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原文翻譯及賞析【薦】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
贈柳圓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竹實滿秋浦,鳳來何苦饑。還同月下鵲,三繞未安枝。
夫子即瓊樹,傾柯拂羽儀。懷君戀明德,歸去日相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浦滿是竹實,鳳凰來到這里怎么還會饑餓?
還同月下的喜鵲,繞了三圈都沒有找到可以安然棲息的枝條。
夫子你就是瓊樹,傾斜下垂的枝條庇護。
敬仰你的'高尚品德,別后會日夜把你思念。
注釋
(1)陸機《詩疏》:鳳凰,非梧桐不棲,非梧桐不食,非醴泉不飲。
(2)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3)瓊樹:即瓊枝。以謬琳瑯軒為食,鳳凰食之。
(4)謝靈運詩:傾柯引弱枝,攀條摘蕙草。
賞析:
詩的開頭用鳳雛依梧桐而棲和啄食竹實的典故,說明秋浦地方政績得人心,自己對此地很留戀,接著又用曹操詩強化這種感想,然后把話題轉向柳圓,表達自己的心愿。巧妙用典和就典故發議論切入現實,是這首詩的特點。晚年的李白飄泊在江南,也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環境,曾有不少夸贊地方長官的詩,常常會將古人的德、言、行隨手拈來用入詩中,卻并不是累贅繁瑣,不妨礙思想的流暢表達,其中既有詩人藝術技巧高超熟練之處,也有暫為人下的無奈。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2
漁歌子·柳垂絲
柳垂絲,花滿樹,鶯啼楚岸春天暮。棹輕舟,出深浦,緩唱漁郎歸去。
罷垂綸,還酌醑,孤村遙指云遮處。下長汀,臨深渡,驚起一行沙鷺。
翻譯
楊柳低垂著細長如絲的枝條,樹上開滿了鮮花,楚江兩岸黃鶯啼嗚,春山籠罩在暮色中。劃起一葉輕舟,駛出深深的水浦,緩緩唱著漁歌悠悠去。
放下垂釣的絲線,斟滿一杯美酒,遙望白云盡處的孤村。劃過長長的沙汀,停泊在淺淺的渡口,驚起了一行棲息的沙鷺。
注釋
漁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楚岸:楚江之岸。長江濡須口以上至西陵峽,古城楚江。
棹:動詞,猶言以棹劃舟。
垂綸:釣絲。
醑:美酒。李白《送別》:“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
汀:水中之洲。
沙鷺:棲息在沙灘或沙洲上的鷺鷥(lùsī)。
賞析
上片前三句,用“柳垂絲”、“花滿樹”,描繪出開闊秀麗的背景,暮春天氣,楚江兩岸,垂柳輕拂,裊娜多姿,一樹樹鮮花,姹紫艷紅,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鶯歌燕舞,生機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這為作者春游渲染出歡快明朗的氣氛。
上片后三句,用“棹輕舟”、“出深浦”,寫詞人初游,他乘坐一葉扁舟,輕輕蕩著船槳,悠閑自得地從一條小河上出發,剛剛漂入開闊的楚江之時,便聽到悠揚的歌聲,那歌聲起處,但見早出的打魚人,已經滿載著魚兒,穿梭似地往來于江上,各自回家,他們看著豐碩的收獲,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游客。這里有漁船、漁人、游人、滔滔江水伴著高亢的漁歌,沓雜紛繁,熱鬧異常。
下片前三句,描繪出一船船鮮嫩的魚蝦鱉蟹,令人垂涎。游興正濃的詞人,不肯作罷。過片“罷垂綸”之句,正是說他為漁郎之獲吸引而垂釣長川,且喜有了可足美餐的.收獲,方才作罷。旋即以此嘉肴佐美酒,呼朋嘯侶相斟酌,亦即詞中所云“還酌醑”。這是一次饒有興味的野餐,人們早自忘卻了時光的流逝,直到酒足興盡才準備回家。“孤村遙指云遮處”一句,即是準備返航時的一幅畫面:已是暮云西遮,同伴們相邀返回,他們遙望著遠方,相互指指點點,那天邊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下榻的去處。
下片后三句,則是寫從沙洲返回的情景。用“深”字才形象性極強,暗示出已是夜幕降臨時分,船兒在水上摸黑行進,難辨深淺,人們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狀,可以想見。忽然間,“驚起一行沙鷺”,打破了萬簌俱寂的江空。這一句以動寫靜,與上文明媚春光下的鶯啼燕鳴、漁郎引吭以及鳴儔嘯侶形成鮮明對比。
該詞寫漁父生活之樂,抒避俗隱逸之思。全篇寫景指事,宛轉自如,猶如連載之湖山漁隱畫軸,幅幅俱精,美不勝收。
創作背景
公元925年前蜀滅亡后,詞人不仕后蜀,對前蜀懷有故國之思,便向往江湖。李珣從蜀中乘船沿長江東下,經巫峽,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帶過了一段時期的隱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達廣州,后來他在嶺南生活了較長時期。這首詞是詞人乘船經過湖南、湖北一帶有感而作。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3
淡黃柳·詠柳
三眠未歇,乍到秋時節。一樹料陽蟬更咽,曾綰灞陵離別。絮己為萍風卷葉,空凄切。
長條莫輕折,蘇小恨,倩他說。盡飄零、游冶章臺客。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
古詩簡介
《淡黃柳·詠柳》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涼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抒發無限樓空人去,孤苦無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以秋天的蕭瑟,表達自己內心的悲涼之感。
翻譯/譯文
三眠柳還沒有休息,秋天就突然降臨了。樹梢上掛著余暉,樹上寒蟬幽咽。經過灞陵離別,飛絮已經飄落水面成為浮萍,落葉被風吹卷,空留下悲涼凄切。
不要輕易折斷柳枝作離別,因為離別的怨恨還要由它來訴說,那些在章臺游玩的人來來往往,如同飄零的柳枝一般。如今送別的紅板橋上空空蕩蕩,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經離去,只留下清曉的風伴著殘月。
注釋
①三眠:三眠柳,即檉(chēng)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條在風中搖曳,時時伏倒。《三輔故事》:漢苑中有柳狀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②灞陵:即霸陵,漢文帝之墓地。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李白《憶秦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③蘇小恨:喻與情人離別之悵恨。
④倩:請、請求。
⑤游冶:追求聲色,尋歡作樂。章臺:此處指妓樓舞館。宋晏幾道《鶴鴿天》:“新擲果,舊分釵,冶游音信隔章臺。”唐韓翊以《章臺柳》詩尋訪柳氏,詩以章臺借指長安,以章臺柳暗喻長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將章臺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
⑥紅板橋:紅色木板的橋。詩詞中常代指情人分別之地。
⑦湔(jiān)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典出《北齊書·竇泰傳》。竇泰之母有娠,期而不產,大懼。有巫曰:“渡河浦裙,產子必易。”泰母從之,俄而生泰。后成為古代之風俗,謂女子有孕到河邊洗裙,分娩必易。又,唐李商隱《柳枝詞序》云:洛中里女子柳枝與商隱之弟李讓山相遇相約,謂三日后她將“濺裙水上”來會。后以此典借指情人或情戀之事。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時間,創作背景不祥,根據最后一句“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的`詞意“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經離去,徒留曉風伴殘月”推測,該詞可能是寫給作者妻子或者沈宛的,極有可能是為其妻所寫。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上片開始,點名時節,“三眠未歇,乍到秋時節。”時令為初秋時分,一個“乍”字刻畫出了秋天的突然而至,為寫離別之苦展開鋪墊。此處雖然沒有寫道離別,也沒有刻畫離別,但卻從一個“乍”字,就凸顯出了離別的傷感。“樹斜陽蟬更咽,曾綰灞陵離別。”傷感蔓延開來,離別便順理成章地牽引出來,夕陽西下,在樹梢上的太陽,更顯得日落西山的迷茫。而后面一句, 則是直接描寫柳條變得枯黃,柳葉凋零,柳絮早已化作浮萍隨風而逝,秋天真的到來了。“絮已為萍風卷葉,空凄切。”納蘭兀自悲切,感傷這季節的無情和人世間無情的變更。
而到了下片,納蘭卻表現出一種溫情脈脈的情緒來,他輕柔地寫道“長條莫輕折。”不要輕易地折斷柳條訴說離別,離別雖有遺憾,但只要不告別,內心便依然充滿溫情。而后一句“蘇小恨,倩他說。”則是在寫一代名 妓蘇小小。蘇小小的愛情故事凄婉動人,離別是這個故事的主題,納蘭用蘇小小的典故寫出自己的惆悵與傷感,他達到了托物抒懷、借景言情的目的。而后的兩句,自然也是圍繞離別而寫:“盡飄零游冶章臺客。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詞寫到這里,頗有幾分柳永的風范,但納蘭更顯得干脆,既然紅橋之上,離別已經無法挽回,那么就干脆道別了吧。就讓自己與這曉風殘月,獨自相守,為離去的人祝福。這首詞寫出了詞人悲涼的心境。
該詞詠秋初之柳,作為詠柳之作,納蘭以寫景開始,以抒情終結。蒼涼的景色中透露內心的悲涼。在萬物調零的秋天,詞人在一片美景中悲哀地感傷,整首詞的情致極為凄婉,是首上乘之作。
名家點評
張秉成《納蘭詞箋注》:“此首所詠是為秋初之柳。上片寫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涼之景。下片借柳托恨,無限人去樓空、孤苦無依之感。讀之令人蕩氣回腸。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4
冬柳
唐代:陸龜蒙
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
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
譯文及注釋
柳汀(tīng)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
水邊成行的柳樹斜對著我的窗子,衰敗的枝條,零零落落地堆積在江岸邊上。
柳汀:柳樹成行的'水邊平地。
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
這時寒風吹過,把柳樹的枯枝吹斷,驚起一雙雙正在江邊棲息的寒鷗。
譯文
水邊成行的柳樹斜對著我的窗子,衰敗的枝條,零零落落地堆積在江岸邊上。
這時寒風吹過,把柳樹的枯枝吹斷,驚起一雙雙正在江邊棲息的寒鷗。
注釋
柳汀:柳樹成行的水邊平地。
簡析
此詩的一、二句寫柳的地理位置和衰落形態,是靜景。詩人住在郊外,不寫自己的窗剛好對著一行柳樹,而寫柳樹對著詩人的門窗,顯得新奇別致。三、四句轉而寫動景:霜風勁吹,枯枝斷落,鷗鳥驚飛。詩人用精煉的筆墨,描繪出一幅鮮明的畫面,有聲有色,形象十分生動,讓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邊的寒洌、冷清。全詩不僅立意構思新奇別致,而且題材也不襲故蹈常,讀者在鑒賞時應特別注意這一寫作特點。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小樓西角斷虹明。
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
涼波不動簟紋平。
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
譯文:
柳林外傳來輕輕的雷鳴,池上細雨蒙蒙;雨聲浙淅瀝瀝,滴在荷葉上發出細碎之聲。不久小雨即停,小樓西角顯現出被遮斷的彩虹。我們靠倚欄桿旁,直等到月亮東升。
燕子飛回門前,窺伺著飛到畫梁問;我從玉鉤上放下門簾。床上竹席紋路平展,好像清涼的水波,卻無波紋涌動。床頭放著水晶雙枕,她的金釵從發上墜下,橫放枕邊。
注釋:
①輕雷:雷聲不大。
②闌干(lán):縱橫交錯的樣子。
③月華:月光、月色之美麗。這里指月亮。
④畫棟:彩繪裝飾了的梁棟。
⑤玉鉤:精美的簾鉤。簾旌(jing):簾端下垂用以裝飾的布帛,此代指簾幕。
⑥“涼波”句:指竹子做的涼席平整如不動的波紋。簟(diàn):竹席。
⑦水精:即水晶。
⑧“傍有”句:化用李商隱《偶題》:“水文簟上琥珀枕,旁有墮釵雙翠翹”。墮(duò):脫落。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夏季傍晚陣雨過后,一時之情狀,畫所難到,得未曾有。
詞的上闋寫室外景色,輕雷疏雨,小樓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斷虹明”三字和“月華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極美的境界。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柳蔭外、池塘上,陣陣驚雷后,下起了一陣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葉上,簌簌作響。詞人未曾提及柳的遠近,然而無論遠近,雷都是來自柳的那一邊,雷聲被柳樹阻隔,聲音愈來愈小,故是輕雷,隱隱隆隆之致,有異于當頭霹靂。夏雨潑灑在池上,而雷聲此時已經停止了,惟聞沙沙颯颯,乃是雨聲獨響。此處一個“碎”字用得巧妙,細膩表現出雨打荷葉的聲音蓋過了荷葉本身風中相撞發出的聲音。荷聲者,其葉蓋之聲也。奇又在“碎”,夏季陣雨是轉眼即逝的,而因荷承,故聲聲清晰。此為輕雷疏雨,于一“碎”字盡得風流,如于耳際聞之。
詞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葉的夏日風光圖。柳蔭外、池塘上,陣陣驚雷后,下起一陣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葉上,簌簌作響。此處一個“碎”字用的巧妙,細膩表現出雨打荷葉的聲音蓋過了荷葉本身風中相撞發出的聲音。夏雨來得及、去得快,“小樓”以下三句寫雨后情景。小樓西腳,一道彩虹下,“待得月華生”。這表明她曾長時間佇立在那兒。她或許在等待情人到來,從彩虹生直至月上東山。
下片描繪了一幅美人夏日 睡覺圖,據詞意當是寫第二天情景。小樓繡閣,玉鉤放下、帷簾低垂,女主人公閣內鼾睡。只見她躺著的涼簟紋理平整,不見折皺,而她頭上的釵鈿則垂落在水晶枕旁。詞人巧妙地從燕子的視角,將女主人公夏日晝寢的`畫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夏雨來得急、去得快,“小樓”以下三旬寫雨后情景。雨勢本來就不洶涌,一會兒天就放晴了。小樓西角,一道彩虹掛在天空。斷虹之美,令人難以名狀,詞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斷虹之美,斜陽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盡致。“明”乃尋常之字,本無奇處,但細思之,卻表現了如此豐富的意境與層次之美。虹一彎,忽現云際,則晚晴之美,在此時顯得更加妙不可言,無可著筆處乃偏偏有此斷虹,來為生色,來為照影。閨中女主人公出現了,她倚著小樓欄桿,看彩虹落下,“待得月華生”。這表明她曾長時間地佇立在此。她或許在等待情人到來,從彩虹生直至月上東山。
下闋寫室內景象,以精美華麗之物又營造出一個理想的人間境界,連燕子也飛來窺視而不忍打擾。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旁有墮釵橫。”下闋詞的意境在“月華生”的基礎上再上一層。小樓繡閣,玉鉤放下、帷簾低垂,女主人公閣內鼾睡。寫到闌干罷倚,人歸簾下,天真晚矣。涼波以比簟紋,已妙極,又下“不動”“平”,竭盡全力渲染清幽處的悲涼。結尾兩句是人物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艷而不俗。水精枕,加倍渲染畫棟玉鉤,是用華美的物件以造一理想的人間境界(水精即水晶)。而結以釵橫,詞人此處,神理不殊,先后一揆。人巧妙地從燕子的視角,將女主人公夏日晝寢的畫面描摹得惟妙惟肖,繡閣的靜謐精美,不附會本事,這自是一幅閨閣妙畫,若附會本事,則本篇雖涉艷情,卻也表現清雅而自然。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6
清平樂·柳邊深院
朝代:宋朝
作者:盧祖皋
柳邊深院。燕語明如翦。消息無憑聽又懶。隔斷畫屏雙扇。
寶杯金縷紅牙。醉魂幾度兒家。何處一春游蕩,夢中猶恨楊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柳樹旁邊深深的庭院,燕子在唧唧呢喃,叫聲明快猶如刀剪。你沒準兒的消息太多,我現在已經懶得再聽。討厭那假信兒傳進來,我用雙扇屏風把它隔斷。端著玉杯飲酒,打著節拍唱曲兒提神,每日用沉醉慰藉我的靈魂。你整個春天都在何處游蕩啊,我在夢中也恨那水性的楊花。
注釋
[1]消息無憑聽又懶:指燕子每次捎來的情人歸來的'消息都不可靠,故自己懶得再聽它了。
[2]寶杯:酒杯。紅牙:調節樂曲節拍的拍板,多用檀木做成,色紅。
[3]夢中猶恨楊花:夢中充滿了對情人的怨恨。
賞析:
這也是一首春閨怨詞,它的寫法新穎別致,把閨中人的怨情表現得十分婉轉生動。上片寫深院獨居的女子想念意中人的癡迷之狀:庭間燕子的鳴叫聲明亮而清脆,像是又在傳播她所盼望中的意中人歸來的好消息。燕子每次報告的這個消息都不可靠,于是女子懶得聽、不愿聽了,干脆把窗子關起來。下片以楊花為喻,抱怨意中人的輕薄、放蕩和無情。表面上是在恨在罵,內心里卻是愛恨交加,可謂思深怨切,連夢中都難以釋懷。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7
柳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隱
原文: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翻譯:
曾經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游原中游玩。怎么會到深秋的.季節,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注釋①斷腸天:令人銷魂的春天
賞析:
李商隱的《柳》大致寫于大中五年(851)。詩人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先寫春日之柳、春風蕩漾,百花爭艷,樂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兩句卻陡然一轉,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陽照著柳枝,秋蟬貼在樹上哀鳴,一派肅殺、凄涼的環境。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動寫照。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8
破陣子·柳下笙歌庭院
柳下笙歌庭院,花間姊妹秋千。記得春樓當日事,寫向紅窗夜月前。憑誰寄小蓮。
絳蠟等閑陪淚,吳蠶到了纏綿。綠鬢能供多少恨,未肯無情比斷弦。今年老去年。
翻譯
庭院下的柳樹還有人彈奏歌曲,花叢間也有姐妹在嬉戲。還記得當年在青樓時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紅窗前寫封書信,誰又能替我寄給小蓮呢?
燭陪人落淚,春蠶吐絲,訴說著無盡的凄楚纏綿。烏黑的頭發又能經得起多少次生離死別,未必能像斷弦一樣無情。今年依舊比去年還要衰老。
注釋
小蓮:人名。
絳蠟:紅蠟燭。
等閑:無端。
吳蠶:吳地的蠶,江蘇一帶盛產蠶絲,故稱“吳蠶”。
到了:到底。
綠鬢:指烏黑的頭發。
無情無斷弦:像斷弦一樣無情。
鑒賞
開頭兩句,描述昔日相聚的歡樂,有人物,有活動,有環境,寫得充實而概括,表現了當時富貴之家的那種歌舞升平、安樂豪華的生活景象。在這個生活圈子的姊妹行中,便有令人思念的小蓮。接下來,作者把前兩句的描寫歸結為“春樓當日事”,并把這些回憶寫成書信,想要寄給小蓮。至此,筆鋒陡轉,“憑誰寄小蓮”,因為不知小蓮身在何處,這美好的回憶已無法與她共享了,由此不免引發感傷。
下片開頭,雖是化用李商隱的名句,但與原作并不全同,“等閑”、“到了”兩個詞語起了不小作用,使句意增加了一層無可奈何的'感嘆,既是“推陳”,更見“出新”,小晏這種藝術手段,尤其值得贊賞。最后三句,感嘆人們都一年一年地逐漸老去,今天雖然仍是“綠鬢”,但畢競承受不住愁恨的煎熬,然而又是仍在苦苦支撐,還不至于立刻就到“斷絞”的地步。三句之間,環環相扣,委婉曲折,終于訴盡了九轉回腸。
全詞描寫詞人對小蓮的思念:大概是和小蓮隔別很久了,消息不能通,思之歪切,不覺形于筆墨,纏綿往復,仿佛有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螨炬成灰淚始干”的情思。對一個歌妓能夠這樣真摯,可見詞人對女性絕無輕薄的意思。
創作背景
北宋年間,詞人多來往于青樓,并與小蓮生成美好的回憶。可是時間消逝,小蓮已經不在,于是詞人為了表達對這位青樓女子的無限相思以及懷念之情,故寫下了這首詞。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追和柳惲
[唐代]李賀
汀洲白蘋草,柳惲乘馬歸。
江頭樝樹香,岸上蝴蝶飛。
酒杯箬葉露,玉軫蜀桐虛。
朱樓通水陌,沙暖一雙魚。
譯文
水中小洲上的白蘋青翠茂密,唐朝宰相柳惲正騎馬歸來。
江岸上的山楂樹散發出陣陣清香,岸上蝴蝶成群結隊翩翩而飛。
接一酒杯箬竹葉露當酒相祭,彈一曲高雅的曲子送給他聽。
紅樓邊一條小路通向水邊,曖水的沙灘邊一對魚兒游來游去。
注釋
追和:兩人或兩人以上用同一題目或同一韻部做詩,稱為唱和。如事后參與唱和,即稱追和。柳惲:河東人,歷仕宋、齊、梁三朝,工于篇什,早有美名,嘗作《江南曲》,首句為“汀洲采白蘋”,李賀追和之。
白蘋(píng):水草名,葉正四方,根生水底,葉敷水上,五月有花,白色。蘋同“蘋”。湖州城東南有白蘋洲,柳惲官吳興太守時于此賦詩,首二句言柳惲從遠處歸來與妻子團聚。
樝(zhā)樹:山楂樹,高五六尺,其果圓,似梨而酸。樝同“楂”。一作“櫨樹”。
箬(ruò)葉露:即箬下酒,湖州箬溪水所釀酒味醇美,俗稱箬下酒。
玉軫(zhěn):琴上系弦子的柱軸,華麗者以玉為之。
蜀桐:古稱以益州白桐為琴瑟者必名器,這里泛指琴體。
虛:琴身中空,故曰虛。
沙暖:喻居處安適。
雙魚:喻一對夫妻。
賞析:
這首詩是追和南北朝時的`柳惲的《江南曲》而作,詩承接柳惲《江南曲》意,重在寫離別后的歡聚之情。首聯描寫汀洲上的白蘋,頷聯描寫江邊、岸上的優汀景色,頸聯表達對柳惲的敬意,尾聯描寫水中魚兒競游。這首詩句法和格調都模仿了柳詩所用的齊梁體,李賀以清新的筆調寫夫婦相聚時的即景。其中尾聯采用暗喻的手法,以雙魚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汀洲白蘋草,柳惲乘馬歸。”選取特有的景物“汀洲”、“白蘋”,既寫出家鄉的溫暖,又道出柳惲回鄉的歡快心情,同時表達出物是人非、柳惲仙去之意。
“江頭楂樹香,岸上蝴蝶飛。”描寫江邊、岸上的優汀景色,以“楂樹香”調動嗅覺,“蝴蝶飛”調動視覺,一靜一動,渲染了家鄉的可愛。
“酒杯若葉露,玉軫蜀桐虛。”寫夫妻團聚后的歡樂和恩愛,一邊暢飲家鄉的汀酒,一邊彈著古琴,使相聚充滿了詩情畫意。
“朱樓通水陌,沙暖一雙魚。 ”描寫水中魚兒競游,暗喻柳惲生命雖去,精神猶存。
柳惲的《江南曲》寫男女相思之情,李賀的追和詩“柳惲乘馬歸”應之,將筆墨落實到柳惲身上。柳詩寫相思之苦,李賀寫相聚時的歡樂。柳惲原詩為齊梁流行的艷體,李賀以清新的筆調寫夫婦相聚時的即景。因之,所謂“追和”倒不如說是反其意而用之。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原文:
長夜難明赤縣天, 百年魔怪舞翩躚, 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于闐, 詩人興會更無前。
注:
【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1950.10) 一九五零年國慶觀劇,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因步其韻奉和。
詞語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唐教坊(音樂學校)里曲子的名稱。
赤縣:指中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介紹戰國末騶(zou鄒)衍的說法: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百年魔怪舞翩躚: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時起,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者開始侵入中國。他們和他們的走狗在中國橫行霸道,好似群魔亂舞。
人民五億:五億各族人民。
一唱雄雞天下白:此句是由“雄雞一聲天下白”演變過來的,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致酒行》。原句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于闐:新疆吾維爾自治區西南部縣名,1959年改于田。當地人民以能歌善舞著名。這里借指新疆文工團所表演的音樂歌舞節目。萬方:古人稱國族為方,《易經》有"鬼方"。樂奏: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中誤植為《奏樂》。
興會:興致、興趣。
白話譯文
舊中國的天黑夜茫茫,一百年來妖魔鬼怪肆意狂歡,五億各族人民卻無法團圓。
雄雞終于高鳴祖國得了光明,東西南北盡歌舞其中還有新疆人,詩人們欣喜唱和興致無邊。
賞析:
這是一首揭露舊中國的黑暗現實、贊美新中國民族大團結的史詩,是舊時代結束、新紀元開始的雄偉鐘聲。全詞首先從聯歡晚會的熱烈景象觸景生情,聯想到舊中國的悲慘情景;然后筆鋒轉而頌揚國慶晚會上的濃烈氣氛,喻示了新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共創繁榮局面的美好前景。
上闋是對舊中國長期黑暗統治的揭露與批判。“長夜難明赤縣天”,赤縣神州千百年來陷入暗無天日的黑夜中,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這黑夜何時是盡頭?誰能拯民于水火之中?這一聲慨嘆藝術地再現了多災多難的中國人民不甘屈辱不甘滅亡的心聲,即使長夜難明,也要團結斗爭,一個“長”字,一個“難”字,盡訴作者的沉重心情。
“百年魔怪舞翩躚”,翻開血淋淋的近代史,從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中,中國人民的苦難是空前的,既深受八國聯軍的侵略蹂躪,又遭遇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和殘酷統治。這些“洋鬼”“土鬼”群魔亂舞,把中國的天空污染得更黑更暗。中國隨著《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一次又一次地割地賠款,已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特別是少數民族,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下,更是慘不忍睹。國民黨反動派制造一起又一起屠殺、鎮壓少數民族的血腥事件,正是魔鬼橫行猖獗,人民受苦遭殃。中國的悲劇已到了頂點,人們的.怒火與反抗呼之欲出。
“人民五億不團圓”,在這樣的現實中,各民族四分五裂,過不上安定的生活,五億中國人不能團聚在一起。由于帝國主義入侵,軍閥割據,中國的大好河山已被瓜分得支離破碎,國已不國了。再加上日占區“搶光、燒光、殺光”的殘害,國統區捐稅繁重、特務橫行、物價高漲、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情狀之悲慘,難以窮盡。雖短短三句,卻已把舊中國的黑暗、苦難藝術地再現出來,使我們更覺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各民族人民應攜手并進,共創祖國美好未來,只有國家強盛了,人民才會“團圓”。
下闋,詩人的思路返回到了眼前盛典上的歡樂場面。各族人民載歌載舞,歡慶國慶節,表現出了人民歡樂、祥和、幸福的新生活,展示了新中國光輝燦爛的前景。“一唱雄雞天下白”,是李賀“雄雞一聲天下白”的倒裝。雄雞一聲長鳴,報道中國大地已經天亮了,而“唱”字更高亢、激越,仿佛是從人們心底噴出來的激情,道盡了人們擺脫漫漫長夜、迎來紅日曙光的歡樂心情。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是偉大的,從建立工農武裝,到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抗戰勝利到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最終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昂首看天,覺得天格外晴朗,人民當家作主人的喜悅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間。
“萬方樂奏有于闐”,各民族在祖國的生日大典上奏起歡樂的樂章,這其中包括新疆兒女的甜美歌聲。這一句詞寫各族人民歌頌中國革命的勝利、歌頌新的生活,使我們想象到新中國百廢俱興、人民安居樂業的美麗畫面,于闐之歌只是這幅長卷上的一角。由此我們更可以想到各族人民大團結的盛況、舉國歡慶的良宵盛會、新中國開創中國歷史嶄新局面的亙古奇觀……所有這一切,怎能不讓詩人靈感泉涌,欣然命筆呢!
“詩人興會更無前”,這里的詩人不僅指柳亞子,也指詩人自己,更泛指全國的文藝工作者,詩人的興致是以前所沒有的。一方面說明詩人應感知新生活、歌頌新生活,是對包括柳亞子在內的文藝工作者的肯定與勉勵,另一方面說明詩人堅信未來的中國將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偉大和壯麗,堅信新中國的繁榮昌盛、安定團結也是前所未有的。
這首詞上下兩闋巧妙運用對比手法,極其鮮明地寫出了新舊社會天上人間的反差。上闋寫舊中國,下闋寫新中國,而上下兩闋又互相呼應,作者以舊社會的黑暗反襯新社會的“天下白”,以群魔亂舞反襯各族人民的歡慶歌舞,以舊社會的四分五裂反襯新社會的民族大團結。這樣強烈的對比不能不震撼人心。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詠秋柳
[清代]紀映淮
棲鴉流水點秋光,愛此蕭疏樹幾行。
不與行人綰離別,賦成謝女雪飛香。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枝頭棲息的烏鴉,伴著秦淮河的流水,點綴著秋天的風光,它們都深深戀愛著這里的幾種蕭瑟稀疏的樹。
柳枝不能留住種人來減少人間別離之苦,而柳絮飛舞如雪卻使謝道韞詠出佳句。
注釋
秦淮:即秦淮河,在南京,是一處游樂勝地。竹枝:亦稱竹枝詞,詩的一種形式,本為樂府,出自巴渝,末有和聲。后人以七絕詠土俗瑣事,多稱竹枝。
蕭疏:稀疏。
綰(wǎn):系,這里應意為挽留。
謝女:即謝道韞,東晉女詩人,謝安侄女,王凝之之妻。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秦淮河秋季的景物,后兩句則寫柳枝不能留住行人來減少人間別離之苦而柳絮飛舞如雪卻使謝道韞詠出佳句。全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貼切而頗具情韻。
這是一首詠秋柳的詩,全詩不著一個“柳”字,而句句蘊含著柳樹的風韻。
此詩前兩句寫秦淮河的景物:棲息在枝頭的烏鴉,伴著秦淮河的流水,點綴著秋天的風光,它們都深深戀愛著這里的幾行蕭瑟稀疏的樹。“蕭疏”與“秋光”照映,“棲鴉”和“樹”關聯,使前后句緊密扣合,因而呈現詩人筆端的是一幅深秋蕭條凄冷的畫圖。其中,前句寫柳樹的特性:“棲鴉”明寫鳥而暗點樹,以實帶虛的手法點出了薄暮中烏鴉棲宿的'樹;“流水”看似泛指而特指秦淮河。“棲鴉流水”,雖不明言柳樹,但已寫出柳樹常生長在河邊的特性。這樣寫,較之直言“河邊柳”來,不僅含蓄,而且靜中有動,增加生氣。也正是這些上有棲鴉,下依秦淮的柳樹,裝點金陵,為秋色增輝。后句則點染秋柳的蕭疏之態:蕭疏是秋柳的特征——秋柳既不像春柳那樣金碧染兩、臨風起舞,也不像夏柳那樣繁枝拂地、密葉藏鶯,而是落葉紛飛、意態蕭疏。但詩人對此并沒有精雕細繪,只是以疏蕩的筆觸,略加點染而已。這種藝術情趣,與秋柳的蕭疏風姿互相映襯,相得益彰。
后兩句則寫柳枝不能留住行人來減少人間別離之苦而柳絮飛舞如雪卻使謝道韞詠出佳句。其中,前句反用前人詩意,偏說“不與行人綰離別”,點明秦淮河畔的秋柳只是供人賞玩而不為人攀折贈別。其中,“不與”兩字,不僅翻出了新意,而且用擬人的口吻,增添了一層情韻。后句則是謝道韞詠雪的典故和李白的詩句的結合,寫收條通過聯翩浮想,展望秋柳的未來:秋柳到了第二年,也將枝繁葉茂,飛絮蒙蒙,而且象瑤臺雪花一樣地散發出香氣來。
全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貼切而頗具情韻。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柳堤
明代:金鑾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
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
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譯文: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
春天江水平如鏡,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樹木真濃密,黃鶯雀鳥叫喳喳。
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
放眼苑囿有十里,處處籠著新柳綠。千條萬條迎風擺,故營遮在美景里。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
細雨蒙蒙泥土香,燕兒紛飛往來忙。暖風拂面多愜意,花瓣輕輕落身上。
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堤上煙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風雅。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還發芽!
注釋: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yīng)。
十里籠(lǒng)晴苑,千條鎖故營。
睛:是亮麗、明亮的意思。苑:指花園、園林。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
更欲勞攀(pān)折,年年還自生。
攀折:折取。
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詩。借描寫柳堤春日美景,抒發離別相思之情,樂景哀情,語淡情濃,意蘊豐富。全詩緊扣標題“柳堤”二字,有時側重于表現“柳”,有時側重于表現“堤”,然而堤是植柳之堤,柳是堤上之柳,又不可截然分開;更有趣的是作者在詩里面有意避開了這兩個字,而通過對相關景物的描寫讓人自悟,其用心之工著實讓人嘆服。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暗扣標題,前句側重“堤”,后句側重“柳”。“平”取“與堤岸齊平”之意,類似的用法如“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句子。一個“平”字,寫盡了春江水漲、放眼望去漫漫無邊的氣勢。“密樹”表現了堤上植柳之多,生長之茂盛;密樹里有黃鶯啼叫,悅耳動聽,且綠樹黃鶯,色彩對比也很鮮明,有視覺上的也有聽覺上的,都給人以美的感受。
“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前句著眼于“堤”,后句著眼于“柳”。如果說首聯是從身邊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物來表現柳堤上春意之美的話,那么這一聯就是加入了想像,從更大的范圍來表現柳堤上春意之廣。用“十里”、“千條”分別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現堤的范圍之廣和柳樹的數量之多。“苑”指花園、園林,“晴”是亮麗、明亮的意思,之所以說“籠晴苑”,是因為堤岸順著水勢,會有一定的彎曲,像是有意把“晴苑”包含在里面似的,十分形象生動。“籠”字的這個用法,如同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中的“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一樣,取包含、包羅之意。后句中的“鎖”是封鎖、封閉的意思,形象地表現了柳的數量之多,以至于把舊時的營壘都遮蔽了的意思。這兩字都可以看作煉字的`典范。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選取春天典型意象來表現柳堤之上春意之濃。每一句的前后兩種事物構成因果關系:因“雨香”而“飛燕促”,因“風暖”而“落花輕”。對“雨香”二可以查到的大致有如下幾種解釋:①春雨沾染了花的香味,故曰“雨香”;②春雨后空氣里彌漫著泥土的氣息,因而說“雨香”;③春雨使得空氣清新,所以說“雨香”;④春雨本身就有很清新的氣味,化妝品界甚至有以雨的味道制成的香氛,因此稱“雨香”也不為過。我覺得這幾種解釋都很有道理,但苦于一時找不到這一用法的出處,不知哪一個更確切些;更重要的是,這“雨香”又是怎樣與“飛燕促”聯系起來的呢?我很喜歡北宋晏幾道《臨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燕子在微雨里飛是常見的現象,但是雨稍大一些,燕子一般是不飛的,至少在我家鄉這一帶是這樣的。但是在春雨以后,會看到有大量的燕子銜泥筑巢的現象,我想古人“雨香”的奇思妙想會不會跟這一現象有關呢?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雨香飛燕促”就容易理解了:一場春雨過后,燕子匆忙往返于堤上銜泥筑巢,好像剛下過的雨是香的,這香沁入泥土,使泥土也變成香的了。再說這里的“雨”不一定就非得是下雨,如果真是下雨,就與后面“風暖落花輕”一句相抵觸了。作者春游柳堤,天氣忽而雨忽而晴,怎么會比六月天還善變呢。下句的“花”,應該是指柳花,也就是柳絮,作者因為標題的緣故有意避開了“柳”字,之所以用“花”而不用“絮”,我想首先是為了滿足平仄的要求--這里需要一個平聲的字才能對仗工整;并且用“花”字也更能給人以美感。“落花輕”就是指柳絮飄飛,因為天晴風暖,所以柳絮飄飛,這樣就不難理解了。總得說來,這一聯仍是前句寫“堤”,后句寫“柳”,緊扣題目來寫,用富有春天特征的“飛燕”、“柳絮”等意象,表現柳堤上濃濃的春意。
“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轉入抒情,闡發主題。作者雖然有意避開“柳”字而只說“攀折”,其實還是使用“折柳”這一傳統意象來表達離別相思的主題。不過作者表達得更加委婉而新穎,不是直接說離別相思有多苦多深,而是把柳擬人化,贊揚柳樹很善解人意,說柳樹是為了慰勞離別想思之人,才一年年長得這么茂盛的。“折柳”的意象是解讀這首詩的一把鑰匙,而一個“更”字,又是解讀這首詩的一個重要線索,它把這一句對柳樹的贊揚與前三聯對柳堤美景的描寫聯系起來,既使全詩成為一個整體,又使全詩在表面的歡樂下面,表達出離別的深沉主題,極耐咀嚼。作者金鑾是隴西(今屬甘肅)人,“隨父僑寓南京”,“游吳楚淮揚之間”時間很長,早已習慣了江南的生活,長期的客居使他只能把自己的對故鄉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或許這樣的抒情方式更適合于他吧。錢謙益說他“詩不操秦聲,風流宛轉,得江左清華之致”。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淡黃柳·詠柳
三眠未歇,乍到秋時節。一樹斜陽蟬更咽,曾綰灞陵離別。絮己為萍風卷葉,空凄切。
長條莫輕折,蘇小恨、倩他說。盡飄零、游冶章臺客。紅板橋空,濺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
注釋
三眠:三眠柳,即檉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條在風中搖曳,時時伏倒。
灞陵:即霸陵,漢文帝之墓地。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
蘇小恨:喻與情人離別之悵恨。
倩:請、請求。
章臺:此處指妓樓舞館。
紅板橋:紅色木板的橋。詩詞中常代指情人分別之地。
濺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
注釋
三眠:三眠柳,即檉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條在風中搖曳,時時伏倒。
灞陵:即霸陵,漢文帝之墓地。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
蘇小恨:喻與情人離別之悵恨。
倩:請、請求。
章臺:此處指妓樓舞館。
紅板橋:紅色木板的橋。詩詞中常代指情人分別之地。
濺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
賞析
此首所詠是為秋初之柳。上片寫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涼之景。下片借柳托恨,無限樓空人去,孤苦無依之感。讀之令人蕩氣回腸。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4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翻譯
章臺柳色垂拂繁茂,柳色或明或暗,鄄都的大路旁,柳枝像妙齡女郎在蹁躚起舞。
早就聽到不少人贊美柳樹風流至極,如今看到了,正當婀娜多姿時。
迷人的柳色一直到橋邊,眼看柳色要被隔斷,跨過橋向長堤延伸,我的心也緊隨不舍。
柳樹真忍心啊,放出如雪的柳絮,飄浮著,飛舞在青樓酒旗之間。
注釋
章臺:漢代京城長安的街名。街旁多柳,唐時稱為“章臺柳”。
從:任從。
掩映:遮掩映襯。
郢:戰國時楚國的國都,即今湖北江陵。
參差:柳條垂拂繁茂的樣子。
見說:聽說。意謂聽到別人對柳的贊賞。
來當:今天自己見到的時候。
婀娜:與“風流”都是寫柳絲的風流極致,嫵媚多姿。
橋回:橋向旁彎曲。
堤遠:長堤向遠延伸。
意相隨:柳枝傍堤而去,遂意相隨。這句既寫柳絲,也寫出詩人對柳的眷戀不舍。
忍:豈忍。
花如雪:柳花似雪。
青樓:古代歌舞宴飲的館樓。
鑒賞
《贈柳》,其實就是詠柳。詠而贈之,故題曰“贈”。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并認為系為洛陽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李商隱對柳很有感情,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這一首同他別的那些詠柳詩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處,而是非常廣闊的地域。“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首聯就從京城長安到大江之濱的江陵,寫柳從北到南,無處不在,“掩映”“參差”,秀色千里。
“掩映”、“參差”,是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點出時間是在春天。由“從”(任從)到“更”的變化,把柳的蓬勃生機,渲染得更加強烈。次聯“風流”、“婀娜”,則是寫柳的體態輕盈。柔長的柳枝,千枝萬縷,春風吹拂,宛若妙齡女郎,翩躚起舞,姿態是非常動人的。“見說”是聽見別人說,包括古今之人對柳的贊賞。“來當”句是說自己見到眼前之柳的'時候,正當其婀娜多姿之時,表現出詩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從廣闊的背景上,對春柳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寫出了她嫵媚可愛的風姿。
下面接寫柳色綿延不斷。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籠煙罩霧,蔥蘢翠綠,望之令人心醉。詩人的目光,正是被這迷人的柳色所牽引,向前移去,直到橋邊,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斷,可是跨過橋去,向旁一彎,卻又順著長堤,向前延伸,最后雖然眼中已望不見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見到青青的柳色向遠方伸去。“行”作“行蹤”、“蹤跡”解。“意相隨”既指春柳傍隨長堤而去,也指詩人的心為柳所系,緊隨不舍,最后直至青樓酒旗、柳花似雪之處。“青樓”、“酒旗”是人間繁華之地;飛花似雪是春柳盛極之時。“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詩人的痛惜之情。花飛似雪,固然美極盛極,然而繁華已極,就意味著離凋謝不遠。兩句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也把詩人的愛惜之情寫到極點。紀昀評此詩云:“五、六句空外傳神,極為得髓。結亦情致可思。”(《李義山詩集輯評》)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盡,很耐人尋味。
清代王士禛說:“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帶經堂詩話》)此詩全篇八句,純用白描,篇中不著一個“柳”字,卻句句寫柳。而且,仔細玩味,又會發覺它們既是寫柳,又象是在寫人,字里行間,仿佛晃動著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流韻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愛。她也許是詩人的友人,也許就是詩人的情人,由于某種原因,他們分離了。詠柳即詠人,對柳之愛憐不舍,即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與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離,正是此詩藝術表現的巧妙之處。馮浩說此詩“全是借詠所思”(《玉溪生詩集箋注》),大旨是不錯的。
賞析
詩題《贈柳》實為“詠柳”,是詩人先詠后贈。
首句“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囊括了從京城長安到江濱江陵的各路柳色。這柳色從南到北,無處不在,綺麗千里。“從”、“更”二字以遞進式的表達,點明了春意正鬧,柳樹生機勃勃。“掩映”、“參差”二詞便是在寫柳色的明暗交接,柳條垂拂,如此繁茂動人。
頷聯“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描繪了柳枝嫵媚動人.春風拂過,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態引人遐想。詩人用“見說”表現了人們自古以來對柳色的熱愛有加,又用“來當”表達對此時美景的欣賞之情,
頸聯首句“橋回行欲斷”意在描繪詩人尋柳的場景。詩人目光被這一春柳色深深吸引,這柳色一路牽引著他來到橋邊,堤畔的柳樹煙霧籠罩,朦朧動人,一眼尋去,卻見這柳色快被隔斷。詩人跨過橋去,轉身回行,再次沿著這河堤尋著美色,乃至終于不見這柳色。“堤遠意相隨”則是在說詩人眼中雖已望不見柳,但仿佛還是能見那如煙似夢的柳色向遠方延伸。
尾聯“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指詩人心系柳色。緊緊相隨,直至柳絮如花、青樓酒旗處。“忍”透露出詩人對春柳盛極之時的痛惜之情。盡管花飛如雪甚是美麗,但到繁華盡處就只剩凋零了。這一句深切刻畫出詩人的愛柳之情及對春柳的痛惜之意。
本詩前四句從廣闊背景提筆,以生動的筆調描繪出了春天柳色的秀麗可人、嫵媚柔長;后四句創造出優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盡,頗為耐人尋味。觀摩全詩,此詩既是在寫柳,也是在寫人。李商隱此詩正是巧在此處,似此似彼,亦即亦離,借詠寄思,是詠物詩的化境。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宣宗大中元年即847年,詩人自長安赴桂林途中作。題為贈柳,實是詠柳。運用擬人法,將‘‘柳’’當作人來描寫。詠而贈之,故題曰“贈”。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并認為系為洛陽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5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陰當覆地,聳干會參天。
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翻譯
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種柳柳江邊。
人們當作談笑的故事,地方掌故又添一件。隨著時間流逝,今日也會變為往年。
濃綠的柳陰當會覆蓋大地,聳立的樹干將要聳入藍天。
到那時,人們見樹也許會引起懷念,慚愧的是我沒有什么良好政績可以流傳。
注釋
柳江:西江支流,流經今柳州市。當時亦稱潯水。
故事:過去的事情。
推移:指時光的流逝。
昔年:往年,歷史。
垂陰:指柳樹遮陰。
當:應當。
覆地:遮蓋大地。
聳干:高聳的樹干。
會:能夠,一定能。
參天:高入云天。
思人樹:“思人樹”作為贊美官員有惠政的典故。柳宗元在此借用這個典故,是為了表達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
惠化:有益于民的德政與教化。
賞析
《種柳戲題》一詩,是柳宗元現存詩歌中別具一格的作品。之所以說其“別具一格”,是因為柳宗元這位對待寫作從來都比較嚴肅的詩人,在此詩中,卻一改自己平時的風格,緊緊扣住詩題中的“戲”字,將一個嚴肅的主題,用嬉戲的筆調表現出來。
首先可見到首聯兩句,先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點,仔細想來,種柳勞動也含蓄地暗示了其時間自然在春季。其中所提到的柳江,即西江的支流,流經柳州,此乃地點所在也。另外在語言上,詩歌一開始,柳宗元有意運用似乎有點“繞口”的句式,兩句十個字,居然嵌入了四個“柳”字,既照應了詩題中的“戲題”二字,又使讀者感到極度新穎,極度別致,自然而然地調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使人感到妙不可言。
而頷聯針對上聯所寫發了一番感慨,先想像自己今天的所作所為會成為人們談笑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會變成歷史上的`一段佳話。這絕不是作者的自夸,實際上,作者心里非常明白,在他所處的時代里,作為地方上的最高長官,能親自參加公益勞動的“一方諸侯”實在少之又少,因而有這樣的自信。
前兩聯柳宗元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展開描寫,使詩題中的“戲”字落到了實處。后半段的戲筆的成分似乎已大為減少。在此兩句中,詩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碩大的樹冠應當能遮蔽住驕陽覆蓋著大地,高聳的樹干一定能長大成材高人云天,堅信自己今天的舉動將有利于國,有利于民,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后面畫龍點睛的議論。
而尾聯中,詩歌運用了“思人樹”這一典故。并以議論的口吻,表達了詩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強烈愿望,感情真摯,讓人不禁感同身受。
不過,雖然作者力圖使這首詩基調輕松、語言幽默,但由于詩人的經歷、秉性以及所表達的主題的需要,事實上,詩歌是越寫越嚴肅,越寫越接近自己的一貫風格的。
縱觀全詩,詩篇先在題目用“戲”筆寫出重大嚴肅的主題,收到既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愿而又避免了空話大話,避免了自吹自擂的奇特效果,這樣來寫,首先為詩歌的風格定下了一個基調。然后,除了頭一聯是敘述事情,是實寫外,其他各聯,或為推測,或為希望,或為議論,總之都是虛寫。這種詩歌結構,不太像唐詩,更接近于宋詩的風格。由此可知作者并不想把種柳勞動當作詩歌的中心來寫,而是通過種柳這件事,借端說理,表達自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惠于民的做官準則。這思想當然是值得肯定的,也許直到現在仍然有其不朽的借鑒意義。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此詩包含著風趣和幽默,但又不失豐富思想感情,細細讀之,著實讓人回味無窮。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者作于柳州刺史任上,詩人到達柳州后,在自己的權限范圍內努力興利除弊,做了一系列有益州民的好事。此詩所寫,即他親自參加種樹勞動的體驗與感想。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柳》原文及翻譯賞析11-11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03-19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05-11
《柳》原文及翻譯賞析整理11-18
贈柳原文賞析及翻譯08-13
新柳原文、翻譯及賞析02-24
新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2-07
菀柳原文翻譯及賞析06-05
新柳原文賞析及翻譯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