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
[宋代]朱敦儒
旅雁向南飛,風雨群初失。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云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大雁南飛,風雨中與雁群失散。饑渴辛苦的大雁雙翅無力地下垂,只好獨宿在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苦于和沙鷂、白鷺難以親近,時刻擔心被弓箭射殺。云海茫茫歸處又在何方?有誰來聽鴻雁的聲聲哀號。
注釋
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字復演為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五仄韻。
旅雁:征雁。這里比喻戰亂時人們紛紛南逃。
寒汀(tīng)立: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鷗鷺:即沙鷗、白鷺。
矰(zēng):用絲繩系住的短箭。繳(zhuó):系在箭上的絲繩。
賞析:
該詞上片寫失群旅雁遭遇風雨后的疲累饑渴之狀與孤獨之感,下片寫他鄉的不適、危機與迷惘感。同時詞人運用象征手法,借所遇到的景物來為自己寫照,抒發自己的心聲。
上闕寫失群旅雁遭遇風雨后的疲累饑渴之狀與孤獨之感。
詞的首句寫冬天雁由北向南遷徙。“情沿物應”,才發而為詞,“道寄人知”,借以表達因雁而興起的傷感。“風雨群相失”的“風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風雨,骨子里卻是喻指人世社會的風雨,是驟然襲來的戰禍。接下去便以雁之饑渴辛勞、無力續飛與孤宿寒汀的情景,來比喻人們在逃難途中忍饑受寒、疲憊不堪和孤苦無依的慘狀。
下闋以雁之憂懼被人弋射和茫茫無處歸宿,以及哀鳴而無人憐顧的`孤危,象征他與廣大人民當時類似的處境與心情。
“鷗鷺苦難親”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鷗、鷺與雁,都是棲宿于沙洲汀渚之間的鳥類,而說“難親”,便有地下亦難寧處之苦;“贈繳憂相逼”,則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憂。《史記·留侯世家》載漢高祖歌日:“鴻鵠高飛,一舉千里。······雖有贈繳。尚安所施!”而這里的鴻雁苦于身心交瘁,無力高飛,便易被獵人所射殺。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寫人間的憂患,可謂入木三分。結尾續寫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語雙關,余悲不盡。
全詞處處寫雁,但又處處在寫自身的處境與心緒,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藝術效果。詞人寫的雖然是個人在逃難途中的遭遇與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卻具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普遍的意義。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卜算子·泛西湖坐間寅齋同賦
宋代:高觀國
屈指數春來,彈指驚春去。檐外蛛絲網落花,也要留春住。
幾日喜春晴,幾夜愁春雨。十二雕窗六曲屏,題遍傷春句。
譯文:
屈指數春來,彈指驚春去。檐外蛛絲網落花,也要留春住。
幾日喜春晴,幾夜愁春雨。十二雕窗六曲屏,題遍傷春句。
注釋:
屈指數春來,彈指驚春去。檐(yán)外蛛絲網落花,也要留春住。
彈指:比喻時間短暫。
幾日喜春晴,幾夜愁春雨。十二雕(diāo)窗六曲屏,題遍傷春句。
賞析:
這首送春詞,抒寫了傷春惜春的情懷。上片言春之短暫。屈指迎春,彈指春去。畫檐蛛網,也留春住。下片抒寫傷春愁緒。幾日春晴,幾夜春雨,春將歸去矣!傷春之句,題遍屏窗。全詞曲折有致,思緒纏綿。工巧婉麗,饒有韻味。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問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才剛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離去。
如果你到江南趕上了春天,
就千萬不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與你在一起。
注釋
卜算子:詞牌名。
鮑浩然:詩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要,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觀)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山水交匯的地方。
賞析: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峰了。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眉眼盈盈”四字有兩層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4
卜算子·煙雨冪橫塘
煙雨冪橫塘,紺色涵清淺。誰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江半。
隱幾岸烏巾,細葛含風軟。不見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遠。
翻譯
朦朧的煙雨籠罩著池塘,天青色的橫塘水清澈見底。是誰用并州這把鋒利的剪刀,剪來了吳淞半江水?
倚著幾案,只見到露出額頭的綸巾,細葛布像風一樣柔軟。不見隱于柴桑的避俗老人,我的心思和他一樣飄渺高遠。
注釋
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冪:覆蓋,籠罩。
橫塘:泛指池塘。
紺色:天青色,一種深青帶紅的顏色。
并州:古九州之一,宋代為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隱幾:即靠著幾案。
岸:露出額頭的戴頭巾法。
烏巾:黑頭巾,隱者的.服飾。
細葛:指用較細的葛布制作的衣服。
柴桑避俗翁:指陶淵明。陶淵明為柴桑人,故云。
創作背景
詞人屢次參加科舉考試皆不中第,遂以隱士自視。本首詞就是詞人為歌詠隱逸生活而作的一首詞,以表達其高潔情操和高遠志趣。
賞析
詞的上片描寫隱者所處風景如畫的環境;下片描述志向高遠的隱者形象,體現出詞人不為塵俗功利所縛的恬遠心性和通脫懷抱。全詞寫得空靈雋永,飄逸瀟灑。
上片寫景,筆意精準利落。“煙雨冪橫塘”歷來觀點認為語出唐詩人杜甫《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頌》“煙雨封巫峽”之句;接下去的“誰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江半”化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的句意,心中猶生“他年要補天西北”的快意恩仇。動詞“冪”襯托出水色天青,橫塘瀲滟的吳松江水。霧靄濃厚,氣勢壯闊,使人心靜神遠,頓生飄飄欲仙之感。
下片一、二句,描寫的是隱者的服飾和神態。不論是用詞,還是意境,都是從杜詩演化來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淵明,陶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說過“陶潛避俗翁”(《遣興五首》其三).“孤云”,出自陶詩“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馀暉”(《詠貧士七首》其一).杜詩亦云:“百鳥各相命,孤云無自心”(《西閣二首》其一).杜詩《幽人》又云:“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歸.”孤云,隱士之喻也.幽人,亦隱士也.陶詩“孤云”喻貧士,貧士亦隱者也.常建《宿王昌齡隱居》詩說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心共孤云遠”,“共”字好,“遠”字用得更好,物我一體,把隱者高潔的情操和高遠的志向生動而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全詞折射出隱士寄居山林的悠閑生活。仙境高士,灑脫俊逸,不同于其一貫寫作的閨情小令,風格清新,朗朗上口,標致雋永。這首詞以化用前人詩句取勝,體現了典型的江西詩派詞風。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5
卜算子·燕子不曾來
燕子不曾來,小院陰陰雨。一角闌干聚落花,此是春歸處。
彈淚別東風,把酒澆飛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古詩簡介
《卜算子·燕子不曾來》由清代詞人蔣春霖所作的一首小令。上片寫春歸,暗喻歲月流逝之悲;下片寫祭柳,突出自己身世飄零之感。全詞以比興寄托的手法,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把當時文人的凄苦處境表達得深情綿邈。
翻譯/譯文
在小小庭院中,燕子沒有來,只是陰雨連綿,一片幽暗。院中一個角落的欄桿處,聚集著一堆落花;落花飄飄零零,標志著春天已經遲暮。揮淚告別東風,用酒來祭紛紛揚揚的飛絮。傳說柳絮楊花飛入池塘,便化作浮萍,所以不要飛向天涯去。
注釋
①《卜算子》: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此調始于蘇軾。雙調,四十四字,仄韻。
②陰陰:形容陰暗的樣子。
③闌(lán)干:欄桿。
④落華:即落花。
⑤彈淚:掉淚,流著眼淚。
⑥東風:春風。這里借指春天。
⑦飛絮(xù):飛舞的柳絮。
⑧化了浮萍(fúpíng):古人以為柳絮落水化為浮萍。
⑨莫:不如。
創作背景
詞中的意象“陰陰雨”、“落花”、“飛絮”、“浮萍”暗示了詞人沒落的情懷,而這種黯淡情緒又是咸豐兵事的折光。太平軍所向披靡,癸丑年定鼎天京,這對清廷的打擊極其沉重,隸屬于封建統治階級的文人也由此產生了沒落、迷惘之情。從詞的意蘊看,《卜算子》恐亦是癸丑年作。
賞析/鑒賞
詞的上片,前兩句寫春歸后的凄涼景象,后兩句則回答了“春歸何處”的疑問。作者以心中想念的“燕子”和眼前望見的“小院”、“闌干”、“陰雨”、“落華”組成春已歸去的詞境,托出黯淡哀怨的詞情。這里展現的不是透露淡淡閑愁的歐陽修《采桑子》詞所寫的“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或晏幾道《臨江仙》詞所寫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之景。其寫燕子,是“不曾來”的燕子;寫雨,是“小院”中的“陰陰雨”;寫落花,不是尚在空中飄舞之飛花,是被風吹聚到闌干一角的早已委落在地之花,而這一堆落花,在作者心目中竟是“春歸處”。劉鉉《蝶戀花·送春》詞中“只道送春無送處,山花落得紅成路”兩句,似已指出春歸之處,實則只說春是沿著花落之路而歸去的';這“闌干”兩句則把落花聚集之處看作春的最后歸宿,看作春的埋葬之所,從而進一步、深一層地揭示了春之悲劇。廣而言之,豈止春光之易逝如此、春歸之可悲如此,世上一切美好事物也往往迅即消失,轉眼成空,如白居易在《簡簡吟》中所說,“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這本是無可奈何的人間憾事。這兩句詞實有其人事的象征意義,有其深廣的哲理內涵。
在詞的下片中,作者把自我的身世之恨與春的悲劇下場融合為一。前兩句寫告別“東風”的悲苦之懷、系心“飛絮”的眷戀之意。而對“東風”、對“飛絮”之如此情深者,究竟是歸去之春的心,還是送春之人的情?這在作者的筆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后面“浮萍”兩句緊承“飛絮”句,用楊花入水成浮萍的傳說,把詞意、詞情轉進一層。詞是送春,寫春之歸去,但作者卻并不寫到春去而止,更從春的本身寫到春的化身,從春的今生寫到春的來生,再從化身寫到化身的化身,從來生寫到來生的來生,以見春的身世之倍加可憐、春的命運之倍加可哀。春魂之化作天涯絮,而飛絮又落水化作浮萍,這來世楊花轉來世萍的三生命運,使辭別人間的春魂注定了要生生世世飄蕩下去,其苦恨深愁是無窮無盡的。縱然作者在詞的結拍處希冀其“莫向天涯去”,而其終必流落天涯,是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結局。這下片的詞意,似從前引萬俟詠詞“念遠情懷,分付楊花”兩句和貫云石曲“東君何處天涯”、“隨柳絮吹歸那答”兩問,以及辛棄疾《摸魚兒》詞“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的意境化出,但其辭則更苦,其情則更悲。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6
卜算子慢
柳永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引疏砧、斷續殘陽里。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侭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云誰寄。
8.上闋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幾句,在整首詞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9.這首詞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8.①承上啟下。晚景總括了上文的所見所聞,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由上闋的寫景過渡為下闋的抒情
②傷懷念遠,直接表達作者對遠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共5分,意思對即可。)
9.①漂泊異鄉的傷感。楚客登臨點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無限傷感。
②對遠人的思念。傷懷念遠脈脈人千里直接抒發了對遠人的思念。
③無法傳遞消息的無奈。縱然將離腸萬種盡情表達出來,但無人傳遞書信,也是枉然。
(每點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
試題分析:
8.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濃重的秋聲秋色深深地觸動詩人的離情,接著對晚景三字,承上文的所見所聞,啟下文的傷懷念遠,是對主旨的補充,說明這種傷和念并非偶然觸發,而是本來心頭有恨,才見景生愁。舊恨難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繼。從寫景過渡到抒情、新愁舊恨相繼,此刻先后涌上心頭,這愁恨又是多么的濃重。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9.全詞以真摯、濃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詞筆,描寫了游宦異鄉的客子暮秋時節登高懷人的情事,抒發了異鄉客子對伊人的深切懷念和望而不見、傳書無憑的凄苦情懷。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鑒賞
上闋寫景,奠定了凄清的基調,烘托出抑郁懷人的氛圍。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篇頭三句,乃登高所見。敗紅就是漸老的江楓,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曰滿目,則是舉楓樹、蕙草以概其余,點出當時已是深秋時節了,整個畫面呈現紅和綠兩種時比色。不是鮮紅嫩綠,而是黯淡、憔悴的紅和綠。 敗紅和衰翠是對應上文的江楓和汀蕙:請注意不是已老和全凋,而是漸老和半凋;所以還殘留一些凄凄慘慘的紅和稀稀疏疏的綠,漸和半意味正老、正凋,還將不斷地老下去、凋下去。
楚客登臨,正是幕秋天氣。這是一幅大筆渲染、滿畫面的深秋楓黃圖,秋色極濃。在寫足秋色之后,睹此濃濃秋色的抒情主人公出現了,并點明了暮秋季節。楚客兩句,引用宋玉《九辯》悲秋之意,柳永曾宦游于荊襄一帶古代楚地,故這里自稱為楚客;登臨補出了上文之秋景是他登高所目見,并暗示主題。[4]
引疏砧,斷續殘陽里。寫所聞。深秋萬物衰敗,已讓人心生哀愁,何況在這滿目敗紅衰翠之中,耳中又聞這斷斷續續、稀稀朗朗的磁杵之聲,在殘陽中回蕩呢?古代婦女,在秋天到來時,便以磋杵杵搗,制寒衣以送漂泊在外之人。所以在異地漂泊的行人,聽聞搗衣聲便生旅愁,這里也是暗寓長期漂泊,傷懷念遠。暮秋是秋天將盡,殘陽則是一日將盡,都是晚景。對景難排,因此下文就直接道出傷懷念遠的主旨。
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濃重的秋聲秋色深深地觸動詩人的離情,接著對晚景三字,承上文的所見所聞,啟下文的傷懷念遠,是對主旨的補充,說明這種傷和念并非偶然觸發,而是本來心頭有恨,才見景生愁。舊恨難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繼。從寫景過渡到抒情、新愁舊恨相繼,此刻先后涌上心頭,這愁恨又是多么的濃重。[5]
下闋抒情,承接上闋直接寫出愁恨的緣由。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脈脈,化用《古詩十九首》: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其字當作哌哌,相視之貌。(脈,繁體作哌,形近而誤。)相視,就是我與她互相對望,也就是她懷念我,我也懷念她,因此接著才會有二、三句。兩處風情,從脈脈來;萬重煙水,從千里來。細針密線,絲絲人扣。念兩處風情緊扣脈脈,萬重煙水與千里呼應,繪出詞人與伊人遠隔千里,山水重重,兩相懷念的情狀。一個念字,令作者懷人之情頓生層瀾。
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雨歇一句,不但寫出登臨時天氣的實況,而且點出是風吹雨打才使紅敗翠衰,補暮秋雨后之狀,秋雨初停,天高山青,而懷人之情讓這雨后晴景引逗得愈加郁厄,將山峰望穿亦難消解。望斷句既是寫實,又是寓意。就寫實方面說,是講雨收云散,天高氣朗,極目所見,惟有山嶺重疊連綿不斷。就寓意方面說,則是講那位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巫山神女,由于云散雨收,此時也看不見了。望斷翠峰十二,也是徒然。巫山有十二峰,詩人常在詩中使用李唐神女的傳說。詞人在這里暗中抒發了對情人的思念,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乃是天仙般的一流人物。[6]
盡無言,誰會憑高意?深進一層。憑高之意,無人可會,只能默然無語。以盡字至無言之上,表達了詞人復雜深沉的情感無人能解,也無法自訴,使得作品的情感更顯深進。無言、誰會更是緊扣上闋脈脈人千里,表達了詞人無人與說的心情。無人與說,只好把書信寄予千里之人,然而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云誰寄?既無人與說又千里難寄,詞人的苦悶愈加深重了。
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云誰寄?結尾兩句再深進兩層。第一層,既然此刻此處無人可訴,無人能會此情此意,那么這離腸萬種,就只有寫之寄于詞中。第二層,可是即使寫下思念,又如何才能送至她手呢?一種無可奈何之情,在柔情百轉中傾吐而出,增強了感染力。歸云,此處意為無乘歸去之云的人托付鴻信。[7]
此詞藝術上的特色主要是襯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轉往復的情思。詞的上片,取正襯的手法,以苦景寫悲懷,同時又將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觀的景物中去,以悲寫悲,渲染烘托出濃烈的悲苦氣氛;下片寫出了詞人感情上的波瀾起伏,采取了總起總收、間以分述的筆法,以使感情的抒發層層逼進,步步加深。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卜算子·不是愛風塵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譯文:
我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風塵生活,之所以淪落風塵,是為前生的因緣(即所謂宿命)所致花落花開自有一定的時候,可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東君來作主。
該離終須要離開,離開這里又如何能待下去。若能將山花插滿頭,不需要問我歸向何處。
注釋:
①風塵:古代稱妓女為墮落風塵。
②前緣:前世的因緣。
③東君:司春之神,借指主管妓女的地方官吏。
④“若得兩句”:若能頭插山花,過著山野農夫的自由生活,那時也就不需問我歸向何處。奴,古代婦女對自己的卑稱
⑤終須:終究。
賞析:
那一年,時任臺州的太守唐與正(字仲友),相召嚴蕊前來作陪酒局。眼前是紅紅白白的桃花,千枝萬朵,盛開如海。有蜂兒追,蝶兒舞,燕子簾前輕聲語。
美人與桃花,相映成趣。
趁著酒興,唐與正命嚴蕊以身邊的紅白桃花為題,賦詞一首。于是,就有這么一首關于桃花的《如夢令》。當時,唐仲友還賞了她兩匹縑帛。
這首小令的大意是:
假如你說它是梨花,答案當然錯了。倘若你再猜它是杏花,也不對。
你瞧它那種潔白與粉紅相間的顏色,實在是春風里的另一番風景和情趣。
曾經記得,曾經還記得。
當年有人在武陵源看到此花的時候,被它的嬌艷之美,所深深沉醉過。
整首詞,像是猜一條謎語。詞是謎面,謎底是桃花。
詞作簡練傳神,既有脫俗的清新,也有幾分俏皮之感。讀來具體可感,含蓄有味。清人馮金伯的《詞苑萃編》和葉申薌的《本事詞》書中,皆記載了這首詞。
詞人借以梨花的白,杏花的.紅,故意賣關子不提及“桃花”的花名,卻在結句寫“人在武陵微醉”,讓人很快能想到了陶淵明那篇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記》。
這時,我們方才頓悟,原來是桃花。
在南宋,另外一位詞人鄭域,其實也寫過此類風格的一首《昭君怨》: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花開的時候,春天未至。它猶似香雪,一些竹子旁邊,能見到它一支橫斜的疏影。
各位再猜猜,這又是描寫的啥花呢?
同樣,全篇構思也很巧妙,不著一“梅”字,卻幾乎都是對梅花真實的寫照。
作品暗示出了作者本人,雖然目前尚處于倍受冷落的階段,但他仍堅持著自己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長久的歌妓生涯,使得她早已厭倦。故向往男耕女織的世外桃源,正是符合她理想中的生活。
《宋詞鑒賞辭典》中點評此詞:“絕不同于一般滯于物象的詠物詞,它純然從空際著筆,空靈蕩漾,不即不離,寫出紅白桃花之高標逸韻,境界愈推愈高遠,令人玩味無極而神為之一旺。就藝術而言,可以說是詞中之逸品。”
因這首桃花詞,她本人也被后人稱之為了“桃花仙子”。
如今,桃花依舊笑春風,而美人已不在。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煙雨冪橫塘,紺色涵清淺。
誰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江半。
隱幾岸烏巾,細葛含風軟。
不見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遠。
譯文
朦朧的煙雨籠罩著池塘,天青色的橫塘水吳澈見底。是誰用并州這把鋒利的剪刀,剪來了吳淞半江水?
倚著幾案,只見到露出額頭的綸巾,細葛布像風一樣柔軟。不見隱于柴桑的`避俗老人,我的心思和他一樣飄渺高遠。
一釋
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冪(mì):覆蓋,籠罩。
橫塘:泛指池塘。
紺(gàn)色:天青色,一種深青帶紅的顏色。
并州:古九州之一,宋代為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隱幾(jī):即靠著幾案。
岸:露出額頭的戴頭巾法。
烏巾:黑頭巾,隱者的服飾。
細葛(gé):指用較細的葛布制作的衣服。
柴桑避俗翁:指陶淵明。陶淵明為柴桑人,故云。
賞析:
這首詞化用前人詩意或全用成句,是典型人江西詩派詞風。首句“煙雨冪橫塘”,句法全襲杜甫的“煙雨封巫峽”(《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三十韻》);三、四兩句完全化用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松半江水”(《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下片首句“隱幾岸烏巾”,可以從杜詩中找到痕跡:杜詩《小寒食舟中作》云:“隱幾蕭條戴鹖冠”。《北鄰》詩云:“白幘岸江皋”。《南鄰》詩云:“錦里先生烏角巾”。烏巾、白幘,都是頭巾,岸,露額也。至于“細葛含風軟”,則全用杜詩《端午日賜衣》成句。
下片一、二句,描寫的是隱者的服飾和神態。不論是用詞,還是意境,都是從杜詩演化來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淵明,陶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說過“陶潛避俗翁”(《遣興五首》其三)。“孤云”,出自陶詩“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馀暉”(《詠貧士七首》其一)。杜詩亦云:“百鳥各相命,孤云無自心”(《西閣二首》其一)。杜詩《幽人》又云:“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歸。”孤云,隱士之喻也。幽人,亦隱士也。陶詩“孤云”喻貧士,貧士亦隱者也。常建《宿王昌齡隱居》詩說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心共孤云遠”,“共”字好,“遠”字用得更好,物我一體,把隱者高潔的情操和高遠的志向生動而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此詞上片寫景,描畫出了隱者所處的環境。煙雨空濛,水色天青,橫塘瀲滟,吳江潺湲,風景如畫,使人心靜神遠,幾欲忘卻濁世塵寰。下片寫人,烏巾葛衣,儼若神仙,心逐孤云,隱自恬淡。山水寄幽情,此之謂真隱士也,境是仙境,人是高士,境界和諧完美,難怪前人評曰,“標致雋永,全無香澤,可稱逸調。”(《詞統》卷四)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9
卜算子·塞草晚才青
塞草晚才青,日落簫笳動,戚戚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夢。
小語綠楊煙,怯踏銀河凍,行盡關山到白狼,相見惟珍重。
古詩簡介
《卜算子·塞草晚才青》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闋寫催其成夢的塞上情景,下闋寫夢中溫馨睛景。結句語淡而情濃,纏綿委婉之罕,頗含悠然不盡之意。
翻譯/譯文
傍晚塞外的草才慢慢變青,夕陽才緩緩落下,簫笳之聲便在大漠上蔓延開了。入夜后自己的心情更加凄慘,只得催促引渡妻子的夢魂來到邊塞。
小聲說綠楊早已被一片寒霧籠罩,河水已經結冰,行人不敢踏腳,行遍了關山,才找到了在白浪河的丈夫,見面了才知道情誼是多么貴重。
注釋
①簫茄:管樂器名。盧綸《送張郎中還蜀歌》:“須臾醉起簫茄發,空見紅旌入白云。”
②戚戚:悲傷貌。杜甫《嚴氏溪放歌行》:“況我飄蓬無定所,終日慽慽忍羈旅。”
③白狼:即白狼河,今遼寧省之大凌河。
創作背景
晚清時期,詞人久居塞外,時常夢回家園,十分懷念自己的妻子,故寫下了這首詞來表達自己妻子盧氏的`懷念。
賞析/鑒賞
作者厭于扈從生涯,時時懷戀妻子,故雖身在塞上而念懷縈繞,遂朝思暮想而至于常常夢回家園,夢見妻子。此篇即記錄了他的這種凄惘的情懷。上片寫催其成夢的塞上情景。日晚塞草青青,悲茄聲聲,令人生起凄寂之感,遂至入夢。下片寫夢中溫馨情景。日夜思念之妻此時來到了身邊,她不畏天寒路遠,竟來相見相慰。結句語淡而情濃,纏綿委婉之至,頗含悠然不盡之意。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宋代:張孝祥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艷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譯文及注釋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
月底:月下。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艷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些兒:一點兒。
鑒賞
素雪、明月、幽梅,三者具,則光景清艷。惟三者難以一時兼備,故今歲與去歲相較,不能無憾。此詞即景抒懷,貌似沖淡,卻蘊含無限今昔之感。前人謂張孝祥詞有“瀟散出塵之姿,自在如神之筆”,誠然。
詞典釋義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艷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
旅雁向南飛,風雨群初失。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云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翻譯
遠行的大雁向南飛翔,風雨中與雁群失散。饑渴辛苦的大雁雙翅無力地下垂,只好獨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鷂和白鷺苦于難以親近,時刻擔心被弓箭射殺。茫茫云海中找不到歸宿,有誰來聽鴻雁的聲聲哀號。
注釋
旅雁:征雁。這里比喻戰亂時人們紛紛南逃。
寒汀立: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鷗鷺:即沙鷗、白鷺。
矰:用絲繩系住的短箭。
繳:系在箭上的絲繩。
創作背景
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即是“靖康之難”期間。詞人開始南渡,為了描寫來時的種種不適,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上闕寫失群旅雁遭遇風雨后的疲累饑渴之狀與孤獨之感。詞的首句寫冬天雁由北向南遷徙。“情沿物應”,才發而為詞,“道寄人知”,借以表達因雁而興起的傷感。“風雨群相失”的“風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風雨,骨子里卻是喻指人世社會的`風雨,是驟然襲來的戰禍。接下去便以雁之饑渴辛勞、無力續飛與孤宿寒汀的情景,來比喻人們在逃難途中忍饑受寒、疲憊不堪和孤苦無依的慘狀。
下闋以雁之憂懼被人弋射和茫茫無處歸宿,以及哀鳴而無人憐顧的孤危,象征他與廣大人民當時類似的處境與心情。“鷗鷺苦難親”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鷗、鷺與雁,都是棲宿于沙洲汀渚之間的鳥類,而說“難親”,便有地下亦難寧處之苦;“贈繳憂相逼”,則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憂。《史記·留侯世家》載漢高祖歌日:“鴻鵠高飛,一舉千里。······雖有贈繳。尚安所施!”而這里的鴻雁苦于身心交瘁,無力高飛,便易被獵人所射殺。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寫人間的憂患,可謂入木三分。結尾續寫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語雙關,余悲不盡。
全詞處處寫雁,但又處處在寫自身的處境與心緒,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藝術效果。詞人寫的雖然是個人在逃難途中的遭遇與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卻具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普遍的意義。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卜算子·贈樂婉杭妓
宋代:施酒監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
別你登長道。轉更添煩惱。樓外朱樓獨倚闌,滿目圍芳草。
譯文: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
你我一相逢便情根深種,只恨未能早點相識。認識了很多女子,卻始終沒有你這般好。
別你登長道。轉更添煩惱。樓外朱樓獨倚闌,滿目圍芳草。
如今我就要與你分別登上遠去的路,反而心頭更添煩惱。獨自倚在朱樓上的欄桿上,滿目被芳草所包圍。
注釋: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
伊家:你。
別你登長道。轉更添煩惱。樓外朱樓獨倚闌(lán),滿目圍芳草。
倚闌:靠著欄桿。
賞析:
宋有一位姓施的酒監官,和歌姬樂婉從相識到相知,早已是如膠似漆了。可眼下因工作調動的關系,他們不得不分開。他郁悶、糾結,恨不能帶她一起隨行。無奈之余,填了一首《卜算子。贈樂婉》的詞,贈給她留作紀念。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他們一相逢,就很快墜入了愛河。李白也說過:“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男女一見便鐘情,好象前生早已相識。這種感覺,寶玉應最有體會。初見黛玉之時就說了:“這個妹妹,好像在哪里見過的。”
恨不相逢早,此話雖真,但比起很多人來,他還是很幸福的,又何來此恨?想那張籍所寫:“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詩中的女子名花有主,婉言謝絕了一個男子的追求。雖說那男子痛心不已,可畢竟人家是有婦之夫,還是發乎情止乎禮吧。蘇曼殊也遇到過類似情形,他寫道:”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同樣是相逢,遇見了喜愛的人,卻因自己跳出三界外,已出家為僧,也只好望而卻步。
“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讀這兩句的時候,不禁會讓人想起杜牧,一樣的流連于青樓酒席之間,一樣的寫出十分動人的情話。杜牧的是“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千千萬萬人,相識本就不容易,更何況相知。
接下來的兩句“別你登長道,轉更添煩惱”,意思是說,如今我就要和你離別登上遠去的路,反而心頭更添煩惱”。雖然詞人在這里并沒有說明為何煩惱,但結合杜牧后來的`悔恨,施酒監這里想必也是同樣的一種情感吧。畢竟,古代青樓女子的愛情,大多以悲劇結局。霍小玉也好,杜十娘也好,她們似乎都難以逃脫封建社會中女性的悲慘命運。
最后兩句的意境,有點似白居易詩中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只不過要比白詩深沉得多。都是以芳草的無限蔓延,來比喻自身惜別之情的綿綿不絕。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卜算子·千古李將軍
宋代:辛棄疾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蕓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萬一朝家舉力田,舍我其誰也。
譯文: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古代的李將軍,受傷被俘后還能奪得匈奴的好馬。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卻被封為列侯。
蕓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萬一朝家舉力田,舍我其誰也。
除草要去根,蓋房子要添新瓦。萬一朝廷推舉努力耕田的人。除了我還有誰呢!
注釋: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hóu)者。
蕓草去陳根,筧(jiǎn)竹添新瓦。萬一朝家舉力田,舍我其誰也。
賞析:
小令的上片是用李廣屢立戰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卻能封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尖銳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反動本質。它已為一群庸碌無能的投降派所把持,那些有志氣、有才能的抗戰志士卻被排斥打擊。這是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體現
小令的下片以“蕓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作為起興句,以“萬一朝廷舉力田,舍我其誰也”這一反語作結,與詞的上片相照應,揭露南宋朝廷打擊抗戰派的政策。
小令以李廣喻自己,指出象李廣這樣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卻總是被排斥、迫害。對此,作者是極為忿慨的,但他卻反話正說,不說自己的忿慨,偏說“舉力田”;在“舍我其誰”的嚴肅敘說中,表達了作者強烈憤慨和對南宋朝廷的尖銳嘲諷。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卜算子·蘭
[宋代]曹組
松竹翠蘿寒,遲日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憑誰訴。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蘿籠罩在陣陣寒氣之中;幽靜的小路邊,蘭花獨自開放,沒人欣賞,它能向誰訴說它怨恨呢?這脈脈的幽蘭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語,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許還有探尋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來聞蘭花的香味時,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經意中,才能聞到花的芳香。
注釋
見《陽春白雪》卷四。又見辛棄疾《稼軒詞》丁集,而文字稍異。
杜甫《絕句二首》之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荀子·宥坐》:“且夫芷蘭生于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淮南子·說山訓》:“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
梅花雖亦高品,它尚有尋芳的伴侶,反襯蘭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這兩句形容梅花香味,極工,亦補足上文“非以無人而不芳”意。
賞析:
此為詠空谷幽蘭之詞。全詞詠幽蘭,多以淡墨渲染,結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寫蘭花幽處深谷,與松竹翠蘿為伴,先從境地之清幽著筆。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詩:“絕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天寒翠袖薄,加暮倚修竹”等語,借人喻花,不即不離。“遲加江山暮”,緊承上句,從時間著筆,和煦的春加黃昏,幽蘭的倩影更見得淡雅清絕。遲加,指和煦的.春加。《詩·豳風·七月》:“春加遲遲。”幽蘭于春天吐芳,故以“遲加”暗點節候。
此句用杜甫《絕句二首》之一“遲加江山麗”,但易“麗”為“暮”,即化艷陽明麗之景為蒼茫淡遠之意,令人想見空山暮靄中的幽蘭情韻。這兩句均點化老杜詩意,而渾然天成,語如己出,分別從時地兩方面為空谷幽蘭烘染出一種特定的氛圍。
三、四兩句首一“芳”字,先為蘭花淡描一筆,然而“幽徑無人”,蘭花的芳馨無人領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訴無由亦可想而知。這兩句既有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難覓的惆悵。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寫志節堅芳而寂寞無聞的才人懷抱。
過片“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說的是既然無人欣賞芳馨,這脈脈的幽蘭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語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許還有探尋幽芳的素心人吧?與梅花共語,是抒其高潔之懷。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以喻堅貞高潔的節操。此詞開頭寫“松竹翠蘿寒”,已拈出松、竹,這里又寫與梅花共語,正以“歲寒三友”來映襯幽蘭堅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復寄意于人間的“尋芳侶”,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識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見用于時的心聲。“著意聞時不肯香,香無心處”,是全詞的警句,寫出幽蘭之所以為幽蘭的特色,其幽香可以為人無心領略,卻不可有意強求。
此詞既寫出了幽蘭淡遠清曠的風韻,又以象征,擬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對隱士節操的崇仰,流露出詞人向往出世、歸隱的心志。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卜算子·悼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艾地同志
[近現代]毛澤東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奈何笑容難為久,春來反凋殘。殘固不堪殘,何須自尋煩?花落自有花開日,蓄芳待來年。
譯文
冬日寒窗前只有梅樹孤零零佇立,它總在百花開放之前開放。只可惜那綻放的花朵難以持久,春天一到就已全部凋殘。
本來要凋謝的總要凋謝,人又何必自尋愁煩?花落花開自有它的時間,蓄積的芬芳只待明年再次開放。
注釋
疏枝句:化用宋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線,暗香浮動月黃昏”語意,以梅喻艾地。
固:本來。堪:禁受;能。
花落句:傳宋嚴蕊《卜算子》“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賞析:
詩人在這首詩中,以詠梅寄情的比興手法,悼念了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艾地同志,同時也激勵了廣大無產階級革命者以及詩人自己對革命必勝的信心。
上闋寫深冬的梅花橫斜傲岸于窗前;并以擬人手法,用一個“笑”字來形容梅花的無盡風采。梅花含笑盛開于“百花”之前,而“百花”當是指萬紫千紅的春日。寒梅頂著盛大的春天,但可惜這梅花的笑容難以持久,到了春天就凋零了。詩人在這里,借梅花的開與落這一自然景觀,道出了內心的哀思。
艾地同志以及他所領導的印尼共產黨當時在印尼正如日中天,形勢一片大好,但沒想到情況陡地發生逆轉,眼見就要來臨的大好春光反而凋殘了,革命之火被撲滅了——但艾地同志的音容笑貌卻不斷地浮現在詩人的眼前。
下闋,詩人表面上仍是寫初春調殘的梅花總是會凋殘的,要凋殘就凋殘吧,賞花人何必自尋煩惱,花開花落有它自己的'規律,花兒蓄積的芬芳在等待第二年盛開。
除了這表面一層寫景外,詩人也在此寄寓了另一層深意。
詩人將自己悲痛的感情作了一個調整,勉勵自己與勉勵其他同志,不應一味沉湎于悲哀之中,為愁煩所困擾。該失去的自會失去,但只要不懈奮斗,總會有所得的。并從中升華出一個道理:共產主義戰士前赴后繼,是不可能被徹底摧毀的;失敗中也有教訓,也孕育著成功。我們不應為印尼共產黨短暫的挫折而深深憂愁、不能自拔。就像年復一年蓄積著芬香的梅花一樣,他們也正在蓄積著更大的力量,他們終會有得勝的一天。
在全詩最后一句中,詩人引領我們向上升起,讓我們心中豁然明亮起來,而不是在悲哀中暗下去;使我們滿懷希望,再次充滿革命的斗志與豪情。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卜算子原文翻譯及賞析03-29
卜算子·蘭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卜算子·詠梅》原文翻譯及賞析11-20
卜算子·詠梅原文,翻譯,賞析03-02
卜算子·春情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
卜算子·春情原文,翻譯,賞析09-23
卜算子·蘭原文賞析及翻譯01-21
卜算子·詠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4-06
卜算子·詠梅原文,翻譯,賞析08-16
卜算子·蘭原文翻譯及賞析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