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3-09-24 07:17:00 古籍 我要投稿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13篇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采桑子·彭浪磯 宋朝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采桑子·彭浪磯》譯文

  乘舟避難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獨的浮云。穿梭在連綿的煙塵之中,回首中原已淚滿襟。

  碧山對著水邊的平地有絲絲涼意,看著楓樹葉和蘆葦根。太陽落山了水波平靜了怨恨離開了家鄉。

  《采桑子·彭浪磯》注釋

  彭浪磯:在江西省彭澤縣長江南岸。

  扁舟:小舟。

  汀洲: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采桑子·彭浪磯》賞析

  上闋寫自己背井離鄉,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戰火紛飛,不覺涕淚沾巾。

  起首二句敘事即景自寓身世經歷。乘一葉扁舟,到江南去避難作客,仰望那長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飄蕩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復相類。兩句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亦賦亦比亦興,起得渾括自然。“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兩句寫回首北望所見所感。中原失守,國士同悲。這兩句直抒情懷,略無雕飾,取景闊大,聲情悲壯。

  下闋寫眼前蕭條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辭鄉去國的愁思。

  過片“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兩句,收回眼前現境。薄暮時分,泊舟磯畔,但見江中的碧山正為暮靄所籠罩,磯邊的汀洲,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滿眼蕭瑟冷落的景象。這里寫磯邊秋暮景色,帶有濃厚的凄清黯淡色彩,這是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情緒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兩句總收,點明自己“辭鄉去國”以來的心情。日落時分,往往是增加羈旅者鄉愁的時刻,對于作者這樣一位倉皇避難的旅人來說,他的寂寞感、凄涼感不用說是更為強烈了。漸趨平緩的江波,這里恰恰反托出了詞人不平靜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動靜交錯,色調蒼暗。用“扁舟”、 “旅雁”、“孤云”、 “汀洲冷”、 “楓葉蘆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詩人的凄楚情懷,同時也流露出了對國事的忡忡憂慮,唱出了時代的悲涼之音。

  《采桑子·彭浪磯創作背景

  這首詞題為“彭浪磯”,是在靖康之變后,詞人離開故鄉洛陽南下避難,經江西彭浪磯往兩廣途中創作的。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采桑子·高城鼓動蘭釭灺

  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醉也還醒,忽聽孤鴻三兩聲。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

  翻譯

  城頭上響起了晨鼓的聲音,油燈早已經燃熄滅了。不管是睡著的還是醉了的也始終要醒了過來。聽著天空中鴻雁的幾聲悲鳴。

  人的一生就像柳絮一樣隨風飄散,不管是喜還是悲都是零星的點綴,全像那江中的浮萍一樣零落其中。

  注釋

  高城鼓動:城中晨鼓響起。古代京城凌晨擊鼓以解宵禁。

  蘭釭灺:油燈熄滅。

  孤鴻:三國魏阮籍:“孤鴻號外野”

  零星:零碎,少量。

  連江:滿江。

  點點萍:江面的浮萍。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1905年,當時全國各地革命如火如荼,王國維作為舊勢的保守派,情緒低落,詞中可見當時他意氣消沉。

  賞析

  “高城鼓動”,說的是凌晨時分。凌晨擊鼓是唐代京城的作息制度。寫舊體詩詞都喜歡以古說今,王國維當然也不能免俗。“蘭釭灺”是說油燈已經點干了而自動熄滅。耳中聽到城中的晨鼓,睜眼看到油燈熄滅,這代表了夜已結束,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在“睡也還醒,醉也還醒”這兩句的口吻中,有一種不甘心和不情愿的情緒在。是睡還是醉,都可以看成是一種逃避,不敢面對現實。“忽聽孤鴻三兩聲”這句是對前面的一種含蓄的回答。“孤鴻”就是“孤雁”,而且“孤鴻”意味著在奮斗的.道路上沒有伴侶和得不到理解。

  “風前絮”,是說柳絮。暮春時節柳絮飛時紛紛揚揚,把天地攪得一乍朦朧。接著“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是說人生的悲歡離合就像風關的柳絮一樣,最后結局只化作滿江浮萍流水而去柳絮在詩詞中常代表著一種纏綿、迷惘的情意,落入水中化為浮萍是這美好情意的一種令人感傷的結束。“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這幾句,似乎已經把人生看透了。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采桑子·荷花開后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后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譯文及注釋

  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jīng)旗,前后紅幢(chuáng)綠蓋隨。

  荷花盛開后的西湖風光艷麗,劃船載著酒宴來賞玩,用不著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退休后住在潁州,寫了一組《采桑子》(十首)。旌旗:古代旌旗儀仗。幢:古代的帳幔。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zhī)。煙雨微微,一片笙(shēng)歌醉里歸。

  彩畫游船駛進荷花深處,酒杯上也沾染了荷花的清香。傍晚下起了朦朧微雨,在一片笙歌中,船兒載著醉倒的游客歸去。

  蓋:古代一種似傘的遮陽物。卮:古代盛酒的器皿。笙:簧管樂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荷花盛開后的西湖風光艷麗,劃船載著酒宴來賞玩,用不著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彩畫游船駛進荷花深處,酒杯上也沾染了荷花的清香。傍晚下起了朦朧微雨,在一片笙歌中,船兒載著醉倒的游客歸去。

  注釋

  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退休后住在潁州,寫了一組《采桑子》(十首)。

  旌(jīng)旗:古代旌旗儀仗。

  幢(chuáng):古代的帳幔。

  蓋:古代一種似傘的遮陽物。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笙(shēng):簧管樂器。

  創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作者時知潁州,趁著盛夏之季游玩西湖寫下此詞,記載了西湖風光及游湖之樂。

  賞析

  上片用“旌旗”來比況荷花的“紅幢綠蓋”,創造了一個童話般的境界。把荷葉比作紅幢、綠蓋的儀仗,隨著自己前呼后擁,寫出了荷塘荷花開放的旺盛姿態。 作者緊扣“西湖好”的總寫到展開具體描寫,碧綠清澈的湖水承載著小船與游者,長長的湖堤長滿茂密的芳草,滿眼的綠意,撲鼻的清香,向人們報告著春天的信息。

  詞中二三句主要通過視覺寫“西湖好”,“隱隱笙歌處處隨”則是從聽覺寫“西湖好”,這一句從側面告訴讀者,游湖之人何止醉翁。描繪出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

  下片寫詞人泛舟荷花深處,飲酒聽曲,賞花飲酒的活動,已完全沉醉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醉里歸”寫出詞人心情十分愜意,這是觀賞西湖秋荷所導至的,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全詩詩人游覽荷塘,官場上的上的失意和煩悶,都被這荷香和微雨所沖散,帶回的是一顆超塵脫俗的心境。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采桑子·何人解賞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

  誰知閑憑闌干處,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譯文

  誰能看得懂西湖的美麗?任何時候都是美景。驅車去追尋。只愿在花叢綠樹中飲酒貪歡。

  誰知道隨意站立在那水氣交錯的迷離之中,綠草斜陽正美。水波幽遠,煙霧飄渺,白鷺飛來,仿佛水濱之間只有一點。

  賞析

  歐陽修特意游覽西湖,于暮春敗景,歌散人去之處發現了特殊的'美感與韻味。本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余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樸,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采桑子·非關癖愛輕模樣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后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古詩簡介

  《采桑子·塞上詠雪花》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該詞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無依般,體現了詞人心中的清高孤傲無人同與的悲涼之感。

  詞中詞人拋開了詠雪的成規,把雪花當作跟牡丹一樣的“花兒”來歌詠,營造一種新奇的錯位,表現了詞人天馬行空、自由揮灑而獨出機杼的高超才調。

  翻譯/譯文

  我并不是偏愛雪花輕舞飛揚的姿態,也不是因為它越寒冷越美麗。而是因它有人間富貴之花不可比擬的高潔之姿。

  謝道韞故去之后還有誰真的了解它、憐惜它,它在天涯飄蕩,看盡冷月,聽遍胡笳,感受到的是西風遍吹黃沙的悲涼。

  注釋

  ①采桑子:詞牌名,詞名由樂府相和歌辭《采桑曲》(陌上桑)變來,它本是大曲的“摘遍”。又名“丑奴兒”、“丑奴兒令”、“羅敷艷歌”、“羅敷媚”。雙調,上下片各四句,押三平韻,各二十二字,共四十四字,用中呂宮。

  ②癖(pǐ)愛:癖好,特別喜愛。輕模樣:雪花輕輕飛揚的樣子。孫道絢《清平樂·雪》:“悠悠揚揚,做盡輕模樣。”此謂對于雪花的偏愛。

  ③根芽:比喻事物的根源、根由。

  ④富貴花:指牡丹或者海棠之類的花。周敦頤《愛蓮說》:“牡丹,花之富貴者也。”陸游《留樊亭三日王覺民檢詳日攜酒來飲海棠下比去花亦衰矣》詩:“何妨海內功名士,共賞人間富貴花。”

  ⑤謝娘:晉王凝之妻謝道韞有文才,后人因稱才女為“謝娘”。謝道韞曾詠過雪花。《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安見雪因風而起,問子侄輩何物可比,有答以“撒鹽空中差可擬”者,謝道韞則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⑥悲笳(jiā):悲涼的笳聲。笳,古代軍中號角,其聲悲壯。

  ⑦瀚海:沙漠,此指塞外之地。

  創作背景

  詞人從康熙十七年(1678)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每年有很多時間隨康熙出巡或奉使在外,這首詞便是詞人陪同康熙出巡塞外時所作。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詞人扈從北巡塞上之時,驚訝于塞上的雪很凜冽,有著不用于中原的氣勢,便有感而發,寫下該詞。

  賞析/鑒賞

  這首《采桑子》原有小題:“塞上詠雪花”,是納蘭容若(納蘭性德)在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路途當中寫成的。和他的京華詞作、江南詞作不同,納蘭容若(納蘭性德)的塞外作品自有一番別種風情,正是一方水土造就了一類詞風。

  從標題來看,“塞上詠雪花”,按照傳統的分類,這是一篇“詠物”的令詞,但納蘭容若(納蘭性德)的獨特之處在于:他打亂了傳統詠物詩詞的一個內部分野,造出了一種“錯位”的手法。——傳統詠物的詩詞里,詠雪早有名篇,譬如祖詠《望終南余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再如韓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詠花的名篇也有很多,比如薛濤的《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這些詠物名篇之中一般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祖詠《望終南余雪》那樣的寫生圖,但見物態而不見我心,一類是薛濤《牡丹》那樣的比興式的借題發揮體,由物而及我,明言是物而實言是我。從這層意義上說,納蘭容若(納蘭性德)的這首詠雪小令即屬于后者。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前人有詠雪、有詠花,納蘭容若(納蘭性德)詠的卻是“雪花”——他完全拋開了詠雪的成規,把雪花當作和牡丹、菊花一樣的“花兒”來作歌詠,以詠花的傳統來詠雪,給讀者的審美觀感造成了一種新奇的錯位,這正是納蘭容若(納蘭性德)才調高絕而天馬行空、自由揮灑而獨出機杼的一例。

  “非關癖愛輕模樣”,這一句化自孫道絢的詠雪詞“悠悠飏飏,做盡輕模樣”。“輕模樣”這個詞,略顯輕浮、輕薄之氣,似是在說:這種輕浮的模樣不是一個君子所應該喜歡的。是呀,雪花無根,輕輕薄薄,一個勁兒地亂飄而沒有一點點穩重的樣子,哪像牡丹的穩重,哪像梅花的孤高,簡直就是一種再輕浮不過的花兒了么!——看,如果是以詠雪的角度來詠雪,自然不會出現這種問題,而一旦把雪花也當作是群芳之一種,以花兒的標準來評判它、衡量它,就會發現它竟然如此的不合格!這就是錯位手法在憑空地制造矛盾,制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矛盾,然后,再以一種新奇的手法來解決這個矛盾。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納蘭容若(納蘭性德)像是在用一副自我辯解的口氣:我也知道雪花是一種輕浮的花兒,而我也并不是一個特別喜歡這種輕浮之美的人,我之所以喜歡雪花,只是因為它在群芳盡絕的寒冷地帶里如此驚人地顯示了它那與眾不同的美。它的美是孤獨的,只屬于“冷處”,在其他地方全然不見,而相反地,在它自己的'寒冷世界里也一樣看不見其他的花兒。

  那么,它為什么是這樣的孤獨、這樣的與群芳難以和諧共處呢?不為別的,只因為它“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這一句是全詞當中的點睛之筆,表面上在解答上一句里留下來的關于雪花的疑問,實則卻是納蘭容若(納蘭性德)的自況:雪花的根芽不是來自泥土,而是來自天外,它和我一樣,不屬于這個絢爛富貴的金粉世界,它雖然美麗,但絕不會與牡丹、芍藥為伍。這里,便呈現出了全詞當中的第二次錯位:如果雪花沒有生在寒冷孤絕的天外,而是生在人見人羨的牡丹和芍藥們的富貴世界里,這對它而言算得上一種幸福嗎?而我,一個本屬于山水林泉的詩人詞客,生長在富貴之家、奔波于儀鑾之側,這種人見人羨的生活對我而言算得上一種幸福嗎?——這便是本性與環境的錯位,就如同林妹妹嫁給了薛蟠,就如同妙玉被方丈指派去給寺廟里“請”佛像的游人們開光收費。(小注:就如同讓好熊哥哥模仿安意如的風格去講解納蘭詞。^_^)

  這種天性與環境的錯位便造成了這樣一種感受:生活是一場早經注定的悲劇,是以一己之力極難擺脫的悲劇,而生活又不得不在這個錯位的悲劇中繼續下去。這便是一種凄涼到骨的無奈,明知生活在別處,腳力卻走不到那里,就算你僅僅是講給人聽,也沒人信你。

  “謝娘別后誰能惜”,“謝娘”前文已經講過,一般是對心愛女子的代稱,但這里的謝娘卻實有所指,就是前文也已經介紹過的那位晉代才女謝道韞。當初,謝道韞比擬雪花,以一句“柳絮因風起”得享大名,可謂是雪花的紅顏知己,而如今,謝才女早已紅粉成灰,你這生長于孤獨、生長于天外的雪花還能夠尋找到第二位知己嗎?

  讀到這里,我們才明白納蘭容若(納蘭性德)這“謝娘”一詞看似實指,其實一語雙關,它并沒有舍棄這個美麗詞匯里“對心愛女子的代稱”的意象。這個謝娘到底是誰呢?一定就是納蘭容若(納蘭性德)的發妻盧氏。他們在一起僅僅生活了三年,三年的知心的快樂換來了一生的悼亡與思念。

  “謝娘別后誰能惜,飄泊天涯”,在謝道韞之后,沒有人再對雪花報以真切的憐惜了,雪花孤零零地在天涯飄泊,和人間的世界交集和不融合;在盧氏之后,又還有哪位紅粉、哪雙紅袖,對納蘭容若(納蘭性德)報以同樣的相知呢?只任納蘭容若(納蘭性德)孤零零地在富貴的人間飄泊不息,和囂囂攘攘的人群交集而不融合。他雖然生活在他的社會里,對于他的社會,他卻僅僅是一個冷冰冰的旁觀者。錦衣玉食的生活是那么穩固、那么牢靠,但對納蘭容若(納蘭性德)而言,這卻不是穩固,而是飄泊,不是家鄉,而是天涯。

  “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和雪花做伴的,有寒月,有悲笳,有張狂的西風,有大漠的流沙。這一切蒼涼的符號密集地堆積出了一個蒼涼的意境,之后,戛然而止。

  戛然而止的背后到底是些什么呢?雪花可在思念著千年之前的那位謝娘,納蘭容若(納蘭性德)可在思念著三生三世之前的那另一位謝娘?雪花可曾在北方的極寒之地找到自己的天堂?納蘭容若(納蘭性德)可曾在注定的那個金粉世家里沖到自己的漁村蟹舍?

  在真正的那片北方的極寒之地,多年之后,阿赫瑪托娃也寫過一首詠雪的名篇,她悠揚的哀歌彌漫在雪花的飛舞之中,在某一段已經被雪花遮蓋而看不清方向的道路上,“在某個不可考的遠古的世紀,我和你曾在這路上并肩而行。”——你,既是你,也是我;既是相知于我的你,也是天性中的那個我。我雖然刻骨地絕望于在今生今世里與今生今世的疏離,卻不妨幻想在某一個不可考的遠古的世紀,我,和我天性中那個真正的我在一條真正的屬于自己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采桑子·白衣裳憑朱闌立

  白衣裳憑朱闌立,涼月趖西。點鬢霜微,歲晏知君歸不歸?

  殘更目斷傳書雁,尺素還稀。一味相思,準擬相看似舊時。

  翻譯

  身著白色華裳靠在朱紅色的圍欄,秋月慢慢向西落去。點染兩鬢,已經發白,一年將盡,不知道君還能不能歸來呢?

  天已經很晚,還在苦苦等待傳信的大雁,細小的手絹還是那么稀少。一味的想思,希望可以和原來一樣彼此想看。

  注釋

  采桑子:詞牌名,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朱闌:即朱欄,朱紅色的圍欄。

  涼月:秋月。

  趖西:向西落去。

  趖:走,移動。

  歲晏:一年將盡的時候。

  準擬:料想、希望。

  創作背景

  該詞乃詞人歲末懷人之作,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考證,所懷之人是誰也已難考證。或是久思未見的初戀,抑或是亡故的妻子,抑或紅顏知己沈宛,又或者是摯友貞觀。

  賞析

  此詞上片寫自己在月夜憑欄遠望,思念友人,希望友人早日歸來。在思念中微蘊年華凋零的身世之感。白衣朱欄,色彩明艷,形象鮮明。細品這詞,頗有意味,善于用典的納蘭,仍舊在短詞之中,巧妙化用了前人的語句。詞中上片的首句就是取白明代王彥泓的'《寒詞》十六之一,文曰:“從來國色玉光寒,晝視常疑月下看。況復此宵兼雪月,白衣裳憑赤欄干。”

  下片借以大雁這一意象來抒發苦等書信的一味相思。大雁有典,取自《漢書·蘇武傳》。因而有了鴻雁傳書一說,大雁這個意象也在詩歌中蔓延起來。文人寫雁,用以表達思鄉懷人的情思。最后,末句引用宋時晏幾道《采桑子》:“秋來更覺銷魂苦,小字還稀。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舊時。”秋來銷魂之苦,苦之深,思之切,叫人亂了心緒,坐想行思,怎也無法躲避開這紛亂的回憶,對故人的相思。怎得想看似舊時,懷念過去之人深切苦楚,可如何能回到舊時的時光,不再為這時光漸遠而傷懷嘆息?恐怕時光的腳步還是聽不見他心底恰似癡狂的吶喊,無法讓他如愿穿梭回到過去。

  “一味相思”是這首詞主旨,全詞圍繞此句展開二詞平語淺,文不甚深,但是行文流美深婉,刻畫細膩。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譯注參考:

  1、 陸林編注.宋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41-42頁

  2、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xx年11月版:第231頁

  3、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xx年11月版:第187-188頁

  4、 劉長賀.宋代詩詞典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508

  譯文及注釋

  譯文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 顯示全部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本詞作于熙寧四年(1071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來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悅而作《采桑子》十首。... 顯示全部

  賞析二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后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云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下片寫醉后俯視湖水,只見白云朵朵,飄于船下。船在移動,云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于謝靈運《登江中... 顯示全部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原文:

  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

  清代:納蘭性德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譯文: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是誰在翻唱著凄切悲涼的樂府舊曲?風蕭蕭肅肅,雨瀟瀟灑灑,房里點燃的燈燭又短瘦了,一個凄苦孤獨的一夜,在燭淚中逝去。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不知道是什么事縈繞心懷,難以放下,醒時醉時都一樣無聊難耐,就是夢里也沒有到過謝橋。

  注釋: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xiāo)。

  翻樂府:指填詞。翻,按曲調作歌詞。

  不知何事縈(yíng)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縈懷抱:縈繞在心。謝橋:謝娘橋。相傳六朝時即有此橋名。謝娘,未詳何人,或謂名妓謝秋娘者。詩詞中每以此橋代指冶游之地,或指與情人歡會之地。

  賞析:

  納蘭的詞中有一部分愛情詞很朦朧,又無本事可尋,所以很難確定其所指。這首詞便是這樣。從詞里所描寫的情景來看,很像是對一位情人的深深懷念。通篇表達了一種百無聊賴的意緒。此闋《采桑子》無一字綺詞艷語,而當中哀艷凄婉處又動人心魄,明說是“瘦盡燈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燈花而已?不是不知何事縈懷抱,而是知道也無能為力。解得開的就不叫心結,放得下的又怎會今生今世意難平?納蘭容若這樣深情的男子,哀傷如雪花,漫天飛舞不加節制,悼亡之作蘇子之后有納蘭,可是容若之后誰還能做悼亡的凄涼曲?嫁了這樣的男人不要想著白頭到老,因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謝幕留愛情佳話來讓人懷念。

  上闋側重寫景,刻畫了蕭蕭雨夜,孤燈無眠,耳聽著風聲、雨聲和著凄涼樂曲聲的'氛圍與寂寞難耐的心情;

  下闋側重寫不眠之夜,孤苦無聊的苦情。詞情凄惋徘惻,哀怨動人。下闋緊承上片“瘦盡燈花又一宵”,扣住徹夜未眠,進一步訴說自己百無聊賴的心緒:“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不知道何事縈繞心懷?清醒時意興闌珊;沉醉也難掩愁情。無論是清醒或是沉醉,那個人始終忘不掉。

  晏小山《鷓鴣天》詞有“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句,不知是何因緣,連一貫嚴謹的理學家程頤都拜倒其冶艷之下,極之贊許。容若此處更翻小山語意:“夢也何曾到謝橋?”縱能入夢,就真能如愿到訪謝橋,與伊人重聚嗎?相較于小山的夢魂自由不羈能踏楊花與伊人歡會的灑然,容若的孤苦凄涼斑然若現,以此句結全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整首詞以清婉筆調寫相思,相思也仿佛臨風而動,縈人懷抱。風也蕭蕭,雨過天晴也蕭蕭,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又是凄涼又是纏綿,并非雕琢之語。燈光瘦盡亦是人神傷消瘦,一字鏤盡風神,盡得其妙。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海天誰放冰輪滿,惆悵離情。莫說離情,但值涼宵總淚零。

  只應碧落重相見,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剛作愁時又憶卿。

  譯文

  誰在海天之間放了一輪皎潔的圓月,匆匆一瞥就不禁令人惆悵起來。不要再說什么離愁別緒,每個夜晚總是涕淚飄零。

  只有去到另外一個世界才能重逢,可今生又到哪里去相遇呢?這無奈的今生今世,剛剛因觸景而傷了情,就又在愁懷中想起了你。

  注釋

  采桑子:又名《丑奴兒》《羅敷媚》《羅敷艷歌》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

  冰輪:月亮。

  值:每到,正值。

  涼宵:景色美好的夜晚。

  碧落:道教語。指青天、天空。

  可奈:怎奈。李煜《采桑子》:“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

  賞析

  此詞為悼亡之作。納蘭妻盧氏病逝于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三十日,這首詞應作于盧氏亡后數年,和《琵琶仙·中秋》可能是同時之作。納蘭愛妻盧氏的去世,在納蘭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納蘭性德因思念自己的妻子盧氏而寫下了這首詞。

  創作背景

  “海天誰放冰輪滿,惆悵離情。”上片前二句因離情而責怪月亮:是誰讓天字中的月兒變得那么皎潔明亮。難道他沒有看到我的離情惆悵嗎,詞人惱月照人,又增“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這種借月以表達懷念之情的作法與蘇東坡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朱淑真的“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有異曲同工之妙。“莫說離情,但值涼宵總淚零”。接下二句,寫這種離情已不堪提起,每到涼夜,總耍使人傷心落淚。只是反反復復地說離情,而不說明是怎樣的離情。

  “只應碧落重相見,那是今生。”直至下片的“碧落重相見”,才知道先前所說之離情,并非一般之生離,而是凄然斷腸的死別。自居易《長恨歌》詩里有“上窮碧落下黃泉,麗處茫茫皆不見”之語,是說貴妃死后,明皇命方士通天徹地去尋。容若作此語。說明愛人亡故。然而就算碧落重逢。也正如李商隱《馬嵬》詩中所說的“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即使能夠重見,已不是今生的事了。至于今生呢,偏偏在憂愁之時總會想你。“剛作愁時又憶卿”。語簡情深,哀婉之處動人心魄。愁上澆愁,苦上加苦。容若心思之凄惋低徊,由此亦可見一斑。既然無力逃脫記憶的深淵,他也只能尋求一些希冀,今生最想實現的事情,不過是再見一面,再走一遭,卻已是天上人間。納蘭明白,只應碧落,才有重見的`可能,可今生,又如何去到那里啊。她依然消失人世,他只能遙望不舍。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原文: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須在玉鉤。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翻譯:

  深秋時節,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

  閨中的思婦獨守著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愿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征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亭前紅花飄落,春光亦隨花而去,花兒飄落的姿態優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兒不忍歸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細雨霏霏,這雨,浸潤了落花,也浸濕了愁緒,我雙眉緊鎖,難得一展。

  沒有遠方的佳音,獨守綠色窗欞,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飄渺,漸漸燒成了灰燼。思情難耐,百無聊奈時,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兒朦朧進入夢境。

  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賞析

  賞析: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的懷人之所。轆轤的循環滾動又與思念的輾轉反復相通,搖著轆轤,情思纏綿,往往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征。古代的井邊多種梧桐,“一葉知秋”,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的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意義相通,常常被聯系到一起來寫女子的秋思,如吳均的“玉欄金井牽轆轤”,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與這里的“轆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的表達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了一個“晚”字。“晚”可以指黃昏,暗示了從早到晚的期盼,有“黃昏望絕”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葉黃隕落的形象,令人聯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的“幾樹驚秋”,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寫情就更婉轉,更深沉,并使蕭瑟的秋景與女子的傷情融合到了一起。“晝雨如愁”引出人物。說是“晝雨”,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的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彌漫在人心中的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百尺蝦須在玉鉤”,是說精美的.竹簾掛在鉤上,暗指人的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入了室內。

  下片抒情,以“瓊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蝦須”,過渡十分自然。這里的“春斷”,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說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返,故日“斷”。一是說遠人無消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腸斷白萍洲”(溫庭筠),“春斷”也就是“情斷”。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思念之深,于是而有“雙蛾”之皺,有“回首”之舉,有“欲寄”之事,更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思念的感情漸進深化,寫出女子終于決定要以主動的訴說去打動對方的心,以喚回心愛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可越是無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蘊藉,回味悠長。后人馬致遠之《天凈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這首詞是描寫一個少婦在晚春時節繾綣懷人,愁眉不展,百無聊賴的情懷。

  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詞中的女主人公觸景生愁。第一二兩句“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徘徊。”寫這個女子獨處事中,舉目窗外,所看到的是捕目落花,隨風飛舞,看來,春花即將隨著這片片飛花無聲無息地消逝了。這顯然突出了這正是晚春時節。“亭前”一句寫“春逐紅英盡”是擬人,實際上是少婦在擬自己:“舞態徘徊”看似花舞春歸,實際是少婦內心的情思紛擾,無法平復。一個“徘徊”明是寫花,暗是寫春,尤其是寫少婦心中的思憶徘徊。“細雨”不僅打濕了繁枝落花,而且打濕了少婦的思念,所以她才愁眉不展。傷春是一種文人傳統,但同時也是一種思婦情懷,“不放”一句形象地寫出少婦的愁思是那么濃郁而又沉重。第三句繼續描寫窗外的景色,漫天的漾瀠細雨下個不停。晚春時節的花英是很容易謝樹辭枝的,哪里經得起東風的摧殘,更何況又加上春雨的打擊呢?

  正如詞人辛稼軒所說: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風物宜人的春天很快就要消逝了,這象征著歲月的蹉跎,青春的老大,教人愁緒滿懷。“不放雙眉時暫開,’’就是愁緒滿懷的形象的說法,連讓雙眉暫時展開一點的笑意帆沒有。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如此愁苦,還有更重要的生活上的原因。

  詞的下片描寫女主人公綠窗孤處,百無聊賴的心情。起首兩句"綠窗冷靜芳音斷,香印成灰。“繼續描寫環境,從描寫環境的寂靜中體現女主人公的孤寂心情。“綠窗冷靜”是承上片的環境描寫而轉寫少婦的自身境況。暮春時節,花落雨潺,一個人獨守在空蕩蕩的閨房之中,總是一種凄清冷寂的氛圍,但是這些并不是少婦憂思不斷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芳音斷”。冷清平添愁苦,而“芳音斷。”則愁苦更濃。“香印成灰”看起來是寫景,實際上是寫人,“成灰”,既有時間的概念,也有心情的感慨,如唐李商隱有詩“蠟炬成灰淚始干”,其中“灰”字也是以意寓之的。這里少婦的心境似乎也同“香印”一起有“成灰”之感,其愁思苦悶之情不可謂不深。“可奈情懷”近乎白話,同后句一起直接描寫,突出了無可奈何的心情,也暗點了百無聊賴的困境,雖然直白,但卻言淺意深,把少婦那種夢寐以求的懷思之情準確地表現了出來。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原文

  清代 陶元藻

  浮家不畏風兼浪,才罷炊煙,又裊茶煙,閑對沙鷗枕手眠。

  晚來人靜禽魚聚,月上江邊,纜系巖邊,山影松聲共一船。

  譯文

  江上風急浪涌仍不懼巋然不動,剛剛吃完飯又接著烹茶慢飲,臥躺舟中讓思緒與沙鷗一同翱游冥冥長空,枕手緩緩入夢。

  黑暗降臨,寂靜無聲,水中小雨群群聚集嬉戲。天上的明月高懸,江面波光粼粼,小舟系于巖石邊,與這寧靜的夜晚融為一體。

  注釋

  桐廬:浙江桐廬,地處富春江畔。

  賞析

  浙江桐廬,地處富春江畔。富春江上風景如畫,歷代騷人墨客詠嘆不絕,南朝梁吳均就曾在《與朱元思書》中寫他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從流飄蕩”所見之奇山異水,贊為“天下獨絕”。本詞作者也是泛舟于這段行程,其所見當與吳均略同。然而他對富春江上的綺麗風光似乎視而未見,沒有著力于山川景物的描繪,即景抒情,而是捕捉舟里舟外某些尋常事物構成意境,抒發自己對人生的感受和追求,既有詩情又具理趣,不落前人窠臼。

  詞的上片寫行舟江上。“浮家不畏風兼浪”,交代此次江上行舟的境與情——雖風急浪涌,然而“不畏”,以此境此情統攝上片。惟其“不畏”,故有“才罷炊煙,又裊茶煙”的雅興。“才罷”、“又裊”是說用餐、品茗緊相承續,這頗富雅趣的生活細節,十分傳神的表現了作者從容之態、閑雅之情,而舟中不絕如縷的炊煙和茶煙,又似是作者怡然自樂的心緒的外化,情趣盎然。“閑對沙鷗枕手眠”,進一層繪出作者行舟中的恬然豁達之狀。所謂“閑對沙鷗”,即寄“閑情”于沙鷗,讓“閑情”與沙鷗一同翱游冥冥長空,又在沙鷗翱翔中玩味自己的“閑情”,作者在情與物的回環往復的交流中,化我為物,化物為我,乃至枕手而眠,沉入忘情之境。然而這一切都發生在“風兼浪”中,在風流中見“閑情”,益見其情之“閑”了。

  晉人陶淵明在《飲酒》詩中曾抒寫過自己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感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本詞作者于此抒寫的“閑情”,其實就是身在風浪中,心遠風浪外的情懷,與陶淵明的感受應是相通的。

  下片寫泊舟江邊,“晚來人靜禽魚聚”點出泊舟的時間和情境,總領下片。“月上”承“晚來”,“纜系”承“人靜”。天上的明月,地上的.大江,江邊的山巖,巖邊的小舟和諧地共存于寧靜的夜晚,這真是一幅層次井然的立體畫,一支誘人遐想的小夜曲,在“風兼浪”尚且陶醉,“閑情”的作者,此時自然會融化于這靜謐的畫圖和柔美的樂曲中,而與“山影松聲共一船”了。進入此種境界便是“于相而離相”、“于念而無念”,是非榮辱,利害得失都化作云煙消散了,從而獲得了最大的精神自由。

  吳均泛舟富春江上,徜徉奇山異水之中,曾不自禁地發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本詞作者在這首小令里寫風流中的閑情和靜境中的解脫,無“望峰窺谷”之舉,卻有“息心忘反”之念,而在“山影松聲共一船”的境界里化自我于自然,已不止于“息心忘反”了,所以作者對精神的自由,和諧的追求,有似于吳均,亦有勝于吳均。這種情趣和傾向與封建時代求名干祿,紛紛攘攘的社會現實是對立的,大有“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之意。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2

  采桑子·彤霞久絕飛瓊字

  彤霞久絕飛瓊宇,人在誰邊?人在誰邊,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銷被冷殘燈滅,靜數秋天,靜數秋天,又誤心期到下弦。

  翻譯

  熱切地盼望能得到她的消息,然而她卻音信杳然。她如今在哪里呢?到底在哪里呢?今夜她是否也在相思徘徊,不能成眠?

  香銷被冷燈滅,令人增愁添恨,唯有在這寂靜的夜里一遍遍默數著與她相逢的日期。然而相約之期已過,會面無期,怎不叫人愁苦怨尤呢。

  注釋

  采桑子:又名丑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彤霞:代指仙境。宋趙鼎《燕歸梁》:“綽約彤霞降紫霄,是仙子風標。”

  飛瓊:仙女名,后泛指仙女。

  誰邊:何處,哪里。

  玉清:有兩說。一是道家三清境之一,為元始天尊所居。二是神仙名。

  心期:心愿,心意。

  下弦:農歷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陽跟地球的連線和地球跟月亮的連線成直角時,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這種月相稱下弦。

  創作背景

  據清人筆記,納蘭曾愛戀過一名宮女,這首詞可能是為其而作,乃詞人為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而作的一首詞。

  賞析

  這首《采桑子》,上片寫仙境,下片寫人間。天上人間,凡人仙女,音書隔絕,唯有心期。

  第一句“彤霞久絕飛瓊字”,便點出仙家況味。仙子已經多日沒有書信了,那么,既無書信可通,不知道仙女此時在哪里,她為什么還不寄信給我,她心里到底在想著什么,疊唱“人在誰邊”,嘆息不已。

  詞的下片,由天上回落人間,由想象仙女的`情態轉入對自我狀態的描寫。“香消被冷殘燈滅滅”,房房間是清冷的,所以房間的主人定也是清冷的,房間的主人不把滅掉的香繼續點燃,不蓋上被子去暖暖地睡覺,就算是夜深獨坐,也不把滅掉的燈燭重新燃起。

  因為,房間的主人想不到這些,他只是坐在漆黑的房間里“靜數秋天”,默默地計算著日子。等待的日子總是十分難挨,等待中的時間總是十分漫長。待到驚覺的時候,才發現“又誤心期到下弦”。

  就在這一天天的苦挨當中,不知不覺地晃過了多少時光。這最后一句,語義模糊,難于確解,但意思又是再明朗不過的。若“著相”來解,可以認為容若與仙女有約于月圓之日,卻一直苦等不來,挨著挨著,便已是下弦月的時光了;若“著空”來解,可以認為容若以滿月象征團圓,以下弦月象征缺損,人生總是等不來與愛侶團圓的日子,一天一天便總是在缺損之中苦悶地度過。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3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后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譯文

  我喜歡的并不只是雪花輕舞飛揚的姿態,還有它那不懼寒冷的精神。無根卻似有根,有著人間富貴之花不可比擬的高潔之姿。

  謝道韞去世后有誰真正了解、憐惜它呢?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聲中任西風吹向無際的大漠。

  注釋

  采桑子:詞牌名,詞名由樂府相和歌辭《采桑曲》(陌上桑)變來,它本是大曲的“摘遍”。又名“丑奴兒”、“丑奴兒令”、“羅敷艷歌”、“羅敷媚”。雙調,上下片各四句,押三平韻,各二十二字,共四十四字,用中呂宮。

  癖(pǐ)愛:癖好,特別喜愛。

  輕模樣:雪花輕輕飛揚的樣子。此謂對于雪花的偏愛。

  根芽:比喻事物的根源、根由。

  富貴花:指牡丹或者海棠之類的花。周敦頤《愛蓮說》:“牡丹,花之富貴者也。”陸游《留樊亭三日王覺民檢詳日攜酒來飲海棠下比去花亦衰矣》詩:“何妨海內功名士,共賞人間富貴花。”

  謝娘:晉王凝之妻謝道韞有文才,后人因稱才女為“謝娘”。謝道韞曾詠過雪花。《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安見雪因風而起,問子侄輩何物可比,有答以“撒鹽空中差可擬”者,謝道韞則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悲笳(jiā):悲涼的笳聲。笳,古代軍中號角,其聲悲壯。

  瀚海:沙漠,此指塞外之地。

  賞析

  該詞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無依般,體現了詞人心中的`清高孤傲無人同與的悲涼之感。詞中詞人拋開了詠雪的成規,把雪花當作跟牡丹一樣的“花兒”來歌詠,營造一種新奇的錯位,表現了詞人天馬行空、自由揮灑而獨出機杼的高超才調。

  首句倒卷而出。先設想一種責詰,然后對此責難作出答復:自己所愛者不只是雪花的輕倩飄灑,而且更是她那種冰雪精神。再躍進一層,雪花似花非花,她以無根為有根,其六出之姿,空靈瑩潔,若有若無,絲毫沒有人間富貴花——牡丹那種深根、茂葉和豐腴的體態。這,既是詞人的審美選擇,又是他對于富貴門閥種種束縛的逆反心態的反射。

  下片以謝娘關合雪花。晉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有文才,后代常以謝娘借指才女。又一說,謝娘常用來泛指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納蘭詞中多次出現“謝橋”、“謝家庭院”,其《采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的下片更有“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的描述。蜘絲馬跡,似以第二解為宜。詞從詠雪轉到謝娘,其連接點應是雪花的輕盈嫵媚、瑩潔玲瓏,它令詞人聯想到和某一女子的純潔、朦朧的輕憐密愛。以下一轉,又從雪花的飄灑聯想到自己的天涯飄泊。然后宕開,讓這份相思羈旅的悲愁,融入寒月悲笳,浩蕩西風,蔽日黃沙的龍荒瀚海之中。

  在這里,愛情的憾恨與人生的憾恨合成為一體。愛情得到升華,它決不僅僅意味著某人某事的男歡女愛,它還是一種生命追求的審美化。故而“既輕盈倩麗,又沉郁蒼涼”。

  這首詠雪詞,寫得穎異別致,“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超逸了歷來詠雪詩詞曾經有過的意象格局,神韻天縱。詞中對于塞外的茫茫飛雪,別具視角眼界,其中隱含著詞人自己的意態情懷:深切的身世心性之慨,在其中若隱若現,一種濃郁的凄楚蒼涼,回蕩其間。此詞景象闊大,氣韻沉厚,情境深邃,是納蘭性德邊塞詞的又一卓異之作。

  創作背景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月,詞人扈從北巡塞上之時,驚訝于塞上的雪很凜冽,有著不用于中原的氣勢,便有感而發,寫下該詞。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采桑子·當時錯》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8-08

采桑子·當時錯原文翻譯及賞析03-31

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原文翻譯及賞析05-12

采桑子原文及翻譯08-04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原文翻譯及賞析12-01

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原文翻譯及賞析03-31

采桑子·當時錯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5-23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08-08

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原文翻譯及賞析01-02

采桑子·何人解賞西湖好原文、翻譯、賞析01-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免费 | 亚洲国产嫩草在线视频 | 中出国产乱子伦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 亚洲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