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時間:2023-06-22 13:25:27 滿全 講話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23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范文(精選10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講話稿,講話稿一般是開會前或出席重要場合前準備的發言稿。你知道講話稿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3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3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范文(精選10篇)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1

全體同學:

  下午好!同學們,你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

  也許,你能早已經習慣了圣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父親節”送給爸爸小禮物,習慣了在“母親節”向媽媽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簽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著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征著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著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端陽,午日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習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還有懸鐘道像以驅邪,掛艾草以避邪驅瘴,佩香包驅瘟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后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獨特的文化記憶。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出自當代詩人文秀筆下的《端午》,道出了端午節與屈原的淵源。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簽。然而今天,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下一周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了。你們想用什么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節日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2

親愛的老師和小朋友們:

  大家好!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于這個古老的節日,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恐怕最多的是屈原老師的故事。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占領,心如刀割,但又不忍一直放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農歷五月初五,他寫完自己最好的鋼筆《懷沙》后,縱身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寫出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愛國運動。

  屈原死后,楚國人民悲痛欲絕,紛紛涌向汨羅江向他致敬。人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扔進河里。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咬屈博士了。后來,為了防止飯團被龍吃掉,人們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并用彩色絲綢包裹的方法,這就是粽子的原型。

  是什么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的詩人跳入洶涌的河流?是關心國家和人民,熱愛祖國的心。

  祖國母親用身體為我們撐起了一片晴空,開辟了成長的沃土。今天,我們不需要放棄生命來表達我們的愛國之情。我們只需要把熱愛祖國的信念融入到我們的日常行動中:努力學習,尊敬老師,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今天,當我們重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難道不是對祖國熱愛的一種表現嗎?

  棕樹葉香,又一個端午節來了。讓我們一邊品嘗美味的粽子,一邊重溫屈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的愛國精神。

  謝謝大家!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

  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

  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么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4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于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的楚國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后面。

  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采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里,他對當前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于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毀攻擊。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斗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后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么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于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于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胸前的紅領巾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

  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掃凈了自戰爭之后彌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來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于炎黃子孫的人。

  在這里預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5

各位老師、各位小朋友:

  早上好!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端午時節千家品粽,萬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賽龍舟、辦詩會。

  有關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因為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懷抱石塊,跳進了江。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劃著船到江邊,悼念屈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將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呢?

  讓我們把粽葉輕輕展開,將愛國情包入。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每到這天人們便把用五色絲線包裹的粽子投到水中,表達悼念之情。

  讓我們把粽葉輕輕展開,將文明包入。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延續基因。作為新時期的少年兒童,我們要傳承中華文明,并將它發揚光大。

  小朋友們,在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里,讓我們把粽葉輕輕展開,包住所有的感恩與祝福,送給我們偉大的祖國。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6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等,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特色。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劃船競速,寓娛樂于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

  端午節,流傳最廣的傳說是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歷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7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昨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

  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后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

  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凈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

  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

  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8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從這些傳統節日中我們依稀可以看見古代人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下周六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提到端午節大家會想到精彩的龍舟賽、吃美味的粽子吧。關于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生長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雖然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里,但他對當前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于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斗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后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么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要體會到屈原對于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屈原對于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

  最后希望容山小學全體同學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于炎黃子孫的人。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9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喜迎端午節,農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18日。

  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兩千年之后的今天,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珍惜我們寬敞明亮的教室,珍惜我們學習的機會。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最后祝同學們期末考試取得理想的成績,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 10

老師們、同學們: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傳說很多,比較深入人心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有位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粽子。

  端午節這一天的活動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同學們,你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華夏文明需要我們去發揚!

【教師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相關文章:

端午節國旗下講話11-23

端午節教師國旗下講話稿07-15

2022端午節教師國旗下講話稿06-01

國旗下講話端午節教育10-20

國旗下講話-說端午節07-07

端午節小學國旗下講話09-26

端午節國旗下教師講話稿(通用13篇)06-14

小學端午節國旗下講話通用02-20

2017端午節國旗下講話范文06-0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视频视频在线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日本欧美在线α免费 | 亚洲成AV人的天堂在线 | 日韩国产欧美视频二区 | 日本特大a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