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活動教案范文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幾種常見的會生蛋的動物,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2、初步學會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從中感受探索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誰會生蛋》教學課件;各種動物若干。
2、場景布置:小池塘、草地、森林等。
3、幼兒已了解幾種胎生動物傳后代的特征,并了解幾種常見的動物下蛋的窩(巢)。
活動過程:
一、結合場景,引導幼兒了解幾種常見的卵生動物。
1、帶幼兒到"動物園",讓幼兒自由地尋找會生蛋的動物,要求幼兒邊找邊和同伴說說:"我找到了會生蛋的ⅹⅹ。"
2、幼兒分散在場景中尋找會生蛋的動物,教師引導幼兒邊找邊說:"我找到了會生蛋的ⅹⅹ。"
二、通過課件,引導幼兒驗證自己的尋找結果。
1、讓幼兒互相交流:我找到的ⅹⅹ會生蛋。
2、讓幼兒說出自己的尋找結果,教師點擊課件幫助幼兒驗證。
三、借助課件,引導幼兒了解卵生動物傳后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
1、播放課件,引導幼兒說說:兩邊房子里的動物生寶寶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樣?
2、引導幼兒說說:"你知道動物媽媽在哪兒生蛋的?為什么要在這些地方生蛋?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
四、利用廢物,讓幼兒給蛋寶寶建個家。
1、以保護蛋寶寶,給蛋寶寶建個安全的家,鼓勵幼兒想出多種辦法保護蛋寶寶。
2、幼兒利用廢舊物品為蛋寶寶建家,教師引導幼兒自制放到"動物園"中。
五、活動自然結束。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手的主要特征和結構,能正常說出手指的名稱。
2、知道手能夠做許多事。
活動重點: 知道手指的名稱
難點: 知道手的用處。
活動準備: 謎語一首、幼兒用書《手》
活動過程:
1、認識手:
猜謎語,引出小手。
幼兒看看、說說自己和同伴的小手。
——“我們的小手有什么不一樣?”
(如:有的手大、有的手胖,教師可及時歸納幼兒的發現。)
幼兒數數一只手有幾只手指。
幼兒說說手指的名稱,重點認識大拇指、中指和小指。
——“誰長的最胖?它叫大拇指。”
“誰長的最高?它叫中指。”
“誰長的最小?她叫小指。”
2玩游戲“手指點點名”,重點是說出大拇指、中指和小指的名稱。
教師說出各手指的名稱,幼兒指出來。
教師出示手指,幼兒說出名稱。
3、經驗遷移,說說小手的本領:
——“你的小手有什么本領?”
“你會做什么事?”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小班科學:
玩一玩,猜一猜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探索感知沙子、石子、黃豆的不同特征。
2.會用耳朵辨別三種材料發出的不同聲音。
3.關注身邊的自然物,有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沙子、石子、黃豆,盆子、罐子、椅子。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觀察自然材料,引發活動興趣。
(1).“我們身體有什么寶貝?他們各有什么作用?”(引導幼兒知道我們要用6個寶貝:眼睛、鼻子、耳朵、嘴、手、腳進行探索活動。)
(2).“小朋友們請看,椅子下面藏著什么好玩的東西?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沙子、石子、黃豆.)
2.用手玩材料,感知他們的不同特征。
(1).“你們想玩嗎?想怎么玩?”(要求:蹲下來玩,輪流玩三種材料,注意不要把材料撒到盆子外面。)
(2)“你怎么和他們玩的?你玩的時候有什么感覺?”
師小結:不同的東西摸上去有不同的感覺,看上去也有不同的感覺。
3.用罐子玩材料,初步了解聲音。
(1).“歡迎罐子寶寶,請小朋友們想辦法用罐子寶寶和三種材料制作一種樂器。怎樣才能讓這些東西發出好聽的聲音?”
(2).幼兒玩,教師引導幼兒:裝一裝、搖一搖、聽一聽、倒一倒。
(3).反饋:“你是怎么讓罐子寶寶發出好聽的聲音的?罐子是怎么會有聲音的呀?(打開驗證)誰能發出相同的聲音?請相同聲音的罐子寶寶來一起唱唱歌。”
(4).思考:“你們的罐子寶寶為什么發出的聲音不一樣?”(不同的東西發出來的聲音不一樣)
4.通過聽覺辨別沙子、石子、黃豆發出的不同聲音。
(1).出示三個罐子:“沙子、石子、黃豆玩捉迷藏躲進罐子里,你會把它們找出來嗎?考考你們不打開蓋子看,你有什么更聰明的好辦法嗎?原來聽聲音就能很快找出它們是誰?那我們仔細聽聽,這個罐子里是誰?”
(2).再請幾名幼兒上來辨別,教師引導:搖一搖、聽一聽、說一說(與它告別的話)。
5.送沙子、石子、黃豆“回家”。
(1).沙子、石子、黃豆都有自己的家,看一看,這是誰的家?(示范送罐子寶寶回家)
(2).幼兒探索游戲:搖一搖、聽一聽、送一送、說一說。
(3).檢查驗證:老師帶領幼兒打開驗證,發現錯誤及時隨機應變作出處理。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了解幾種區分生熟雞蛋的方法。
2、培養幼兒通過實驗操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3、提高幼兒比較觀察和細致觀察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向父母詢問區分生熟雞蛋的方法。
2、物質準備:(1)生熟雞蛋(生雞蛋標上數字1、熟雞蛋標上數字2)若干個;
(2)托盤、餐巾、小碗(沒人2個分別貼上生、熟標簽)、手電筒;
(3)記錄用的區分生熟雞蛋的方法圖、記錄表、鉛筆沒人一套;
(4)快樂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教師扮演兔媽媽,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1、老師:“小朋友,你們好,我是兔媽媽,今天我想請你們到我家做客,你們愿意嗎?“幼兒聽音樂入場坐好。
2、出示雞蛋引出課題。
老師:“歡迎到我家做客,我為大家準備了煮雞蛋吃,,可我不小心把煮熟的雞蛋和生雞蛋魂在一起了。小朋友們能不能幫我想想好的辦法,把生雞蛋和熟雞蛋區分開,但是還是不能把雞蛋弄破?”
二.啟發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動手嘗試區分生熟雞蛋
1、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說說自己想出來的辦法。
2、幼兒動手嘗試區分,并做好記錄,教師巡回指導。
老師:“大家想了許多好辦法,讓我們來試一試吧。為了更好地把生熟雞蛋區分清楚,我為大家準備了兩個碗,請你用自己想的辦法先試一試,然后把你認為的生雞蛋放到寫有“生”的碗中,在記錄表示畫×,把你認為的熟雞蛋放到寫有“熟”字的碗中,在記錄表上畫√。”
3、組織幼兒說一說是怎么區分的。
請幼兒把自己驗證的`結果、方法和記錄表講一講。
三.引導幼兒通過看圖來了解、驗證區分生熟雞蛋的方法
配班老師扮演小松鼠敲門:“我是小松鼠,聽說小朋友正在幫兔媽媽想辦法區分生熟雞蛋,我也從電腦上搜索了幾種非常簡單的區分生熟雞蛋的方法,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師組織幼兒觀看圖片內容,了解三種區分生熟雞蛋的方法。
(1)把生雞蛋和熟雞蛋分別用手轉動起來,生雞蛋轉動的慢,熟雞蛋轉動的快。
(2)用收晃動生熟雞蛋,感覺里面有東西的是生雞蛋,熟雞蛋則感覺不到。
(3)用手電筒照生雞蛋時比較透亮,熟雞蛋不透亮。
教師和幼兒邊看方法圖,邊用一組雞蛋進行嘗試驗證。
四.幼兒利用已知方法,幫兔媽媽再次驗證,并填寫記錄卡。
1、幼兒用每一種方法去區分生熟雞蛋并填寫驗證結果,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要求幼兒用第一種方法試驗后,把記錄表寫好:轉得快的雞蛋是熟的,畫√,轉得慢的雞蛋是生的,畫×。
用第二種方法試驗后,在沒有感覺的雞蛋下面畫√,在有感覺的雞蛋下面畫×。
用第三種方法試驗后,在不能透亮的雞蛋下面畫√,透亮的雞蛋下面畫×。
2、組織幼兒說一說自己的驗證結果。
3、請幼兒將熟雞蛋剝開,進行驗證。
老師:“孩子們,你們真是太聰明了,生雞蛋和熟雞蛋終于分清楚了。現在請小朋友自己動手把熟雞蛋剝開吃吧!”
五.簡單講解區分生熟雞蛋的原理。
啟發幼兒想一想、說一說,為什么用這種方法能區分生熟雞蛋?
教師總結:因為生雞蛋里面是液體,轉動時里面的蛋清、蛋黃也在自轉,影響了雞蛋的旋轉速度,熟雞蛋里面是固體,不會影響雞蛋的旋轉度;熟雞蛋里面是實心的,所以晃動時不會有什么感覺,生雞蛋則會感覺到里面有東西;用手電筒照時,生雞蛋清很透明,而熟雞蛋則不透明。
2.將生雞蛋打開比較生熟雞蛋的不同。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樂意參與科學活動,體驗動手摸一摸帶來的樂趣。
2、初步了解物體具有軟和硬等特征,學習用語言表達對物體的認識和感覺。
3、能用手摸一摸感知物體軟硬的特征。
活動準備:
1、每人1個小布袋,袋口是有松緊的,便于手伸入其中。
2、每人的布袋里分別裝有軟硬不同的物體,如:玩具娃娃、積木、海洋球、水彩筆、軟糖、海綿、棉花團、軟糖、橡皮球等。
3、2只小動物玩具(其中1只是長毛絨的軟軟的小貓,另1只是木頭或塑料做的硬硬的恐龍)作為歸類的標記,分別放在兩只筐邊。
活動過程:
1、情境創設,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創設“神奇的口袋”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教師:魔術團里有一位神奇的老爺爺,老爺爺有一個神奇的口袋。里面有很多很多好玩的東西,你想看一看嗎?
(2)引導幼兒猜測口袋里的物品及其特征。
教師:口袋里會有什么?不用眼睛看,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里面有哪些東西?
(3)請幼兒摸一摸、說一說。
教師:摸了之后的感覺怎樣?會是什么東西呢?
2、引導幼兒用手觸摸感知物體的不同特征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
(1)教師引導幼兒用手摸一摸、抓一抓、捏一捏,說出自己的感覺。
(2)鼓勵幼兒用“好像”或“可能”等詞語,大膽地說出自己摸到的物體。
教師:你摸到的是什么?像什么?可能是什么呢?
(3)取出摸到的物品,師幼共同檢驗幼兒的猜測。
3、游戲:按要求從口袋中摸出相應的物體。
(1)幼兒根據教師的指令摸出相應的物體。
教師:請你摸出一個軟軟(或硬硬)的東西。
(2)當幼兒摸出后,鼓勵幼兒說出物體名稱,豐富對軟硬物體的認識。
教師:你摸到的這個軟軟(或硬硬)的是什么東西?
4、游戲“送禮物”。
(1)師幼共同合作,將摸袋中軟硬不同的物體加以歸類。
(2)教師將兩只小動物分別擺放在不同的位置,引導幼兒送禮物。
教師:摸摸捏捏這兩只小動物有什么感覺?想一想,軟軟的禮物送給誰?硬硬的禮物送給誰?
(3)幼兒分組自由從摸袋中摸出軟硬不同的物品,分別送到相應的小動物面前的筐里。
5、鞏固對軟硬物體的認識。
(1)引導幼兒觀察并檢查筐內的軟硬物體是否歸類擺放的,如果有放錯的,大家一起重新歸類。
(2)引導幼兒自由講述周圍軟硬不同的物品,進一步鞏固對軟硬的認識。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運用觸摸的方法感知身邊的物體,尋找哪些是軟的?哪些是硬的?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內容分析:
《觀察我們的身體》是小學科學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的第一課時。當學生能夠有目的地觀察身邊事物的時候,他們觀察和研究的對象在逐漸增多,他們也能夠自覺地把這些事物納入到自己的研究活動中去。“我們的身體”這個單元包括七個部分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認識自己身體結構和功能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意識到身體的各種活動都需要各個系統的協調動作,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他們的健康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兩個觀察活動構成。觀察活動從兩方面進行:一是身體外部的組成部分,二是感知身體內部構造。身體外部的觀察活動希望學生圍繞“觀察什么”“怎么觀察”展開思考。身體內部的觀察活動由“人體的有些組成部分從外形上是看不到的,但是我們卻可能聽到、觸摸到或者感覺到它們的存在。”這句話引出。活動中,學生要根據觀察內部進行分析,思考使用怎樣的觀察方法才能觀察到看不到的身體內部。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也是一個可以研究的對象,而當我引導學生對身體關注的時候,熟悉的身體活動與陌生的身體結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非常熟悉的身體一下子變得陌生了,平時習以為常的現象變成了問題接踵而來。學生對于自己身體的研究可能在這樣的狀況下展開了。“觀察我們的身體”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人體的結構,并嘗試著以功能的不同劃分身體的結構引出深入的思考。
通過這節課的觀察,希望學生能從盲目的“看”狀態過渡到初步學會按照一定的次序觀察身體的外部特征,從而獲得更系統的有關身體方面的知識,至于身體內部的構造,重在引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身體內部的構造,并不在乎學生對身體內部知道多少,學生只要是自己動了腦筋,真正學會去觀察就達到目的。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表現欲也很強,但缺乏合作意識和傾聽習慣,這節課強調小組的分工合作。
設計思想:
在這一課中,要向學生介紹關于身體結構劃分的不同方式——從身體的外形劃分和根據身體各個部分功能不同劃分。觀察與體驗活動構成了學生活動的主體形式。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應用觸摸、手捏、聽等觀察方法并結合體驗活動,了解身體的結構,根據觀察目的的不同,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觀察方法,引導學生觀察人體根據外觀特征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據功能的不同人體還會有不同的結構劃分方法。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人的身體由頭、頸、軀干、四肢這幾部分組成,左右對稱。
(2)、能聯想人的身體如果左右不對稱,生活中將會怎樣,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有順序、有目的、有計劃、仔細地觀察人的身體。
(2)、能用看、摸、聽等不同手段進行觀察,有意識地記錄觀察的結果,并能整理總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將想象與實際的觀察結果區分開,保證觀察活動的真實性。
(2)、對探究自己的身體感興趣,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和諧之美。
(3)、體驗身體殘障所帶來的不方便,愛護自己的身體,關心和善待身體有殘障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用多種方法親自觀察。
2、觀察中要做記錄,并且學習整理和總結觀察材料。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用看、聽、聞、摸各種方法結合進行感知身體的內部構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人體基本結構模型、空白紙、觀察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謎語引入課題
1、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個謎語,讓同學們猜猜是什么?謎語:有一種動物,會走、會跑、會說話,能學習、能思考、能勞動。猜猜看,這種動物是什么?(人)
2、對,同學們多聰明。剛才說的這些都和我們的身體有關。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板書課題:觀察我們的身體)
〔設計意圖:謎語導入課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二、觀察身體的基本組成和外形特點
1、請一位學生上臺讓學生觀察,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由上而下認真觀察這位同學,說說人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學生交流)
2、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展示人身體各部分分解圖片,組成一個完整的人體圖形并標出各部分名稱。(多媒體課件)(板書:頭、頸、軀干、上肢、下肢)
3、人的身體由頭、頸、軀干、上肢、下肢這幾個部分組成。(教師邊說邊在自己身上做演示)請同學們在自己身上找到這些部位,然后請上同學上臺演示一下。
4、游戲放松。請同學們跟老師邊念口令邊做動作。(搖搖頭,伸伸脖子,扭扭腰,拍拍手,跺跺腳,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拍拍手吧)
5、同學們觀察這幅圖(多媒體課件),你們發現人身體的這幾部分,有什么特點?(學生交流,左右對稱)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來觀察身體,從而獲得系統的有關身體方面的知識。通過放松游戲,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身體是由頭、頸、軀干、上肢、下肢組成的。〕
三、體驗身體對稱的好處及人體構造的精巧和諧之美。
1、請同學們觀看這些畫面。(多媒體出示楊威體操、郭晶晶跳水、舞蹈等照片,簡單介紹)
2、我們人能做出這么優美的動作,是因為我們身體的對稱,才能保持平衡,我們才能做出各種各樣優美的動作。如果身體有所缺陷,生活將會怎樣呢?我們現場來體驗一下。
(1)、請兩位學生上臺,一位單腿跑步,一位雙腿跑步,并說說親身體驗的感受。
(2)、進行單、雙手系紅領巾比賽,并說說體驗感受。
3、課件出示殘奧會的運動員,簡單介紹。
4、教育學生愛護生命,關心弱者。
〔設計意圖:通過體驗活動,從中感受人體這種對稱結構的好處,從而教育學生自覺愛護自己的身體,并體會到身體有某些方面缺陷的殘疾人的種種不方便,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四、初步感知身體的內部構造
1、先猜一猜我們的身體里面有什么?你們能想出什么好辦法來觀察嗎?
2、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并隨時做好記錄(填課本第64頁的記錄本表)
3、學生匯報交流成果:
(1)、可以通過看、聽、聞、摸等方法來感覺人體的內部構造。
(2)、個別同學提出可以到醫院拍X光或B超等方法,教師給予表揚。
〔設計意圖:對身體內部的觀察,其重點并不在于學生對身體內部知道多少,而在于學生自
己想辦法感知內部各器官的存在。〕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研究,你有什么收獲呢?(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有所獲,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六、探究拓展
展示并簡要介紹人體內部結構模型和骨骼模型,激發學生課外繼續探究的興趣。
七、板書設計:
觀察我們的身體
頭、頸、軀干、上肢、下肢 (特點:對稱)
精巧和諧之美
感知——身體的內部構造(看、聽、聞、摸 )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一、設計意圖:
大班年齡階段的幼兒,思維發展特點正處在表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認識事物上缺乏對其本質的了解:但是這個時期到幼兒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喜歡通過動手動腦獲取新知識與經驗,樂意使用工具和技術進行探索活動。汶川大地震不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還牽動著我們幼兒園所有孩子的心。近日來,孩子們常常談論著自己從電視中看到的地震信息。在一次餐后活動中,我在建構區聽到了幾個男孩子的協商,他們在研究要蓋一座防地震不倒的房子。看著孩子那認真的神情,我突然產生靈感,何不開展一次《不倒的房子》的科學建構活動。
二、活動目標: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識,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三、活動資源準備:
1、經驗準備:讓幼兒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簡單結構,并可讓幼兒收集一些房子的構造圖。
2、材料準備:
a 操作性材料:塑料杯、,塑料板,紙皮、紙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實驗演示臺,水管、水管接口、細鐵絲、小木棍。
b 輔助材料:雙面膠、透明膠、小剪刀、塑料繩子、細鐵絲、小型電風扇。
四、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活動。
(1)提問;小朋友因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們想幫助災區的小朋友嗎?你們想蓋一間怎樣的房子呢?。
(2)幼兒根據老師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2、感知材料,提升認知。(重點)
(1)幼兒在實驗測試區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動中初步
(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種要素,了解要讓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進行支撐與固定。
發現新問題:讓幼兒在活動中發現把框架固定在實驗臺中會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提問:怎樣才能把我們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實驗臺上,不移位呢?
3、動手操作,掌握技術。(難點)
(1)激發幼兒帶著問題繼續實驗。鼓勵幼兒大膽地利用各種方法構建房子的墻體,并與框架連接起來。
提問:小朋友,有什么辦法把墻體和框架連接起來呢?
(2)學習在操作中作出簡單的記錄。(附記錄表)
4、展示與檢查,體驗成功。
(1)師幼合作利用風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實驗臺檢驗構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分享成功的快樂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
5、拓展活動。
觀看《自救小常識》的課件,初步了解地震自救的小知識。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設計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的書,豐富多彩的自然物,千變萬化的科學現象,是幼兒學習的最好內容。我園地處農村,沙堆、沙灘隨處可見,幼兒隨時都能利用簡單的工具玩沙,因此設計本活動,意在達到兩個目的:提高幼兒的玩沙技能,培養他們對自然物和科學現象的興趣;讓幼兒充分感受大自然帶給自己的快樂,促進其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活動目標
1.感知沙子的特性,說出干沙與濕沙的不同,初步了解沙與建筑物的關系。
2.能積極主動探索沙的多種玩法,掌握一定的玩沙技能。
3.充分享受玩沙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沙灘(濕沙、干沙都有)、小鏟、模子、樹枝、紙板、篩子、小桶、水。
2.帶領幼兒分別在沙路、水泥路上騎童車,體驗不同的感覺。
活動過程
一、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與濕沙的不同
1.教師和幼兒一起赤腳分別在干沙和濕沙上自由活動,做一做各種動作。
提問:小朋友喜歡干沙還是濕沙?為什么?
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覺?
(評:豐富感性經驗,感知干沙與濕沙的不同)
2.讓幼兒兩人一組用篩子篩沙子,邊篩邊觀察。
提問:篩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頭會漏下去嗎?
沙子是什么樣的?
小結:沙子是由許多細小的顆粒組成的,沙能流動。
(評:幼兒通過親身實踐,發現問題,找出答案,運用比較法加深對沙的認識)
3.請幼兒用力踩踏剛翻的新沙。
提問:發生了什么現象?為什么?
小結:沙粒與沙粒之間有一定的空隙。
提問:用力踩水泥路面會陷進去嗎?
為什么在沙路上騎車費力,在水泥路上騎車省力?
小結:沙與水泥的結構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覺也不相同。
(評:觀察現象會讓幼兒覺得好奇、神秘,在這種心理驅動下幼兒能積極、愉快地掌握知識,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通過沙路與水泥路面的比較,幼兒能初步了解現象與事物的特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4.談話:小朋友喜歡怎樣玩沙?
小結:沙土可以挖、裝、篩,可與水混合玩等。
(評:此環節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
二、幼兒自由玩沙,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師分組指導
1.用各種深淺不同的模子做點心,看誰做得又快又好。幫助幼兒掌握這樣幾方面的技能:沙的濕度,用手壓沙的力量,往外扣點心時模子離地面的高度。
2.挖井、造房子等,豐富經驗:
(1)挖土時要細心、耐心。
(2)及時整修。
(3)沙土要壓緊。
3.篩沙子:將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動,觀察手指、手心上會留下什么?沙還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動?
4.創作沙畫:怎樣才能使同一種圖案在沙里看得最清楚?干沙梳平——干沙壓平——濕沙梳平——濕沙壓平,分別比較。
5.鼓勵、啟發幼兒玩出新花樣。
(評:幼兒通過親身實踐、師幼之間互相傳授經驗這兩條途徑,驗證沙的特性,體驗玩沙的樂趣)
三、小朋友互評作品,談談玩沙的感受,教師表揚能與同伴友好合作、創造性玩沙的幼兒,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1.帶領幼兒觀看建筑工人如何利用沙、石子、水泥攪拌成混凝土,知道沙的巨大作用,初步了解沙與建筑物的關系。
2.實驗:向裝滿干沙的玻璃杯內倒水,會發現什么現象?為什么?
(評: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培養幼兒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實用】科學活動教案范文8篇】相關文章:
【實用】科學活動教案范文九篇05-08
【實用】科學活動教案范文6篇05-07
【實用】科學活動教案范文6篇04-21
科學活動教案05-26
【實用】科學活動教案模板8篇05-23
【實用】科學活動教案十篇05-22
實用的科學活動教案五篇05-18
【實用】科學活動教案匯編五篇05-18
實用的科學活動教案八篇05-15
實用的科學活動教案10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