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3-06-04 15:04:15 古籍 我要投稿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

  臥病高秋留海浦,明日重陽更風雨。

  杜門不出長蒼苔,令我天涯心獨苦。

  籬角黃花親手栽,近節如何獨未開。

  含芳閟采亮有以,使君昨暮徵詩來。

  凌晨試遣霜根送,畚玉雖微甚珍重。

  極知無意競秋光,往作橫窗歲寒供。

  憶我初客天子都,西垣植此常千株,

  結花年年應吹帽,始信南邦事盡殊。

  愿得封培自今日,何間朱崖萬家室。

  秋香端不負乾坤,但愿簫管亂疇匹。

  歸去來兮雖得歸,念歸政自莫輕違。

  他日采英林下酌,誰向清霜望翠微。

  注釋

  海浦:海濱。

  重陽:節令名。農歷九月初九叫“重陽”又叫“重九”、“端陽節”。曹丕《九日鐘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使君:漢以后用以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天子都:指京都臨安。

  吹帽:晉代孟嘉于九月九日赴桓溫龍山宴會,風吹帽落,而孟嘉不覺。桓溫命孫盛作文嘲之,嘉揮筆作答,其文甚美。見《晉書·孟嘉傳》。后以“落帽”為重陽登高的.典故。

  朱崖:海南島自漢代開拓疆土,設立朱崖、儋耳兩郡。后亦作為海南島的別稱。

  乾坤:《周易》中兩個卦名。乾之象為天,坤之象為地,故乾坤為天地。

  疇匹:報疇。疇與“酬”通。潘岳《西征賦》:“疇匹婦其己泰”。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詩:“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注釋

  ① 菊:據《正德瓊臺志》卷八土產記載:“菊品最多,葉相似而色不同。其著者,黃有大黃、小黃。簪頭白,有大圍二寸許者名兔兒;粉施花瓣細卷者名鵝毛;花瓣粗卷者名萬卷書紅,有大紅小紅胭脂粉紅。紫繡球雜色有心綠如粟累,花瓣紅黃色者名十樣錦。心綠瓣黃者名銷金;心黃瓣白者名金盞銀臺;亦有黑色者名墨菊”。蘇東坡嘗稱:“嶺南氣候不常,菊花開時即重陽,不須以日月為斷,十月初吉菊花開。今觀海南尤然。”

  ② 海浦:海濱。

  ③ 重陽:節令名。農歷九月初九叫“重陽”又叫“重九”、“端陽節”。曹丕《九日鐘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④ 使君:漢以后用以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⑤ 天子都:指京都臨安。

  ⑥ 吹帽:晉代孟嘉于九月九日赴桓溫龍山宴會,風吹帽落,而孟嘉不覺。桓溫命孫盛作文嘲之,嘉揮筆作答,其文甚美。見《晉書·孟嘉傳》。后以“落帽”為重陽登高的典故。

  ⑦ 朱崖:海南島自漢代開拓疆土,設立朱崖、儋耳兩郡。后亦作為海南島的別稱。

  ⑧ 乾坤:《周易》中兩個卦名。乾之象為天,坤之象為地,故乾坤為天地。

  ⑨ 疇匹:報疇。疇與“酬”通。潘岳《西征賦》:“疇匹婦其己泰”。

  ⑩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詩:“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賞析

  胡銓被貶謫崖州,時值重陽,州長官向他征詩,然海南氣候不同,菊花至節未開,深知身居異鄉對度節觀光亦不不感興趣,只是敷衍應酬而已。記得當年在京城每年重陽菊花盛開,賞花賦詩好不熱鬧,于是思歸京都為國效勞之心情頓時涌現。這首詩表現胡銓時逢佳節倍思家國之感情。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庭前菊

  為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

  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

  譯文:

  ①爛熳:同“爛漫”。

  ②龍山:據《晉書·孟嘉列傳》載,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曾大聚佐僚于龍山。后遂以“龍山會”稱重陽登高聚會。

  注釋:

  ①爛熳:同“爛漫”。

  ②龍山:據《晉書·孟嘉列傳》載,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曾大聚佐僚于龍山。后遂以“龍山會”稱重陽登高聚會。

  賞析:

  這首詠菊詩所吟詠的并不是開放的花朵,而是生長之中的'菊花。詩人借此以表達思鄉之情。“為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詩人以面對菊花的擬人口吻說道:“為了追憶長安遍處開放的勝景,我把你們(指菊花)移植過來,載滿了庭院。”韋莊是長安人,曾漂泊過很多地方,詩詞中常表現出思鄉之念。唐代長安城中,菊花栽種得非常普遍。黃巢詩云:“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雖非實寫,但也是一種間接的反映。后兩句“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也是以擬人的口吻,轉而對旁邊的蘭花說道:“不要笑話菊花現在青青的顏色,她們將會在秋天的登高歡會中開放,成為隱逸高潔之趣的象征。”可以看出,此詩實際有兩重主題,一是思鄉,一是羨慕菊花的高潔不俗。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3

  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注釋

  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沈檀: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兩種著名的熏香料。

  爇:燒。

  老圃:有經驗的菜農。

  注釋

  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沈(shěn)檀: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兩種著名的'熏香料。爇(ruò):燒。

  老圃:有經驗的菜農。

  鑒賞

  詞作于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詠花詞。菊在秋季開放,但這里所詠的盆中菊在端午開放,詞人在初夏欣賞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開放的夏日氣候,“薰風殿閣櫻桃節”,說溫暖的南風吹滿殿閣,櫻桃也成熟了。“碧紗窗下沈檀爇”,屋內燃著驅暑的熏香。再以“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凸寫菊花開放時節。下片以“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寫出因花開而洋溢欣喜之情。她在欣喜之余,唯有贊嘆栽培它的花匠:“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全詞最后才說出這一“菊”字,而驚嘆、欣喜之情靈動地展現在其中。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4

  戰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譯文

  我在秋風中酣戰方休,笑看周圍的美景。鄉村的人民偏偏送給我一束黃花。

  我看那菊花的枝莖雖飽經風霜但仍象鐵骨那樣的堅硬,它護衛著花朵不受風雨襲擊而偏斜。

  注釋

  野人:居住在鄉間的百姓。

  餉(xiǎng):贈送。

  物華:美好的事物。

  偏:偏偏。

  黃花:菊花。

  鐵骨:這里指菊的枝莖。

  莫遣:不要讓。

  金心:這里指菊的花朵。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古人詠菊之作很多,但此詩為作者一念觸發,靈感倏至而作。

  頭二句寫作詩緣起,鄉居野處的百姓出于對隱居的英雄的敬佩,相贈菊花。首句“戰罷秋風笑物華”,起勢不凡,一個“戰”字,一個“笑”字,使橫戈疆場而又樂觀堅貞的民族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次句“鄉人偏自獻菊花”,是對抗清英雄的'崇高禮贊。詩的一、二句創造了賞菊的感情環境。

  后兩句則筆勢急轉,“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是全詩最鏗鏘有力、動人心魄的詩句。詩人由對自身的抒寫轉入對菊花的描繪。野菊挺秀的枝莖和燦然如火的黃花激發許多聯想。花莖雖已經霜,仍不失挺撥咄咄之勢;“鐵骨”一詞擬化出不畏風霜的菊花的偉岸不群的品格。詩人以憐惜的筆調寫出對不畏風雨的菊花的愛護。后二句雖然字面上全為詠嘆菊花的字句,但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野菊經霜不老的傲岸實為詩人自身凜凜正氣的象征。無疑,后兩句仍是在抒寫詩人自己的豪情氣概。

  前兩句是敘述,敘述中充滿詩情,后兩句借景抒情。“骨”與“心”都將菊花擬人化,賦予菊以人的性格。“骨”用“鐵”字修飾,“心”用“金”字限定,既寫出了菊花的凌霜貞姿,又寫出了詩人的英雄品格。全詩寫菊,又是寫人,是寫景,又是抒情,菊與人,景與情,洽合無間,融為一體。

  此詩嚴格說來,不是純粹的詠物詩,因為詩人的感情、精神時時介入其間,不過借菊花象征而已。但野菊的自然情態處處與涌蕩于詩人胸中的奔逸之情相合,所以詩人才得以借菊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實質而言.作者描繪菊花的詩句已創造出一種藝術形式,從而將主體感情固著其中,菊花成為詩人情感的一個對等物。

  創作背景

  詩人張煌言是著名的抗清英雄,居住在鄉村的勞動人民贈送一束菊花給他,以表達對其的敬仰之情,詩人遂以菊為題寫下了這首詩,表現自己的抗清志向。

  張煌言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后被俘,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謚號忠烈。其詩文多是在戰斗生涯里寫成,質樸悲壯,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有《張蒼水集》行世。張煌言與岳飛、于謙并稱“西湖三杰”。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謚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5

  浣溪沙·庭菊飄黃玉露濃

  庭菊飄黃玉露濃,冷莎偎砌隱鳴蛩,何期良夜得相逢?

  背帳鳳搖紅蠟滴,惹香暖夢繡衾重,覺來枕上怯晨鐘。

  翻譯

  庭中的菊花舞弄著它的金黃,滴滴露水如玉珠在花瓣上滾動,清涼的莎草偎依著清涼的石階,隱住了蟋蟀高歌求歡的身影。不知今夜是什么吉祥的時辰?想不到在這美景中與你相逢!

  帳后的紅燭滴下鮮紅的蠟淚,閃爍的光焰搖動著夜的清風,暖暖的熏香暖暖的`繡被,溫暖著甜蜜的合歡之夢。醒來在枕上回味夢里的歡愉,怕聽那一聲又一聲的晨鐘。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菊飄黃:指菊花開放。

  冷莎偎砌:指莎草沿著庭前臺階生長。

  蛩:蟋蟀。

  期:料想。

  良夜相逢:指夢中相見。

  “覺來”句:謂晨鐘催曉,好夢難長,故而言怯。

  創作背景

  縱觀顧敻一生所作,以寫女性的居多。這首詞即是顧敻這的作品,其具體創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認為這首詞是顧敻早期作品,可備一說。

  賞析

  此詞圍繞著夢境描寫,賦詠閨中女子離別相思之苦。

  上片開頭兩句交代深秋午夜清冷衰殘之景,渲染出寂靜的環境氛圍,由此引出女子的夢境。“何期良夜得相逢”流露出夢遇情郎的幸運之感,朝思暮想的心愿終于在夢境中得遂。

  下片則轉而描寫閨房之內溫馨靜謐的景物,但是結末一句“覺來枕上怯晨鐘”,美夢醒來,更覺惆悵,更見思婦的愁情傷懷。

  作品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在真幻世界間徘徊,描寫夢境極其婉轉,由現實環境的靜謐,我們可以感受到夢境的溫柔和甜美;夢境消失之后,她又“怯”晨鐘,點出了女子此種夢多而又怕夢的復雜心緒,由夢境之和美更覺現實之孤單。將思婦的愁懷表現得含蓄蘊藉,余味深長。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6

  菊

  朝代:唐代

  作者:鄭谷

  原文: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翻譯:

  譯文:公子貴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陽佳節,插菊在鬢發,朵朵爭俏。露水陽光讓菊花更豐潤,香滿池岸綠滿池岸,因此它從來不用羨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注釋:菊:此處暗指品德高尚的人。王孫:公子哥。比:看作。蓬蒿:野生草。九日:重陽節。秋香:菊花。由來:因此從來。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

  賞析:

  題為菊,但通篇不用一個菊字,但句句寫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個頭較高,從外形看,與菊苗太大的差別,養尊處優的公子王孫們,是很容易把菊苗當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當地訓斥王孫公子“菊草不分”。其實這是鄙視他們不識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鬢毛”,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重陽節,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鬢上。這第二句是說,菊苗到了重陽節,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蓬蒿有了本質的區別。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鬢發間。請問:有亂插蓬蒿的嗎?哈哈沒有。這第二句,作者作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們終于認識到它的價值。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

  “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后,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云:“崇文館瓦松者,產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所以“桐君(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征。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7

  殘菊

  清代:曹雪芹

  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

  半床落月蛩聲病,萬里寒云雁陣遲。

  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

  譯文及注釋

  露凝霜重漸傾欹(qī),宴賞才過小雪時。

  傾欹:指菊傾側歪斜。小雪:立冬以后的一個節氣。

  蒂有余香金淡泊(bó),枝無全葉翠離披。

  余香:實即“余瓣”。淡泊:指顏色暗淡不鮮。離披:亦作“披離”,散亂的樣子。

  半床落月蛩(qióng)聲病,萬里寒云雁陣遲。

  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

  知再會:“不知能否再見”的意思。秋風:《紅樓夢》程高本作“秋分”,指季節說,兩者沒有多大差別。

  注釋

  傾欹:指菊傾側歪斜。

  小雪:立冬以后的一個節氣。

  余香:實即“余瓣”。淡泊:指顏色暗淡不鮮。

  離披:亦作“披離”,散亂的`樣子。

  知再會:“不知能否再見”的意思。秋風:《紅樓夢》程高本作“秋分”,指季節說,兩者沒有多大差別。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則一字之別含義不同。自漢武帝作過“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的《秋風辭》后,“秋風過客”就成了時光短暫、好景不長的代用語。為便于推究原意,今從脂本。

  簡析

  此詩為清代偉大文學家曹雪芹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中的人物詩,賈探春(蕉下客)作,是海棠詩社菊花詩中的最末一首。此詩作為小說人物詩,深刻展現了探春富于冷靜理性的性格。“殘菊”即“殘局”,暗寓大觀園少女們的悲劇命運。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8

  不第后賦菊

  唐代: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譯文及注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后別的花就凋零了。

  九月八: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殺:草木枯萎。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盛開的菊花香氣彌漫整個長安,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黃金甲:指金黃色鎧甲般的菊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后別的花就凋零了。

  盛開的菊花香氣彌漫整個長安,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注釋

  不第:科舉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

  殺:草木枯萎。《呂氏春秋·應同》:“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黃金甲:指金黃色鎧甲般的菊花。

  創作背景

  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于此詩的記載,此詩是黃巢落第后所作。黃巢在起義之前,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被錄取。科場的失利以及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益發不滿。考試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寫下了這首《不第后賦菊》。

  賞析

  這首詩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象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

  “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待到”二字迸發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并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我花開后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御的自然規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革命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見和憧憬。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沖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沖云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身披黃金鎧甲,屹立在颯颯西風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偉!況且,“滿”城“盡”是,如同云霞,映照著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長安!這里所歌詠、所塑造的,不是單獨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民起義的“重陽佳節”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樣凋零了嗎?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后,那身著戎裝的義軍戰士,不是象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英雄的頌歌。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備;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9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翻譯

  我想要問訊秋天的信息,眾人皆不知,我背著手,口中念念有詞地叩問東籬下栽種的菊花。

  孤標傲世的人應該找誰一起歸隱?為什么同樣是開花,你卻比春花更遲?

  空蕩蕩的庭院,落滿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歸、蟋蟀停止了鳴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不要說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你接談,你哪怕能與我說上片言只語,我們也能相互理解對方的心思。

  注釋

  秋情:即中間兩聯所問到的那種思想情懷。因“眾莫知”而唯有菊可認作知己,故問之。

  喃喃:不停地低聲說話。

  負手:把兩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樣子。

  叩:詢問。

  東籬:指代菊。

  孤標:孤高的品格。標,標格。

  偕:同……一起。

  為底:為什么這樣。底,何。

  蛩:蟋蟀。

  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擬人寫法。

  解語:能說話。在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說話的話。語出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把貴妃比作“解語花”事。

  賞析

  正因為林黛玉的風雅是故意做出來的,她實際上耐不住寂寞。所以,在《問菊》中,她大倒這方面的苦水:“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又自作多情地問菊花:“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其實,這正是她自己耐不住冷清的寫照。若依菊花之本性,人家本來就是順應秋之時節而生的。若怕寂寞,何必開于秋時?當事人只需像寶釵那樣為菊的到時未開而悵嘆(空籬舊圃秋無跡,瘦月清霜夢有知),或者把菊的.形象留下以作永遠的紀念(莫認東籬閑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陽)即可,何必在人家正常開放的時節,問人家有沒有寂寞相思呢?林黛玉所寫的三首詩被評為菊花詩最佳。其中《詠菊》第一,此詩第二。如果作者只是為了表現她的詩才出眾,就不會在前面詠白海棠時要讓寶釵“壓倒群芳”,在后面諷和螃蟹詠時卻又稱寶釵之作為“絕唱”。原來作者還讓所詠之物的“品質”去暗合吟詠它的人物。詠物抒情,恐怕沒有誰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氣質更與菊相適合的了。一般的詠菊詩主調就是:一、自命清高;二、孤獨寂寞;三、標榜遁世。菊花這個題材,又特別適合表現這些主題。原因是,菊花是秋花,既然傲立霜雪,又孤獨綻開(沒有跟眾多的春花一起開),特別適合失意的文人自比:瞧,我雖然失意,享受不了繁華,可我照樣是精神上的貴族——你不用我,我就學陶淵明隱居去。因此,曹雪芹讓林黛玉奪魁菊花詩,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林黛玉就是這種求之不得而怨的小文人的代表。

  總而言之,林黛玉的清高正如這些菊花詩一樣,是刻意裝出來的。是在明知“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的情形下,而刻意效仿出來的。目的只是為了抒發自己小文人式的對世俗名位的求之不得的哀怨,并同時博取清高的美名和旁人的同情。因此,一遇到真正能考驗她能夠取法陶令的時候,她就丟下這些“孤標傲世偕誰隱”、“滿紙自憐題素怨”的標榜而不管,一個勁地去高歌“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了。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詠菊

  [唐代]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譯文及注釋:

  初降的霜輕輕的附著在瓦上,芭蕉和荷花無法耐住嚴寒,或折斷,或歪斜,惟有那東邊籬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開讓清晨更多了一絲清香。

  夜里寒霜襲來,本來就殘破的芭蕉和和殘荷看起來更加不堪。只有籬笆邊的菊花,金黃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陽光下看起來更加艷麗。用霜降之時,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反襯東籬菊的清絕耐寒。此詩贊賞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詩是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的。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詠菊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翻譯

  一夜過后,初降的寒霜輕輕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斷,荷葉傾倒。

  耐寒的只有東邊籬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開,讓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注釋

  金粟:黃色的花蕊。

  賞析

  初降的霜輕輕的附著在瓦上,芭蕉和荷花無法耐住嚴寒,或折斷,或歪斜,惟有那東邊籬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開讓清晨更多了一絲清香。

  夜里寒霜襲來,本來就殘破的芭蕉和和殘荷看起來更加不堪。只有籬笆邊的菊花,金黃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陽光下看起來更加艷麗。用霜降之時,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反襯東籬菊的清絕耐寒。此詩贊賞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詩是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的。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

  翻譯

  難以抑制的詩興從早到晚把我糾纏,只好圍繞著籬笆散步或倚在石頭上獨自低吟。

  筆端蘊涵著智慧對著秋菊臨摹,口齒中含著對秋菊的芳香對著月亮吟詠。

  滿紙書寫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誰能透過片言只語理解自己內心的情愫呢?

  自從陶潛寫了詠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稱道。

  注釋

  無賴:無聊賴,無法可想。

  詩魔:佛教把人們有所欲求的念頭都說成是魔,宣揚修心養性用以降魔。后遂以詩魔來說詩歌創作沖動所帶來的不得安寧的心情。

  昏曉侵:從早到晚地侵擾。

  欹:這里通作“倚”。

  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毫端:筆端。

  蘊秀:藏著靈秀。“毫端蘊秀”是心頭蘊秀的修辭說法。

  臨霜寫:對菊吟詠的修辭說法。臨,即臨摹、臨帖之“臨”。霜,非指白紙,乃指代菊,前已屢見。寫,描繪。這里說吟詠。

  口齒噙香:噙,含著。香,修辭上兼因菊、人和詩句三者而言。

  素怨:即秋怨,與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這 里不作平素解,卻兼有貞白、高潔的含義。“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懷。

  一從:自從。

  陶令: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符亮,一說名潛字淵明。

  評章:鑒賞,議論。亦借說吟詠,

  如:評章風月。

  高風:高尚的品格。

  賞析

  這首詩出現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里。這是《海棠詩社》的'第二次活動,也是賈府表面上處于最鼎盛的時期。此次活動,由史湘云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在這次吟詩比賽中,“蘅蕪君”薛寶釵選了《憶菊》、《畫菊》之后,“怡紅公子”賈寶玉選了《訪菊》和《種菊》兩道詩題。“瀟湘妃子”林黛玉選了其中三道詩題:《詠菊》、《問菊》和《菊夢》。其余五題分別由湘云和探春選得。只“有頓飯工夫, 十二題已全,各自謄出來,都交與迎春,另拿了一張雪浪箋過來,一并謄錄出來”。這首詩是在蘅蕪君的《憶菊》、怡紅公子的《訪菊》和《種菊》,枕霞舊友史湘云的《對菊》、《供菊》之后,由瀟湘妃子林黛玉寫出的三首詩中的第一首。“眾人看一首,贊一首,彼此稱揚不已。李紈笑道: ‘等我從公評來。通篇看來,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評:<<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惱不得要推瀟湘妃子為魁了”。林黛玉可謂是囊括金、銀、銅牌。“ 寶玉聽說,喜的拍手叫"極是,極公道。"”

  首聯“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詩作的時間、地點以及作者創作時的心情。瀟湘妃子詠菊的時候跟一般人不同:“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一種強烈的創作沖動,象神魔附體似的,使得她從早到晚激動不已。,欲罷不能。創作靈感來了,她甚至不能靜坐于閨房,只好繞過籬笆,來到假山旁邊,斜靠在山石上,面對著菊花,專心致志地去構思、低吟。詩詞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真實情感。這一句道盡了所有詩人的創作經驗。不僅如此,還把詩人的興奮、專心致志的藝術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了。瀟湘妃子僅此一聯就可足以技壓群芳了。頷聯“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筆來,一瀉千里,把贊美菊花的秀麗篇章寫了出來。這還不夠,還要對著天上的明月反復誦。可見,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詩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接著,筆鋒一轉,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緒之中:借頌揚菊花來抒發我愁怨的詩篇,又有誰能夠理解我像素秋一樣高潔的情懷呢?尾聯“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這在詩詞創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詠菊的主題。自從陶淵明在詩歌中評說、贊揚菊花以后,千百年來菊花的不畏風霜、孤標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為人們所仰慕,所傳頌,直到今天。

  在這首詩中,直接寫到菊花的字句并不多。但意在詩外,功夫在詩外。這才是詩詞創作中的佳品。在這里,不能不回顧曹雪芹自題《紅樓夢》的一首絕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首絕句與林妹妹的這首詩,無論從語氣上還是內容上,是何等的相似!這是巧合,還是曹雪芹故意為之,誰能讀得懂?林黛玉的《詠菊》及其它詩詞又有誰能讀得懂它的真正含義?洋洋百余萬言的《紅樓夢》,兩百余年來,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討和研究,又有誰能真正地理解?但是,無論如何,人們都會承認,在《紅樓夢》林林總總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質與菊花最為相符。在評選過程中,包括社長李紈在內的眾姐妹們交口稱贊頷聯“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本也不錯。因為這一聯體現了林黛玉的才氣與瀟灑。但是,細細品來,竊以為末聯“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長!

  余不禁嘆曰:千行妃子悲凄淚,一塊石頭說到今!

  這首詩以“詠菊”為題,所寫的是寫菊花詩的情景。

  首聯“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緊扣詩題,描述了為寫菊花詩,有如著魔了一般,從早到晚構思,繞籬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詩的人才有此真切的體會。

  頷聯“毫端蘊秀臨霜與,口角噙香對月吟”,俏麗、秀美,只有錦心秀口之人,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詩句。

  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詩中所題寫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誰能理解這感傷的心情呢?這分明是借“詠菊”在抒發詩人自己的情懷。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聯“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菊花的高潔品格,自從受到詩人陶淵明的好評之后,一直被世人議論至今。陶淵明愛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結,可謂奇思妙想的神來之筆。

  創作背景

  曹雪芹將《詠菊》寫在了《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里。這回描繪賈府表面上處于最鼎盛的時期。作者讓林黛玉選了其中三道詩題:《詠菊》、《問菊》和《菊夢》。借用李紈公評《詠菊》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3

  為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

  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

  翻譯

  為了憶念長安爛漫開的菊花,我今天把你們移來栽滿庭院。

  紅蘭不要笑菊花青青的顏色,它曾經讓眾多賓客泛酒龍山駐足觀賞。

  注釋

  爛熳:同“爛漫”。

  龍山:據《晉書·孟嘉列傳》載,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曾大聚佐僚于龍山。后遂以“龍山會”稱重陽登高聚會。

  賞析

  唐時長安的菊花,盡管不象牡丹那樣“花開時節動京城”,有“真國色”之譽,但畢竟曾盛極一時,為許多詩人所吟唱。至今,西安興慶公園中的菊花仍繁衍不絕,聲馳中外,唐代遺風依約可見。

  本詩的作者思念京都長安,卻將菊花特提,并滿庭植菊,以寄托憶念之情。看來,詩人是有意將長安與菊連在一起,在婉轉地透露其心曲。據有關資料載述,詩人性格疏曠,不拘小節,曾為西川宣諭和協使李詢辟為判官,時常感慨唐末世之衰,對開元盛世追慕不已,謂:“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長安清明》)。詩人在這里憶念長安菊,或是藉以發抒追昔懷舊之情吧!開首的二句,一“因”一“果”,呼應成趣,章法細密謹嚴。而且.以對話的語勢敘事抒情,也給人以親切感,加強了,作品的`表達效果。

  而對紅蘭,詩人則是另一副態度,在告誡它:切莫因菊花的顏色素雅而恣意輕慢,菊花歷來為人們所珍視,有過龍山泛酒的小凡經歷呢。龍山泛灑,據《世說新語》注引《孟嘉別傳》載,盂嘉為征西大將軍桓溫參軍。九月九日桓溫游龍山,官僚咸集,皆戎服。有風吹嘉帽落,初不覺。嘉薄飲,愈多不亂,自言得酒中真趣。并未述及采菊泛酒事,但是,古時有九月九日“登山飲菊花灑”(《荊楚歲時記》)的習俗,詩人蓋將二事糅為一體,意在強調菊花的不同凡流。

  本詩看去是平直敘述,無多機巧,實則寓曲于直,多弦外之音。大概詩人有過被人輕慢的經歷,故而暗以菊相標榜,憶起“白馬似冷朱紱貴,彩衣遙惹御爐香”(《寄右省李起居》)的京師生活,才有“龍山泛酒”之喻。借詠菊婉曲地表述了他郁悶不平的心理。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清香裛露對高齋,泛酒偏能浣旅懷。

  不似春風逞紅艷,鏡前空墜玉人釵。

  注釋

  裛露:被露水所沾濕。高齋:高雅的書齋。

  浣:濯洗。

  玉人:美麗的女子。

  賞析

  司空圖是唐代創作詠菊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為顯著的詩人之一。他的大部分詠菊詩都是七絕,篇幅雖然不長,但意蘊豐富、含義深刻,顯得別有韻致。

  采擷菊花來泡酒,讓人把一路的旅途勞頓和傷感洗濯凈盡。此時,詩人對菊花有了更深一層的感觸了:她不像春天的花朵那樣在春風中爭奇斗妍、盡顯俗態,去討好那些脂粉女子,而是能夠甘守寂寞,在清冷的秋天開放在冷寂的.書齋中,與文人雅士為伴,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啊!

  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5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古詩簡介

  《問菊》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詩,是《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詩。首聯以東籬訪問秋情點題,符合了“問菊”的主題。“喃喃”二字情態畢現。頷聯“孤標傲世偕誰隱”一句,儼然就是林黛玉的寫照。頸聯烘托渲染菊花生長的凄清環境,“寂寞”、“相思”四字又最能點示出林黛玉的內心活動。末聯是在菊花中尋求精神寄托之意。這首詩深沉地揭示了詩人的精神世界的,單就律詩的格律而言,這首詩是確有可推敲之處的,有的對仗不夠工穩。此詩用擬人手法視秋菊為知己并與之談心,贊美菊花的“孤標傲世”的高潔風格,實際上也正是詩人的自我評價。

  翻譯

  想要打問秋天的消息卻沒有人知曉,我只好背著手輕聲地詢問東籬:

  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誰能夠和你一同隱居,同樣都是花而你為什么又開放得這么晚?

  落滿霜露的庭院和園圃多么寂寞,鴻雁南飛蟋蟀低吟你是否相思。

  且不要說整個世間沒有能夠和你談論的人,你如果懂得人的話語不妨和我小敘片刻。

  注釋

  秋情:即中間兩聯所問到的那種思想情懷。因“眾莫知”而唯有菊可認作知己,故問之。

  喃喃:不停地低聲說話。負手:把兩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樣子。叩:詢問。東籬:指代菊。

  孤標:孤高的品格。標,標格。偕:同……一起。

  為底:為什么這樣。底,何。

  圃露庭霜:落滿霜露的園圃和庭院。互文的修辭手法。

  鴻歸:大雁南飛。蛩病:蟋蟀將要死去。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擬人寫法。

  舉世:整個世問,整個社會。

  解語:能說話。在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說話的話。擬人的修辭手法。語出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把貴妃比作“解語花”事。片時:短暫的時間。南朝江總《閨怨篇》:“愿君關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時妍。”

  創作背景

  曹雪芹將《問菊》寫在了《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里。這回描繪賈府表面上處于最鼎盛的時期。此次活動,由史湘云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這回作者讓林黛玉選了其中三道詩題:《詠菊》、《問菊》和《菊夢》。在黛玉三首詠菊詩中,寫得新穎別致,并最能代表其個性。按理說這一首應被評為詠菊詩第一,李紈卻把它評為第二。

  賞析

  《問菊》,作為小說人物詩,是并不弱于《詠菊》的。詩人把菊花作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積于心的許多問題。問菊就是問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問題之中。你那樣標高氣逸,傲然獨立于塵世風霜之中,沒人能和你結伴生活。花朵同樣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開放、爭妍斗艷,卻到了深秋才開放。一種深沉的寂寞感,孤扯感撲面而來。這就是覺醒之后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寫照。可以說,這首詩倒是更深沉地揭示了詩人的精神世界的,單就律詩的格律而言,這首詩是確有可推敲之處的,有的`對仗不夠工穩。這和黛玉的“不以詞害意“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的詩學見解有關。

  在這首詩中,輕俗傲世,花開獨遲,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無塵的品格性情。 “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說的“風刀霜劍”。榮府內種種惡濁的現象形成有形無形的刺激,使這個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鴻歸蛩病”映襯出她苦悶彷徨的心情。對黛玉來說,舉世可談者只有寶玉一人,然而礙于“禮教之大防”,幾乎沒有痛痛快快地暢敘衷曲的時候。“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這兩句膾炙人口的名句,與其說是有趣的訊問,莫如說是憤懣的控拆。全詩除首聯之外,頷聯、頸聯、尾聯全為問句,問得巧妙,正如湘云說:“真把個菊花問的無言可對。”林黛玉一再向那寄托在東籬之下的菊花發問,其實是暗喻自己寄人籬下,缺少知音。[5]

  小說中李紈評《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所以林瀟湘魁奪菊花詩。其實這種寫法本身就另有微言大義,如果按十二首詩作的實際情況,那并非如寶玉所贊同的“極是!極公!”正如后人評點所調侃,寶玉情有所偏,“林妹妹為魁,不是也是,不公也公”。即以黛玉自己的三首詩而言,應該說這首《問菊》要比《詠菊》更真情更自然。

  首聯即直切“問”字,所謂“訊秋情”即問訊菊花的情懷意向。下面一連幾個問句,或切合歷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實都是把菊花當作詩人的一個同類,即將詩人自己的情懷賦予了菊花。所謂問菊,實是自擬。孤標傲世,當然是從陶淵明就給菊花涂染上的文化個性,問“偕誰隱”,答案已經在問句之中,即與菊花相過從的只能是高人隱土。菊花在秋季開放,當然不同于“萬紫千紅總是春”,問“為底遲”,也就是贊美了菊花不趨時不從眾的品性。園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別的花所以不在秋季開放,菊花所以會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襯出菊花的遺世獨立。鴻雁在秋天向南飛走,蛩即蟋蟀也即將結束生命,這進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總之這四個問句,實際上就是以問的形式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也就是對菊花的“移情”故問。最后兩句就把這層意思明白點出:不要感嘆沒有知音,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說話,咱們就好好聊一會吧。但全詩都采用問的口氣,一方面與詩的標題緊扣,另一方面使詩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應該說,這首詩十分切合小說中所寫黛玉之性格——第五回所謂“孤高自許,目無下塵”,作者代擬的這首詩傳神地體現了這種特點。同時當然也就關合了黛玉將來“眼淚還債”的寂寞之苦境。

  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會員劉亮《紅樓夢詩詞賞析》:這首詩有種“郊島寒瘦”的氣象。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7-26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0-16

菊原文賞析及翻譯05-01

菊原文賞析及翻譯11-08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4-12

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6-04

《詠菊》原文及翻譯賞析03-24

庭前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1-30

問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2-08

《畫菊》原文翻譯及賞析05-1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妇女自偷自偷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国产激情免费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尤物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