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3-05-02 10:55:50 古籍 我要投稿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15篇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

  南鄉子·南北短長亭

  南北短長亭,行路無情客有情。年去年來鞍馬上,何成!短鬢垂垂雪幾莖。

  孤舍一檠燈,夜夜看書夜夜明。窗外幾竿君子竹,凄清,時作西風散雨聲。

  賞析

  相傳為李白所作《菩薩蠻》寫行人歸意云:“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本詞起首即由此借來。“短長亭”,短亭、長亭,為古時設在大路邊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古詩詞中“長短亭”的意象歷來是與羈旅漂泊之意連在一起的,本詞中作者又進而在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這長長的“行路”更顯得漫漫不盡令人生愁了,因此作者謂之“無情”。路程本身距離的長與短,實為人的感覺,謂其“無情”更是人的情感的投射,所以這“行路無情”實在是“人有情”的表現,以“無情”襯“有情”更顯出其“情”的強烈與深刻。接下來作品又從時間長久的角度來進一步寫這“年去年來”的羈旅之苦。作者在另一首《南鄉子》中寫道:“游子繞天涯,才離蠻煙又塞沙。歲歲年年寒食里,無家。”這幾句可謂這年復一年的“鞍馬”行旅生活的注腳。令作者不堪的還不僅是這沒有休止的漂泊之苦,更有一種老大無成而生命虛耗的憾恨,一語“何成”,已見詞人憾恨之深;幾許“雪莖”,更襯出其悲愁之重。長路漫漫,歸期遙遙,匆匆行旅間,鬢絲已染霜雪而事業卻無所成——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與困惑就這樣一層層地被推向了極致,彌漫于詞中。

  下片著重描寫游子漂泊中孤清之懷。首二句述其寒夜讀書的情景。宋黃庭堅《寄黃幾復》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句似為詞人所本,不過詞中所寫當為作者生活實情的描述。其中“燈”的意象是耐人尋味的。它照明的不僅是羈旅中的`孤舍,實際上更有主人公那顆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書”能給他以慰藉,讓他得以超脫那難忍的孤獨和愁苦。有了這“一檠燈”,整個凄寒的詞境也頓然增添了幾分暖意。檠,燈架,燭臺,這里用作量詞。同時,這燈下夜讀的情節也向人們展示了主人公清高雅逸的襟懷,下旬中的“窗外幾竿君子竹”即是這種襟懷的象征。“凄清”一詞很準確地道出了竹子那身處孤寒之境卻不失清雅風韻的品質。古人稱松、竹、梅、蘭為君子四友,故而作者在這里直接稱竹為“君子竹”,詞人在此直道“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達對不為時困而凜然有節的古君子之風的仰慕與追求。煞尾處“時作西風散雨聲”又從聽覺感受上來寫竹:西風颯颯,竹葉簌簌,好似風吹雨散一般。顯然,這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瀟灑無畏的風神,傳達出的是詞人不懼孤寒不奪雅志的精神。竹聲“時作”,余音不絕,語雖盡而意未窮。

  與唐宋詞中某些抒寫羈旅情懷之作的明顯區別是,詞人沒有陷于孤獨悲戚的情感中而不能自拔,上片言漂泊之苦,作者極盡渲染之能事,但這只是一個鋪墊,至下片則一“燈”擎而愁云散,述讀書以明志,賦翠竹以寄情,表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可謂“哀而不傷”者也,正如王鵬運評劉秉忠詞所云:“雄廓而不失之傖楚”(《藏春樂府跋》)。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2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注釋

  ⑴南鄉子:詞牌名。

  ⑵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在今鎮江市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

  ⑶望:眺望。神州:這里指中原地區。

  ⑷北固樓:即北固亭。

  ⑸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長、久遠。

  ⑺年少:年輕。指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兜鍪(dōu móu):指千軍萬馬。原指古代作戰時兵士所帶的頭盔,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斷:坐鎮,占據,割據。東南:指吳國在三國時地處東南方。休:停止。

  ⑼敵手:能力相當的對手。

  ⑽曹劉:指曹操與劉備。

  ⑾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見孫權的軍隊雄壯威武 ,喟然而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賞析:

  作者:佚名

  人在江山雄偉處,形勝依舊,而英雄長往,不免發思古幽之情。看著滾滾的長江水,一腔豪氣奔涌而出

  辛棄疾在公元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舊歷六月被起用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陽春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這首詞諷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對于朝廷的不滿,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腔愛國豪情。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極目遠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夠看到,映入眼簾的只有北固樓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大有風景不再、山河變色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樓上,詞人不禁興起了千古興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呵天一問,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這里金戈鐵馬,曾演出多少驚天動地的歷史戲劇啊!北固樓的“滿眼風光”,那壯麗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隱隱彌漫著歷史的煙云,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世人們可知道,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多少朝代的興亡更替?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古多少興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詞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當年,在這江防戰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國時代的孫權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他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自強,戰斗不息,何等英雄氣概!據歷史記載: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據一方。赤壁之戰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歲。因此可以說,上面這兩句是實寫史事,因為它是千真萬確的歷史,因而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里一是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而敢于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就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不斷壯大。而他之“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茍安。

  接下來,辛棄疾為了把這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不惜以夸張之筆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英姿。他異乎尋常地第三次發問,以提醒人們注意:“天下英雄誰敵手?”若問天下英雄誰配稱他的敵手呢?作者自問又自答曰:“曹劉”,唯曹操與劉備耳!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劉備)與操耳。”辛棄疾便借用這段故事,把曹操和劉備請來給孫權當配角,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爭勝。曹、劉、孫三人,論智勇才略,孫權未必在曹劉之上。稼軒在《美芹十論》中對孫權的評價也并非稱贊有加,然而,在這首詞里,詞人卻把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咤風云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也!這種用心,更于篇末見意。 作者在這里極力贊頌孫權的年少有為,突出他的蓋世武功,其原因是孫權“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極似,顯然作者這樣熱情贊頌孫權的不畏強敵,無疑是對茍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撻。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歷》說:曹操有一次與孫權對壘,見吳軍乘著戰船,軍容整肅,孫權儀表堂堂,威風凜凜,乃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對敢于與自己抗衡的強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對于那種不戰而請降的懦夫,如對劉景升兒子劉琮則十分輕視,斥為任人宰割的豬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獻敵人,還要為敵人恥笑辱罵,這不就是歷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顏事仇的缺乏骨氣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運嗎! 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前半句,沒有明言后半句,實際上是借曹操之口,諷刺當朝主議的大臣們都是劉景升兒子一類的豬狗,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絕。

  曹操所一褒一貶的兩種人,形成了極其鮮明、強烈的對照,在南宋搖搖欲墜的政局中,不也有著主戰與主和兩種人嗎?這當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讀者自己去聯想了。聰明的詞人只做正面文章,對劉景升兒子這個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眾了。然而妙就妙在縱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為上述曹操這段話眾所周知,雖然辛棄疾只說了前一句贊語,人們馬上就會聯想起后面那句罵人的話,從而使人意識到辛棄疾的潛臺詞:可笑當朝主和議的眾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劉景升兒子之類的豬狗嗎!詞人此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頗類似歇后語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寫法上這一句與上兩句意脈不斷,銜接得很自然。上兩句說,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劉備配稱孫權的對手。連曹操都這樣說,生兒子要像孫權這個樣呢!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絕!再從“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蘊含和思想深度來說,南宋時代人,如此看重孫權,實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因為南宋朝廷實在太萎靡庸碌了,在歷史上,孫權能稱雄江東于一時,而南宋經過了好幾代皇帝,竟沒有出一個像孫權一樣的人!所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而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卻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它與稼軒同時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相比,一風格明快,一沉郁頓挫,同是懷古傷今,寫法大異其趣,而都不失為千古絕唱,亦可見辛棄疾豐富多彩之大手筆也。

  本詩的寫作特色有三點:一是寫景、抒情、議論密切結合;二是層次分明;三是融化古人語言入詞,活用典故成語。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3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翻譯

  熱淚雙流卻飲泣無聲,只是痛悔從前沒有珍視你的一往深情。想憑藉丹青來重新和你聚會,淚眼模糊心碎腸斷不能把你的容貌畫成。

  離別時的話語還分明在耳,比翼齊飛的好夢半夜里被無端驚醒。你已自早早醒來我卻還在夢中,哭盡深更苦雨風鈴聲聲到天明。

  注釋

  憑仗:倚著拐杖。

  丹青:指亡婦的畫像。

  省識:記憶起、憶起。

  盈盈:此語含有雙關意,既有由省識得來的容貌比眼前的畫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無限傷感充盈于懷之意。

  忒:方言,太、特。

  鶼鶼:即鶼鳥,比翼鳥。似鳧,青赤色,相得乃飛。常以之比喻夫妻合美。

  更更:一更又一更,即指夜夜苦受熬煎。

  賞析

  詞的上闋,抒寫了丹青重識的悲戚。睹物思人,自然情傷,更不用說是面對展露容顏笑貌的畫像了。放“沮咽卻無聲”,起句感情凝重。因無聲之泣比有聲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從前悔薄情”,語痛情切,讀后如見作者對著畫像呼喚亡靈表示悔痛的情景。從前未必薄情,然而言“悔薄情”者,嚴厲責己,正表現出愛之深、愛之切。“憑仗丹青重省識,一片傷心畫不成”,道出了突然見到亡妻畫像時的復雜心情與愴絕感情。生時雖然同床共席,但死別使他們分離,今天憑借畫像重新見到了那清俊的面龐,盈盈的雙目,怎能不使他悲傷欲絕呢?“畫不成”這一句,用元好問《十日作》成句,意謂因傷心一片故難以握筆填詞,上闋就在這樣濃重的傷情中結束。

  詞的下闕寫回憶訣別的哀痛。“別語忒分明”一句,雖未具體寫別語的.內容,但它包含著妻子臨終時沒說完的肺腑言、衷腸語。如今它是那樣清楚地回響在耳邊。當時,他并未意識到這是最后的聲音,孰料它竟成永別的遺言!言猶在耳,痛定恩痛,令人不勝其哀。“午夜”三句,以“夢”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鶼鶼夢早醒”,喻他們夫婦如比翼之鳥情深意蜜,卻中道分離。這里用“避諱”手法,不忍言死,既以減輕自己的悲傷,也表現出他對妻子的摯愛。自妻子死后,他時刻處于思念之中,尤其在深夜,聽著風吹檐前鐵馬,更鼓聲聲,痛悼、思念之情,便齊涌心頭,常常泣不成聲。“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之句,化用唐明皇聞鈴總念楊貴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發了這種恨好景不常、好夢易醒,無限思念、無比哀痛的感情。

  創作背景

  納蘭性德在愛妻亡故后,悲痛欲絕,便寫了很多悼念亡妻的詞。《南鄉子·為亡婦題照》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首詞,它大約寫于盧氏去世不久。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南鄉子·搗衣

  清代: 顧貞觀

  嘹唳夜鴻驚,葉滿階除欲二更。一派西風吹不斷,秋聲,中有深閨萬里情。

  片石冷于冰,雨袖霜華旋欲凝。今夜戍樓歸夢里,分明,纖手頻呵帶月迎。

  譯文:

  受驚的鴻雁的在凄清夜晚哀鳴,落葉飄滿整個臺階,此時已快到夜半二更時分。

  蕭瑟生寒的西風呼嘯,聽著這秋天特有的聲音,閨中人還在不停的搗衣,一聲聲寄寓著對丈夫的思念和關切。

  夜深了,冰冷的片石、濕水的衣袖像要結霜凝固。今夜遠戍邊關之人在那歸鄉的夢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夢里妻子呵手出迎,迎接他的歸來。

  注釋:

  嘹唳:響亮凄清之聲,陶弘景《寒夜怨》有謂“夜鴻驚,凄切嘹唳傷夜情”。

  階除:臺階。

  賞析:

  搗衣,即將衣服置于石上,以木杵捶擊,使之松軟,乃是古人縫制衣裳的一道衛序。故而,古代詩人常常以此為題,通過思婦搗衣的'描述,來表達征夫思婦之相思、怨苦。

  這首詞,雖亦用傳統題目,但卻有其特定的情境與良苦之用心。那就是要借此以表達對摯友吳兆騫的思念和感情,吳兆騫與作者文壇齊名。私交甚厚,不料卻因江南鄉試作弊案牽連,為仇人誣陷,被遣戍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縣)。手足知己,遭此大難,詩人自是牽掛于懷,憂緒百端。但是當時是個動輒得咎的年代,江南形勢十分險惡,所以只得借這“搗衣”舊題,從吳氏之妻萬采真的角度,來寄托自己的感情。

  詞的上片,集中描繪思婦搗衣之苦情。“嘹唳”,響亮凄清之聲,陶弘景《寒夜怨》有謂“夜鴻驚,凄切嘹唳傷夜情”。“階除”二字,均為臺階之意。整個上片,全以“秋聲”來渲染烘托思婦心中之哀苦。你聽,有受驚鴻雁的凄涼哀鳴,有滿階落葉沙沙的飄響,有夜半二更的更鼓聲響,有蕭瑟生寒的西風呼嘯。這一切靜夜傳響,聲聲真切,真是縱有“西風吹不斷”。如此環境氛圍,思婦豈不是倍加凄苦孤單、倍加凄切傷心?更有甚者,在這凄苦的秋聲中,還要加上自己不停的搗衣聲。一聲聲飽含著自己的凄苦辛酸,一聲聲寄寓著對丈夫的思念和關切,正所謂“中有深閨萬里情”。

  下片形象地描繪兩地相思的情境。“片石”兩句承上,先寫搗衣之后,夜深、石冷、霜凝之狀,可見思婦是長久地沉浸在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如癡如呆。“今夜”以下,是轉寫征夫歸夢:今夜遠戍邊關之人定會在鄉思的歸夢中,分明看到妻子頻呵著纖纖雙手帶月前迎國。當然,也可解作夢夫歸來,自己呵手出迎。兩地相思一樣情,這種夢幻中的相會是夫婦雙方的期盼,是他們遙相思念的心靈感應。

  全詞平實如話,但卻深情情韻。細細讀來,如聞酸楚凄涼的搗衣之聲!如見夢中相會的具體情景,也可體味出作者對遠遣之友的深切同情。令人讀罷不禁嘆息歔欷,一掬同情之淚。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5

  東武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

  譯文

  東武和余杭兩地相望,遠隔天涯云海茫茫。什么時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到那時我定與你同笑長醉三萬場。

  不用像世俗的樣子用酒來訴說離情別緒,痛快的飲宴從來都另有緣由。酒闌人散,拿著殘燈送你歸去,走過河塘,恍惚間見落淚如羊祜的卻是你楊元素啊。

  注釋

  南鄉子:詞牌名,唐教坊曲。《金奩集》入“黃鐘宮”。唐教坊曲,原為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單調始自后蜀歐陽炯。南唐馮延巳始增為雙調。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雙調五十六字,前后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

  楊元素:即楊繪,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七月接替陳襄為杭州知州,九月,蘇軾由杭州通判調為密州知府,楊再為餞別于西湖上,唱和此詞。

  東武:密州治所,今山東諸城。余杭:杭州。

  “醉笑”句:唐李白《襄陽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時為繁榮之區。

  “墮淚”句:《晉書·羊祜傳》:羊祜為荊州督。其后襄陽百姓于祜在峴山游息之處建廟立碑,歲時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之為“墮淚碑”。這里以楊繪比羊祜,“羊”、“楊”音近。

  賞析

  “東武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渺茫。”表達別后思念之情。起句便寫他日密州杭州相隔天涯,相望渺茫,頗有黯然別情。接下來兩句卻讓人看盡世人的悲哀。為什么有思念,為什么有無可奈何,為什么有離殤有墮淚,原來只為心中還存了一點功名的熱望,總想現在的勞累奔波,或許有個指望,可能有些許盼頭。

  “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時“還鄉”,這和衣錦還鄉是一個道理的。背井離鄉,親朋相識卻不得見數載經年,一切的一切求一個功成名遂再還鄉,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細數這些年來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萬場”,將缺失的.歲月再補回,再重拾,再追憶。這里既有不舍之情、別后思念之意,更有一番豁達豪邁之氣。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則勸好友不必戚戚于黯然離別之情。“不用訴離殤,”詞人對給他餞行的楊繪說,“痛飲從來別有腸。”是豪邁還是離愁百轉千回,完全不必費神分辨。離殤從來是不用訴,訴不出的。痛哭也好微笑也罷,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從來都是不一樣的。此句寫出了以酒化情,千言萬語的別情盡在心腸千回百轉,看似豪邁,實則深藏凄然別情,看似凄然,卻有鏗鏘有力。這般矛盾的勸酒之詞,可謂妙絕。

  “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這兩句描繪了一幅凄清冷肅的送歸圖,河塘夜色,燈火已殘,斯人獨行月下。這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時的河塘邊當有蛙鳴聲做伴。蘇軾擅書畫,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才華橫溢,可是官海沉浮,身不由己。一把辛酸淚,到底難以掩飾,痛飲到了最后,也沒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熱氣。“墮淚羊公卻姓楊”,則是以楊繪比羊祜了,表達出對友人的贊賞,反映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以友人墮淚收尾,辛酸而止,言雖盡而別情悠悠無盡。

  此詞上片想象與友人兩地相望的情景以及功成還鄉的愿望,表達別后思念之情;下片表示不以世俗的方式來表達離情別緒,并寫出了對友人的贊賞之情。該詞真情勃郁,又巧妙地將想象、寫景,用典等手法結合起來,是一篇即席惜別的佳作。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于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是蘇軾唱和楊繪(字元素)的應酬之作。作者因對杭州的依依不舍和對楊檜人品的敬佩、贊賞以及出任州官的喜悅,故而寫下此詞。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6

  南鄉子·新月上

  新月上,遠煙開。慣隨潮水采珠來。棹穿花過歸溪口。沽春酒。小艇纜牽垂岸柳。

  翻譯

  新月上來了,彌漫的煙霧散開了,習慣了追趕潮汐去采珠。艇兒穿花過溪而回,買一壺春酒,將小艇系好在垂岸的柳樹下。月夜趕潮水,勇斗風浪;穿花而歸,沽酒小飲,構成了采珠人的獨特生活。

  注釋

  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又名《好離鄉》、《蕉葉怨》。慣:習慣。

  沽:買。

  春酒:冬季釀制,及春而成,故稱。也叫濼醪。

  創作背景

  李珣早年曾漫游吳越、兩廣等地,對異域風情的.熟悉,使他的風土詞生動又豐富。他寫的十七首《南鄉子》都是歌詠的東粵風情。蓮塘泛彩舟,棹歌驚睡鴛,游女帶香,競折團荷,荔枝掛紅,孔雀爭妍。濃郁的嶺南風情,質樸的民歌風味,以及文人淡淡的感傷,使他寫下了這部作品。

  賞析

  這首詞寫采珠人傍晚歸途中泊舟沽酒的情景,景色清幽淡雅。彎彎的月兒爬上夜空,在月光照耀之下,彌漫的霧氣漸漸散開,采珠人在夜色下從容劃船,穿花過溪,泊船買酒,一“劃”一“穿”“泊”,這一切在作者筆下如一幅優美清新的水墨畫,徐徐向讀者展開。該詞的難得之處在于作者把尋常景色和采珠人的尋常生活寫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動人,淡而有味,如清茶宜人,如清香醉人。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寫出了作者對異域風情的深刻體驗,引人入勝。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7

  南鄉子·端午

  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翻譯

  端午佳節的黃昏被綿綿小雨浸潤,我寂落的獨自輕掩門扉。梁間的燕子帶著它的雛鳥全都離開了,面對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讓人黯然銷魂,只能徒勞的向梁間尋覓燕子往日棲息的痕跡,懷念一下往日熱鬧歡欣的時光。

  旅居的客舍就好像鄉野山村一樣,有了喜悅的事情也沒有人共飲一杯。這種沒有知音好友分享陪伴的遺憾,只有黃鶯的啼鳴了解,所以才殷勤的鳴叫安慰著我,就好像往日美好時光中在夢中、枕上聽到的.一樣。

  注釋

  濕:浸潤。

  獨:獨自一人。

  巢燕:巢里的燕子。

  客舍:旅居的客舍。

  村:鄉野山村。

  好事:喜悅的事情。

  唯:只,僅僅。

  恰似:好像是。

  聞:聽到。

  賞析

  《南鄉子·端午》是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一首詞,整首詞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節的一種閑愁。

  上片寫端午節的景象。端午節下著小雨,詩人獨自一人,比較冷清,回憶往日的熱鬧時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詩人在端午節沒有友人的陪伴,喜悅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現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閑情。

  整首詞深婉含蓄,抒發自己孤獨,寂寞的情感。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8

  南鄉子(霜降水痕收)原文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翻譯:

  譯文

  深秋霜降季節,江上水淺,淺碧的江水,泛著鱗鱗微波,登樓遙望,水位下降后,露出了江心沙。酒力漸消后,敏感的皮膚感受到了軟軟的涼風,仍覺有“颼颼”涼意。世事的紛紛擾擾、官場的勾心斗角,我渴望超脫而又無法真正超脫,如同破舊的帽子多情戀頭,不肯被風吹走。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佳節,不必懷憂,就用清酒打發走寥落的秋意。世間萬事,皆是夢境,轉眼成空;榮辱得失、富貴貧賤,都是過眼云煙;世事的紛紛擾擾,不必耿耿于懷。明日之菊,色香均會大減,連迷戀菊花的蝴蝶,也會為之嘆惋傷悲。好花難久,此時對此盛開之菊,更應開懷暢飲,盡情賞玩。

  注釋

  ①此詞于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在黃州作。涵輝樓:在黃岡縣西南。宋韓琦《涵輝樓》:“臨江三四樓,次第壓城首。山光遍軒楹,波影撼窗牖。”為當地名勝。蘇軾《醉蓬萊》序云:“余謫居黃州,三見重九,每歲與太守徐君猷會于西霞樓。”徐君猷:名大受,當時黃州知州。

  ②破帽句:《晉書·孟嘉傳》載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龍山時帽子為風吹落而不覺,后成重陽登高典故。此詞翻用其事。

  ③若為酬:怎樣應付過去。

  ④尊:同“樽”,酒杯。

  ⑤明日句:唐鄭谷《十日菊詞》:“節去蜂蝶不知,曉庭還繞折空枝。”此詞更進一層,謂重陽節后菊花凋萎, 蜂蝶均愁。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故其《與王定國》中提到此句。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于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重陽日郡中涵輝樓宴席上為黃州知州徐君猷而作。詞中抒發了作者以順處逆、曠達樂觀而又略帶惆悵、哀愁的矛盾心境。作者以的意境、語言和題材、內容入詞,緊扣重九樓頭飲宴,情景交融地抒寫了自己的胸襟懷抱。

  詞的上片寫樓中遠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描繪大江兩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淺,是深秋霜降季節現象,以“水痕收”表之。“淺碧”承上句江水,“鱗鱗”是水泛微波,似魚鱗狀:“露遠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遠”字體現的是登樓遙望所見。兩句是此時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氣清、明麗雄闊的秋景。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此三句寫酒后感受。“酒力漸消”,皮膚敏感,故覺有“風力”。而風本甚微,故覺其“力軟”。風力雖“軟”,仍覺有“颼颼”涼意。但風力再軟,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風力”為軸心,圍繞它來發揮。晉時孟嘉落帽于龍山,是唐宋詩詞常用的典故。蘇軾對這一典故加以反用,說破帽對他的頭很有感情,不管風怎樣吹,抵死不肯離開。“破帽”這里具有象征隱喻意義,指的是世事的紛紛擾擾、官場的勾心斗角。作者說破帽“多情戀頭”,不僅不厭惡,反而深表喜悅,這其實是用戲謔的手法,表達自己渴望超脫而又無法真正超脫的無可奈何。 下片就涵輝樓上宴席,抒發感慨。“佳節若為酬,但把清樽斷送秋”兩句,化用杜牧《重九齊山登高》詩“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怨落暉”句意。“斷送”,此即打發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擊,使他對待世事的.態度有所變化,由憂懼轉為達觀,這乃是他黃州時期所領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說為何要以美酒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是化用宋初潘閬“萬事到頭都是夢,休嗟百計不如人”句意。“明日黃花蝶也愁”反用唐鄭谷詠《十日菊》中“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句意,意謂明日之菊,色香均會大減,已非今日之菊,連迷戀菊花的蝴蝶,也會為之嘆惋傷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難久,正因為如此,此時對此盛開之菊,更應開懷暢飲,盡情賞玩。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這與蘇軾別的詞中所發出的“人間如夢”、“世事一場大夢”、“未轉頭時皆夢”、“古今如夢,何曾夢覺”,“君臣一夢,古今虛名”等慨嘆異曲同工,表現了蘇軾后半生的生活態度。他看來,世間萬事,皆是夢境,轉眼成空;榮辱得失、富貴貧賤,都是過眼云煙;世事的紛紛擾擾,不必耿耿于懷。如果命運不允許自己有為,就飲酒作樂,終老余生;如有機會一展抱負,就努力為之。這種進取與退隱、積極與消極的矛盾雙重心理,在詞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9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宋朝 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譯文

  深秋霜降時節,水位下降,遠處江心的沙洲都露出來了。酒力減退了,才覺察到微風吹過,讓人覺得涼颼颼的。破帽卻多情留戀,不肯被風吹落。

  重陽節如何度過,只借酒消憂,打發時光而已,世間萬事都是轉眼成空的夢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陽節后菊花色香均會大減,連迷戀菊花的蝴蝶,也會感嘆發愁了。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注釋

  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原為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單調始自后蜀歐陽炯。南唐馮延巳始增為雙調。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又名《好離鄉》、《蕉葉怨》等。

  此詞于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在黃州作。

  涵輝樓:在黃岡縣西南。宋韓琦《涵輝樓》詩:“臨江三四樓,次第壓城首。山光遍軒楹,波影撼窗牖。”為當地名勝。蘇軾《醉蓬萊》序云:“余謫居黃州,三見重九,每歲與太守徐君猷會于西霞樓。”

  徐君猷:名大受,當時黃州知州。

  重九: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水痕收:指水位降低。

  淺碧:水淺而綠。

  鱗鱗:形容水波如魚鱗一般。

  若為酬:怎樣應付過去。

  尊:同“樽”,酒杯。

  休休:不要,此處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破帽句:《晉書·孟嘉傳》載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龍山時帽子為風吹落而不覺,后成重陽登高典故。此詞翻用其事。

  明日句:唐鄭谷《十日菊詞》:“節去蜂蝶不知,曉庭還繞折空枝。”此詞更進一層,謂重陽節后菊花凋萎, 蜂蝶均愁。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故其《與王定國》中提到此句。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賞析

  詞的上片寫樓中遠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描繪大江兩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淺,是深秋霜降季節現象,以“水痕收”表之。“淺碧”承上句江水,“鱗鱗”是水泛微波,似魚鱗狀:“露遠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遠”字體現的是登樓遙望所見。兩句是此時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氣清、明麗雄闊的秋景。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此三句寫酒后感受。“酒力漸消”,皮膚敏感,故覺有“風力”。而風本甚微,故覺其“力軟”。風力雖“軟”,仍覺有“颼颼”涼意。但風力再軟,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風力”為軸心,圍繞它來發揮。晉時孟嘉落帽于龍山,是唐宋詩詞常用的典故。蘇軾對這一典故加以反用,說破帽對他的頭很有感情,不管風怎樣吹,抵死不肯離開。“破帽”這里具有象征隱喻意義,指的是世事的紛紛擾擾、官場的勾心斗角。作者說破帽“多情戀頭”,不僅不厭惡,反而深表喜悅,這其實是用戲謔的手法,表達自己渴望超脫而又無法真正超脫的`無可奈何。

  下片就涵輝樓上宴席,抒發感慨。“佳節若為酬,但把清樽斷送秋”兩句,化用杜牧《重九齊山登高》詩“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怨落暉”句意。“斷送”,此即打發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擊,使他對待世事的態度有所變化,由憂懼轉為達觀,這乃是他黃州時期所領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說為何要以美酒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是化用宋初潘閬“萬事到頭都是夢,休嗟百計不如人”句意。“明日黃花蝶也愁”反用唐鄭谷詠《十日菊》中“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句意,意謂明日之菊,色香均會大減,已非今日之菊,連迷戀菊花的蝴蝶,也會為之嘆惋傷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難久,正因為如此,此時對此盛開之菊,更應開懷暢飲,盡情賞玩。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這與蘇軾別的詞中所發出的“人間如夢”、“世事一場大夢”、“未轉頭時皆夢”、“古今如夢,何曾夢覺”,“君臣一夢,古今虛名”等慨嘆異曲同工,表現了蘇軾后半生的生活態度。他看來,世間萬事,皆是夢境,轉眼成空;榮辱得失、富貴貧賤,都是過眼云煙;世事的紛紛擾擾,不必耿耿于懷。如果命運不允許自己有為,就飲酒作樂,終老余生;如有機會一展抱負,就努力為之。這種進取與退隱、積極與消極的矛盾雙重心理,在詞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于元豐五年(1082年)重陽日郡中涵輝樓宴席上為黃州知州徐君猷而作。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南鄉子·自述

  [宋代]蘇軾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馀。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占得人間一味愚。

  譯文

  簟席生涼,碧紗櫥帳,白日里閑眠醒來,枕邊輕風拂過。躺在床上聽聞向晚的衙門里沒什么公事,慢慢地,把床頭的幾卷書給看完了。

  抓著腦袋吟誦起歸隱的詩句來,自己感到對功名利欲已經沒多少興趣。假如有人問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過是一個愚字罷了。

  注釋

  南鄉子:詞牌名。

  自述:題目一作《和楊元素》。

  簟(diàn):竹席。

  碧:綠色。

  紗廚:古人掛在床的木架子上,夏天用來避蚊蠅的紗帳。

  一枕清風:是蘇軾非常喜歡用的意象。如“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

  晚衙:古時官署治事.一日兩次坐衙。早晨坐衙稱“早衙”,晚間坐衙稱“晚衙”。

  歸歟:即歸去。據《論語·公冶長》載,孔子在陳;的時候,曾發“歸歟”的感嘆。

  懶更疏:即懶散,不耐拘束。

  使君:太守,此系作者自指。作者當時任徐州太守。

  占得:擁有。

  一味:所有,全部。

  賞析:

  上片寫初秋的黃昏,蘇軾在碧紗帳里一覺醒來,枕邊微涼的秋風也吹不盡濃濃的'睡意,于是繼續躺在涼席之上,聽外面公堂一片寂靜,他知道這意味著今晚不用上堂處理公事了。這是一個清閑的黃昏。“一枕清風”是蘇軾比較喜歡用的一個詞組和意象,詩里多次用到。它把晚風吹拂下那種清爽而又舒暢的困意表達得淋漓盡致。“臥聽”二字表現出蘇軾起床的慵懶和悠閑,也說明他早就料到今天“無一事”的狀況了。這里實是反用古人之意,古人常用“晚衙”來嘆息公務繁忙,而蘇軾卻道“臥聽”“無一事”,一種超脫的感覺就上來了,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著看起了床頭的書卷。這里一個“盡”字,再次把這種悠閑無止境放大,拉長。

  下片開始議論,“歸歟”二字直接點明了議論的主題,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與早日歸隱二者之間的矛盾。“自覺”句表面上是一種自嘲,說自己對功名日漸疏懶,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竊喜,竊喜自己終于能夠看破功名,心無掛礙了。正式由于這種無掛礙的心態,當別人問及“使君”的才學時,蘇軾才能通達、釋然而略帶自嘲地說自己是“占得人間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來,是否有才學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現在才看破功名,這才是真的“一味愚”。整個下片議論,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貶低自己,實際卻是在表達一種擺脫塵世功名束縛的愿望,同時也是在慶幸自己已經慢慢擺脫了這些束縛。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古詩簡介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詞篇起首打破詞先寫景后言情的常例,破空一句“淚咽卻無聲”,直接寫出了詞人的悲痛。下片緊承上片,和妻子以前分離時說的話還歷歷在心,孰料竟然永別。該詞真實地抒寫由悼亡傷逝與離世超塵相交雜而產生的痛切之感。

  翻譯/譯文

  熱淚雙流卻飲泣無聲,只是痛悔從前沒有珍視你的一往深情。想憑藉丹青來重新和你聚會,淚眼模糊心碎腸斷不能把你的容貌畫成。

  離別時的話語還分明在耳,比翼齊飛的好夢半夜里被無端驚醒。你已自早早醒來我卻還在夢中,哭盡深更苦雨風鈴聲聲到天明。

  注釋

  南鄉子:詞牌名,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韻,一韻到底。

  憑仗:倚著拐杖。

  丹青:指亡婦的畫像。

  省(xǐng)識:記憶起、憶起。

  盈盈:此語含有雙關意,既有由省識得來的容貌比眼前的畫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無限傷感充盈于懷之意。

  忒(tè):方言,太、特。

  鶼鶼(jiān):即鶼鳥,比翼鳥。似鳧,青赤色,相得乃飛。常以之比喻夫妻合美。

  更更:一更又一更,即指夜夜苦受熬煎。

  創作背景

  康熙十六年(1677)盧氏因難產不幸去世,盧氏死后,癡情的納蘭就陷入無盡的哀傷之中。不分白晝夜晚,他的腦海中全是亡妻的身影。有一天,他突然有所解悟,自己該給亡黔麓了品瑟萋柔堂拳雪翥只 眼盈盈,心中又生出無數感慨。于是,這首恰如杜鵑啼血、令人不忍卒讀的悼亡詞就產生了。

  賞析/鑒賞

  文字賞析

  詞的上闋,抒寫了丹青重識的悲戚。睹物思人,自然情傷,更不用說是面對展露容顏笑貌的畫像了。放“沮咽卻無聲”,起句感情凝重。因無聲之泣比有聲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從前悔薄情”,語痛情切,描繪了作者對著畫像呼喚亡靈表示悔痛的情景。從前未必薄情,然而言“悔薄情”者,嚴厲責己,正表現出愛之深、愛之切。“憑仗丹青重省識,一片傷心畫不成”,道出了突然見到亡妻畫像時的復雜心情與愴絕感情。生時雖然同床共席,但死別使他們分離,現又憑借畫像重新見到了那清俊的面龐,盈盈的雙目,悲傷欲絕。“畫不成”這一句,用元好問《十日作》成句,意謂因傷心一片故難以握筆填詞,上闋就在這樣濃重的.傷情中結束。

  詞的下闕寫回憶訣別的哀痛。“別語忒分明”一句,雖未具體寫別語的內容,但它包含著妻子臨終時沒說完的肺腑言、衷腸語。如今它是那樣清楚地回響在耳邊。當時,他并未意識到這是最后的聲音,孰料它竟成永別的遺言。言猶在耳,痛定恩痛,令人不勝其哀。“午夜”三句,以“夢”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鶼鶼夢早醒”,喻他們夫婦如比翼之鳥情深意蜜,卻中道分離。這里用“避諱”手法,不忍言死,既以減輕自己的悲傷,也表現出他對妻子的摯愛。自妻子死后,他時刻處于思念之中,尤其在深夜,聽著風吹檐前鐵馬,更鼓聲聲,痛悼、思念之情,便齊涌心頭,常常泣不成聲。“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之句,化用唐明皇聞鈴總念楊貴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發了這種恨好景不常、好夢易醒,無限思念、無比哀痛的感情。

  悼亡,傷逝之作所以感人,就是因為所傾吐的是最真摯的愛的感情。納蘭這首是“題照”之作,因而在藝術表現上的特點是以向亡妻畫像訴說的形式表現這種感情的,他后悔從前“薄情”,憑著丹青重識,他記得剮語分明,恨好夢早醒,他嘆息“卿早醒”而“儂自夢”,泣盡更深夜盡,等等。他將畫像視為人身,把死者當作生者,故這種訴說所表達的感情比之一般的抒情,尤為感人,具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情境。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南鄉子·有感

  宋代: 蘇軾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

  暖日下重幃。春睡香凝索起遲。曼倩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

  譯文: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

  香的皮肉透出冰雪晶瑩之色,就是藐姑射山的仙人也不如她美麗。成都出的新花樣的蜀錦,不適合她。特地穿上日家常樸素衣服。

  暖日下重幃。春睡香凝索起遲。曼倩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

  溫暖的日子放下層層帳幕。她睡著了,室內焚的香,煙氣不散,叫她起來,她很遲才起來。東方朔風格不同凡俗,為什么當時常被西真喚作“兒”呢?

  注釋: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zhuó)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

  不似伊:還趕不上你。伊,你。濯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郊,又名浣花溪或百花潭,是著名蜀錦的產地。非宜:不適宜。

  暖日下重幃(wéi)。春睡香凝索起遲。曼倩(qiàn)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

  下重幃:放下層層的幕帳,表示清凈安睡。索:須,應,得。曼倩三句:曼倩是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的字。在古代傳說中,東方朔是個仙人。西真曾稱東方朔為“鄰家小兒”。底事:這事。兒:對晚輩的`昵稱。

  賞析:

  上片以姑射山上的仙子相比擬,“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在詞人眼中,愛妻閏之的肌膚像冰雪一般潔白細嫩,而且隨時散發著微微香氣,有如神話中姑射山中的神女,但是神女似乎還趕不上閏之的美貌。“不似伊”三字,傾盡了詞人對閏之的鐘愛之情。下文則從內在品格上著力渲染閏之的勤儉質樸,但卻不直接說出,而是從她穿著打扮的外表上落筆,顯得句法生新:“濯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在濯錦江邊生產著各種花樣翻新的錦緞,但是,這對閏之是不適宜的,她平時所穿的都是些尋常的淡薄衣衫。詞人在后來寫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曾這樣高度評價閏之的品德道:“婦職既修,母儀甚敦。”可見,閏之是一位具有傳統美德的婦女典型,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使詞人對閏之的感情愈加篤厚。

  下片進一步描繪王閏之的清心寡欲和雍容睡態,愈加令人惜愛。“暖日下重幃。春睡香凝索起遲。”而下文“曼倩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則轉向了詞人自己,他以西漢風流才子東方朔自喻,說他當時熱戀著王閏之。末句是用《漢武內傳》典,以此末句之“愛被西真喚作兒”,顯得極其生動親切。“兒”字是一種親昵之稱,從西王母神仙口中喚出,不僅活靈活現,猶如目前,而且抬高了詞人存在的現實價值,頗有自許傲世的味道。再從《漢武內傳》敘述東方朔的畢生才干和曲折遭際來看,似蘊含了詞人的身世之感,正影射出曾在朝中反對新法而屢遭貶謫和“補外”的坎坷經歷。由于他的反變法是光明磊落的,是“此心耿耿,歸于憂國”的,故他有著自信、自傲的心態。這也符合詞人“外遷”任杭州太守時的心緒。

  這首詞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繼妻王閏之的外貌形體美和內秀品格美的形象。全詞清新婉麗,明凈流美,用典寓意,自然高邁。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欹枕艣聲邊,貪聽咿啞聒醉眠。夢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別后兩眉尖,欲說還休夢已闌。只記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獨自圓。

  翻譯

  船行江上,在咿啞嘈雜的搖櫓聲中漸漸入睡。在夢中與意中人相會,她依然是翠袖盈盈的可人情態。

  在夢中正與情人難離難舍,欲說還休之際,卻夢斷人醒。回憶前夜分別時,正是圓月中天,月圓而人離別。

  注釋

  欹枕:倚枕。

  艣:同櫓,搖船用具。

  咿啞:象聲詞,搖櫓聲。

  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翠袖:著綠色衣衫的人,代指玉人。

  夢里:一作“變作”。

  兩眉尖:緊皺雙眉,愁苦貌。

  夢已闌:夢已盡。

  埋冤:即埋怨。

  前夜月:指別時之月。

  不管人愁獨自圓:人愁離別,月卻獨自向圓。意同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詞:“何事長向別時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船行江上,在咿啞嘈雜的.搖櫓聲中漸漸入睡。在夢中與意中人相會,她依然是翠袖盈盈的可人情態。

  在夢中正與情人難離難舍,欲說還休之際,卻夢斷人醒。回憶前夜分別時,正是圓月中天,月圓而人離別。

  注釋“欹枕”兩句:櫓聲咿啞,倚枕醉眠。欹(qī)枕:倚枕。艣(lǔ):同櫓,搖船用具。咿啞:象聲詞,搖櫓聲。聒(guō):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夢里”三句:寫夢境:笙歌花底,玉人歷歷在目。翠袖:著綠色衣衫的人,代指玉人。夢里:一作“變作”。

  “別后”兩句:言玉人欲訴別后相思,不想夢斷人去。兩眉尖:緊皺雙眉,愁苦貌。夢已闌:夢已盡。

  “只記”三句:記敘玉人夢中之語:怨月無情,別時獨圓。埋冤:即埋怨。前夜月:指別時之月。不管人愁獨自圓:人愁離別,月卻獨自向圓。意同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詞:“何事長向別時圓。”

  賞析

  詞題為記夢,所夢何人,本事無考。詞先寫舟中孤寂,搖櫓聲中,由醉入夢。夢中花叢笙歌動聽,伊人宛然在目。換頭寫伊人傾訴別后相思,然后以對方埋怨人離月圓收結,體現雙方依依難舍,情摯意濃。

  全詞就夢前、夢中、夢后三層依次寫來,思路清晰。詞人由醉入夢,夢中笙歌花叢,翠袖盈盈。以下不寫夢后相思,卻從對面入筆,倒敘夢中情境,妙筆脫俗。“只記”二句,以少勝多,怨月獨圓,情癡意濃。且此月系玉人閨中獨看之月,抑或詞人舟頭所見之月?情境恍惚。“不管”句無理而妙,韻味無窮。小詞寫得清麗爽暢,精湛宜人。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當時辛棄疾由臨安赴任湖北轉運副使之職,舟行江上,記夢而作。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新月又如眉,長笛誰教月下吹。樓倚暮云初見雁,南飛。漫道行人雁后歸。

  意欲夢佳期,夢里關山路不知。卻待短書來破恨,應遲。還是涼生玉枕時。

  古詩簡介

  《南鄉子·新月又如眉》是北宋詞人晏幾道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因月下聞笛、暮天見雁勾起對遠人的懷念。下片訴好夢難成、佳音不來之幽怨,表達了詞人內心的懷念之情。全詞詞章短小,但意象豐富,在詞中互為依存,相映成趣,構成了多采多姿的藝術境界。

  譯文

  又是新月如眉,悠悠哀音,長笛月下為誰吹?獨倚高樓,暮云中初見雁南飛,雁南飛,莫道行人遲雁歸。

  意欲夢中一相見,山重重,路迢迢,卻向何處尋!只待短信解離恨,信來應是太遲遲。歲月悠悠,還是涼生玉枕時。

  注釋

  ①“新月”句:暗用五代牛希濟《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團欒意”與唐王涯《秋思贈遠》“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之意為后文的“行人”“短書”作伏筆。如眉,指月鉤彎如眉狀。

  ②“長笛”句:借用唐杜牧《題元處士高亭》“何人教我吹長笛,與倚春風弄月明”為背景。

  ③“樓倚”句:化用唐趙嘏《長安晚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詩意。

  ④南飛:雁為候鳥,每年春分后往北飛,秋分后飛回南方。

  ⑤“漫道”句:語出隋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漫,空,徒;又莫,勿。

  ⑥佳期:相會的美好時光。

  ⑦“夢里”句:化用南朝粱沈約《別范安成詩》“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

  思”意,典出南朝粱蕭統《文選》李善注引《韓非子》:“六國時,張敏與高惠二人為友,每相思不能得見,敏便于夢中往尋,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此處借以表達男女相思之情。

  ⑧書:信。破:消解。恨:指離恨。

  ⑨應:是。

  ⑩玉枕:玉制或玉飾的枕頭,亦用為瓷枕、石枕的美稱。

  賞析/鑒賞

  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去世,晏幾道春風得意的'生活也戛然而止,他立刻感受到了現實社會的霜刀雪劍。他和六哥祗德,八弟傳正及姊妹四人都還年幼,后由二哥承裕的妻子張氏“養毓調護”,嫁娶成家。后來恩蔭為太常寺太祝。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晏幾道的朋友鄭俠因進《流民圖》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羅織罪名,交付御史臺治罪。政敵們從鄭俠的家中搜到晏幾道的一首《與鄭介夫》(鄭俠字介夫),上面寫著:“小白長紅又滿枝,筑球場外獨支頤。春風自是人間客,主張繁華得幾時?”這些人如獲至寶,以諷刺“新政”、反對改革為名,將晏幾道逮捕下獄。后來宋神宗釋放了晏幾道。這件事雖然有驚無險,但經過這么一折騰,原本就坐吃山空的家底更加微薄,晏家的家境每況愈下。這件事對晏幾道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他從一個書生意氣的公子哥,淪落為潦倒落魄的貴族。

  這是一首抒寫離思的懷人之作。

  上片以時景起筆,而歸結于情思。“新月”頗有與“故人”暗成對比的意味,“如眉”則是不圓之意,暗點離思主題,愁上眉間。“又”是此景之嘆,表明她已歷見多次,既狀時間之長,亦隱隱透出觸目經心、怎堪又見的苦澀。“誰家玉笛暗飛聲”(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恍惚間,耳際晌起聲聲長笛。“誰教”表面上探尋的是月下吹笛的緣由,實則卻在千般埋怨它的不是時候,或許是因為不忍它“與倚春風弄月明”(十牧《題元處士高亭》)的歡樂情調,也或許是因為不忍它“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的愁傷動思,無論為何,此二字一變客體為主體,顯示并非她有意聞笛,而是笛聲無端相擾,牽動其離愁別恨。“樓倚”兩句寫其所見極具層次感,獨倚高樓,先是看到天涯盡處一片“暮云”夕景,繼而蒼茫云間“初見”斑黑點點,爾后逐漸清晰擴大為可識別的“雁”,繼而在雁過后醒覺它們所循的方向,點破時節。“南飛”兩字獨為一句,語音短促似結未結,仿佛狀寫了、也涵括了她凝眸追蹤群雁行跡的整個時間過渡,直至影蹤全無。“漫道”語極失落凄婉,別說希冀行人雁前歸,怕是連“行人雁后歸”也是一種徒然空盼。本片先由所見引其思,旋即思緒便被聲音中斷;再由所聞引其思,旋即思緒又被景物中斷;復由所見引其思。幾經轉折,悱惻漸深,最終轉入沉沉的哀傷。

  下片以情思起筆,而歸結于時景。“佳期幽會兩悠悠,夢牽情役幾時休”(五代顧《浣溪沙》),她已不敢奢望現實中的“佳期”,唯有寄望于托夢圓愿,“意欲”表示她退而求其次的轉念,也存了但求稍解離愁的期待,可卻偏偏連這小小渴望也無法得償。人說“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李白《長相思》),而她雖不畏“關山路”苦,奈何“不知”關山路!現實夢境兩頭空,離恨已不可能由“佳期”來解,那么就只能再退一步等待千里之外的尺素。“短”是一退再退,不求綿綿情話,但求只言片語便于愿已足;“破”狀她極欲消除、從此遠離別恨,一至于要將之徹底粉碎使其無法重拼再生;“卻”又是一個滿懷希望的期待之辭。然而“應遲”,這短書必是遲米的肯定判斷,似乎出于她過去的經驗。“簟涼枕冷不勝情”(顧《浣溪沙》(雁響遙天玉漏清)),等到那“短書來”,又已然是秋意深重寒侵閨衾的“涼生玉枕”時了。至此退無可退,“還是”兩字,蕭冷無邊,思量無盡,幽怨無限,神傷無已。

  該詞的一大特色,在于隱括大量前作前事,或詩境、或詞句、或意象、或典故,但又不將之凝用一處,而散融于全篇,彼此呼應,互為伏筆,息息相關卻又不著于形,而其佳妙處,更在以虛字點化、提挈全篇,緊松斂放之間,不僅使前人興象渾化如一、渾化盤如己,更曲盡心念情緒之婉折深綿,抑揚頓挫,味中有味。(郭思韻)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南鄉子·冬夜

  宋朝 黃升

  萬籟寂無聲。衾鐵稜稜近五更。香斷燈昏吟未穩,凄清。只有霜華伴月明。

  應是夜寒凝。惱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起看清冰滿玉瓶。

  《南鄉子·冬夜》譯文

  冬夜萬籟靜寂無聲。已近五更時分被子卻還是冰冰冷冷。爐中沉香已燃盡,燈光昏暗,孤冷凄清,這樣的夜何時才是盡頭。窗外也只有那結成的霜花伴著明月。

  孤寂寒冷夜,想著那迎風綻放的梅花也是煩惱的無法入眠的。我在想著梅花而梅花也在念著我,互相牽掛著。起床時看到那玉瓶中的水已全都凝結成冰。

  《南鄉子·冬夜》注釋

  稜稜:嚴寒貌。

  關情:動心,牽動情懷。

  《南鄉子·冬夜》鑒賞

  黃升是一位著名的.詞選家,其詞如“晴空冰柱”,今讀此詞,頗有此林。

  上片寫夜寒苦吟之景狀。詞體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棄科舉,遯跡林泉,吟詠自適,填詞是他精神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首詞看,即使夜闌體靜之時,他還在苦吟不已。爐二句云:“萬籟寂無聲,衾鐵稜稜近五更。”夜,是靜極了,一點動靜也沒有。只有深夜不睡的體,方能有此體會。“稜稜”二字,使體林到布衾硬得好像有稜角一般,難以貼體。至“香斷燈昏吟未穩,凄清”二句,詞體則把注意力從被窩移向室內:爐中沉香已盡,殘燈如豆,昏暗異常,凄清異常。至“只有霜華伴月明”,詞體又把注意力轉向室外,描寫了明月高懸、霜華遍地的景象。五句三個層次,娓娓寫來,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穩”者,吟詩尚未覓得韻律妥貼、詞意工穩之句也,三字寫出詞體此時之所為,可稱上片之詞眼。由于“吟未穩”,故覺深夜寂靜被子寒冷,香斷燈昏;又由于“吟未穩”,才覺霜華伴月,碧空無邊。而“凄清”二字,則烘托了本文的整個氛圍,不貫穿整文,隨處可以林到。由此可見,詞的結構是井然有序、渾然一體的。

  下片詞體從自己的“吟未穩”聯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長夜無眠,詞體居然不說自己林到煩惱,卻為梅花設身處地著想,說它該是煩惱得睡不成了。此語奇警,設想絕妙。接下去二句說:“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此句點明不瓶他在想著梅花,梅花也憐念爐他來了。他們竟成為一對知心好友!

  這種構思,確實是奇特異常;這種格調和意境,確實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畫了一個山中隱士清高飄逸的風采。它的妙處尤其表現在將梅花擬體化。

  結句“爐看清冰滿玉瓶”,跟以上兩句不可分割,互為聯系,詞中句斷乃為韻律所限。因為詞體關切寒夜中梅花,于是不顧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結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結成了冰。至于梅花呢,他在詞中未提及,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蘊意深遠,饒有余味。如果詞體在詞中將梅花說盡了,說梅花凍得不成樣子,或說梅花凌霜傲雪,屹立風中,那就一覽無余,毫無詩意了。由此可見詞體手法之高明。

  從整個詞來說,晶瑩快潔,恰似玉樹臨風;托意高遠,說它的風格如“晴空冰柱”,不是很相宜么?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03-28

南鄉子·有感原文賞析及翻譯04-23

南鄉子·冬夜原文翻譯及賞析07-25

南鄉子·有感原文翻譯及賞析08-25

南鄉子·冬夜原文翻譯賞析12-26

南鄉子·端午原文翻譯及賞析02-17

南鄉子的原文閱讀答案翻譯賞析06-17

南鄉子·送述古原文、翻譯、賞析11-20

南鄉子·送述古原文,翻譯,賞析02-24

南鄉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3-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视频 | 亚洲天天久久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欧美中日韩精品 | 最新国内久久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