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霍金的人生的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對知識點應該都不陌生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還在為沒有系統的知識點而發愁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霍金的人生的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霍金的人生的故事1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于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后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于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后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后來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霍金一生貢獻于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后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蹟,也證明了殘疾并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霍金的人生的故事2
霍金必須利用輪椅上設置的一部小型流動電腦和語音合成器與外界溝通。(AFP/Getty Images,2005年10月17日德國柏林)
霍金在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國牛津,而那天正是著名科學家伽里略逝世的300周年。他在年幼時,已展現了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天份,而且非常喜歡發問。之后,他就讀于牛津大學,并以自然科學一等榮譽學位畢業。那時,霍金卻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笨拙,有時會無緣無地跌倒。當霍金21歲,正在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時,他被診斷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亦即是肌肉萎縮癥。當時,醫生也束手無策,只是預料他的病情會不斷惡化,也許只能活上數年。
霍金在文章中談到自己的病時表示,他剛知道自己身患絕癥時,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他不明白這樣的事為何發生在他身上,不明白人生為何要這樣終止。但當他在醫院看見一位因白血病而死的男孩時,他明白到,無疑會有人比他更不幸:“每當我想為自己感到悲哀時,我便會想起那個男孩。”
在被診斷得病前,霍金曾經覺得生命很無聊。但那時他突然發現,若然自己能暫免死亡,也可以做到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我曾經夢過幾次,我將犧牲自己來拯救他人。畢竟,若我無論如何也要死去的話,也可以做一點貢獻。”霍金表示,雖然他的未來被蒙上了陰影,但他竟比以前更享受生命。
不過,霍金又在1985年得了肺炎,要接受了氣管切開手術,之后便失去了說話的能力,還要接受24小時的護理照顧。此后,他便要利用輪椅上設置的一部小型的流動電腦和語音合成器,與外界溝通。這個語音合成器,卻給了這名英國科學家美國口音。
去年訪港期間,霍金便勉勵了同樣全身癱瘓,曾經要求安樂死的本港青年斌仔:“只要有生命,便有希望”。霍金指結束生命是一個很大的錯誤,無論生命如何困難,總會有一些事情做得到,并達致成功。
在學術方面,霍金的道路,遠比他的人生道路平坦。他在劍橋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后,便繼續留在那里進行研究工作。他在1973年離開了天文學院,在1979年便受聘為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院的盧卡遜講座教授。牛頓也曾在1663年由出任這個職位。
談到從事物理學和宇宙學研究的原因,霍金在香港之行中提到,他是想解答一個大問題:人類為何存在?人類從哪里來?他亦曾說過,他的目標是徹底地理解宇宙。
他認為,在解釋宇宙的方程式背后,還有一個動因,去構成一個方程式可以描述的宇宙,并讓宇宙運行:“科學那去建構一套數學模型的慣常做法,無法解釋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有一個宇宙去讓那套模型去形容呢?到底為何宇宙要存在?”“整個科學的歷史,就是去逐步地認識到,事情并不是任意地發生的,但它們能反映出一個潛在的秩序,也許是由神啟示的,也許不是。”
霍金目前對宇宙起源的解釋是,宇宙大爆炸必然從一個“奇點”開始。這是他在28歲時和倫敦佰碧克大學教授彭羅斯合作,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證明的“奇點定理”。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重視直覺帶來的靈感。
“黑洞不黑”就是來源于霍金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正在思考黑洞的問題時,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
接下來在經過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認為黑洞并不會是完全黑暗的,而且在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最后,黑洞將會蒸發并消失。這個理論,后來便被稱為“霍金輻射”。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的貢獻,讓他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霍金在《時間簡史》的結語中,表達了他對解開宇宙之謎的愿望:“然而,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它應該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時讓所有人(而不僅僅是少數科學家)所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加為何我們和宇宙存在的問題的討論。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理智的最終極的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書堆中長大的天才
寒風凌冽,法蘭克左手拿著試管,快步走向窗口,把窗戶又查看一遍。天氣太冷了,他把四個角落都給按嚴實了。窗外隱隱約約能感覺到到不遠處戰爭的氣息,在死亡的恐怖籠罩下,一陣嬰兒的啼哭,打破了這寒冷而凝固了的空氣。
這天是1942年1月8日。斯蒂芬·威廉·霍金就出生在這個溫馨的家庭里,那年61歲的愛因斯坦正完成《科學和宗教》等一系列科學論文,正準備到蘇聯參加猶太人組織的活動。也許是太忙的緣故,這位科學巨匠并沒能預感到他接班人的出生。小霍金給法蘭克和伊莎貝爾夫婦帶來了不少的歡樂,但麻煩事也不少。帶小孩對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比寫醫學理論可復雜多了,盡管伊莎貝爾在眾領域頗有研究,但為了做個出色的媽媽,她還是要惡補很多嬰幼兒的護理常識。
時間一天天過去,小霍金也一天天長大,偶爾還會做幾個鬼臉來逗父母開心。
一晃幾年過去了,彈指間,小霍金能走路說話了,但奇怪的是,他和別的小孩不同,常常望著書架上的書默默發一陣子呆,這比玩玩具更有吸引力。于是父母決定給他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并希望兒子能越過自己。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父母的共性,不僅僅在中國是這樣,各國皆是如此。
后來,霍金有了個妹妹,父母又領養了個弟弟。從此,霍金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人了,比起和同伴玩耍,他更愿意照顧弟弟妹妹。很快霍金到了學習的年齡了,他的智商和同班的小孩一樣,只是他房間里的書比別的孩子多得多,他的學業出眾,一路直上,終于如愿進了牛津大學。這是他父母最想看到的結果,也是霍金多年努力的結果。進入大學后,霍金的父母每每聊天都會不時地討論到他的就業問題。
霍金自己對此卻并不在意,他對未來考慮的并不多,和大多數同年齡段的同學一樣,處于迷茫期,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去考慮他的未來,對學術論文也不太花時間。當然,他也常常和同學們一起玩,不過他不愛運動,不擅常各類體育活動,他的手腳遠沒有自己的大腦靈活。霍金從小寫字就很難看,但自己就是控制不了。有一兩次在學校摔倒后竟不能自己爬起來——這是一個信號,不祥的預感籠罩著他。不過,他還是愉快地度過了自己21歲的生日。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國牛津,童年時的霍金學習成績并不突出,但喜歡設計復雜的玩具。他于1959年在牛津取得自然科學一級榮譽學士學位,20歲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21歲時霍金患上了罕見的運動神經元病,全身肌肉逐漸萎縮,只有幾根手指能活動,后來連說話也只能利用貼在臉上的傳感器感應臉頰肌肉運動來打字,再用電腦發聲。每兩個句子之間,以電腦不斷發出的細微“滴——滴——”聲間隔。
運動神經元病俗稱漸凍癥,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病影響大腦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造成運動神經元死亡,令大腦無法控制肌肉運動,肌肉也會因缺乏運動而萎縮。該疾病尚無有效療法,患者在疾病晚期會完全失去行動能力,最終可能因無法呼吸而死亡。
醫生當時認為,他只能存活2-3年,然而,醫生的預測并不準確,霍金繼續進行他的科研工作,結了兩次婚,并育有三個孩子。曾先后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1965年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
霍金的科學成就:創立無邊界宇宙理論
霍金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家,被稱為當今的愛因斯坦,其言論的影響力可想而知。他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宇宙論和黑洞,很難被證實,目前被確認的共享主要為以下兩個:
1、奇點定理
這是與Roger Penrose一起合作的,開創性地運用拓撲學的方法,證明廣義相對論方程導致奇點解,間接地證明了大爆炸奇點的存在。
該理論認為宇宙(時間-空間)是從這一“點”的“大爆炸”后而膨脹形成的。奇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熱量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點”,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點失效。
2、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一種關于黑洞的理論。
其要旨是:黑洞會放出黑體輻射,霍金在1972年建立了它的數學模型。霍金輻射的理論能說明如何降低黑洞的質量而導致黑洞蒸散的現象。
在“真空”的宇宙中,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會在瞬間憑空產生一對正反虛粒子,然后瞬間消失,以符合能量守恒。在黑洞視界之外也不例外。斯蒂芬·威廉·霍金推想,如果在黑洞外產生的虛粒子對,其中一個被吸引進去,而另一個逃逸的情況。
這也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相結合的第一個典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988年,霍金的驚世之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出版,該書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解答了人類有史以來一直探索的問題: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許多中國人正是通過這本書開始了解霍金教授。
霍金與中國的故事:兩次來中國
霍金曾于1985年和2002年兩次來中國。
(2006年6月19日,斯蒂芬霍金(右)在2006北京國際弦理論大會上。當日,2006北京國際弦理論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世界科學大師斯蒂芬霍金出席此次會議并作學術報告。新華社記者陳樹根攝)
2006年6月,他應好友、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之邀,來北京參加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并支撐著羸弱的身體,向中國科學界和公眾作兩場學術報告。6月19日,他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一場學術演講,竟然有逾6000人到場聆聽,創下了國際物理史學術講演會的聽眾人數之最。
2016年4月12日,霍金在新浪開通自己的微博并先后發布了兩條狀態,分別介紹自己如何與中國結緣以及未來的“突破射星”計劃中的納米飛行器。一石激起千層浪,微博發出后不久便迅速引爆網絡。短短兩天,霍金就收獲了300多萬粉絲和50多萬條評論。
身邊人眼中的霍金:既果斷又固執
關于身邊友人和媒體對霍金的評價有不少,我們來看一部分。
霍金的妻子潔恩·懷爾德在霍金接受治療期間曾說,“有些人稱這為決斷,有些人稱這為固執,而我曾經在很多時候稱這為既果斷又固執。”60年代末期,經過不斷勸說,霍金才同意使用輪椅,后來,朋友們都知道他是個危險司機,他時常會肆無忌憚地沖過街路,似乎以為自己擁有優先權。
霍金很受歡迎、很具幽默感,但是由于他的疾病與他治學時的不客氣態度,有些同事選擇與他保持距離。
世界級頂尖雜志《天文學》對他有這樣的評價:“當20世紀物理學的成就被客觀地承認時,史蒂芬·霍金的成就將被大書特書地載入科學史冊。”
霍金的經典語錄:
“愛因斯坦錯了--他說‘上帝不玩色子’。對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時候他會把我們弄糊涂,因為他把它們丟到了看不見的地方。”
“我注意過,即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之前都會左右看。”
“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把宇宙整個明白(路人甲:‘霍金是東北的?’)--它為何如此,它為何存在。”
“在我21歲時,我的期望值變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變成了額外津貼。”
“如果生活沒有了樂趣,那將是一場悲劇。”
“永恒是很長的時間,特別是對盡頭而言。”
【霍金的人生的故事】相關文章:
霍金的勵志故事08-16
霍金的笑容故事08-18
斯蒂芬.霍金的勵志故事05-17
史蒂芬·霍金的故事概括10-18
關于名人霍金的故事09-20
名人故事:中國的霍金02-02
霍金的一些小故事05-05
霍金的故事作文800字08-19
十問霍金名人故事08-31
生命的故事之名人霍金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