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活動教案匯總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腳的用途及其保護的方法。
2、啟發幼兒運用感官感知、體驗小腳踩在不同材料平面上的感覺,發展幼兒的感知觀察力,讓幼兒體驗探索的樂趣。
3、初步培養幼兒用語言準確表達感受的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創設由貝殼、軟墊、瓷磚、塑料等不同材料鋪成的小路。
2、顏料、泡沫板、抹布。
活動過程
1、引出問題,啟發思考。
(1)在教師的帶領下,邊念兒歌,邊做腳丫操,引發幼兒以活動的興趣。
(2)提出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對寶貝,它能帶著我們去想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它是誰嗎?”
(3)引導幼兒講述小腳用途(走路、踢球、跳舞、蹬車等)。
(4)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小腳?
2、感知表達活動。
(1)讓幼兒赤腳走在不同材料鋪成的小路上,體驗腳底接觸這些材料的真實感受。
(2)啟發幼兒用語言表達小腳踩在這些材料上的體驗和感受。
1自由交流感覺。
2請個別幼兒談感受。
(3)讓幼兒再一次體驗小腳走在不同材料路上的感覺,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腳的感受和對活動的興趣。
(4)小結:“腳踩在瓷磚上是涼涼的,踩在軟墊上是軟軟的等。”
3、光腳作畫:印地毯。
(1)提出光腳作畫的要求。
(2)師生一起為大地毯印上美麗的花紋。
(3)欣賞作品。
活動延伸
帶幼兒體驗小腳踩草地、沙地、水泥地、鵝卵石路和放在水中的不同感受,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觀察實驗中的科學現象,初步感知大氣壓強的存在。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活動準備:塑料小吸盤、飲料包裝盒、吸管、玻璃杯、硬紙板、小盤子、蠟燭、水盆
活動過程:
一、玩玩小吸盤
1、教師出示吸力球,提問引發幼兒的思考:沒有膠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盤上的?
2、用吸盤試著吸一吸,吸盤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樣讓吸盤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盤,有什么感覺?怎樣輕松地拿起吸盤?
4、兩人一組,將吸盤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開嗎?
5、想一想,是誰把吸盤粘住了?
二、玩玩飲料盒
讓幼兒向空飲料盒內吹氣,再吸氣,觀察包裝盒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在吹氣時紙盒會鼓起來,吸氣時紙盒會癟下去?
三、小實驗:流不出來的水讓幼兒在玻璃杯中裝滿水,用一塊硬紙板蓋住杯口,用手按在紙板上把杯子倒過來,再慢慢地松開手,觀察有什么現象。水流出來了嗎?想一想為什么?
四、小實驗:誰讓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蠟燭,倒入少量的水,點燃蠟燭,然后將玻璃杯罩在蠟燭上,觀察有什么現象。引導幼兒說一說誰讓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鋼筆、針管、吸盤玩具等實物,小結大氣壓強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觀察并發現物體間隔排列的規律,并能按一定的規律 物體排序。
2、懂得根據需要拿取材料,用一個拿一個。
3、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春天的花環》是一節根據春天季節特征:春天來了,春姐姐從南方飛回來了,美麗的花都開了,而設計的數學活動。從教材的選擇到教材的設計,較多地考慮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根據小班幼兒思維處于從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以及情感外露,不穩定等的特點,在設計活動時創設情境(春姐姐),給幼兒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完成任務(做花環)。使幼兒在積極愉快的氣氛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排序規律。真正做到在玩中學,學中樂。
活動準備:
1、背景畫面:春姐姐
2、材料準備:1、貼有紅、黃兩種顏色(兩朵黃花,兩朵紅花,兩朵黃花,兩朵紅花)的長條形紙一張(上面粘有一層雙面膠)。
2、用黃花、紅花排列成一一規律的花環一個。
3、長條型紙若干(和幼兒人數相等)每張紙上貼有一一、一二、二二的規律,至少兩個循環。
重點:發現花環排序的規律。
難點:粘貼花環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春姑娘從南方飛回來了
1、激題,引趣。
師:(出示畫有春姐姐的背景圖)寶寶們,美麗的春姐姐飛進來了我們小(1)班教室,看這是春姐姐送給我們的禮物——花環。 師:好看嗎? 幼兒觀察
師:這些花是什么顏色?(紅、黃)
2、引導幼兒發現花的排序。
師:這些漂亮的小花是怎么排隊的呢?
二、春姐姐送花環
1、學習一、一排序的規律。
師:春姐姐要送我們漂亮的花環,我們來看一看第一個花環是什么樣的?引導幼兒觀察第一個一、一排序的規律花環,花環上有些什么?這些花是什么顏色的?它們是怎樣排列的?師幼一起讀讀花的排序(一朵黃花、一朵紅花、一朵黃花、一朵紅花……)。
師:誰來幫幫春姐姐按照一朵黃花、一朵紅花、一朵黃花、一朵紅花的規律,接著貼下去呢?
教師示范粘貼花環的方法(撕下雙面膠,拿一朵要貼的花輕輕地粘在雙面膠上,不能離前面的花太遠,也不能擠在一起,然后再粘貼下面的一朵),一邊粘貼一邊讀(一朵黃花、一朵紅花……)
請個別幼兒上來操作。
(分析:教師重點引導幼兒發現花環的排序規律,然后和幼兒一起把花環的規律讀出來,讓幼兒加深理解,為下面的一二、二二規律做好鋪墊。再讓幼兒操作時自己說出來)。
2、學習一、二排序的規律。
師:(出示粘有兩組規律的花環長條,讓幼兒觀察理明)春姐姐的這個花環又有什么不一樣呢?①讓幼兒自己讀,然后自己發現規律,紅花、黃花、黃花,紅花、黃花、黃花②教師和幼兒一起讀③請個別幼兒示范帖,鼓勵幼兒邊貼邊說,貼完它后幫其做成一個花環,戴在他胸前 。
(分析:幼兒雖然會自己讀出花環的規律,紅花、黃花、黃花,紅花、黃花、黃花,而且會直接按照規律往下粘貼,但出示的規律不完整。如:紅花、黃花、黃花、紅花、黃花……小朋友不接著前面的看,仍然從紅花開始粘貼,要重點提示。)
3、學習二、二排序的規律。
師:春姐姐還想送我們每一個小朋友一個漂亮的花環,可她沒來得及做完,我們一起來把花環做完好嗎?
師:(出示二、二排序規律的花環)這個花環和前面的兩個花環又有什么不一樣呢?
幼兒找出規律
出示二、二排序規律不完整的花環,紅花、紅花、黃花、黃花,紅花、紅花、黃花、黃花
師:小朋友可要看仔細了,把前面的粘完整了,再接著貼下面的一個規律。(重點引導)
三、、我做的花環
1、幼兒每人取一條做花環的紙條,先讀一讀上面已貼的花的規律,然后取相應的花進行粘貼。
2、教師觀察幼兒讀花環的情況,幫助每位幼兒正確地了解自己要用什么顏色的花貼什么樣的規律,用一個拿一個。
四、我們真美麗。
1、幼兒粘貼好之后,教師幫助幼兒將紙條做成環型,讓幼兒戴在胸前,鼓勵幼兒與同伴相互欣賞、交流花環的規律。2、和春姐姐合影。師:春姐姐看到我們小朋友帶上花環,真漂亮,它想和我們一起照個像呢!(組織幼兒拍照)
2、教師播放輕快地音樂,師幼一起戴著花環隨音樂跳舞。
反思:
第一、創設情境: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如何用一種他們習慣的方式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很重要,活動中我通過創設春姐姐要送一個美麗的花環給我們小朋友,和春姐姐合個影等做游戲情節,既形象又生動,不僅能使小朋友主動參與動手操作而且又能夠幫助幼兒很快明理掌握排序的規律。
第二、層層遞進:新授過程中循序漸進,先是一、一排序,教師引導幼兒發展并理解掌握,然后是加深難度一二、二二的排序,讓幼兒自己發現,找出規律,最后引出“春姐姐要送小朋友每人一個花環”,不斷添加難得,使小朋友在游戲中始終保持積極的情緒。
第三、在難點的處理上不是很到位。只是老師在操作的時候說了一遍,沒有讓小朋友上來嘗試一下,所以小朋友在黏貼的時候出現了很開或重疊的現象。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發現肥皂的外形和用途。(肥皂的.顏色、形狀、氣味,肥皂可以去污。)
2、學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多樣的肥皂。
3、通過吹泡泡活動,增添幼兒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為每組幼兒準備形狀、顏色、氣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藥皂、嬰兒皂等等。吹肥皂泡瓶若干,盛水臉盆幾只作洗手用。
2、操作卡片“請你涂顏色”。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肥皂的特征,學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多種多樣的肥皂。
“桌上有許多肥皂,請你們看看、摸摸、聞聞,然后告訴大家你的以現。看完一塊后可以拿另一塊肥皂觀察。”“請你說說肥皂是什么樣的?”(這是肥皂,要求幼兒說出名稱。肥皂有圓、長方、橢圓等各種形狀;有香味、藥味、肥皂味、……有紅、綠、黃、白等顏色。)
2、引導幼兒發現肥皂的用途。
“現在你們用肥皂洗手。”(啟發幼兒洗手前后看看自己的手和盆里的水有什么變化)幼兒洗完手后,教師問:“你們發現有什么變化?”(手洗干凈了,水臟了。肥皂能幫你把手上的臟東西洗掉。)“肥皂還有什么用處呢?”(可以洗衣服、洗澡,藥皂還能消毒……)“想一想,你們還可以用肥皂干什么?”(吹泡泡)“現在我們請幾位小朋友來吹泡泡,大家看誰吹得大,吹得多!”(使小朋友在歡樂中結束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大班上學期的幼兒已具備了某些物體(如石頭、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經驗,所以如果活動設計僅僅停留在讓幼兒了解,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幼兒的探索興趣不易深入。而讓幼兒帶著任務探索,如怎樣使浮的東西沉下去,使沉的東西浮上來,可以提高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大班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逐漸減少,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發展得比較好,所以活動設計既要為幼兒提供邊操作邊思考的機會,又要注重培養思考的有意性,培養幼兒先預測(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讓幼兒多講述、討論,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
活動目標:
1、知識:(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2)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實驗。(2)能與同伴溝通、交流與合作來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情感:(1)樂意參加探索沉與浮的小實驗。(2)初步形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2)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難點: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臉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條。
2、每組裝滿水和空礦泉水瓶各一個、橡皮泥、石頭、雪花片、樹葉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張記錄紙,一只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它們就躲在你們的椅子下,找出來看看是誰呀?
幼:是鑰匙、小木塊、玻璃球?
二、實驗:沉與浮
1、教師示范:教師取一塊雪花片請幼兒來猜猜:這塊積木放在水里會怎么樣?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請幼兒把準備的材料進行猜測,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教師指導:你們猜雪花片放在水里會怎樣?你們每人有一張記錄表,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來的,那就在"?"這一列中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上面加一個小帽子)如果你認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下面加一個小帽子)。
2、實驗,把實驗的結果記在記錄紙上。
幼兒按意愿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地指導;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
鑰匙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它的東西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水了,我們端上這些東西到那邊去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小手"這一列中。
3、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結果。
提問:"有沒有試驗結果和猜測結果不一樣的?"
總結:(出示表格和實物并演示)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東西有`````沉下去的東西有``````
三、提升實驗
(一)怎樣使浮起來的東西沉下去
1、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頭寶寶是好朋友,他們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戲,讓我們來幫幫他們,好不好?幫幫瓶子寶寶,讓他沉下去。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小朋友們,同一個瓶子寶寶,不裝水時浮在水面上,裝滿水后,就沉到水里了。為什么呢?
4、教師總結:不裝水時,瓶子寶寶很輕,所以浮在上面;裝滿水后,瓶子寶寶變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1、師:小朋友們,我們剛剛讓瓶子寶寶和石頭寶寶在一起玩了,他們玩得好開心。可是,還有一個物品寶寶需要你們的幫助,看,橡皮泥寶寶和樹葉寶寶是好朋友,他們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讓我們來幫幫他們!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現在橡皮泥寶寶能和樹葉寶寶一起玩了,他好開心。可他有一個問題想問小朋友們"我的體重沒變,當我團成球狀時,我沉在底下;當把我做成船的形狀時,我就會浮上來,為什么呢?"
4、幼:……(此問題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讓幼兒思考、交流和討論1-2分鐘。到時如果幼兒還回答不出,老師再加以引導。)
5、教師總結:當橡皮泥寶寶是球狀時,
活動延伸:
1、師:小朋友們,老師這里還有一個物品寶寶,小朋友們看是什么,小朋友們猜猜看--寶寶放到水里是沉,還是浮呢?
2、幼:……
3、教師總結:老師也不知道--寶寶是會沉,還是會浮。其實,小朋友們,我們在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大家不知道它們在水中是會沉還是會浮,小朋友們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索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什么東西在水里是沉還是浮。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04-01
科學活動教案05-26
有關科學活動的教案06-21
科學活動小班教案03-30
科學活動種花教案04-02
科學活動教案說課稿04-01
科學領域活動教案02-18
傘的科學活動教案03-07
科學領域的活動教案02-17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