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譯文及鑒賞

時間:2024-01-26 18:47:56 古籍 我要投稿

《鹿鳴》譯文及鑒賞

《鹿鳴》譯文及鑒賞1

  《小雅·鹿鳴之什·天保》

  先秦:佚名

  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爾,俾爾戩穀。罄無不宜,受天百祿。降爾遐福,維日不足。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嘗,于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神之吊矣,詒爾多福。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遍為爾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小雅·鹿鳴之什·天保》譯文

  上天保佑您安寧,王位穩固國昌盛。

  讓您國力加倍增,何種福祿不賜您?

  使您財富日豐盈,沒有什么不盛興。

  上天保佑您安寧,享受福祿與太平。

  所有事情無不宜,受天百祿數不清。

  給您福氣長久遠,唯恐每天缺零星。

  上天保佑您安寧,沒有什么不興盛。

  福瑞宛如高山嶺,綿延就像岡和陵。

  又如江河滾滾來,沒有什么不日增。

  吉日沐浴備酒食,敬獻祖先供祭享。

  春夏秋冬四季忙,獻祭先公與先王。

  先祖傳話祝福你,壽無止境萬年長。

  神靈感動來降臨,賜您鴻運多福慶。

  您的人民多純樸,飲食滿足就算行。

  黎民百官心一致,普遍感激您恩情。

  您像明月在天恒,您像太陽正東升。

  您像南山永長壽,永不虧損不塌崩。

  您像松柏永繁茂,福壽都由您傳承。

  《小雅·鹿鳴之什·天保》注釋

  保:保護。

  定:平安。爾:指國君。

  亦:又。孔:很。固:鞏固。

  俾(bǐ):使。爾:你,即周宣王。單厚:確實很多。單,“宣”之假借,確實。

  除:賜予。

  多益:多富,即富有。

  庶:眾多。

  戩(jiǎn)榖(gǔ):吉祥,幸福。榖:善。

  罄(qìng):盡,指所有的一切。

  百祿:百福。百,言其多。

  遐福:遠福,即久長、遠大之福。

  維日不足:言因福之多而廣遠,日日享福也享受不完。維,通“惟”,惟恐。

  興:興盛。

  阜(fù):土山,高丘。

  陵:丘陵。

  川之方至:河水漲潮。朱熹《詩集傳》:“川之方至,言其盛長之未可量也。”

  增:增加。

  吉:吉日。蠲(juān):祭祀前沐浴齋戒使清潔。饎(chì):祭祀用的酒食。

  是用:即用是,用此。孝享:獻祭。孝,祭祀。

  禴(yuè)祠烝嘗:一年四季在宗廟里舉行的祭祀的名稱,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

  于公先王:指獻祭于先公先王。公,先公,周之遠祖。

  君曰:即尸傳達神的話。君,指先公先君的神靈。卜:“畀(bì)”字之假借,給予。

  萬:大。無疆:無窮。

  吊:至。指神靈、祖考降臨。

  詒(yí):通“貽”,贈給。

  質:質樸,誠實。

  日用飲食:以日用飲食為事,形容人民質樸之狀態。

  群黎:民眾,指普通勞動人民。百姓:貴族,即百官族姓。

  徧(biàn):“遍”的異體字。為:通“化”,感化。

  恒:“緪(gēng)”字的假借,指月到上弦。

  騫(qiān):因風雨剝蝕而虧損。

  或承:即“是承”。承,繼承,承受。

  《小雅·鹿鳴之什·天保》鑒賞

  此詩分六章。第一章是說宣王受天命即位,地位穩固長久。語重心長地鼓勵說,“天保定爾,亦孔之固”而且“俾爾單厚”。讓宣王消除疑慮,樹立起建功立業的信心。第二章又祝愿說王即位后,上天將竭盡所能保佑王室:“俾爾戩谷”“罄無不宜”“降爾遐福”。使王一切順遂,賜給王眾多的福分,還擔心不夠(“維日不足”)。第三章祝愿說王即位后,天也要保佑國家百業興旺。此章中作者連用五個“如”字,極申上天對王的佑護與偏愛。詩從第四章起,先寫選擇吉利的日子,為王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以期周之先公先王保佑新王(“吉蠲為饎,是用孝享。……于公先王”);次寫祖先受祭而降臨,將會帶來國泰民安、天下歸心的興國之運(“神之吊矣……日用飲食……徧為爾德”)。末章又以四“如”字祝頌之,說王將長壽,國將強盛。全詩處處都滲透著對年輕君王的熱情鼓勵和殷殷期望,以及隱藏著的深沉的愛心。

  詩中所反映的祭祀儀式的規模,內容和舉行地點均符合先秦時代新君登基之禮:登基前祭天(前三章向天禱告)、擇吉祭祖,又在宗廟中舉行。《尚書·周書·康王之誥》載在康王登基儀式之后,“太保暨芮伯……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后人休。今王敬之哉!’”而《小雅·天保》這首詩也總是說“天保定爾”“俾爾單厚”之類,亦從天命說起,以期望告誡作終結(“徧為爾德”)。這表達了臣子對君主的忠心和對上天的虔誠,也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觀。

  在表現方法上,作者恰如其分地使用了一些貼切新奇的比喻,“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及“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等,既使得作者對新王的深切期望與美好祝愿得到了細致入微的體現,也使得全詩在語言風格上產生了融熱情奔放于深刻含蓄之中的獨特效果。

  《小雅·鹿鳴之什·天保》創作背景

  這是臣子祝頌君主的詩。周克商之后,周的統治者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于天,鑒于殷商滅亡的教訓,他們“畏天之威”,“敬天之命”,奉行德政,以安撫百姓,國家日益安定。這時產生了一些歌頌上天、歌頌君主的詩歌。此詩即為其中之一。

《鹿鳴》譯文及鑒賞2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譯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剛剛冒出地面。說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樣子。說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憂悶。憂心如焚,饑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點不能固定,無法使人帶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莖葉變老了。說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開著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么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為一個月多次交戰!

  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指精良的裝備)。怎么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啊。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饑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注釋

  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仕周的故事。《史記 周本紀第四》記載: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刺就是指《采薇》。《漢書·匈奴傳》記載: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止:句末助詞,無實意。

  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意。

  莫:通“暮”,也讀作“暮”。本文指年末。

  靡(mǐ)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

  不遑(huáng):不暇。遑,閑暇。

  啟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啟,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危坐時腰部伸直,臀部與足離開;安坐時臀部貼在足跟上。

  獫(xiǎn)狁(yǔn):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

  柔:柔嫩。“柔”比“作”更進一步生長。指剛長出來的薇菜柔嫩的樣子。

  烈烈:熾烈,形容憂心如焚。

  載(zài)饑載渴:則饑則渴、又饑又渴。載……載……,即又……又……。

  戍(shù):防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

  聘(pìn):問候的音信。

  剛:堅硬。

  陽:農歷十月,小陽春季節。今猶言“十月小陽春”。

  靡:無。

  盬(gǔ):止息,了結。

  啟處:休整,休息。

  孔:甚,很。

  疚:病,苦痛。

  我行不來:意思是:我不能回家。來,回家。(一說,我從軍出發后,還沒有人來慰問過)

  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路:高大的戰車。斯何,猶言維何。斯,語氣助詞,無實義。

  君子:指將帥。

  小人:指士兵。

  戎(róng):車,兵車。

  牡(mǔ):雄馬。

  業業:高大的樣子。

  定居:猶言安居。

  捷:勝利。謂接戰、交戰。一說,捷,邪出,指改道行軍。此句意謂,一月多次行軍。

  骙(kuí):雄強,威武。這里的骙骙是指馬強壯的意思。

  腓(féi):庇護,掩護。

  翼翼:整齊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

  弭(mǐ):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一說弓兩頭的彎曲處。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鯊魚魚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備。

  棘(jí):急。孔棘,很緊急。

  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

  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 雨:音同玉,為 “下” 的意思。

  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遲遲:遲緩的樣子。

  往:當初從軍。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并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饑。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不能不“憂心烈烈”。后四句為什么戍役難歸的問題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云云。”這可視為《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第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傷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現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于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饑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創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鹿鳴》譯文及鑒賞3

  《鹿鳴》

  先秦:佚名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鹿鳴》譯文

  一群鹿兒呦呦歡鳴,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賓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獻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樂遵照。

  一群鹿兒呦呦歡鳴,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君子賢人紛紛來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嬉娛任逍遙。

  一群鹿兒呦呦歡鳴,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彈瑟彈琴奏樂調。彈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歡欣樂盡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心中樂陶陶。

  《鹿鳴》注釋

  呦(yōu)呦:鹿的叫聲。朱熹《詩集傳》:“呦呦,聲之和也。”

  蘋:藾蒿。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藾蒿,葉青色,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

  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幾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氣管裝在斗子上做成的。

  承筐:指奉上禮品。毛傳:“筐,篚屬,所以行幣帛也。”將:送,獻。

  周行(háng):大道,引申為大道理。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德音:美好的品德聲譽。孔:很。

  視:同“示”。恌:同“佻”。

  則:法則,楷模,此作動詞。

  旨:甘美。

  式:語助詞。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芩(qín):草名,蒿類植物。

  湛(dān):深厚。《毛傳》:“湛,樂之久。”

  《鹿鳴》賞析

  《小雅·鹿鳴》是《詩經》的“四始”詩之一,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歌。據朱熹《詩集傳》的說法,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人的宴會上也可唱。朱熹這一推測該是符合事實的,直到東漢末年曹操作《短歌行》,還引用了此詩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賢才的愿望,說明千余年后此詩還有一定的影響。

  此詩主題,歷來有爭論,大致有美詩和刺詩兩種意見。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體現了殿堂上嘉賓的琴瑟歌詠以及賓主之間的互敬互融之情狀。

  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閑地吃著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詩以此起興,便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如果是君臣之間的宴會,那種本已存在的拘謹和緊張的關系,馬上就會寬松下來。故《詩集傳》云:“蓋君臣之分,以嚴為主;朝廷之禮,以敬為主。然一于嚴敬,則情或不通,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而制為燕饗之禮,以通上下之情;而其樂歌,又以鹿鳴起興。”也就是說君臣之間限于一定的禮數,等級森嚴,形成思想上的隔閡。通過宴會,可以溝通感情,使君王能夠聽到群臣的心里話。而以鹿鳴起興,則一開始便奠定了和諧愉悅的基調,給與會嘉賓以強烈的感染。

  此詩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它把讀者從“呦呦鹿鳴”的意境帶進“鼓瑟吹笙”的音樂伴奏聲中。《詩集傳》云:“瑟笙,燕禮所用之樂也。”按照當時的禮儀,整個宴會上必須奏樂。《禮記·鄉飲酒義》云:“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據陳澔注,樂工升堂,“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每一篇而一終。三篇終,則主人酌以獻工焉。”由此可知,整個宴會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詩,而歌唱《鹿鳴》時又以笙樂相配,故詩云“鼓瑟吹笙”。樂譜雖早已失傳,但從詩的語言看,此詩三章全是歡快的節奏,和悅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詩開頭有“人生苦短”之嘆,后段有“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之悲,唯有中間所引“鹿鳴”四句顯得歡樂舒暢,可見《詩經》的'作者對人生的領悟還沒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許因為這是一首宴饗之樂,不容許雜以一點哀音吧。

  詩之首章寫熱烈歡快的音樂聲中有人“承筐是將”,獻上竹筐所盛的禮物。獻禮的人,在鄉間宴會上是主人自己,說見上文所引《禮記》;在朝廷宴會上則為宰夫,《禮記·燕義》云:“設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為獻。”足可為證。酒宴上獻禮饋贈的古風,即使到了今天,在大賓館的宴會上仍可見到。然后主人又向嘉賓致辭:“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諸位光臨,示我以大道”一類的客氣話。主人若是君王的話,那這兩句的意思則是表示愿意聽取群臣的忠告。

  詩之二章,則由主人(主要是君王)進一步表示祝辭,其大意則如《詩集傳》所云:“言嘉賓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當則效。”祝酒之際要說出這樣的話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矯正偷薄的民風。如此看來,這樣的宴會不徒為樂而已,它也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與首章重復,唯最后幾句將歡樂氣氛推向高潮。末句“燕樂嘉賓之心”,則是卒章見志,將詩之主題深化。也就是說這次宴會,“非止養其體、娛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滿足口腹的需要,而是為了“安樂其心”,使得參與宴會的群臣心悅誠服,自覺地為君王的統治服務。

  《鹿鳴》創作背景

  這是周王宴會群臣賓客時所作的一首樂歌。針對歷史上不同的看法,鄧慶紅從主題和成詩時間進行考證,認為《小雅·鹿鳴》的成詩時間當在西周中后期的宣王時代,故而應為強調“等級觀念及宗族團結”的美詩。此詩是對君王“燕群臣嘉賓”之和樂盛況的描繪。

【《鹿鳴》譯文及鑒賞】相關文章:

《鹿鳴》譯文及鑒賞07-22

詩經鹿鳴原文鑒賞10-19

《小雅·鹿鳴之什·四牡》鑒賞03-10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鹿鳴》原文賞析04-13

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 / 夜歸鹿門歌》譯文及鑒賞04-21

呦呦鹿鳴的意思02-11

詩經小雅鹿鳴賞析08-15

詩經鹿鳴賞析及翻譯03-11

詩經·小雅《鹿鳴》介紹12-0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视频综合网 | 亚洲中文字幕宗合网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不卡乱偷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