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觀察記錄(通用16篇)
觀察記錄可以作為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依據,利用觀察記錄的結果與家長溝通,教師的敘述不再空洞;家長也因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而知道怎樣去幫助孩子,并與教師合作共同建構課程。今天小編為您帶來了區域活動觀察記錄,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
當孩子們貼國旗時,他們在國旗右上角貼上五顆黃色的星星,而且排列不均勻。大星星和小星星排成一排。
評估和分析
兒童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兒童的觀察不夠細致。他們只看到國旗上有一顆大星星和四顆小星星,卻不注意星星的'位置和順序。
教師的干預策略
教師了解星星的位置,引導幼兒觀察四顆小星星是如何圍繞大星星排列的。
改善措施及目標
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時,應注意星星的位置和順序,粘貼時應注意個性引導。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2
觀察對象:小潤 小澤 小欣 小爍。
過程描述區域活動開始了,小潤隨手拿起了桌面上剪好的皺紋紙看了起來,小澤和小欣,小爍,張逸軒也來到了桌子面前,他們分別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皺紋紙,他們顯得非常開心。今天的美工區是要小朋友們用手中的皺紋紙在白紙上用雙面膠粘出美麗的花,桌面上已經擺放好了白紙、雙面膠、皺紋紙。小欣和小爍分別欣賞著自己拿到的皺紋紙,還念念自語的說著要粘五顏六色的。她們兩個已經開始做了,小潤看了一下周圍的小朋友,拿著皺紋紙在摸頭思考,可是她還是沒有動手撕紙。這時候她發現在觀察她的我,馬上叫道“老師老師,我不會!”我走過去說“一會兒老師要來你的“花園”賞花昂?”小潤立馬提起精神頭來了,她看看別的小朋友在把皺紋紙往雙面膠上粘,她試著也做起花來。她是我們班最小的孩子,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很強,可是當她聽到我要來欣賞她的花園時,她顯得異常興奮,好像接受了一個使命一樣,一絲不茍的做起來,不一會,她就在白紙上粘了滿滿的花。她滿意的拿著自己做的花,和周圍的小朋友比較誰的比較好看。
分析特點: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操作內容。這樣的幼兒缺乏一定的自信心,總認為自己不能獨自完成任務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喜歡身邊有教師的陪伴,需要教師在一旁不斷地給予肯定或鼓勵,才能完成操作內容,一旦完成了操作就興奮不已。
分析:從案例中,小潤看了一下周圍的小朋友,拿著皺紋紙在摸頭思考,可是她還是沒有動手撕紙。這時候她發現在觀察她的我,馬上叫道“老師老師,我不會!具有一定的依賴性,還未經過操作就認為自己不會。他被困惑、挫折的情感體驗所困擾,很有可能會放棄活動。在我的督促下,一步步完成了任務,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指導策略
1、了解需要,直接建議。以直接建議的方式,讓幼兒主觀地選擇自己所喜愛、興趣的活動內容。幫助幼兒形成獨立、自主的個性。
2、適當的鼓勵,使之獨立完成操作。教師可利用幼兒喜歡表揚的這一特點,及時、適當的給予一個微笑、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個滿意的點頭,逐步消除她們的依賴心理,從而提高她們自主操作的信心。所以,教師的鼓勵和賞識有時候是幼兒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針對一些年齡小,依賴心強,不愿參與活動,活動中不積極、不主動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用鼓勵的眼神、肢體動作提醒她,給她充足的空間表現、展示自己,并對她的點滴進步進行表揚和鼓勵,使她對自己充滿自信,從而萌發表現的欲望。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3
觀察目標:
1. 了解孩子對拼圖的掌握情況。
2. 了解孩子對各種圖形的認識水平。
活動情況:
今天小楠、開心等小朋友在數學區玩拼圖形娃娃的游戲。這是一個認識形狀的復習活動,要小朋友先自己拼出一個娃娃來,然后數一數自己用了幾個正方形、幾個三角形、幾個長方形、幾個圓形。
小楠先拿了一個圓形當娃娃的頭,然后拿了一塊大一點的長方形當身體,然后在長方形的下面放了兩個小長方形當腿,接著他又拿了兩個小的長方形放在頭(圓形)的兩邊,我正納悶這是什么東西的時候,我看到他又拿了兩個小三角形放在這兩個小長方形的旁邊,我問他這是什么,他告訴我說是手。原來,他把手臂安在頭的兩邊了。再看看其他幾個小朋友,發現他們也是這樣,把手臂安在頭的兩邊。
這時我對他們提問說:“你們看看你們的手臂長在什么地方?”他們看來看去,然后說:“在身上。”“對,那你們應該把手臂安在什么地方呢?”小楠猶豫了半天,拿著長方形一會兒在頭上放放,一會兒在身上放放,最后試著在身上拼上,還不放心地看看我的眼睛。看我沒有異議,才確定下來。
最后拼完的時候,我問他:“現在是不是像個娃娃啦?”他點了點頭。
分析反思
在拼圖的時候,在畫人的時候,小朋友會把手臂畫在頭上,這是小班小朋友繪畫的特點,可能對他們來說,手臂長在肩膀上這個方位,小朋友還是不能正確的辨別出具體方位才會表現出這種繪畫特點。
我們中班的孩子會有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原來沒有學過繪畫,所以繪畫的水平還是在最原始的'狀態中。
教育建議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認識身體的結構,幫助他們提高繪畫的水平,當他們不會畫的時候,也可以用拼圖或者黏貼的方式來表現人物。
因為是很多小朋友都不會畫,所以我們可以進行一個這類的集體活動,幫助大多數孩子掌握這個技能。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4
觀察班級:大二班
觀察對象:小睿
所在區角:數學區
觀察時間: 20xx年10月
觀察情況記錄:
小睿在數學區域活動《統計動物數量》的游戲中,他把整家操作材料都涂滿了。我都看不清楚我問她:“毛毛,你能告訴老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嗎?”毛毛很自信地回答:“吳老師,你看,我都涂滿了。”聽了他的話,我知道他可能沒有了解游戲要求,于是我對他說:“毛毛,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你看這是什么動物呢?”“這是小螞蟻。”“我們到前面圖上找找小螞蟻吧。”于是,我請毛毛在圖上邊找螞蟻邊數,最后他說:“吳老師,這兒有10只螞蟻。”我問他:“那你該怎么記下來呢?”他想了想說:“我可以用點點來記。”在一個格子里畫上了10個點子,然后他開心地笑了。
評價與分析:
毛毛小朋友從小由爺爺帶大,爸爸媽媽感情不和,缺少父母的愛。而爺爺覺得虧欠孩子的童年,于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什么,養成了不好的習慣。而且他的家庭教育幾乎就是沒有,數學方面必須要有老師陪同才能完成區域游戲,如果讓他獨自完成游戲,那他一定很快地圈,很快地連,很快地擺,很快地畫。
教師指導策略及改進措施:
1.與他爺爺聯系,希望他的父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讓他有安全感。在幼兒園內,多關心他,關注他。發現他取得了一點點的進步,都給予表揚與獎勵。
2.在區域活動中,盡量多給予幫助,以便他能順利地完成游戲內容。生活活動中,培養他一定的自理能力,樹立他的自信心。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5
實錄:今天的制作獅子活動內容是用不同材料制作獅子,小張選來選去拿了一個土豆作為獅子胖胖的身體,可身上什么也沒有,怎么辦呢?
于是,他選了一個一次性盤子做獅子的臉盤,一張黃色的彩紙來做獅子的鬢毛,并貼了兩只耳朵、一個大鼻子、又畫了三只兇眼睛,接著開始做獅子的四只腳了,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他做著做著就停下來了,想了一會,還是不行,他走到我跟前對我說:“老師,我的獅子為什么腿都瘸了呀?”我看了一下他們桌子上都有幾個小的土豆、山芋,就對小張說:“你去找一找,哪些東西比較小點,能夠做獅子的腿的?”他開始找了一會沒找到,于是動翻翻、西翻翻,突然發現了一小土豆,正好可以做獅子的腿,困難解決了,他有開始做了,不一會,小張開心地對我說:“老師,你看這是我做的'獅子!”
觀察者隨感:
從觀察中可以出來,小張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想象力也不錯,就是動手能力還不夠,遇到困難總喜歡找老師幫忙,盡管獅子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的,但從她臉上開心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她正沉浸成功的喜悅中!
分析幼兒對本區域的興趣:
A、非常感興趣 B、一般 C、不感興趣
老師提供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有些是孩子們從自己的家里帶來的,所以活動的興趣較高,尤濤已經掌握了獅子的基本特征,可是做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這是由于孩子的年齡特點所致,另一方面,老師應該在制作前,示范一下各種材料的用法,再提供一些范例,讓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有一個參考,不至于無從下手,由于時間原因,幼兒不能對各組材料進行一一嘗試,因此我決定把這些材料提供在動手角,讓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制作裝飾獅子。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6
區域名稱:手工區
觀察對象:xxx
記錄者:xxx
觀察重點:樂意與同伴交往
幼兒活動情景記錄:
xxx是個很內向的女孩子,喜歡到手工區做一些安靜的區角游戲。今日我看到她拿著自我的進區卡來到了區域角,我看到她從進去后就一向坐著看旁邊的小朋友折紙,我想她肯定沒紙,所以沒辦法折,這時我走過去輕輕的問她怎樣了她過了好久才回我一句很輕的話我沒有紙。聽完我告訴她你拿不到能夠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下讓他們遞給你就好了。她點點頭我發現她愣在那還是不折,我又問她怎樣了這次被我一問她的眼淚都快要出來了,用發抖的聲音告訴我,我不會折。這時我看到旁邊的xxx我說“xxx你教下好嗎”,當我再次看她們時她們成為了好朋友。
行為分析:
xxx是一個內向的女孩子。平時與小朋友之間的交流就不是很多,所以她的語言交流本事很差。遇到事情她只會坐在那里看而不會主動地與別人交流。在這時教師在旁邊去引導讓旁邊語言交流本事強的'幼兒去帶動她,讓她在其他幼兒面前敢說敢做,做一個勇敢的小朋友。
教師后續的支持:
1.多鼓勵她多和同伴交流。
2.肯定她的提高。讓孩子自信,并愿意與別人交流。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7
觀察地點:建構區
實地記錄:
小寧是一個比較好動的小男孩,思維很活躍。今日,又到進區域自由游戲的時間了。今日,小寧正在搭建積木。別的.小朋友也想和他玩,他不愿意。人家一拿積木,他立刻動手打人,嘟著嘴巴,很生氣的樣貌。
評析:
由于,此刻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的玩具都是自我一個人玩,沒有和別人一起分享玩具的經驗。在幼兒園都是大家一起玩,當同伴提出要求一起玩的時候,他就十分不愿意。人家一碰他的玩具,他就會認為這些玩具都是我的,你不能動。結果就動手打人了,還十分的生氣。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8
觀察目的:
⒈、用涂色的方法給自己喜歡的物品裝飾。
⒉、體驗繪畫活動的快樂。現象描述:在美工區里,DYT小朋友選擇了一件衣服開始涂顏色。DYT小朋友說:“我給衣服涂上漂亮的顏色。”小瑤小朋友也來給衣服涂顏色。我請幼兒觀察小朋友衣服上的花紋是什么樣的、顏色是什么樣的。DYT小朋友等幼兒看了一會,就各自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顏色涂了起來。DYT小朋友涂好了拿給我看,說:“這是我媽媽家里的衣服,這個顏色是媽媽最喜歡的一件衣服。”
思考與分析:
《指南》社會領域人際交往,目標⒈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能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游戲或其他活動。DYT小朋友比較喜歡參加涂顏色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DYT小朋友對于老師提供的游戲材料感興趣,能積極嘗試操作,大膽地制作自己的作品。DYT小朋友在活動中,有自己的想法,能自己挑選顏色,均勻涂色。努力嘗試完成作品。在以后的游戲中,可以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同伴服裝的顏色、花紋,豐富幼兒相關經驗。
建構區里的小朋友在拼搭小花,DYT小朋友也來了,我建議幼兒拼搭大的花和小的'花,DYT小朋友搭了一個大的花,我建議幼兒圍起來一起搭花,DYT小朋友說:“我要搭一個大花籃,可以把搭好的花放進去。”他們一邊拿著積木一邊拼搭著。這時,小豪把一些積木散落到了地毯上,很開心地在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話。DYT小朋友看到了,把積木主動撿起來了。
在玩建構區的游戲中,幼兒積極參與,學會了拿一片搭一片積木,在活動中能完成拼搭小花、大花。相互合作,大膽想象建構。《指南》社會領域的目標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DYT小朋友在活動中能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活動。在活動中,幼兒的建構水平顯示出了差異。這體現了《指南》中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我們應該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 ,關注個別幼兒,引導幼兒愛護游戲材料,一起來拼搭作品,使幼兒之間能相互學習,不斷提高建構水平,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9
觀察時間:3月1日
觀察地點:晨間區域
觀察資料:
在區域活動開始后,如果沒有教師跟隨指導的話,昀昀比較喜歡各個區轉悠,由于不太喜歡與別人交流,加上教師常常在一個組指導,昀昀似乎不太喜歡從同伴的交流中了解這一組的要求,所以基本不能定定心心的坐下來玩一樣區域。在教師的陪同下,比較喜歡玩美工區和美術區,因為昀昀在繪畫涂色和美工方面還是不錯的,之前有一次美工區是用各種種子來貼畫,她比較喜歡,區域一開始,自我就坐在位子上,先探索了一下應當怎樣玩,然后望望我,想得到提示,在我告訴她怎樣制作之后,是能夠按照要求來貼畫,貼畫的.水平與正常兒童持平,在貼畫的過程中也會努力的進行字節的發音,但講的還是比較的模糊,聽不太懂,在整個過程中需要教師時刻陪在旁邊,貼完一條之后也在嘗試與同伴進行交流,還想教其他小朋友該怎樣貼,邊喊邊指圖“那里”“那里”!這次區域昀昀堅持到了最終,堅持了較長的時間。
分析與措施:
從開學以來這段時間來看,昀昀在玩區域和其他游戲時必須需要有教師在旁邊陪同,并且她有與小朋友共同交流的欲望,可是還講的不太清楚,還是要在日常生活的中請她多講講,每一句話要講清楚,并且,還需要訓練她的常規意識,在活動中集中注意力,美工區和美術區對于她的動手操作是有益的,可是對她的語言與交流并不促進,在教師多同她交流的同時,也要多發揮小朋友和“愛心使者”的作用。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0
觀察日期:20XX年XX月XX日
觀察者:XXX
觀察對象:中班幼兒,主要關注小明、小紅、小剛三位小朋友
觀察區域:建構區
活動背景:
建構區投放了積木、紙板、塑料管道等多種材料,旨在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觀察記錄:
1. 開始階段:小明、小紅、小剛一同進入建構區,他們先各自挑選了一些積木,開始搭建自己的作品。小明選擇了大型積木,試圖搭建一座高塔;小紅則偏愛小型積木,專注地拼接著一個小屋;小剛則對紙板產生了興趣,嘗試將其折疊成各種形狀。
2. 合作階段:不久,小明的高塔因底部不穩而倒塌,他顯得有些沮喪。這時,小紅主動走過來,提議兩人合作搭建一座更穩固的建筑。小剛也加入進來,他們開始共同討論設計,并分工合作。小紅負責搭建小屋,小明和小剛則一起加固高塔,并嘗試將小屋與高塔連接起來。
3. 解決沖突:在搭建過程中,小明和小剛因為對某個積木的擺放位置產生了分歧,一度陷入爭執。但經過小紅的.調解,他們很快找到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4. 成果展示:最終,他們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融合了小屋和高塔的復雜建筑,并興奮地邀請其他小朋友來參觀。
觀察分析:
在這次建構區活動中,小明、小紅、小剛展現了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他們能夠在遇到困難時相互幫助,共同解決問題。同時,他們也學會了如何在沖突中尋找共識,體現了良好的社交技能。此外,通過搭建活動,他們的創造力和空間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1
觀察日期:20XX年XX月XX日
觀察者:XXX
觀察對象:中班幼兒,主要關注小花、小麗兩位小朋友
觀察區域:閱讀區
活動背景:
閱讀區投放了多種繪本和圖畫書,旨在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觀察記錄:
1. 選擇書籍:小花和小麗一同進入閱讀區,她們在書架前徘徊了一會兒,最終小花選擇了一本關于動物的繪本,而小麗則挑選了一本關于太空的圖畫書。
2. 閱讀過程:小花坐在閱讀區的沙發上,認真地翻閱著繪本,不時地指著圖片上的動物向小麗介紹。小麗則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全神貫注地閱讀著自己的`圖畫書,偶爾抬頭與小花交流幾句。
3. 互動環節:當小花讀完繪本后,她主動邀請小麗一起看她帶來的玩具動物,兩人開始模仿繪本中的動物叫聲和動作,玩得不亦樂乎。
4. 結束階段:閱讀時間結束后,小花和小麗一起將書籍放回書架,并整齊地擺放好閱讀區的玩具和椅子。
觀察分析:
在這次閱讀區活動中,小花和小麗展現了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她們能夠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并專注地閱讀。同時,她們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進行簡單的交流,分享彼此的閱讀體驗。此外,小花還通過玩具動物與小麗進行互動,進一步加深了她們之間的友誼和合作。這次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閱讀能力,還促進了她們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2
觀察內容:玩玩具
觀察對象:小凱
觀察時間:20xx年9月
觀察方式: 隨機觀察
觀察過程:
“請小朋友把玩具收好。”話一落音,小凱就很快把自己的積木推倒在地上,還把旁邊小朋友的積木都推到,然后拼命的往筐里扔積木一邊扔一邊緊緊地抓住筐,看見小朋友過來,小凱還沒等到積木全部收好就搬著筐往一邊走,想送進柜子。 而小朋友也搬著筐,誰也不愿放手。
教育評價:
首先要表揚小凱非常愿意幫助老師做事情,只要喊道收玩具收什么,他總是很積極收拾好自己組的玩具還要去收拾別的組的。玩玩具是小凱最喜歡的事情,只要老師一說開始玩玩具,請坐的`好的小朋友先拿,小凱就坐得好好啊!老師真希望我們的小凱上課時也這樣,那就更好了!
教育措施:
1、 教師要和小凱多交流,告訴哪些事情是應該做的而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如:收積木時應該收自己的.,將積木輕輕的一塊一塊放進筐里,不允許嘩啦啦把自己和別人的積木全推倒,而使地上到處都是積木。送玩具也是幾個小朋友輪流的,學會商量,不要每次都搶著送,而使得一個也送不成,浪費了時間。
2、 建議家長在家時多給小凱做一些安靜的活動。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3
觀察地點:編織區
實地記錄:
編織區的嘉杰小朋友正在用玉米皮聚精會神的編辮子,可每當編到接頭的地方,就用左手拿著玉米皮笨拙的向里面塞,并且也不管其它的幾股玉米皮,就亂七八糟的編起來;梁慧楠小朋友當編到接頭的`地方時,一連幾次都接不進去,就是接進去,用手一編又掉出來了,還有的干脆想放棄,不編了。
評析:
針對幼兒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的跡象,我采取了鼓勵、對幼兒的點滴提高進行表揚,并給幼兒講述了《烏鴉喝水》的故事,使幼兒懂得了應對困難僅有勇于嘗試、堅持不懈、不輕易放棄,才能戰勝困難的道理。在接下來的幾次區域活動中,我發現編織區的幼兒逐漸增多,并且編織的又快又好,基本沒有斷頭的現象。有時幼兒還會幾個一組以比賽的`形式編織,看著孩子們編織的那么投入,拿著自我的作品歡樂的玩耍,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4
觀察內容:
新學期本班制定來幼兒園就填寫入區表后,為一些早到的幼兒提供了更寬廣的區域選擇空間,并把結構區當成必選區,讓每組的幼兒按天輪流建構。其中,小鑫是每天最早到幼兒園的小朋友,一開始,他每次都很積極的填下自己的號數,特別是在星期三,輪到他那組玩結構,小鑫更是扮演了負責人的角色,提醒著每位組員填在結構區的`位置上。
但最近發現小鑫都沒在區域表內填寫了,起初我以為他忘了,經常提醒他去填,可后來覺得他是故意不填的,區域活動開始后,小鑫就在每一區附近晃蕩著,特別是在最喜歡的的結構區,他經常忍不住參與進去指手畫腳的當起了拼插小老師。我又一次提醒他:“今天不是第三組玩結構的,你去填寫其他區的吧!”小鑫低著頭,走到區域表面前磨蹭了一會,又走開了,當我發現他出現在美工、數學、動手區后,問道:“小鑫,你選擇的是哪個區?玩了些什么?”他跑開了,我找了找區域表,還是沒看到他填寫下自己的號數。
分析與反思:
新表格及新制度的制定,幼兒積極的填寫入區表,能提前計劃自己想玩的區域活動,并與該區的幼兒交流經驗與玩法。該幼兒起初能擔當一定的責任,遵守所制定的規則。由于教師對必選區的限制,使該幼兒對結構區的興趣與熱衷得不到滿足,所以不填入區表,在活動中他還間接的參與到其他喜歡的`區域活動中。因此,教師應做到:
1、幫助幼兒肅立堅定的信念,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能力與興趣,引導幼兒選擇其中一種活動。
2、鼓勵表揚幼兒的活動,除了看到幼兒本身的優勢外,在其他區域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進步。
3、提供更多吸引幼兒活動的區域材料,激發幼兒的興趣。
4、對必選區的指定應合理安排,使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活動。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5
背景分析:
這段時間,我班正開始《可愛的小動物》主題探索活動,孩子們對動物表現出很親近的感情,也喜歡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
幼兒行為實錄:
音樂活動《小白兔捉迷藏》開始了,老師扮演了兔媽媽,幼兒扮演兔寶寶戴上了胸飾,老師開始讓大家聽一段音樂,音樂剛出來,孩子們有的說:小白兔跳出來玩,有的說:它去拔蘿卜去,還有的說:它去超市買好吃的。老師看到孩子們情緒十分高漲,又提了問題:那你們聽聽后面的音樂,小兔又在干什么呢?孩子們一下十分安靜,側著耳朵聽著,有的先說了:“小兔休息一下。”還有的說:“小兔在吃東西了。”只有子瑜說:“可能碰到大灰狼了,它躲起來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猜著,最后老師做了一個表揚他的動作,大家應和著他的意見……可是等狼來捉小兔時,大家都變成花、草、樹、石頭等,等狼過來問:你是誰呀?沒有一個說是小兔,子瑜說:“狼是食肉動物,它不喜歡吃草的。”看來孩子們還能區分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呢!
教師反思:
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生成了有關食物鏈的問題,也熱衷于討論食草和食肉動物的話題,在與孩子們一起開展生成式主題活動的歷程中,我時時為小班孩子的創造潛能而驚訝和感動;在和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我從中學到了許多活生生的知識,這些活動使我的教學實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小班孩子,他們也可以是生成活動的主人。雖然,小班孩子的生成活動不如中班、大班的那樣能產生較多、較好的成果,它只是在平平淡淡的真實生活中自然地沉淀著、積累著。但實踐讓我明白:教育并非演戲,取之于生活而又用至于生活的.經驗才是最珍貴的,真正符合幼兒需要,有利于每個孩子提高和發展的活動才是成功的。
改進措施:
1、在事先的準備上,創設更貼近小班孩子生活經驗的情境,容易激發孩子表達的欲望。
2、教師還要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重視個別在集體中表現。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 16
觀察日期:XX年XX月XX日
觀察者:XXX
觀察記錄:
今天,我在大班的建構區域進行了觀察。孩子們對積木和樂高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小明和小紅正在合作搭建一座城堡,他們分工明確,小明負責搭建城堡的主體部分,而小紅則負責裝飾和添加細節。他們的合作非常順利,時不時還會互相交流想法,共同完善作品。
在觀察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在建構過程中表現出了極高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們不僅按照圖紙進行搭建,還會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創新和改造。例如,小明在搭建城堡時,不僅添加了塔樓和城墻,還設計了護城河和吊橋,使整個城堡更加生動和有趣。
通過這次觀察,我深刻感受到了大班孩子們在建構區域中的.熱情和專注。他們通過合作和創造,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團隊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相關文章: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7-28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9-02
大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2-19
中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1-17
(優)區域活動觀察記錄11-30
(熱門)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7-30
區域觀察記錄06-22
區域活動觀察記錄15篇05-26
中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必備)07-04
(熱門)中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