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學活動教案模板集錦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了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2、發現轉動的有趣現象,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輪子、塑料玩具、傘、圓紙片、牙簽、木片、蓋子。
2、學具:陀螺、電風扇、法條玩具、錄音機、磁帶、鐘表。
3、視屏展示儀、電視機
活動過程:
一、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轉動的經驗。
1、幼兒猜謎:說它是輛車,可它不是車,風兒一吹來,腦袋隨風轉。猜猜什么?(風車)出示風車,請幼兒講講是怎么猜出來的?
2、師幼小結:有了風,風車就轉動。
二、通過游戲,讓幼兒發現轉動是運動的方式。
1、是:你能讓自己的身體轉動起來嗎?試一試,看看自己的身體哪些部位能轉動。
2、幼兒探索繩梯部位的轉動。
3、幼兒交流:
(1)幼兒交流;你讓身體的哪一部位轉動起來了,請你試一試。
(2)師:如果我們身體的一些部位不能轉動,行不行?
4、師幼小結:我們的身體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轉動,讓我們做事、運動更靈活.
三、探索使物體轉動的方法。
1、師:你能夠想辦法讓桌上的東西轉動起來嗎?玩的時候動腦筋能發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2、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的告訴同伴,并請想法奇特的幼兒在視屏儀上演示.
3、小結: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想出了許多的辦法讓籃子里的東西轉動起來,而且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
四、拓展生活經驗
1、請小朋友到周圍找一找那些東西能轉動?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幼兒在活動室里尋找幼兒交流:哪些東西能轉動,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
2、在我們的周圍生活中,還有那些東西能轉動?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透鏡的特征,并用語言表達其發現。
2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活動過程 :
一、 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1師:小朋友,教師為大家每人準備了兩塊奇妙的鏡片,請你們用鏡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們發現了什么?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兩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 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
二、 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現:凹面鏡、凸透鏡的特征
1師:兩塊小鏡片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真有趣,那為什么用它們看東西會不一樣呢?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哪種變大?請你們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它們的樣子是不是一樣?
2幼兒嘗試操作,發現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 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凹透鏡(幼兒學說)
2) 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厚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 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 第三次嘗試:
1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現了這么多奧秘。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奇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么?
2 請幼兒看看這三面鏡子里看到人是一樣的嗎?為什么會不一樣?
3引導幼兒討論:這兩面鏡子和我們剛才看到的透鏡有什么不一樣?
4得出結論:這兩面鏡子是工人叔叔們利用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后面涂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凹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 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本設計試圖借助蛋殼這樣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物品作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操作活動中,讓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并對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欲望和興趣。對于孩子來說,活動結果的獲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學習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對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所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欲望和興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3、簡單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殼(分成兩半)、鉛筆、水、吸管、透明膠帶紙、紙條(三條,長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紙條)、小積木若干。
2、教師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記錄表、投影儀,有關橋梁、隧道、圓屋頂等的圖片。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引導幼兒操作感知。
(1)故事《小雞出殼》引出問題:小雞是怎么啄破蛋殼的?
(2)啟發幼兒用鉛筆尖代替小雞的尖嘴巴,來模擬小雞用尖嘴啄蛋殼的過程;發現力作用于蛋殼的凹面時,蛋殼很容易被啄破的現象。
(3)師:試試用筆尖啄蛋殼的另外一面,看看會怎么樣?引導幼兒通過操作,驗證相同力分別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所產生的不同現象。
2、實驗: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1)將水分別滴落在蛋殼的凹面和凸面,引導幼兒觀察兩種不同的現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2)幼兒操作:將水滴落在蛋殼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現象。
(3)教師出示圖l,作簡單小結:我們作用于蛋殼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樣,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變小。
3、知識遷移,了解薄殼結構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師: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像“︿”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向幼兒介紹有關拱橋、圓屋頂、隧道等的圖片,了解薄殼結構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4、幼兒繼續探索,并學習用簡單統計魄方法記錄探索的結果。
(1)給幼兒一個河流模型和三張紙條,啟發幼兒嘗試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橋,用小積木代替拱橋所受的力來進行測量,并記錄觀察的結果。(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來記錄。)例:(圖表)
(2)幫助幼兒比較分析幾種橋的受力程度,讓幼兒學習用較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3)師:你覺得什么樣的拱橋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幫助幼兒分析實際應用中的利弊,發現新的問題。
5、延伸擴展: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欲望。
(1)啟發提問:古人利用蛋殼的這種原理建造了許多的拱橋,有的到今天還在使用,都好幾百年了。你能用蛋殼的這種原理來建造什么樣的建筑呢?
(2)請幼兒用筆畫出自己設計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區域活動中進行。)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引導幼兒找找現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橋,看看他們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橋、高架橋、立交橋、鐵路公路兩用橋等,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
《我們的一天》
設計意圖:
在歡慶新年時,幼兒園給每位小朋友送了一份節日禮物——手表。孩子們對這個禮物愛不釋手,常常看著手表談論“現在是某點某分”。我們發現,有的孩子將長針與短針混淆,有的希望除了認識整點、半點,還能認識更具體的時間。為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意在幫助孩子進一步認識時鐘,理解時間關系。
活動目標:
1. 結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處,初步學會利用時鐘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2. 嘗試自己制作時鐘,進一步認識鐘面的構成。
活動準備:
1. 示范用的時鐘,紙制鐘面4個,時間牌4張,關于幼兒園生活內容的字卡。
2. 手表每人一塊,幼兒已初步認識過整點、半點。
3. 幼兒制作用的卡紙大鐘面、小鐘面多個,時間牌多張,1-12數字貼紙、長針短針、小花瓣若干,剪刀、膠水等。
4. 墻面上已布置好花莖和花葉。
活動過程:
一、認識鐘面
1. 教師出示時鐘,引導幼兒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和1~12的數字。
2. 教師反復撥動時鐘的時針、分針,讓幼兒觀察發現時針與分針“行走”路程的不同,并引導幼兒理解、表達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關系。
二、根據要求配時間
1.出示鐘面與時間牌,引導幼兒將鐘面上的時是和時間牌配對。
2.認識鐘面上的時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這是幾點?這個時候我們一般在做什么?你能用動作來表示嗎?
3|.教師做吃飯、睡覺、刷牙等日常生活動作,幼兒在手表上撥出適宜的時間,也可由個別幼兒上來做動作。
三、自制時鐘
1.激發幼兒的制作興趣。
2.介紹制作材料和方法。
A組:我們的一天——制作花形時鐘
出示活動時間表和花形時鐘。請你用靈巧的小手做個花形時鐘來告訴我們一天中的活動安排。
B組:我的一天——制作時間表
請你自己來設計、制作一張時間表,先安排活動內容,再排出時間,每個人的時間表可以不一樣。
3. 引導幼兒按意愿選擇組別進行制作。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幫助個別有困難的幼兒。
4. 與幼兒討論做好的花形時鐘:哪個鐘面有問題,什么問題?怎么修改?
四、布置墻面
1.將幼兒做好的花形時鐘和時間表張帖在墻面上(高度與幼兒的視線平行)。
2.啟發幼兒互相欣賞、指認。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用各種感官感知樹干的粗細,并進行記錄。
2、了解環境與大樹生長的關系,對猜測大樹年齡的方法感興趣。
3、萌發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兩人一組,每組一根皮尺、一支筆、一張記錄紙。
2、將幼兒園林蔭步道上的每一棵樟樹都編上序號,方便幼兒指認、測量和記錄。
活動過程:
一、將幼兒分成兩人一組,每組一支筆,一張記錄紙。
二、與同伴合作,利用各種感官感知大樹樹干的粗細,并將大樹按樹干粗細進行排序。
第一層次體驗:目測樹干的粗細。
看一看,哪棵樹的樹干最粗?哪棵樹的樹干最細?
第二層次體驗:自己想辦法嘗試測量大樹樹干的粗細。
你們用的是什么方法?哪棵樹最粗,哪棵樹最細?
第三層次體驗:用皮尺測量大樹樹干的粗細。
哪棵樹最粗(最細)?量出來是多少厘米?
為什么這兩組量出來的數字不一樣?你們剛才是怎么量的?(請幼兒示范測量的過程)
體驗:測量位置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大樹的樹干下面粗一些,上面細一些。
三、請幼兒根據自己的測量結果進行猜測。
你們覺得這些樹里面,哪棵樹是年齡最大的?哪棵數的年齡最小?為什么?
四、教師例證幼兒的片面觀點,引導幼兒討論環境與大樹生長的關系及鑒別大樹年齡的方法。
小唐長得又高又壯,BABY長得又瘦又小,是不是小唐的年齡一定比BABY大呢?
怎樣才可以知道大樹的年齡呢?
為什么同樣年齡的樹,有的長得高大,有的長得矮小?
除了看年輪的方法,你們還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出大樹的年齡?
五、帶領幼兒一起去看一看大樹的樹皮、樹枝、樹高,猜一猜大樹的年齡。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05-26
科學活動教案04-01
科學活動種花教案04-02
傘的科學活動教案03-07
科學領域活動教案02-18
科學領域的活動教案02-17
關于科學活動教案06-18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0-24
科學活動教案說課稿04-01
科學新年活動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