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潼關古詩翻譯 潼關吏原文翻譯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甫潼關古詩翻譯 潼關吏原文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上的潼關,扼西北之咽喉,掌帝京之門戶,東漢末年曹操馬超潼關之戰、安史之亂哥舒翰痛失潼關、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破潼關一舉攻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如今,故城已去,我們只能從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中,窺得古代潼關曾經的雄姿。潼關吏便是其中之一。
《潼關吏》屬“三吏三別”之一,是一首五言古詩。五言古詩最早起源于漢魏時期,是古代中國詩歌體裁的一種。此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詩題下有小注:“安祿山兵北,哥舒翰請守潼關,明皇聽楊國忠言,力趣出兵,翰撫膺痛哭,而出兵至靈寶潼關遂失守。”《潼關吏》便是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途徑潼關時,看到此處戰亂未平,將士們不顧個人安危堅守關城,有感而發所創作。
開頭四句“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是對筑城的將士和潼關關防的總體介紹:漫漫潼關道上,無數士兵正在修筑工事。放眼四望,沿著山勢而筑的大小城墻,既高峻又牢固。接下來通過詩人與潼關吏之間的對話反映出兩者不同的神態和心理:“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面對詩人的提問,守城的關吏自信滿滿,他邀請詩人下馬,說道:“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不僅是對潼關天險之地的描述,更表現出一種“胡來但自守”的決心和“艱難奮長戟”的氣概,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斗志。對于關吏的回答詩人并不滿意,而是轉身告誡他:“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詩人感嘆安史之亂–桃林一戰潼關潰敗,百萬將士慘死黃河,并叮囑守關的小吏,一定要以史為鑒,充分利用潼關天險保衛都城長安的安全。
與“三別”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的。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致,其次,對話中神情畢現,形象鮮明。潼關吏的答話并無刻意造奇之感,卻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著的印象。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整首詩中不僅有對潼關天險之地的描述,突出潼關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戰亂時期的社會矛盾和現實生活,體現出詩人期盼和平的美好愿景,以及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杜甫潼關古詩翻譯 潼關吏原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潼關吏原文及翻譯10-23
潼關吏杜甫翻譯原文06-13
杜甫潼關吏原文及賞析07-28
杜甫《潼關吏》原文譯文及賞析09-18
杜甫古詩《潼關吏》譯文、賞析09-24
杜甫詩《潼關吏》原文07-10
《潼關吏》杜甫09-20
杜甫詩詞《潼關吏》的詩意賞析07-30
《潼關吏》杜甫唐詩鑒賞11-19
杜甫《潼關吏》全文及鑒賞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