歲時,知道問家里來人來客的姓名,能背誦他父親的詩。這是稱贊驥子的穎悟。
⑷ 渠:他,指驥子。
、 仰:依賴。
、 鹿門:山名,在襄陽(今屬湖北)境內,漢江東岸。東漢末,天下大亂,龐德公攜全家隱居于此。后成為隱居地的代稱,這里意思是未能攜全家一同避難。
⑺ 不遂:不成。
、 雁足:事見《漢書·蘇武傳》,大意是,漢求蘇武,匈奴單于詭言已死。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大澤中,于是聲稱:漢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書,知武所在。單于大驚,只好放還蘇武。此處指難以料定何時才能互通音信。
、 軍麾(huī):軍旗。形容全國各地都處于戰亂之中。
、 戰角:軍中號角。
、 儻:通“倘”,如果。
、 免相失:免于相互離散。
、 遲:延遲。
鑒賞:
杜甫有二子,長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驥子。《遣興》這首詩懷念的對象是兒子,慈愛之情溢于全篇。
這是一首排律(俗稱長律),中間四聯全是對仗。全詩可分三層,“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前兩聯回憶過去,寫驥子兩三歲時穎悟過人,就能問知來客的姓名及能背誦杜甫的詩句;杜甫通過回憶前年牙牙學語時嬌趣的憨態,極力把兒子宗武可憐可愛、天真無邪的神態表達出來,激起讀者的同情,催發讀者親子之情。[3]中間兩聯“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睂戵K子當前的遭遇,因逢“世亂”,居無定所,又值父親外出,音信全無,只能仰賴母親的愛撫,更讓詩人后悔不已的是沒能攜帶全家一起逃難,以致如今分隔兩地,不知何時才能互通音信;最后兩聯“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泵鑼懮系氖且桓眹苼y世的情景,到處都是舉著軍旗的軍隊,號角聲聲激起詩人心中無限悲涼,于是詩人感嘆曰,如果能有舉家團圓的.機會,必定不敢遲慢,表達了詩人在這種國破家碎的情況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團聚的急切心情。
這首詩先寫過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詩的時間來推算,驥子“學語時”當為公元755年,戰亂還沒有發生,可是誰也沒有料想到就在這年的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戰爭波及廣大地區,使千萬個家庭流離失所。詩人先寫驥子在先前的穎悟的表現,再寫他在戰爭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讀者的同情。此外,從“憐渠小”“仰母慈”諸語中還能看出詩人因未能盡到自己的責任而深感內疚的心情。
《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 2
西江月·遣興
宋朝 辛棄疾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遣興》譯文
喝醉酒我暫且盡情歡笑,哪有工夫整日發愁?近來我才覺得古人的書本,的的確確是沒有半點可信的!
昨夜我醉倒在松樹旁,問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擺動是要來攙扶于我,連忙用手一推說:“去!”
《西江月·遣興》注釋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雙調五十字,平仄兩協,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
遣興:遣發意興,抒寫意興。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樣子。
《西江月·遣興》賞析一
欣賞這首詞,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品讀辛棄疾的詞,可從詞中品出更有韻味的戲劇來,雖然在寫詞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戲劇性場景并非辛棄疾發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發揚光大,在他的詞中,這種情況十分常見。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蓖ㄆ白怼弊殖霈F了三次。難道詞人真成了沉湎醉鄉的“高陽酒徒”么?否。蓋因其力主抗金而不為南宋統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說沒工夫發愁,是反話,骨子里是說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辈艛嬀疲终f讀書,并非醉后說話無條理。這兩句是“醉話”!白碓挕辈坏扔诤詠y語。它是詞人的憤激之言。《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北疽馐钦f古書上的話難免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棄疾翻用此語,話中含有另一層意思:古書上盡管有許多“至理名言”,現在卻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種種,如直說出來,則不過慨嘆“世道日非”而已。但詞人曲筆達意,正話反說,便有咀嚼不盡之味。
下片寫出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詞人“昨夜松邊醉倒”,居然跟松樹說起話來。他問松樹:“我醉得怎樣了?”看見松枝搖動,只當是松樹要扶他起來,便用手推開松樹,并厲聲喝道:“去!”醉憨神態,活靈活現。詞人性格之倔強,亦表露無遺。在當時的現實生活里,醉昏了頭的不是詞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紙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詞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掙扎著自己站起來,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軟骨頭們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棄疾的這首小詞,粗看,正如標題所示,是一時即興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細一看,那么會發現作者是在借詼諧幽默之筆達發泄內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們還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會現實的黑暗而憂心忡忡,滿腹牢騷和委屈,不便明說而又不能不說,所以,只好借用這種方式,來暢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實感。
《西江月·遣興》賞析二
這首詞題目是“遣興”。從詞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寫悠閑的心情。但骨子里卻透露出他那不滿現實的思想感情和倔強的生活態度。
詞的上片詞人說忙在喝酒貪歡笑?墒怯昧艘粋“且”字,就從字里行間流露出這“歡笑”比“痛哭”還要悲哀:詞人是無法排解內心的苦悶和憂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鬧來忘卻憂愁。這樣,把詞人內心的極度憂愁深刻地反映了出來,比用山高水長來形容愁顯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著兩句進一步抒寫憤激的情緒。孟子曾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說的是書上的話不能完全相信。而詞人卻說,最近領悟到古人書中的話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錯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書。其實這只是詞人發泄對現實的不滿情緒而故意說的偏激話,是針對南宋朝廷中顛倒是非的狀況而說的。辛棄疾主張抗戰,反對投降,要求統一祖國,反對分裂,這些本來都是古書中說的正義事業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當權派說得全無是處,這恰恰說明古書上的道理現在都行不通了。詞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從反面指出了南宋統治者完全違背了古圣賢的教訓。
這首詞下片更具體寫醉酒的神態!八蛇呑淼埂保@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樹看成了人,問他:“我醉得怎樣?”他恍惚還覺得松樹活動起來,要來扶他,他推手拒絕了。這四句不僅寫出惟妙惟肖的醉態,也寫出了作者倔強的性格。僅僅二十五個字,構成了劇本的片段:這里有對話,有動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劃。小令詞寫出這樣豐富的內容,是從來少見的。
“以手推松曰去”,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歟?’曰:‘可’”的句子;《漢書·二疏傳》有疏廣“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詞,用經史典故入詞,這都是辛棄疾豪放詞風格的特色之一。從前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以散文句法入詞是“生硬”,認為用經史曲故是“掉書袋”。他們認為:詞應該用婉約的筆調、習見的詞匯、易懂的語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經史詞匯,這是有其理由的'。因為詞在晚唐、北宋,是為配合歌曲而作的。當時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詞要婉約,配合歌女的聲口;唱來要使人人容易聽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經史詞匯。但是到辛棄疾生活的南宋時代,詞已有了明顯的發展,它的內容豐富復雜了,它的風格提高了,詞不再專為應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棄疾那樣的大作家,他的創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陳規慣例所能束縛。這由于他的政治抱負、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詞人。若用陳規慣例和一般詞人的風格來衡量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此詞語言明白如話,文字生動活潑,表現手法新穎奇崛,體現了作者晚年清麗淡雅的詞風。
《西江月·遣興》創作背景
這首詞應當作于慶元年間(1195年—1201年2月5日)辛棄疾閑居瓢泉期間。此時南宋朝廷不思恢復,一味地貪圖享樂。詞人憂心如焚,又不能名言,于是創作此詞以抒發心中憤懣之情。
《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 3
原文:
游城南十六首·遣興
唐代:韓愈
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閑。
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
譯文:
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閑。
打發一生時光最好的東西只有酒,思量做什么事都不如閑適生活安逸。
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
不要憂慮世上和自身的那些瑣事,應該將人間真境比作夢間虛境。
注釋:
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閑。
斷送:在這里是消磨、打發之意,與現代漢語“斷送”的意思不同。
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
須著:應該將。須,應該;著,即著(介詞),把、將。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小詩!扒才d”即抒發情懷。韓愈是唐代大儒,一向積極用世,但此詩卻寫得頗具超世之姿,有道家之風。
詩的前兩句“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閑”,寫自己一生只愛酒,酒給了自已歡樂,酒是知已。斷送,當“陪送”講,酒一生陪著自已。此時,韓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消極﹑沉悶的思想,這要聯系當時韓愈的經歷來看。元和十四年,韓愈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上《論佛骨表》,觸犯“人主之怒”,差點被定為死罪,由于當時宰相裴度、崔群等朝中大臣極力說情,才免得一死,后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韓愈又上奏《論天旱人饑狀》,要求減免災區賦稅,又遭佞臣所讒,再貶到“天下之窮處”的連州陽山當縣令。韓愈如此連遭打擊,此時發出這種感慨,就不難理解了。這兩句詩,后來被黃庭堅在《西江月》中化用成“斷送一生惟有酒,破除萬事無過”,黃庭堅同樣表達了閱盡人世滄桑后的深沉感慨。
詩的`后兩句“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進一步說,人對各種事情不要憂愁,要能看得開,要將人間的事情比作做夢。這兩句對仗工整,竟成一聯。這一聯,濃縮作者的人生體驗,是他經受沉重打后的切膚之痛,頗有出奇制勝之妙與詼諧玩世之趣。
這首詩,表面看似消極,浮世,低沉,詩卻用“遣興”作題,意味深長。遣,排遣;興,興致。遣興,消遣興致。這反映作者夢喻世事,企求解脫與舍棄,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以及對整個人生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的懷疑與探討,更有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與凄涼,情真意切,肺腑之言。
《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 4
西夏寒食遣興
春空云淡禁煙中,冷落那堪客里逢。
飯煮青精顏固好,杯傳藍尾習能同。
錦銷文杏枝頭雨,雪卷棠梨樹底風。
往事慢思魂欲斷,不堪回首賀蘭東。
賞析
這首詩選自《萬歷朔方新志》(《嘉靖寧夏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亦收錄此詩)。此詩系作者旅途所作。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說在清明前兩天),禁火寒食。《乾隆寧夏府志·風俗》:“清明日,挈榼提壺,相邀野田或梵剎間共邀飲,曰‘踏青’。插柳枝戶上,婦女并戴于首。”
禁煙:猶禁火。寒食不舉火,故稱禁火。
客里: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燭草,又稱墨飯草。道家制作青精飯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飯,道家稱青精飯。
藍尾:即藍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飲宴時,輪流斟飲,至末坐,稱“藍尾酒”。
錦銷:指杏花受雨。錦,花瓣;銷,同“消”,蝕。文杏:美麗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潔白的`(棠梨花)。棠梨:亦作“棠棃”。俗稱野梨,落葉喬木,葉長圓形或菱形,花白色,果實小,略呈球形,有褐色斑點?捎米黾藿痈鞣N梨樹的砧木。
《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 5
韓愈《游城南十六首·遣興》
原文:
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閑。
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
翻譯:
打發一生時光最好的東西只有酒,思量做什么事都不如閑適生活安逸。
不要憂慮世上和自身的那些瑣事,應該將人間真境比作夢間虛境。
賞析:
韓愈一向積極用世,但此詩卻寫得頗具超世之姿。詩的.前兩句,寫自己一生只愛酒,酒給了自己歡樂,酒是知己,這是韓愈在連遭打擊后的感慨。后兩句進一步說,人對各種事情不要憂愁,要能看得開,要將人間的事情比作做夢。這兩句對仗工整,濃縮作者的人生體驗,頗有出奇制勝之妙與詼諧玩世之趣。整首詩表面看似消極、低沉,卻用“遣興”作題,意味深長,反映作者夢喻世事,企求解脫與舍棄,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以及對整個人生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的懷疑與探討,更有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與凄涼,情真意切,肺腑之言。
《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 6
原文: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
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
翻譯:
驥子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學語的時候,就知道問家里來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誦我的詩了。世道不太平可憐驥子還是個小孩子,家中貧困,全部仰仗母親來照應。未能攜全家一同避難,不知道何時才能互通音信。全國到處是舉著麾旗的軍隊,戰亂不止。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爭取早日見面,決不拖延。
賞析:
這是一首排律,中間四聯全是對仗。全詩可分三層:前兩聯回憶過去,寫驥子兩三歲時穎悟過人;中間兩聯寫驥子此時的遭遇,因逢“世亂”,居無定所,又值父親外出,音信全無,只能仰賴母親的愛撫;最后兩聯寫詩人想跟家人團聚的急切心情。詩人先寫驥子在先前的穎悟的表現,再寫他在戰爭中的`遭遇,更能引起讀者的同情,還能看出詩人因未能盡到自己的責任而深感內疚的心情。
【《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遣興_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08
西江月·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01-31
西江月·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04-15
西江月·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12-04
遣興原文及賞析05-28
遣興原文及賞析08-10
《遣興》原文、注釋及賞析02-27
西江月·遣興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