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1
清平樂·煙輕雨小
輕煙雨小,望里青難了。一縷斷虹垂樹杪,又是亂山殘照。
憑高目斷征途,暮云千里平蕪。日夜河流東下,錦書應托雙魚。
翻譯
輕煙細雨,放眼望去,青色連綿不絕,沒有盡頭。一縷彩虹掛在樹梢,殘陽夕照,層巒疊嶂。
登臨高處,我望斷遠行的路途。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上,暮云千里。河流日夜東流,我應把書信托付給雙魚帶到她的身邊。
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
斷虹:一段彩虹,殘虹。
樹杪:樹梢。
殘照:落日的光輝,夕照。
平蕪: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
雙魚:亦稱“雙鯉”,一底一蓋,把書信夾在里面的魚形木板,常指代書信。
賞析
納蘭自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受命為三等侍衛以來,多次奉駕伴游塞外,所以經常與愛妻分離。多愁善感的他怎耐這等分多聚少,這首詞就是他作于塞上,抒發相思的離怨別苦。
“煙輕雨小,望里青難了。”古代文人要寫離別之情,總是會將情景設置在煙雨迷蒙、柳條拂面之中。納蘭這首詞也不例外。煙雨蒙蒙中,放眼望去,滿目青色,無邊無際。好像詞人此刻的心情,充滿迷蒙。
雖然從這首詞的字里行間可以推斷出這是寫離別之情的。但至于納蘭是為誰寫的離別詞,就不得而知了。從詞句判斷,應該是納蘭的友人。友人離別,站于迷蒙的細雨中,看著友人離去的方向,最終望不到友人的身影,想著友人此時應該走到何處。
一縷斷虹垂樹杪,又是亂山殘照。”上片之見是時間的一個順延,雨停之后,天邊現出彩虹,在遠處亂石上,夕陽殘照,彩虹掛在樹梢上。
盡管這首詞并非納蘭的佳作,但依然可以從中看出納蘭寫詞的風格。納蘭將每種景致都極致化,令自己的詞成為一種藝術。這首《清平樂》的`下片依然寫景,但更多則是抒情。
“憑高目斷征途,暮云千里平蕪。”登高望遠,方能心胸開闊。納蘭這句詞有著與自己以往詞里沒有的豪氣干云。男兒氣概在此時表露無遺,登高望斷天涯路,前方征途漫漫,一眼看不到頭,但是在眼前,暮云停駐,而云霞下面,則是千里的平原,草木叢生,猶如思念的荒地,長滿了雜草。
“日夜河流東下,錦書應托雙魚”從這句詞來看,似乎是要寫給遠方的愛妻,但從當時的情景來看,納蘭并未有牽掛著的女子。不過,不論這詞是因何而作,也是納蘭將一番思念之苦,化作錦書,托送給雙魚,希望后世都能看到。
該詞上片描寫詞人于塞上所見景色,下片依然寫景,但更多的是抒情。全詞不過是平淡乏味,但也可以表達出詞人對自己妻子的懷念之情。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2
清平樂
春來秋去。往事知何處?燕子歸飛蘭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闌人散忡忡。閑階獨倚梧桐。記得去年今日,依前黃葉西風。
翻譯
春來秋去,往事該到哪里重尋?天氣漸寒,燕子南歸飛去,蘭草上也沾滿露珠,如在悲啼。時光啊,千留萬留也留不住。
飲酒過后,客人已散,我滿懷憂傷,無聊的來到階前,獨自倚著梧桐樹。回想起去年今日,同樣是西風蕭瑟,黃葉亂舞。
注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兩個樂調命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春來秋去: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蘭泣露:蘭花在露中哭泣。
泣露:蘭花上露水滴下來像哭泣的淚水。
光景:風光景色。
千留:千百遍地挽留。
酒闌:飲酒結束。
闌:闌珊,將盡。
忡忡:憂愁的樣子。
閑階:猶言空階。
梧桐:梧桐樹,落葉喬木。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年份已不詳。晏殊詞多表現因時序變換的傷感情緒,這實際上正是封建社會從中晚唐以來“遲暮黃昏”的時代心理的反映。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晏殊詞,認為晏詞“但一灑落,一悲壯耳”,這正點明了晏詞表現了時代心理之悲。在這首《清平樂》中也表達了此種感受。
賞析
上片感慨“往事”千留不住。集中表現主人公對于時光流逝、好景美事永遠消泯的無奈和悵恨。首二句,言季節變換如此之快,春來又秋去,“往事”卻不知到何處尋覓。嘆日月不居,時序循環,時間流逝,前事難尋。“往事”(從下片所述可知,這是指去年今日黃葉西風之中與情人在酒宴上的歡會)不可追,伊人不再來。這已經暗伏本篇的抒情主旨在內。后二句,承“春來秋去”而來,言秋光將逝,眼見燕子往南飛,幽蘭帶露,像是因悲秋而哭泣,主人公也黯然神傷,從心底無數次地發出挽留秋光的呼喚,但是毫無用處。“燕子歸飛蘭泣露,光景千留不住”,燕子于秋而飛歸了,蘭葉上凝聚露珠如泣淚,美好的光景即使千百次的挽留也牽不住,主人公深切地懷念“往事”,或許是佳人見不得,“燕子歸飛”形象的比喻;深情地挽留秋光,時光更是留不得。那份悵恨與無奈,仿佛跟“蘭泣露”似的。挽留“秋光”,正是要留住“往事”,留住“燕子”,期盼再與佳人相會。然而這一切都成空,能不愁嗎。
下片,定格于閑階梧桐下獨自感傷的抒情主人公的'特寫鏡頭,既寫其感傷的形貌,亦托現其感傷的內心。前二句補足上片,由景入情,窮形盡相,寫其孤獨之狀,徘徊之態。喝酒,是為了留住景光,消釋哀傷,可是,酒闌人散后,更感到空虛和惆悵。后二句直探心靈深處,揭示其心事重重的原因——對景懷人。表現了詞人心靈深處長久的憂傷,黃葉西風,年年如是,自然界代謝是必然的規律,對著無法挽回的事物,他體認到人生的無常了。“去年今日”,“黃葉西風”,以今比昔,平添幾分厚重之感,頗有幾分耐人尋味之處。
這首詞抒寫別愁。此詞特寫鏡頭:“酒闌人散忡忡,閑階獨倚梧桐。”酒宴已經結束,熱鬧的場面不復,令人憂愁不安,無可奈何地倚靠著臺階旁的梧桐樹發呆。這一孤獨情景,既感慨從酒宴上得到的暫時慰藉,竟如此快就沒了,反而加重了愁怨;使自己憶起“往事”,陷于深深的憂慮不安之中。于是,結尾直接抒寫:“記得去年今日,依前黃葉西風。”腦子里清楚地記得,也是去年的今日,依然是秋季,西風勁吹,黃葉凋零的時候,與佳人相會分別,點出“秋愁”——惆悵情懷,是因憶舊懷人的緣故。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3
清平樂·平原放馬
轡搖銜鐵。蹴踏平原雪。勇趁軍聲曾汗血。閑過升平時節。
茸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多少驊騮老去,至今猶困鹽車。
注釋
轡:韁繩。
銜鐵:俗稱馬嚼子。
蹴:踢、踩。
趁:追逐,奔馳之意。
血:古代良馬名。傳說日行千里,流汗如血。
涓涓:流水聲。
野水:野外小河的流水。
晴沙:天氣晴朗,河水清澈,陽光照耀,連水底的沙都可看見。
驊騮:名馬,千里馬。
注釋
轡:韁繩。銜鐵:俗稱馬嚼子。
蹴(cù):踢、踩。
趁:追逐,奔馳之意。汗血:古代良馬名。傳說日行千里,流汗如血。
涓涓:流水聲。野水:野外小河的流水。晴沙:天氣晴朗,河水清澈,陽光
照耀,連水底的沙都可看見。
驊騮:名馬,千里馬。
鑒賞
這首《清平樂》,寫的是作者看到在平原上放牧過去的戰馬所引起的感慨。
上片主要寫馬。“轡搖銜鐵”兩句,描寫一匹戴著籠頭的馬,在主人的駕馭之下,奔走在殘留著冬雪的遼闊平原上。“轡[pèi]”是馬韁繩,“銜鐵”,馬嚼子,即橫放在馬嘴里兩端連著韁繩的小鐵鏈。“蹴[cù]”是踢、踏的意思。“搖”字和“蹴踏”兩字,把馬的動態寫得很傳神。“勇趁軍聲曾汗血,閑過升平時節”,“趁”在這里是追逐的意思,“軍聲”指戰斗時的鼓角聲、吶喊聲之類。“汗血”古代良馬名,據說能日行千里,流的汗呈鮮紅色,就象血一樣。這匹戰馬曾經是聽到戰斗號令就勇猛地沖殺、為國家立過功勞的,現在它卻閑著過太平日子!這里有點諷刺意味,因為南宋王朝始終處于嚴重的內憂外患之下,所謂“升平”,不過是昏庸的'統治者制造的假象罷了。久經沙場的戰馬渴望投入戰斗,就象有才能的人渴望為國家出力一樣,可是當權者卻根本不顧國家危亡,一味粉飾太平。作者就通過戰馬被閑置來含蓄地表露了這種思想。
下片進一步用比喻手法揭示朝廷用人不當。“茸茸春草”兩句是寫春天田野的景象:春天里,到處長滿了花草,涓涓的小溪流水聲,也聽得分外真切;在陽光的照耀下,連溪底的沙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茸茸[róng]”,形容春草柔嫩的樣子。“天涯”,天邊,這里形容春草遍地。“涓涓[juān]”,形容流水聲。“野水”,野外小溪里的流水。“晴沙”,指太陽照在小溪里,水流清澈,能夠看見水底的沙石。冬去春來,時間在流逝。那些令人關切的駿馬景況怎么樣了呢?“多少驊騮老去,至今猶困鹽車”,是說:不少千里馬漸漸老去,卻仍然不讓它們發揮所長,偏要把它們死死束縛在鹽車上。顯然,這是對南宋當局浪費人才的抨擊。“驊騮[huáliú]”,駿馬名,指千里馬。“鹽車”,運鹽的車子。拉鹽車是一種粗笨的活,用千里馬去拉鹽車,比喻大材小用。作者雖然沒有直接評論時政,但言下之意是十分清楚的。在“驊騮”拉“鹽車”的尖銳對照中,“驊騮老去”,“猶困鹽車”,不是寄寓著作者的無限感慨嗎?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4
清平樂·年年雪里 宋朝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清平樂·年年雪里》譯文
小時候每年下雪,我常常會沉醉在插梅賞梅的興致中。后來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著,不知不覺淚水沾滿了衣裳。
今年又到梅花開放的時候,我卻漂泊天涯,兩鬢稀疏的頭發也已斑白。看著那晚來的風吹著開放的梅花,大概也難見它的絢爛了。
《清平樂·年年雪里》注釋
?挼(ruó):揉搓。
海角天涯:猶天涯海角。本指僻遠之地,這里當指臨安。
蕭蕭兩鬢生華:形容鬢發華白稀疏的樣子。
看取:是觀察的意思。觀察自然界的“風勢”。故應:還應。
《清平樂·年年雪里》賞析
此詞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賞梅自嘆身世。詞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個晚同時期賞梅的典型畫面,深刻地表現了自己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淪落,對自己華生的哀樂作了形象的概括與總結。
上片憶舊。
第華層“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頭兩句回憶早年與趙明誠共賞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尋梅折梅插鬢多么快樂!多么幸福!這“醉”字,晚僅是酒醉,更表明女詞人為梅花、為愛情、為生活所陶醉。她早年寫下的.詠梅詞《漁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晚與群花比。”可作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腳。
第二層“挼盡梅花無好蒼,贏得滿衣清淚。”寫喪偶之后。李清照在抒情時善于將無形的內心感情通過有形的外部動作表現出來,如“倚樓無語理瑤琴”的《浣溪沙》),“更挼殘芯,更捻余香,更得些時”的《訴衷情》),“夜闌猶剪燭花弄”的《蝶戀花》)。花還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晚同,物是人非,怎晚使人傷心落淚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倆相得,生活美滿幸福。但是,時常發生的短暫離別使她識盡離愁別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時間里,李趙兩家相繼罹禍,緊接著就…始了長期的“屏居鄉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屢處憂患,飽嘗人世的艱辛。當年那種賞梅的雅興大減。這兩句寫的就是詞人婚后的這段生活,表現的是華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本詞中“挼盡”二句,說把梅花揉碎,心情很晚好,眼淚把衣襟都濕透了。插梅與挼梅,醉賞梅花與淚灑梅花,前后相比,華喜華悲,反映了晚同的生活階段與晚同的心情。
下片傷今。
第華層“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生華”蒼為生長白發。詞人漂泊天涯,遠離故土,年華飛逝,兩鬢斑白,與上片第二句所描寫的梅花簪發的女性形象遙相對照。
第二層“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又扣住賞梅,以擔憂的口吻說出:“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看取蒼為看著。晚來風急,恐怕落梅已盡,想賞梅也看晚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與梅花相映。中年迭經喪亂,心與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晚想再看梅花委地飄零。詞人南渡后,特別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顛沛流離,淪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發稀疏,兩鬢花白。詞人說:如今雖然賞梅季節又到,可是哪里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刮大風,將難以晴夜賞梅了。而且華夜風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看晚成了。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可能還寄托著詞人對國事的憂懷。古人常用比興,以自然現象的風雨、風云,比政治形勢。這里的“風勢”既是自然的“風勢”,也是政治的“風勢”,即“國勢”。稍后于清照的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與此寓蒼相似,都寄寓著為國勢衰頹而擔憂的情緒。清照所說“風勢”,似乎是暗喻當時極晚利的民族斗爭形勢;“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難看梅花”,則是指國家的遭難,而且頗有經受晚住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她根本沒有賞梅的閑情逸致。身世之苦、國家之難糅合在華起,使詞的思想境界為之升華。
這首詞篇幅雖小,卻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從依次描寫賞梅的晚同感受看,運用的是對比手法。賞梅而醉、對梅落淚和無心賞梅,三個生活階段,三種晚同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表現詞人生活的巨大變化。從上下兩闋的安排看,運用的是襯托的手法,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在,但又晚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襯今,表現出當時作者飄零淪落、哀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磨難的憂郁心情。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國家之憂,但晚是如詠物詞之以描寫物態雙關人事,詞語平實而感慨自深,較之《永遇樂·落日镕金》華首雖有所晚及,亦足動人。
這華首小詞,把個人身世與梅花緊緊聯系在華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際與情思,構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清平樂·年年雪里》創作背景
關于這首詞,大多研究者認為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傳本《梅苑》收錄署名李清照五首詠梅詞。其中《滿庭芳》《玉樓春》《漁家傲》三首系早期所作,被收入《梅苑》無可懷疑。這首《清平樂》便是寫于李清照晚年的,是詞人對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帶有總結性的追憶之作。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5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古詩簡介
《清平樂·池上納涼》是清代詞人項鴻祚所作的一首詞。這首詞描寫的是夏日的夜晚,詞人在庭院荷塘邊乘涼消暑的閑適場景。上片寫夜的寧靜清幽。下片刻畫乘涼時的心情。夏末納涼,臨水扶醉,聽荷塘一陣雨過,想到過了今夜,這聲音即將變做秋聲。自是詞人體物感時情懷,然于閑適中亦微含愁意。詞人善于以傳神之筆,抓住剎那間的愁情,描繪出如畫的境界。語言風格清新自然、爽朗工致。
翻譯/譯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靜涼爽氣息,庭院中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納涼消夏。門簾高卷清風搖動著室內的蠟燭,竹影婆娑映照墻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寫竹圖畫。
醉后躺臥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輕羅紈扇微微煽動涼氣徐發。荷塘里驟雨一下子就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是秋風蕭殺。
注釋
①清平樂(yuè):詞牌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兩個樂調命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②清話:清新美好的意思。
③銷夏:消除暑氣,即納涼。銷一作“消”。
④蠟炬:蠟燭。
⑤桃笙:竹簟。據陳鼎《竹譜》載,四川閬中產桃笙竹,節高皮軟,制成竹席,暑月寢之無汗,故人呼竹簟為桃笙。
⑥熟羅:絲織物輕軟而有疏孔的叫羅。織羅的絲或練或不練,故有熟羅、生羅之別。
⑦一霎:一會兒。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項鴻祚自幼天資聰援,善于著文。他填詞很講究音律,雖內容大都是傷春悲秋之作,然卻以古艷哀怨的'詞風著稱于世,在寫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處。這首詞作是詞人借描寫夏夜在庭院納涼的情景,抒發出幾分對人生的哀怨。
賞析/鑒賞
詞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二句,勾畫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描寫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無聲,只有詞人在池畔乘涼。“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是寫在庭院乘涼的詞人所看到的室內的情景。根據下片詞首句“醉來”二字判斷,詞人此時是在以酒銷夏,邊飲酒邊觀賞院中的景色,夜風吹來,室內的蠟燭光炬被風吹得搖晃不定,門簾也隨風搖動;室外,月光將竹林映照在墻壁上,竹影依風搖曳,發出輕微的聲響。在這里,詞人是以動寫靜,那被風吹動的燭光,飄乎不定的門簾和那半墻如畫的竹影,更顯出夏夜的寧靜,雖不一字月,卻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優美的夏夜圖便可在眼前浮現。
詞的下片著意描寫詞人乘涼時的心情。“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二句,是寫人的動作。詞人醉酒后扶墻走到床邊,躺在竹席上,手執熟羅扇,輕輕的扇風雖使人略感清涼,但卻難解詞人的醉意,在朦朧的醉意中,詞人由涼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眼前池塘正是蓮葉碧青,荷花爭奇之時,然而瞬間雨過,一夜間便花凋葉殘,明朝醒來,庭院里便是一片秋聲。最后兩句著似寫景,實則是借寫醉意中的幻覺,寄托詞人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全詞勾勒出一幅常見的池邊消夏圖,傳遞了一種閑適、安逸、祥和的氣息。水天清話,夜深入靜,是小令的基調,但不時有風中燭曳、墻上竹動、席上人晃、手中扇搖、水中波興,來打破這種靜謐。以動襯靜,對比分明。項鴻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觸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憂情苦緒。這首詞就是詞人以傳神的筆墨,抓住剎那間的愁情描繪出的如畫的境界。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
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
此后錦書休寄,畫樓云雨無憑。
譯文:
苦苦留人不住,他酒醉后登上畫船,揚帆而去。小舟撥開輕卷的碧波,行駛在在漫漫的春水路上,所過之處盡是黃鶯啼曉之聲。
渡口楊柳郁郁青青,枝枝葉葉都滿含著別意離情。從此后休要寄錦書再訴衷情,畫樓里的歡娛不過是一場春夢,那山盟海誓畢竟空口無憑。
注釋:
留人不住:鄭文寶《柳枝詞》:“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此處翻用其意。
蘭舟:木蘭舟,以木蘭樹所造之船。此處泛指船只。
錦書:書信的美稱。前秦蘇若蘭織錦為字成回文詩,寄給丈夫竇滔。后世泛稱情書為錦書。
云雨:隱喻男女交合之歡。
無憑:靠不住。
賞析:
起筆“留人不住”四字,扼要地寫出送者、行者雙方不同的情態,一個曾誠意挽留,一個卻去意已定。“留”而“不住”,故啟末二句之怨思。次句寫分手前的餞行酒宴。席間那個不忍別的送行女子,想必是吃不下去;而即將登舟上路的男子,卻喝了個“醉”。“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二句緊承“醉上蘭舟去”,寫的是春晨江景,也是女子揣想情人一路上所經的風光。江中是碧綠的春水,江上有宛囀的鶯歌,是那樣的宜人。這景象似乎正是輕別的行者輕松愉快的心境的`象征。而“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則遙應“留人不住”句,是蘭舟既發后渡頭空余的景物,也是女子主觀感覺中的景物,所以那垂柳“枝枝葉葉”俱含“離情”。以上四句寫景,渾然一體,卻包含兩種不同情感的象征。
結句寫情,卻突然轉折,說出決絕的話,寄語對方“此后錦書休寄”,因為“畫樓云雨無憑”,猶言:我們青樓女子是靠不住的,你今后不必來信了,從此割斷情感聯系吧。其實這是負氣之言,其中暗含難言之隱。妓女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愛的權利,即使有了傾心的男子,也沒有長聚不散之理。彼此結歡之夕,縱使千般恩愛,時過境遷,便“留人不住”了。有感于此,所以干脆叫對方“此后錦書休寄”了。話雖如此,倘不想得到“錦書”,何以特別提到?
總之,結尾兩句以怨寫愛,抒寫出因多情而生絕望、絕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的矛盾情懷。周濟《宋四家詞選》評曰:“結語殊怨,然不忍割。”此乃深透之語。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清平樂·雪
宋代:孫道絢
悠悠飏飏,做盡輕模樣。半夜蕭蕭窗外響,多在梅邊竹上。
朱樓向曉簾開,六花片片飛來。無奈熏爐煙霧,騰騰扶上金釵。
譯文:
雪花飄飄灑灑滿天飛舞,一副輕盈瀟灑的模樣。半夜只聽得窗外大雪下的沙沙作響,壓折那院中梅樹和竹枝。
第二天起床便迫不及待的掀開簾子,只見片片雪花迎面撲來。無奈房內熏爐中的煙霧一下就將身上的雪花全部融化了,只能看著雪花變成熱氣騰騰的霧氣升騰而起,輕輕地籠罩在她那插有金釵的頭上。
注釋:
飏飏:飄揚貌、飛舞貌。
朱樓:閣樓。向曉:拂曉。
賞析:
雪,自古以來就一直備受著人們的青睞。自東晉謝家才女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它似乎更成了后世文人反復詠唱的對象。
“悠悠揚揚,做盡輕模樣。”黃昏之際,作者看見了雪花在漫天飛舞。“輕模樣”,輕盈的模樣,此形容可謂貼切傳神。五百多年后,納蘭容若寫了一首《采桑子》的詞,開頭就化用孫道勛的這句:“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納蘭公子闡明了自己的觀點:我并不是喜歡雪花那輕盈悠揚的模樣,我之所以喜愛它,完全是因為它生有人間絕無僅有的,那一種孤寂而又冷艷的美。
“半夜蕭蕭窗外響,多在梅邊竹上。”這句是描寫她半夜時分睡在床上,靜靜地聆聽著大雪壓折梅樹和竹枝的聲音。白居易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五言詩《夜雪》,作品的意境尤其相似:“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由物及人,梅竹身上那種抽象的疼痛,繼而轉換成了一種具體的自憐之語。
今夜的大雪,重重地壓著梅花和竹子。如今我尚會疼惜你們,而我一生的寂寞與哀愁,又有誰知道,有誰憐愛呢?這樣的心境,也真真算是: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朱樓向曉簾開,六花片片飛來。”第二天一大早,她起來后,便迫不及待地掀開簾子。此時依然是大雪紛飛,只見是大片大片雪花迎面撲來。這個場景,誠如用《紅樓夢》中的聯詩所寫:一夜北風緊,開門雪尚飄。
面對大自然饋贈的這些美麗的.精靈之物,驚喜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在看到這一幕情景的時候,她的嘴角,當時興許是泛起了一抹久違的微笑的。
“無奈熏爐煙霧,騰騰扶上金釵。”結句筆觸輕靈,情感細膩。描寫的是作者轉身回屋的時候,沒想到由于房內熏爐中那些帶有溫度的煙氣,一下就將身上的雪花全部融化了。她無奈地看著雪花變成熱氣騰騰的霧氣升騰而起,輕輕地籠罩在她那插有金釵的頭上。霧氣最后也漸漸地消失了,她顯得無比的失落,只得獨自在那低眉嘆氣。
明末戲曲理論家沈際飛,曾對這首詞評曰:“雪之形聲,盈耳盈目。”全詞借物抒情,不寫一字之喜,不著一句之怒,作者用輕靈的筆觸,把一個女子一喜一嗔的神情,刻畫得是如此細致入微,惟妙惟肖。
人的一生中,注定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都要轉瞬即逝。鄧紅梅教授也說過,纖微優美的景物,能映照出女詞人內心敏感而細膩的情緒。
所以說,孫道絢雖然身為古代的一名未亡人,卻在封建禮教的壓抑下,能以女性一種獨特的審美情趣,把生活中具體的意象和心中抽象的情緒,在詞中巧妙的轉換。她完成了她個人情感的升華,更為自己譜寫了一曲生命贊歌。
無疑,孫道絢是一位優秀的女詞人,也是一位善于煽情的高手。她的詞作含蓄蘊藉、深微幽隱。情感細膩,韻味無窮。論其作品的藝術魅力和成就,真的是太值得我們去欣賞和學習了。在宋詞這片群芳燦爛的園圃里,她將當之無愧地永遠占據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那,溪邊長滿了翠綠的那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子在那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里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那兒子,他正橫翁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注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村居:題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翁媼(ǎo):老翁、老婦。
鋤豆:鋤掉豆田里的草。
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亡(wú)賴:這里指那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翁:趴。
賞析:
這首詞反映了樸素、溫暖而有風趣的農村生活的一個側面。全詞只有短短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和全家老少勤儉淳樸的勞動生活面貌都鮮明地勾勒出來,給讀者展示出一幅生動的農家生活畫面。
這首詞,作者用六句話寫了五個人物,而翁媼和小兒卻又寫得相當傳神,栩栩如生,原因何在?我覺得主要的是作者善于把握現實生活,攝取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如寫“翁媼”,則抓住了“醉里”“相媚好”;寫“小兒”,則抓住了在溪頭“臥剝蓮蓬”,這些具有典型意義的舉動,又通過概括性強而色澤鮮明的語言來表現,因而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把讀者緊緊地攫住。
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即是其中之一。劉熙載說,“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臥”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向往這樣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9
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賭珠璣滿斗。
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閑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古詩簡介
《清平樂·禁庭春晝》是李白的詞,所描寫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某次夜生活,作者通過楊貴妃的眼睛來觀察世界,并以第一人稱寫作的。
翻譯
深宮里春日的白天,只見到黃瑩鳥長出了新的羽毛。在花下挖空心思玩“斗百草”,輸贏的賭注需要成斗的金銀珠寶。到了晚上,整理下并不完整的妝容,在御前很隨意的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誰知道女兒家美妙的身段,不久就把君王逗的開心起來。
注釋
1披:長疊;新長出。
2新繡:新的衣服。這里指“新的.羽毛”。
3斗百草:斗百草又稱鬭百草。一種中國民間游戲。競采花草,比賽多寡優劣,常于端午行之。
4巧求:挖空心思去找。
5只:語助詞,用于句尾或句首。
6珠璣:珠寶。
7殘妝:殘缺的裝飾;殘余的打扮
8閑舞霓裳:霓裳羽衣舞。
9腰肢:比喻女人。
10窈窕:妖冶的樣子。
11折旋:不久便折服。
12笑得:歡笑了;逗樂了;調戲了。
賞析
這里詞剛剛萌芽,實際上,唐朝李白寫的詞,基本上都是上闕同音,下闕同音,如:《清平樂·禁闈秋夜》和《清平樂·畫堂晨起》等,大家不要以為說李白寫詞不押韻,上下闕不同音。
試想:“百草巧求花下斗,祗賭珠璣滿斗”,若非皇后、貴妃,誰能下得了如此賭注?“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閑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既然是“殘妝”、“閑舞”,則此事不可能發生在玄宗與一般妃嬪或歌舞藝人之間,也不可能發生在某個正式場合,而只能是“金屋妝成嬌侍夜”的楊妃與玄宗的居室即興之事.這種宮闈秘事,外人怎能得知?詞中女主角恃寵放嬌之態可掬,當時宮中除太真外,再無第二人能如此.作者完全是通過楊妃的眼睛來觀察世界,并以第一人稱寫作的。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櫻桃花底。相見頹云髻。的的銀釭限意。消得和衣濃睡。
當時草草西窗。都成別后思量。料得天涯異日,應思今夜凄涼。
翻譯
那時在櫻桃花下相見,她低垂著頭,如云般的發髻也傾側了。在閃爍的銀燈下,懷著無限的情意,如今卻要忍受和衣而睡的寂寞。
分離時我們在西窗下匆匆歡聚的時光。如今都成了別后的相思。你我各在天涯一方,何日才能相見,今晚想到這里內心更感凄涼。
注釋
頹云髻:如云的發髻低垂下來。頹,下垂。
的的.:鮮明顯著貌。
銀釭:銀白色燈盞。
消得:謂怎禁得起。
和衣濃睡:不脫衣而沉睡。
草草:匆忙倉促或草率。
思量:想念,相思。
料得:也有稿作“遮莫”二字,大約之意。
應思:也有稿作“轉思”二字,更思之意。
創作背景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王國維離家去蘇州任教,與自己的妻子莫氏離多聚少,抱著對家人和夫人的相思王國維填寫了此詞。
賞析
這首詞雖然很短,但卻貫串了好幾個不同的時空。“櫻桃花底,相見頹云髻”在時間順序上是最早的過去,是回憶與那個女子相見時的情景。“櫻桃花底”是以環境的美麗襯托人物;“頹云髻”是形容那個女子因羞澀靦腆而低下頭來的樣子。人與花互相襯托,那女子的美麗多情可想而知。“的的銀釭無限意,消得和衣濃睡”是離別后的現在。“的的”,形容燈光在昏暗的房間里明亮顯眼的樣子。“無限意”既是燈對人的情意,也是我對那個女子的情意,因為我也在為相思而痛苦,那痛苦無異于燈油的自我煎熬。“消得”帶起一個問句,意思是“怎禁得起”;“和衣濃睡”是說自己孤獨無聊。
“當時草草西窗”,是對過去和那女子相處的回憶。西窗之下與相知之人剪燈共語,何等安靜,何等溫馨,何等從容,而王國維卻冠以“草草”的狀語。“草草”是匆忙倉促,亦有草率的意思,因此這里就含有一種悔恨之意:當時苦知有現在的離別,就一定會加倍珍惜那短暫的相聚,可惜當時自己卻把這種相聚視為很平常的事情,隨隨便便就把那段時間打發過去了。
“料得天涯異日,應思今夜凄涼”是遙想今后。既然說“天涯異日”,可見現在雖已和那人離別,但還沒有身在天涯。這兩句說明,不但今日與那個女子相聚無望,而且今后更是無望,因為今后自己還要漂泊到比現在更遠的天涯海角,與情意卻只能越來越深,所以到那時候,今夜這種孤燈下的相思也將成為難忘的場景,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里。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春光欲暮,寂寞閑庭戶。
粉蝶雙雙穿檻舞,簾卷晚天疏雨。
含愁獨倚閨幃,玉爐煙斷香微。
正是銷魂時節,東風滿院花飛。
譯文
春天即將過去,空蕩蕩的庭院仍是一片靜寂。雙雙飛舞的彩蝶,在亭欄間穿來穿去,傍晚的時候,簾外又在滴著稀稀落落的雨。
她含著深深的愁情,獨自倚在繡幃里,玉爐中只剩下一點殘香,裊裊的輕煙時斷時續。這正是最讓人愁苦不堪的時節,東風又吹得滿樹春花紛紛飛去。
注釋
春光欲暮:春天即將逝去。
閑庭:寂靜的庭院。
檻(jiàn):欄桿,這里指亭欄。
閨幃:此指閨房。
玉爐:熏爐的美稱。
銷魂:形容極其哀愁。
賞析:
此詞寫春閨幽怨。上片寫暮春晚天疏雨的背景:暮春時節,庭戶寂寞,粉蝶穿檻,疏雨黃昏。由“寂寞閑庭戶”,粉蝶雙飛舞的近景中,突出下片的主人公的情思。下片“含愁獨倚閨幃”是整個畫面的中心所在,也就是畫中主人公的情態表現。東風送暖,落紅成陣。此情此景,令人魂銷。閨中人獨自含愁,根本沒有心腸料理玉爐香煙。“銷魂”由前面的“寂寞”、“粉蝶雙雙”而來。最后以東風一陣、滿樹花飛結尾,既與起筆暮春景色相合,又有暗喻美人遲暮的深意,幽怨之情已在不言之中了。
這首詞寫景狀物多用白描,清麗疏淡,情味蘊藉,與“花間”濃麗香艷、鏤金錯彩的'詞風迥異。作者寫的閨中人,不描摹其體態衣妝,不明言其多情善感,除了“含愁”一句正面點明其期待與失望,再以“玉爐”一句烘托其期待之久,相思之苦,其余各句,均于景物描寫中帶出她的形影與神態,這正是詞論家所稱道的融情入景的功力。前人論詞的章法,講究“短章蘊藉”,言盡意不盡。此詞就是一首情景相生、含蓄蘊藉的佳作。它那情在言外的意蘊,比起痛快淋漓的表白,更具有耐人尋味的魅力。尤其篇末“東風滿樹花飛”一句,形象凄艷,含蘊無窮。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斷崖修竹。
竹里藏冰玉。
路繞清溪三百曲。
香滿黃昏雪屋。
行人系馬疏籬。
折殘猶有高枝。
留得東風數點,只緣嬌懶春遲。
譯文
斷崖上挺立著修長的翠竹,竹叢中盛開著冰清玉潔的梅花。繞過曲曲彎彎的清流長溪,黃昏中蓋滿白雪的.小屋里香氣飄灑。
過路人折梅在疏籬邊系馬,梅雖殘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數點,是因為嬌懶的春天還未到這山崖。
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檢校:核查。山園:稼軒帶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靈山門之外者,洪邁《稼軒記》有“東岡西阜,北墅南麓”等語,稼軒因亦自稱山園。
修竹:高高的竹子。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路轉句:蘇軾《梅花二首》:“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雪屋:稼軒新居內一處宅院的名稱。
行人:過路之人。
嬌嫩春遲:春天嬌懶而來遲。
賞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歲的辛棄疾,由江西安撫使改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但隨即又因臺臣王藺的彈劾,被免掉了職務,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饒靈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帶湖新居過退隱的生活。這首詠梅詞即作于閑居帶湖期間。
此詞主要描繪了山園里梅花生長環境與風韻。起筆謂梅花長在斷崖峭壁間,與修竹為伍,有冰清玉潔的資質。以下一路觀賞,由山麓而家園,由白晝而黃昏,幽香滿園,點出山園之梅。過片二句的籬邊梅殘,是鋪墊之筆,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結末二句謂高枝數點,臨風搖曳,風姿翩翩,其所以遲遲不落,挺立枝頭,只是因為春天嬌懶未到。全篇精妙之處正在于此,形神兼備,虛實相間,寫活了梅花喚春報春的特有風神。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煙輕雨小。
紫陌香塵少。
謝客池塘生綠草。
一夜紅梅先老。
旋題羅帶新詩。
重尋楊柳佳期。
強半春寒去后,幾番花信來時。
譯文
輕煙細雨,放眼望去,青色連綿不絕,沒有盡頭。一縷彩虹掛在樹梢,殘陽夕照,層巒疊嶂。
登臨高處,我望斷遠行的路途。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上,暮云千里。河流日夜東流,我應把書信托付給雙魚帶到她的身邊。
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
斷虹:一段彩虹,殘虹。樹杪:樹梢。
殘照:落日的光輝,夕照。
平蕪: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
雙魚:亦稱“雙鯉”,一底一蓋,把書信夾在里面的魚形木板,常指代書信。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惜別的'詞。上片寫春光歸去匆匆,一夜細雨輕煙過后,池塘草綠,紅梅變老,春天也就過去了。下片寫離愁*不斷,只有通過做詩題句以追懷相聚的美好時光。而當春寒去后,花信風輪番吹拂之時,那離別相思的愁緒更是難以排遣的。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14
鶯歌蝶舞。池館春多處。滿架花云留不住。散作一川香雨。
相思夜夜情_。青衫淚滿啼紅。料想故園桃李,也應怨月愁風。
鑒賞
當時詞人客居他鄉。那正是春光明媚的銷魂時分,綠楊煙外鶯啼婉轉;百花叢中蝶舞蜂飛,池邊的客館前洋溢著濃濃的春意。“池館春多處”中的這個“多”字,看似平常,實則用的非常貼切,恰到好處,較之“濃”、“滿”、“密”、“繁”等字眼,實在準確得多,而且有著一種內涵豐富、獨特的新意。
接下來,詞人用“滿架花云留不住,散作一川香雨”二句,描寫暮春落花成陣的景象也顯得十分新穎、工巧。詞人把滿架茂密的繁花比作一片美麗的彩云,把落到水面的片片花瓣比作“一川香雨”,這就不僅使這被歷代多少文人寫盡寫濫了的關于落花的描寫獲得了形象上、語言上的新意,而且在“花云”與“香雨”這兩個比喻物間找到了內在的聯系:有“云”才會落“雨”,有“花”才會有“香”,因此這前后兩句雖然造語工巧,但讀來順暢自然,不露斧鑿之痕,不給人刻意求新之感。
在上闋寫了詞人客居所見的情景之后,下闋便順勢抒寫自己客中的情懷。“相思夜夜情悰”,“悰”,特指歡悰,即歡情,謝眺《游東田》詩云:“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這里詞人是抒寫自己對所懷之人“夜夜相思”,只有在夢中才能重溫昔日相聚相伴時的歡情。夢中的歡情是虛幻、短暫的,夢醒之后帶來的是更加失落的悲哀,因而便淚濕青衫,襟滿“啼紅”了。“啼紅”乃“啼血”之別稱。古謂杜鵑鳥啼至出血乃止。詞人把自己比作啼聲悲老的杜鵑,這斑斑淚痕不正像是杜鵑啼鳴的'血痕嗎?而且杜鵑又是相思鳥;“杜鵑聲聲,只喚不如歸去。”它又是思歸的象征,詞人把自己暗比作杜鵑,也正蘊含了這兩層意思在內。
最后二句乃是詞人展開想象的羽翼,設想所懷之人在家鄉、在故國對自己的思念。古典詩詞中常有寫己懷人卻言對方懷己的篇什,如杜甫《月夜》本系懷念妻子,卻言妻子懷念自己:“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這樣就把懷念之情寫得更深更切。這里也是用的這一手法:“料想故園桃李,也應怨月愁風”,不同的是詞人不直寫所懷之人懷己,而是運用借喻,以桃李隱譬所懷之人,人愁人怨以至連院中的桃李也都愁怨起來了,這便把人襯托得更加愁苦、幽怨。為何愁為何怨?不是愁風也不是怨月,而是愁己離家,怨己不歸,己懷人卻言人懷己,這就把詞人自己思家懷人之情寫得更深、更切、更難于忍受了。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
宋代:辛棄疾
柳邊飛鞚,露濕征衣重。
宿鷺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入夢。
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譯文:
驅馬從柳樹旁邊疾馳而過,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濕變重了。一只白鷺棲宿在沙灘上,不時地瞇著眼睛向沙面窺視,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輕輕搖晃,準是在夢中見到魚蝦了吧!
夜深人靜,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月光下的浣紗女身姿嬌美。寧靜的村舍門前忽然響起孩子的哭聲,正在溪邊浣紗的母親立即起身往家趕,路上遇見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頭一笑,隨即背轉身匆匆離去。
注釋:
清平樂:詞調乃兩片,前片四句字數號碼為四五七六,后片則六六六六也。
鞚:馬籠頭,代指馬。
娉婷:形容女子嬌美的身姿。
稚子:嬰兒、幼兒。
賞析:
此詞上片描繪自然景色,寫棲宿在蘆葦叢邊的白鷺的睡態:頭朝著水邊的沙灘,睡夢中時不時地晃動身軀;下片寫水邊浣紗女,在月光下,浣紗女邊勞作邊嬉戲,浣紗女出門浣紗,聽到孩子的啼哭聲,急忙背著大伙兒,溜回家照顧孩子。全詞采用白描手法,上片寫物,下片寫人,一靜一動,互相映襯,勾畫出一幅清新的農村風景圖。
“柳邊飛鞚,露濕征衣重。”二句描寫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驅馬從柳樹旁邊疾馳而過,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濕變重了。這里既表現出山道上柳密露濃,景色優美;也表現出行人心情舒暢,雖覺衣衫濕重,但游興仍然很高。
“宿鷺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入夢。”句描寫在行經河灘旁邊時,看到的一幅饒有幽趣的畫面:一只白鷺棲宿在沙灘上,不時地瞇著眼睛向沙面窺視,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輕輕搖晃,準是在夢中見到魚蝦了吧!看到宿鷺目瞇影動,便斷定它正在做夢,又因鷺鳥以魚蝦為食,進而斷定它夢見了魚蝦,雖是想象之辭,但又合情合理。詞人既能極細致的觀察又能極深微的體會,因而寫的是如此生動、多趣。
“一川淡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二句描寫在行經溪流附近的村莊時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詩意的畫面:夜深人靜,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輕的婦女在溪邊浣紗,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麗輕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詞人使用的語句極其簡淡,卻能把環境和人物寫得清雅秀潔,風韻悠然。
“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二句又在前邊的畫面上繪出了新的情采:寧靜的村舍門前忽然響起孩子的哭聲,正在溪邊浣紗的母親立即起身往家趕,路上遇見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頭一笑,隨即背轉身匆匆離去,這真實而自然的描繪,不但給畫面增添了濃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動地表現了山村婦女淳樸溫良的心性和略帶幾分羞澀的天真。
總觀此詞,全篇都是寫景,無一句抒情,但又處處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從描寫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對清新淡雅的自然風光的喜愛;從描寫浣紗婦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對淳厚樸實的民情風俗的贊賞。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惠風詞話續編》卷一)。詞人正是這樣的高手。
在風景和人物的具體描寫上,此詞也具有動靜結合、形神兼備的妙處。柳密露濃原是靜景,但詞人卻借露濕征衣的動象來表現,比直寫其靜態美更覺真實多采。沙灘宿鷺亦在靜中,但詞人卻寫其睡中之動態,并寫其夢中之幻影,使讀者不僅可見其形動,而且可感其神動,因而別生奇趣。篇末寫浣紗婦女亦能遺貌取神,用“笑背見人歸去”的動態美,表現婦女溫良淳樸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詞在結構上的特點是外以詞人的行程為次序,內以詞人的情感為核心。一切景觀都從詞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詞人從沿途所見的眾多景觀中選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幾個片斷,略加點染,繪成了一幅情采俱勝的溪山夜景長卷,表現出一種清幽淡遠而又生機蓬勃的意境,使人讀之宛若身隨詞人夜行,目睹諸種景觀,而獲得“俯拾即得,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司空圖《詩品·自然》)的特殊美感。因此,前后景觀雖異,但結構卻是完整的。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07-06
清平樂原文翻譯及賞析04-02
清平樂·村居原文、翻譯及賞析03-17
清平樂·春晚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清平樂·春晚》原文及翻譯賞析02-08
清平樂·村居原文翻譯及賞析02-21
清平樂·村居原文、翻譯、賞析02-18
清平樂·村居原文翻譯及賞析09-26
清平樂·村居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8-10
清平樂·春晚原文翻譯及賞析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