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語拼音的教學策略
在新世紀里,新的課程目標,新的實驗教材,新一代兒童,新的教學環境,都在促使我們創造出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拼音的教學策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漢語拼音的教學策略
(1) 正確使用“情境圖”與“語境歌”。
在“漢語拼音”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材的特點來教學,特別要注意用好“情境圖”和“語境歌”。教學時用“情境圖”引出聲母、韻母就可以了;“語境歌”是用來鞏固“聲母、韻母”認讀成果的,要注意把握好它們的使用時機。值得提醒的是,在使用“情境圖”、“語境歌”時,要防止出現兩個偏向: 一是只強調“情境圖”、“語境歌”的一般功能(如觀察、思維、表達等),卻忽略了漢語拼音教學的根本目標。不要在指導學生觀察、說“情境圖”上花過多時間。這樣,很容易變成“看圖說話”課。二是只看到“情境圖”、“語境歌”與聲母、韻母的表層聯系,而忽略了它們上述的深層意義和根本價值。
(2) 要在教學生準確拼讀音節上下功夫。
教“漢語拼音”要在幫學生讀準音節上多花一些功夫。學生拼讀音節時也要借助他們的口語經驗,從言語實踐中來,再回到言語實踐中去。要讓學生掌握拼讀音節的要領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前音輕短后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三拼法”的要領“聲輕、介快、韻母重,三音相連猛一碰”,拼讀十幾個之后,自然就會成為學生熟練的順口溜,成為歌訣式的拼讀。當然,萬事開頭難,一開始教師可以領讀,后面的就可以讓兒童順口“溜”下去了。拼讀時,還要注意讓學生養成讀輕、讀短的良好習慣。
另外,“音節數調法”、“音節定調法”、“韻母定調法”這三種拼讀方法,仍是常用的方法。一般來講,初學時適宜采用“音節數調法”,然后再逐步使用“音節定調法”與“韻母定調法”。
(3) 要努力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
剛入學的學生生性好動,形象思維比較活躍,教師應順應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來進行教學。教學要力求生動活潑,應該多采用歌謠、游戲、活動等方式。如教學聲母b、p、m、f,可先教學生念聲母歌訣: 水上沖浪b b b,小猴推車p p p,兔采蘑菇m m m,手拄拐棍f f f。讀幾遍后,可讓學生“擊節而歌”。練習拼讀音節,則可采用“摘蘋果”等方式。有條件的也可以采用錄音、錄像、多媒體等手段。這樣,就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也就會好。
漢語拼音的教學策略
一、漢語拼音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
一年級的小學生面對抽象而枯燥的漢語拼音,雖充滿了新鮮感與好奇心,但由于缺乏感性的實踐而給學習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常常會出現厭學、怕學心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幫助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再現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所學新知識與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漢語拼音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保護孩子剛剛萌發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漢語拼音的任務。
漢語拼音的第一課學習的是單韻母ɑ.o.e,許多兒童對ɑ的發音老不到位,教師則在發音規則與方法上浪費時間,效果卻不明顯。如果教師把握了知識與兒童生活經驗相結合的規律,教學時避免繁瑣的發音方法的分析,而利用掛圖幫助兒童回憶:當你感冒去醫院看病,醫生為你檢查扁桃體時讓你張大嘴巴發音,這就是ɑ的讀音。學生憑借已有的直接生活經驗,很快克服了發音不到位的困難。
教學聲母t時,讀準音后讓學生記住形,先觀察圖畫,隨即取出準備好的彎柄傘撐開,臺下一片嘩然,學生紛紛舉手:我知道怎樣記住t的形狀了!(我家也有這種傘,以后看到t,就想到彎傘柄了。)接著教師及時點撥:再看,傘柄彎鉤朝哪邊?(彎鉤朝右邊,因為在撐傘時,彎鉤朝左容易碰著下巴。)(還有,彎鉤還容易鉤到扣子。)聽著學生的回答,已得到了明確的答案:學生已經掌握了“t”的形狀,再不需要更多的解釋。
教學整體認讀音節Zi、Ci、Si時,許多教師按常規音節去教,學生很容易遺忘,采用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來教學,效果更好。故事激趣:六一節到,Z媽媽帶小i上街,可小i不聽話,到處亂跑走丟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幫助下找到了媽媽。他哭著說:“媽媽,我以后再也不亂跑了,緊跟在你身邊。”因此Zi就變成整體認讀音節,不再分開拼讀。“學生上街”這一生活經驗為學好整體認讀音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復韻母ɑi時,請兩名個頭高矮不等的小孩上講臺來比一比,從而引出復韻母ɑi。又如:在教學聲母m時,首先利用兒歌吸引學生:“紅紅和明明,一塊兒捉迷藏,你藏我來摸,你摸我來藏,他們玩得真歡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個聲母就在兒歌中,從而引出m。這些都是在教學時注意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經驗,誘發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將所學拼音知識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達到學生樂學的效果。
二、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結合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材料的提供者,學習過程的調控者,也是學生解疑探究的協作者。剛入學的兒童猶如一張白紙,不僅具有發展的潛力,而且具有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中心,尊重學生,發揮學生自主權,有效地實施個性化教育。
尊重學生,在課堂中首先表現為對學生的信任。剛入學兩周的學生,在上漢語拼音復習課時,認讀雙音節詞:sī ɡuā zhuō zi,注意輕聲音節,有一定的難度。但不能一味地由教師主控,領著一遍又一遍地讀,而應充分信任學生,發揮自主權與小組合作權,嘗試拼讀。會讀了就站起來讀;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適時指導范讀,再鼓勵他們大膽地站起來拼讀,還給予熱烈的掌聲。這些學生在教師的鼓舞與信任下,終于展示了自主學習的過程,對漢語拼音的學習越來越有自信了。
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也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統一發展的條件之一。在漢語拼音鞏固教學中,習題形式豐富多樣,更要求教師參與學生活動之中,開展有趣的鞏固活動,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國標教材人教版、國標教材蘇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練習都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可以憑借這些豐富的作業類型,達到強化漢語拼音的目的,例如:可采取讀卡認拼音式的訓練,抽讀卡片鞏固音節;可以做游戲——找朋友、摘蘋果、鴿子送信等,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音節;可采用連線式的訓練,強化學生識字能力;還可以動手涂一涂,增強學生審美能力。這比死記硬背效果好得多。
最后,還可以鼓勵學生抄一抄,寫一寫(用所學音節寫話),讀一讀(補充閱讀課外拼音讀物或古詩文),以達到識字、說好普通話、擴大閱讀量的目的。
三、掌握漢語拼音與發展能力相結合
漢語拼音的功能是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功能的確定決定了漢語拼音的掌握與學生能力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只有掌握了扎實的漢語拼音基礎知識,才能迅速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字母辨別能力,而學生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習作能力的發展有賴于漢語拼音的掌握。
例如:在教ɡǒu這個音節時,為了鞏固學生對音節的掌握,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則賦予音節以意義。出示掛圖觀察(圖為一只淘氣的小狗),問:能用ɡǒu這個音節說句話嗎?然后取下掛圖,讓學生想想剛才看到的圖畫,再來說說:如果你家里有狗,就根據自家狗的樣子說句話。由此可見,音節僅作單獨的符號存在并無意義,不利于掌握,一旦賦予音節意義,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發展語言能力,鞏固漢語拼音。
發展能力并不是在教學時依靠死記硬背來完成,而應教給學生聲韻成音的規律,掌握拼音方法,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教學單韻母ɑ、o、e時,不講復雜的發音規則,而是布置學生觀察口型變化,由此得出口型的不同;在教i u ü時,讓學生自己對照規律發現讀音的不同,教聲母時卻發現口型很快復原了,聲音也輕而短。這樣在類比與對比中,學生很快明白了元音字母與聲母的不同,為復韻母和音節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又如:23個聲母,有的外形很相似,對于分辨能力較差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更容易弄混,把學生熟知的事物編入聲母兒歌,使抽象思維形象化,有助于學生記憶。
聽廣播 b b b,爬山坡 p p p,兩個門洞 m m m,一根拐棍 f f f。
左下半圓 d d d,魚兒躍起 t t t,一個門洞 n n n,一根小棍 l l l。
小鴿子 ɡ ɡ ɡ,小蝌蚪 k k k,一把椅子 h h h,一只母雞 j j j。
7個氣球 q q q,切西瓜 x x x,像個2字 z z z,小刺猬 c c c。
小蠶吐絲 s s s,織毛衣 zh zh zh,吃東西 ch ch ch。
石獅子 sh sh sh,一輪紅日 r r r,一個樹杈 y y y,一只烏鴉 w w w。
這些兒歌的編寫不是教師一個人完成的,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師生共同創作出來的。學生在和老師創編兒歌時,表現了極高的創作欲望,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并且初步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好語文的信心。
四、傳授拼音知識與品德教育相結合
國標教材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教科書的漢語拼音部分,從第四課開始都編排了一首兒歌。國標教材蘇教版集中編排6首兒歌,而這些兒歌既有利于鞏固本課所學的拼音,還可以憑借兒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例如:ɑo ou iu一課的兒歌是這樣的:“小公雞,有禮貌,見了太陽就問好。太陽公公瞇瞇笑,獎勵一頂大紅帽。”在反復朗讀之后,讓學生談談:這是一只怎樣的小公雞?你要向它學習什么?從而教育學生講文明講禮貌。
又如,國標教材蘇教版“漢語拼音兒歌”中有這樣一首兒歌:“老烏鴉,叫嘎嘎,捉蟲子,喂娃娃。秋風起,天氣涼,媽媽為我做衣裳。”在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幫助你的?你為媽媽做了些什么?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將會受到潛移默化的親情教育。
漢語拼音的教學策略
前提 : 在新世紀里,新的課程目標,新的實驗教材,新一代兒童,新的教學環境,都在促使我們創造出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我們水果湖二小一年級語文組在此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從中體會到,要想達到新的課程方案制定的目標,就必須把握現代兒童的特點,使教材、教師、學生成為一個有機的自主、探究的整體。
新的課程標準的出臺使中國站在了世界教育改革的前列。也使我們教育工作者變革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向傳統教學中陳腐的教學觀挑戰,以期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具有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素質的人才。本學期,我們在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為載體進行了教學改革實驗,從中了解到現在兒童學齡前的拼音掌握基本情況,并針對此特殊性在拼音教學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獲得啟示。
開學初,在拼音教學開始前夕,我們對一年級使用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兩個班 90 名學生進行了學前漢語拼音聲、韻、整體認讀音節掌握情況測查。測查方式是:把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印在一張紙上,讓每個學生去認,去讀,并在他們會認的字母或音節下作上記號。通過測查,我們得到學生認讀漢語拼音的情況及在 90 名學生中占的比率。請看下表: 內容項目 聲母 韻母 整體認讀音節
會讀人數比率 76 人 84.4%
53 人 58.9%
20 人 22.2%
54 人 60%
19 人 21.1%
全不會讀的人數比率 1 人 1.1% 1 人 1.1% 26 人 28.9%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現代城市兒童在國人普遍重視教育的情況下,在學前已掌握了大量的拼音知識,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對他們來說已不是陌生的東西。如果我們教師不改變教學方法,必將泯滅學生在初入學時的興趣萌芽,使他們覺得學習是索然無味的事。
學生的狀況如此,而人教版教材上關于漢語拼音的安排又是怎樣的呢?在新的課程標準下編排的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體現了標準所要求的綜合性、科學性、時代性、開放性等特點。它的綜合性表現在:它的每一篇漢語拼音課文不僅在教字母,而且把認識事物、積累語言、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融為一體;它的科學性表現在:它改變以往陳舊的先教 6 個單韻母,再教聲母、韻母、音節,最后教整體認讀音節的編排體例,大膽地,有機地把這些知識點中有聯系的部分揉合在一篇課文中,讓學生去觀察、比較、認識、分辨,從中發現規律,養成學生探索、思考的學習習慣,遵循了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它的時代性表現在拼音課文內容的安排具有時代特點,符合當代兒童的生活環境。它的開放性表現在每篇課文內容飽滿、彈性空間大,既有老師自主教學創造的空間,又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詞語、造句、說話、編兒歌等多方面的綜合訓練,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去體驗,去表現,去探索,去參加自由實踐活動。
這樣的學生,這樣的教材,給了我們教師極大的創新空間,我們努力在教學上打破以往強調字母音、形的教學程序,變革教學方式,努力激發學生的探究 合作的學習精神,使枯燥、單調的拼音課,迸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師生樂上拼音課,愛上拼音課。我們采取的教學策略是:
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樂趣。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愿望,強調學生要喜歡學習,有興趣學習,從中感受學習的興趣。當一個新的事物提在孩子們面前時,求學若渴的孩子一定非常有興趣。但,當一個他們已熟悉的字母擺在面前時,孩子還會有興趣去研究它,探索它呢?我們說,不會。那么,如何在孩子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激發他們新的學習熱情呢?我們說,讓孩子去體驗他們認識事物的過程。
在教學單個拼音字母時,由于大部分學生認識,課堂上往往呈現一片嘈雜聲,正確的發音,非正確的發音,充斥耳旁。此時,我們一個問題(是怎樣發出這個音的?)拋下去,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師這兒來。他們會用心地聽老師的發音,仔細的觀察老師口型的變化。然后自己去嘗試發音,去體會發音過程,探索發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上找到新的未知點,從而產生了興趣和學習的欲望。
例如,我們在教學 a o e i u ü時,嘗試著讓學生自己看圖編兒歌體驗發音的方法。當然,學生看圖編兒歌之前,教師要做個示范,講清一些編寫要領,讓學生在本來感覺到沒什么可學時,接受新的挑戰。在教 6 個單韻母 a 時,我先編兒歌:小紅練唱,嘴巴張大 a a a .并告訴學生這個兒歌前分句是圖中的事物,后面分句是發音要領,然后讓學生自己學習編兒歌。學生通過看圖觀察,體驗發音,編出了像模像樣的兒歌:
公雞打鳴,嘴巴圓圓 o o o .
白鵝照鏡,嘴巴扁扁 e e e .
媽媽晾衣,上下對齊 i i i. .
烏鴉銜食,嘴巴小小 u u u .
小魚吹泡,嘴巴扁扁 üüü.
這樣的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二、讓學生把現有的經驗和新的事物聯系起來。
在教學拼音的部件的字形時,我們除了讓學生聯系課文中的情境圖找出與拼音部件相似之處外,還讓學生回憶一下在家里、在幼兒園里、在街上、在公園里等實際生活中與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此話題一出,學生的小手如林舉起。他們有的說,“ i ”像高爾夫球桿;有的說“ y ”像媽媽晾衣的撐桿;還有的說:“ m” 像麥當勞的標記;說:“ k ”像柯達彩色膠卷的標記……當單調的拼音字母與實際生活中兒童感興趣的事物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已牢牢記住了拼音部件的樣子。同樣,在教學拼音第 2 課整體認讀音節時,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音節組詞,學生一下子組出了: ā y í、è y ǘ 、w ū y ī 、y í y ì、w ǔ y ī、è y ì 、y ǚ w ù 8 個詞,想想,孩子們在學習拼音第 2 課時,一下子會了 8 個音節詞,他們的成就感會是多么的強烈。在課堂上,他們的眼里,臉上都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三、充分利用情境圖豐富學生的語言和內心感受 .
色彩鮮艷的情境圖把學生帶入了美的境界。它形象地展示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萬物。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情境圖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豐富學生的語言,并把它有機的與學習漢語拼音聯系起來。學生在看圖學拼音說話中,由一個詞發展到一個短語,由一個短語發展到一個長句,由一個長句發展到一個句群。如我在教學 g k h 時,在學完字母和規定的音節后,出示了以下幾個詞和短語:“ g ē zi ” 、“ g ū”、“ g ē ge h é我、”“ y ǐ zi ” 、“ h ē”、“ k ē”、“ h ú” .任意貼在黑板上,讓學生看圖猜一猜,連線,并說明為什么這樣連?這個問題的確有一定的難度,教室里安靜了好一會兒,孩子們茫然地望著我。很明顯他們不知道怎樣做。這時,老師做了個示范,把“ g ē zi ”――“ g ū”連在一起,說:鴿子咕咕叫。霎時,孩子的眼睛一亮,小手紛紛舉起。一個孩子走上臺,把“ g ē ge h é我 ”――“ y ǐ izi ” ――“ h ē”連在一起,說:“哥哥和我坐在椅子上喝水”.又一個孩子上臺,把“ k ē”和“ h ú”連在一起,說:“小蝌蚪快活地在湖里游來游去”.這種學習活動給孩子們帶來的刺激頗大,使他們感到學習是一種有趣的活動。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法,并樂于和人交流的培養。雖然這個要求在閱讀目標中出現,但我們在看圖學拼音時,就讓他們去體驗,去感受,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學生們在看第 1 幅圖時,還不知如何表達內心的感受,他們只知道看圖后覺得圖畫得美,心里高興。隨著每篇看圖說感受的強化訓練,他們漸漸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看第 2 課中的情境圖時,他們說,農家的小院真干凈呀!看第 3 課的情境圖時,他們有的說,我覺得這一家好幸福呀!有的說我真羨慕這一家。真快樂。要是我的爸爸、媽媽不離婚,該多好啊!看第 5 課的情境圖時,他們說,我覺得人與自然、動物在一起簡直太完美了!
孩子們由不會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到會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由不會怎樣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到用規范、流利的語句表達自己內心情感,速度是非常之快,訓練也是初見成效的。由此,我感受到情境圖在這個訓練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把形象生動的信息畫面傳到學生大腦中,形成初象,使他們在學習中緊密聯系實際生活的內心充滿感受,從而激發出孩子們對自然世界,人類諸方面的關心!
四、找出合作點,初建合作意識。
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拼音教學中能不能進行合作式教學研究,我們在邊教邊摸索。通過實踐,我們漸漸明白,拼音教學同樣可以進行合作式學習。只不過要找準合作點,教會學生合作討論問題,同時注意合作人數以 2―4 人為易。如:我們有位老師在教學中找出合作點:( 1 )這幅圖畫的什么?( 2 )圖下的音節讀什么?( 3 )音節由什么組成的?讓學生同座之間討論。剛開始,學生同座之間不知所云。茫然坐在那里。于是這位老師手把手教兩人討論,并在全班做示范。于是學生學會了討論。經討論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語句完整多了,學習自主性也較好的體現出來。看一幅老虎圖,學生說出了“一只兇猛的老虎正在四處尋食”的完整句子。然后再指導學生用音節組詞,學生在合作學習實踐中互相幫助,互相完善,取得了長足進步!
另外,在教學漢語拼音復習一中的我會連時,我也讓學生在合作游戲中實踐,在實踐中復習音節。我把動物音節 y ā(鴨)、é(鵝) 、t ù(兔)、m ǎ(馬)、l ù(鹿)、l ǜ ( 驢 ) 這 6 個音節詞制成兩套卡片。首先不出示卡片,讓 6 位同學上臺扮演 6 種動物,并擺出代表這種動物特點的姿勢;然后,再讓學生讀卡片,看動物,一一對應貼卡片;接著, 讓十二位同學拿卡片,兩人一組拿卡片,擺出 6 種動物的家;最后,請 6 位樂于助人的小朋友送 6 只迷路的小動物回家。整個游戲圍繞 y ā、é、t ù 、m ǎ、l ù 、l ǘ這 6 個音節詞進行,其中有學生的自主活動,又有合作完成任務的實踐,而且學生參與面廣,使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復習了學過的漢語拼音,朝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我體會到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的精神,給了我們教師創作教學的空間,給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在新的課程標準下,在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這個載體中,教師、教材、學生是一個有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整體。我們只有變革陳舊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才能達到新的課程標準制定的目標。
【漢語拼音的教學策略】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策略09-30
有效教學策略的策劃10-27
《采薇》教學策略03-24
漢語拼音教案 漢語拼音教學方案05-17
漢語拼音教案11-12
漢語拼音說課稿05-09
漢語拼音學習11-27
漢語拼音a發音09-14
漢語拼音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