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美術教案:《墨竹圖》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美術教案:《墨竹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美術教案:《墨竹圖》 1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園的美術欣賞,是為了引導幼兒學會體驗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和內容美, 具備初步的審美意識。國畫是我國的國粹藝術,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內涵非常豐富。然而幼兒對國畫的接觸很少。所以,在這次活動中, 我選擇我國古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所創作的幾幅《墨竹圖》供幼兒欣賞,讓幼兒通過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礎上,感受國畫的表現特點和它的意境美。以中國傳統藝術——國畫作品作為欣賞對象,旨在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國畫的特點以及國畫的繪畫工具。
2、欣賞畫家用墨色的濃、淡變化表現事物,感受國畫的意境美。
3、嘗試用水墨畫竹子、竹葉,體驗動手畫國畫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萌發熱愛祖國傳統藝術的美好情感。
三、活動準備
1、用實物竹子布置活動場地。鄭板橋的《墨竹圖》四幅。
2、通過錄像欣賞竹林的美
3、國畫材料和繪畫工具教師和幼兒人手一份。
四、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看實物竹子,通過讓幼兒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顏色、粗細、形狀以及竹葉的形狀等。
師:竹子是什么樣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聞,可以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2、通過欣賞錄像《竹林深處》,讓幼兒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走進竹林,你們感覺怎么樣?
3、讓幼兒欣賞國畫大師鄭板橋的《墨竹圖》。
師:你們喜歡竹子嗎?古時候的畫家也很喜歡竹子,他們經常邊欣賞竹子邊把它們畫下來。(出示《墨竹圖》)
師:這些畫是簡筆畫嗎?(讓幼兒知道這是中國畫)
師:它們是我國的國畫大師鄭板橋畫的。(簡要的向幼兒介紹鄭板橋)
師:你看到這些畫有什么感覺?畫面上的竹子顏色有沒有一樣?濃墨畫出的竹子感覺離我們遠還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淺變化)
師:這些竹子的形狀有什么不同?(粗細、長短、直斜)為什么有這些不同?
4、進一步欣賞下載的鄭板橋的其他的作品。
教師小結:畫家鄭板橋爺爺畫的是一片竹林,靜靜的竹林畫得很美,用濃淡不同的墨色表現竹子的粗細、高底、遠近。讓我們看了感覺很舒服。
5、教師介紹國畫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畫竹子和竹葉,注意如何讓墨色有深淺變化。
6、鼓勵幼兒大膽畫出自己喜歡的竹子。
大班美術教案:《墨竹圖》 2
單元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寫詩作畫的背景及目的,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了解詩歌的音韻美,結構美以及語言所表達的深刻含義,了解詩歌借物喻人的寫法,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蘊
3、讀出詩的韻味,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提高學生對詩歌及所作的畫的鑒賞與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詩人品格的學習與敬佩之情
課時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德育目標:體會作者的胸懷和氣概
4.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法: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難點:體會作者對百姓的關愛之情
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一)交流材料(上這課之前我布置預習作業查閱資料)
1.請學生介紹作者: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做官前后,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體貌疏朗,風格勁峭。
2.讀課題,理解題目意思:墨竹:單用墨畫的竹子。墨竹圖題詩就是單用墨畫竹子的圖畫上面的詩。
(二)讀通詩歌
1.讀準字音:如文中的
衙(yá) 齋(zhāi) 燮(xiè) 號(háo)寒 放賑(zhèn) 救濟(jì) 遂(suì)
2.理解詞語:如詩畫欣賞文中的詞語
(三)讀出韻律。反復朗讀古詩,可采用抽讀,小組讀,男生女生讀,齊讀,老師范讀等方式進行朗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理解古詩大意:合作學習
(一)自讀自悟:學生依據資料和文后譯文進行自學
(二)學習小組交流;通過與同學互相補充,解疑,使學生明白詩文大意
(三)全班交流:
1、請學生說出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2、指導朗讀:讀出韻味,深入理解詩歌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對這首詩的感悟
四、合作探究學習
1、本詩作者是怎樣開想象的'
2、我們如何理解“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句
3、引導觀畫:
五、回顧全文
1、竹象征了“有氣節”,象征詩人“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
2、交流寫竹的詩文,如鄭板橋的詩《竹石》
六,拓展訓練
1、請同學們在課后收集有關竹的詩句,繪畫作品
2、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贊美竹
鄭板橋《墨竹圖》:
衙齋臥聽瀟瀟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板書設計
墨竹圖題詩
鄭燮
竹 人
干:細中有強 特立獨行
葉:青翠欲滴 愛民如子
傲然挺立 高標挺立
課后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以讀為本,在課堂教學中讀書時間充分,形式多樣化。首先是讀通詩歌,初步感知詩文。然后是讀出韻律,體會詩的含義,最后是讀出韻味,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對詩歌的感悟。整節課都是書聲瑯瑯,通過朗讀,培育了學生的朗讀習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2、以生為本,以學為教,采用了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怎么想就怎么說來達到體會作者對百姓的關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詩人的品格和對詩人的敬佩之情。
3、這首詩是一首圖題詩,在引導學生觀畫時,還可展示其它的畫,如梅花,松,國畫等圖,讓學生欣賞,真正起到提高學生對畫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大班美術教案:《墨竹圖》 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德育目標:體會作者的胸懷和氣概。
4.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百姓的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詩云“詩堪入畫方稱妙,畫可融詩乃為奇”。縱觀歷代文壇,詩書畫三絕的名家,層出不窮。而圖題詩則是詩壇畫苑中一朵絢麗的花朵。今天,就讓我們一道去感受——鄭板橋在《墨竹圖題詩》中要表達的詩情畫意。
二、自主學習:
1、字:
衙(yá)齋(zhāi)燮(xiè)號(háo)寒放賑(zhèn)救濟(jì)遂(suì)
2.解詞:
勞頓:勞累。
思緒:思想的頭緒;思路。
救濟:用金錢或物資幫助災區或生活上有困難的人。
賑災:賑濟災民。
巋然不動:高大獨立的.樣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紹作者: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做官前后,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體貌疏朗,風格勁峭。
②圖題詩(找擅長繪畫的學生介紹)
③墨竹:單用墨畫的竹子。
3.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引導學生閱讀“詩畫賞析”第二段。
(明確:鄭板橋這首詩的背景、原因和被罷官的結局,說明他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詩意:這首詩以“竹”為依托之物運用象征手法,表達了詩畫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風雨來襲,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
四、合作探究:
1.請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愛的詩句,并說明理由。
2.本詩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的?(第1句是實寫、第2句是虛寫,第1句是第2句發揮聯想的基礎。)
3.如何理解“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句?(明確:似是寫竹,實則寫人。寫詩人對百姓的仁愛之心,體恤之情,令人嘆為觀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穎奇物,把一個錚錚鐵骨的文人寫得極入情理,表現了他的高標挺立、特立獨行、充滿愛民之氣節。)
五、回顧反思:
竹的象征了“有氣節,象征詩人“任而東南西北風”的氣概。
六、拓展訓練:
1、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竹的詩句,繪畫作品。
2、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贊美竹。
大班美術教案:《墨竹圖》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反復誦讀詩歌,了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體恤百姓的憂傷之情。
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對百姓的關愛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松、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為“歲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對象,縱觀歷史文壇,詩書畫三絕的名家層出不窮,而對圖題詩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的《墨竹圖題詩》,并體會詩要表達的詩情畫意。
二、課件出示《墨竹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并交流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
(1)介紹作者。
(2)介紹背景:
這是一首圖題詩,寫于鄭板橋在山東任職時。當時山東受災,饑民無數,作為一名體恤百姓的縣官,鄭板橋整日為民奔波,白日勞頓,夜不思眠。本文記載的是又一個不寐的夜晚,聽著冷雨拍打窗欞,風吹疏竹,發出蕭蕭之聲,板橋竟錯覺為百姓發出了啼寒饑號的怨聲,于是提筆展紙作畫,遂成此文。
三、 重點認知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感知。
(2)范讀。(聽錄音)
(3)練讀。
a、學生自瀆。(注意字音,語氣,節拍等)
b、指名讀(大家評議)
c、再讀(小組合作,比一比誰讀得好)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3)提問: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主學習
(1)字:衙、齋、 燮、 號、 寒放賑、救濟、 遂
(2)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
勞頓:勞累。思緒:思路。救濟:用金錢或物質幫助災區或生活上有困難的人。賑災:賑濟災民。巋然不動:高大獨立的樣子。
(三)合作探索
1、小組合作理解詩意(小組討論交流,讀懂的地方小組內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一起討論。)
2、檢查匯報(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詩?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
3、介紹詩意。
a、自練。
b、小組內練講。
c、指名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4、請學生說自己感受最深的詩句,并說明理由。
5、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的?(第一句是實寫,第二句是虛寫,第1句是第2句發揮聯想的基礎。)
6、對最后一句“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理解(明確似是寫竹,實則寫人。寫詩人對百姓的仁愛之心,體恤之情。令人嘆為觀止,文中以竹喻人,比喻新穎奇特,把一個錚錚鐵骨的文人寫得極入情理,表現了他的高標挺立,特立獨行,充滿了愛民之氣節。)
四、總結并進行拓展閱讀。
1、《墨竹圖題詩》表達了詩畫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風雨來襲,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
2、讓生閱讀有關“竹”的詩句,認真體會“竹”在古代詩句中的蘊涵。
唐代杜甫《詠竹》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宋陸游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3、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贊美竹。
4、背誦并默寫古詩。
板書設計:
竹:人
干:細中有強。特立獨行
葉:青翠欲滴 愛民如子
傲然樹立
閱讀伴教錦囊:(課件顯示揚州八怪的一些簡介。)
“揚州八怪”包括鄭燮、羅聘、李方膺、高翔、金農、李鱓、汪士慎八位畫家。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方膺、李鱓等先后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試畫,后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燮所作《櫻筍圖》,即印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東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
“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云:“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成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
【大班美術教案:《墨竹圖》】相關文章:
《墨竹圖》大班美術教案08-28
《墨竹圖題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1-03
墨竹圖題詩原文、注釋及賞析03-23
大班美術《八駿全圖》幼師教案03-22
小班美術教案大耳朵圖圖11-21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大耳朵圖圖》09-28
條形統計圖大班教案11-21
實用大班美術教案大班美術簡單教案10-09
大班數學線路圖教案03-21
大班的美術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