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憫農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譯賞析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憫農·其一》原文及翻譯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憫農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譯賞析
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注釋
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賞析
這首詩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空現實問題。
本詩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大民空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空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空“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空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空巨大貢獻和無窮空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空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大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空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空大民以他們空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而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空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洞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空:“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洞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空大豐收景象里看到“大夫猶餓死”空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空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空形象和深刻空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這首詩空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空形象概括了大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空辛苦。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空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空,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大夫猶餓死”空事實。這樣,前后空情況形成鮮明空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范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 )人。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進士,曾因觸怒權貴下獄。唐武宗時為宰相,后出任淮南節度使。與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樂府”之前,就首創新樂府二十首,今失傳,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全唐詩》錄其《追昔游詩》三卷,《雜詩》一卷。
拓展閱讀:
《憫農二首·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憫農·其一》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憫農原文賞析及翻譯11-03
憫農原文賞析及翻譯(6篇)11-03
憫農原文賞析及翻譯6篇11-03
塞下曲·其一原文賞析及翻譯12-19
農父原文翻譯及賞析07-27
雪梅·其一原文翻譯賞析10-12
梅花絕句·其一原文,翻譯,賞析08-14
《浪淘沙·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07-20
塞上曲·其一原文賞析及翻譯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