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兩首的教案
詩經(jīng)兩首的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jīng)》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章法的節(jié)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1.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討論法
3,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jīng)過《詩經(jīng)》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jīng)》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jīng)》,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nèi)容: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改稱《詩經(jīng)》。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chuàng)作,是《詩經(jīng)》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tǒng)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chǎn)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xiàn)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jīng)》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jīng)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 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長和短水邊荇萊,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萊長短不齊, 好姑娘苗苗條條,
采荇菜左右東西。 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水荇萊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 娶她來鐘鼓喧喧。
《詩經(jīng)》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diào)中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diào)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jīng)》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shù)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衛(wèi)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fā)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nèi)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lián)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后世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
蒹 葭
蘆花一片白蒼蒼, 逆著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變成霜。 越走越高道兒難。
心上人兒她在哪, 逆著直水去找她,
人兒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間。
逆著直水去找她,
繞來繞去道兒長。 一片蘆花照眼明,
逆著直水去找她, 太陽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著水中央。心上人兒她在哪,
隔河對岸看得清。
蘆花一片白翻翻, 逆著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兒不曾干。 曲曲彎彎道兒擰。
心上人兒她在哪, 逆著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灘。 好像藏身小島水中心。
(3)詩人的執(zhí)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
3.朦朧美體現(xiàn)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采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chǎn)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xiàn)、朦朧縹緲之感。
教師小結:《蒹葭》詩的豐富美感,我們可以作多重解瀆。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四、比讀全詩,問題探究
教師提問:《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風格和表現(xiàn)手法相同嗎?
明確:《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蒹葭》比《關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五、課堂小結
《詩經(jīng)》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yōu)美。從詩經(jīng)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于于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yōu)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六、布置作業(yè)
1.《蒹葭》這首詩對后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上網(wǎng)搜集相關信息,看哪些詩篇化用了《蒹葭》的詩句。
2.背誦這兩首詩,并為一篇寫一段賞析文字。
詩經(jīng)兩首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詩經(jīng)》的有關文學常識,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以及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⑵ 通過學習《靜女》和《氓》,進而了解國風的寫作內(nèi)容,體會民間的歌謠的特色;了解衛(wèi)、邶兩地不同的文化背景,體味獨特的文化內(nèi)容。
2.能力目標:
⑴ 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結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
⑵ 運用聯(lián)想、想象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品味詩歌細節(jié)描寫的藝術效果。
2、典型情節(jié)及精練語言。
教學難點:
反復誦讀、吟詠,在理解文章基礎上,形成古詩文的語感。加深對古典詩歌的理解與領悟。
教學方法:
采用誦讀教學法:音讀、意讀、情讀、美讀,讀中理解課文,讀中體會詩歌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詩經(jīng)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一.你對《詩經(jīng)》的了解有多少?(結合注解1)
⑴ 性質: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一部總集,在它成為儒家的經(jīng)典以前,通稱為詩。(儒家奉有四書五經(jīng),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六藝之說有二:一即六種技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計算);一即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也就是除了五經(jīng)外,再加上失傳的《樂》。)
⑵ 體制和內(nèi)容: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也稱詩三百。 這些詩分屬于國風、雅、頌三個部分,這大約是音樂的分類:
風指十五國風,風是樂調(diào),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是《詩經(jīng)》的精華,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jīng)常把它們并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貴族所作的樂歌,也有一部分民歌,產(chǎn)生于周王畿;
頌 是贊美歌,是祭樂,分周頌、魯頌、商頌,40篇。頌詩中《周頌》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頌》是前七八世紀之間宋國的作品。《魯頌》是前七世紀魯國的作品。頌多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于宗廟祭祀的舞樂,文字板滯,但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孔子曾經(jīng)這樣極力贊美《詩經(jīng)》:《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想純正)孔子以后的儒家學派人物,都把《詩經(jīng)》當作教本,傳授不絕。《詩經(jīng)》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xiàn)實主義基礎。
⑶ 藝術表現(xiàn)手法:(教師在此無須多介紹,在具體研習時結合實例講解)
《詩經(jīng)》在篇章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形式,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用今天的話說:賦就是直接敘事、刻畫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興就是起頭,即先說別的事物,以引出詩人要說的事物。
賦、比、興都是詩人用以構筑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的方法,它們的運用,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對后世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一般說來,雖某些詩側重用賦、或比、或興,而多數(shù)則是交互運用。就三類詩相對地說,在風和小雅中用比、興多些,大雅和頌則多用賦。南宋吳泳曾對《毛詩》注明興的詩有過統(tǒng)計,他說:毛氏自《關睢》而下總百十六篇,首系之興。風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頌二,注曰興也。(據(jù)謝榛:《四溟詩話》卷二統(tǒng)計)
《詩經(jīng)》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比較整齊,這是詩歌發(fā)展過程中的早期形式。《詩經(jīng)》善于運用章句的重疊來表達思想感情,使詩歌在音律上和修辭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這種情況在《國風》和《小雅》的部分詩篇中尤為突出。
二.導入新課《詩經(jīng)》源頭探愛情
《詩經(jīng)》中占比重最大的是關于愛情和婚姻問題的詩。愛情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情感。《詩經(jīng)》中表現(xiàn)純真的愛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達方式大多具有質樸、熱烈而大膽的特點。
*文學史上關于三部曲的說法
三部曲 的說法源于古希臘,指情節(jié)連貫的三部悲劇,又稱三聯(lián)劇。現(xiàn)接線指三部內(nèi)容各自獨立又互相聯(lián)系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抗戰(zhàn)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農(nóng)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關于《詩經(jīng)》有愛情三部曲的說法: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jīng)關雎》)──以雌雄二鳥和鳴起興,表達了男子對女子真摯、熱烈的追求。
附:《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2.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jīng)子衿》)──男子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附:見后面的延伸閱讀,深化鑒賞
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的愁情恰似蒼茫的秋水,蕭瑟的蘆葦。
附:《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愛情作為人類最真摯的情感,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這首《靜女》,看看又是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
三、整體把握
1.聽錄音朗讀課文,學生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誦讀,討論詩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 題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標題,不能代表詩篇的內(nèi)容。
② 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讀成2/2節(jié)拍
③ 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jié),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 為獲得聲韻上的美感。采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3.學生結合誦讀提示再一次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的主要內(nèi)容。
明確:《邶風靜女》是其中一首極富幽默情趣的愛情短詩。它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的口吻描繪了與戀人幽期密約時的有趣情景,描繪了我見到戀人前后的不同心情,顯示出一個天真活潑、聰明慧美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少年的形象。主人公大膽熱烈的愛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自由討論,相互交流:這首詩格調(diào)輕松優(yōu)美,把民間一對男女戀人約會時的情景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就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而言,描寫了幾個鏡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動與驚奇?
提示:注意詩中多處運用的細節(jié)描寫、場景描寫和心理描寫。
描寫了三個鏡頭,采用了蒙太奇手法(空白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手段源于繪畫。文學作品中的空白就是運用含蓄精練的語言描寫人事景物,給讀者留下更多想象聯(lián)想的空間,達到言簡意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靜女》很講究空白藝術的運用。 詩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節(jié)詩表面上只寫了幾個動作,可在具體欣賞詩的時候,卻不能局限于這個小范圍。要調(diào)動想象填補其留下的大量空白。那么,這三小節(jié)就發(fā)展成了三幕小短劇。)
第一章:靜女其姝,候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這一章描寫男女戀人約會的場景。靜女其姝,候我于城隅,點明了約會的地點與人物。(板書:一會:)
與我約會的是一位文雅而美麗的姑娘,這從靜、姝兩字可以看出。約會的地點是城隅:城墻上的角樓(一說是城墻邊的角落)。請注意:《詩經(jīng)》時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墻。但我如約趕到的時候,她卻板書:愛而不見,故意躲藏起來不出現(xiàn)(一說是故意躲藏起來不讓看見)。
問:靜女為什么愛而不見?我的舉動怎樣?(板書:搔首踟躕)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隱含什么情感?
愛,通薆,揚雄《方言》:薆,謂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躕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誠以及未見戀人的焦灼、憂慮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現(xiàn)了出來,表達了我對靜女的愛慕和思念之深。(板書:青年之急)這一章中靜女尚未露面,但從她愛而不見的故意逗人的表現(xiàn),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潑、調(diào)皮可愛的情態(tài)。
兩饋贈:(板書)
第二章: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第三章: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這兩章描寫男女戀人見面后的情景。靜女與我見面后,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紅色的管簫鮮明有光,我非常喜愛,陶醉其中(板書:彤管有煒 說懌女美)。這里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我表面上是贊嘆管簫之美,實際上是贊嘆靜女之美。這表現(xiàn)了我對靜女的愛戀。(板書:青年之戀)
接下來這一章繼續(xù)描寫兩人見面后的情景。靜女又贈給我一束從野外放牧的地方采來的茅草,那茅草的確又美麗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麗,而是因為它是靜女贈送的,所以才顯得特別珍貴。(板書:匪汝之為美 美人之貽青年之誠)
總結引申從《詩經(jīng)》中的許多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古時的青年男女,在表達愛意之時,是極其含蓄浪漫意蘊的,如有以動物的相依相從表愛情,以植物花卉的柔潤芳香表愛情,更有以音響的和諧悅耳表愛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如《詩經(jīng)》的首章《關雎》,就是以水鳥和鳴代夫婦諧樂,以荇菜(一種水草)的柔順潤美來比擬女子的容貌和品性之美,如《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艷喻出嫁好的美貌,如《衛(wèi)風氓》中,桑葉和鳩來喻婦人,所以才在此詩中,有女子饋贈彤管,荑草的舉動,這一舉動的含意是十分明晰的,因此才有男孩的激動和驚喜。也只有這樣的愛的表達,才能顯示愛情的純真!因此,我們在領悟此詩的文詞之美時,還應該領悟本詩中的意境、情感之美;
五、深入探討,體會情感美
提問: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對姑娘所贈的兩件禮物的贊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與荑草哪個更重要?
明確:①這是借物詠人,因人贊物。小伙子對禮物的贊美,實際上是贊美姑娘,表達的是小伙子對姑娘的真摯戀情。②照常理,彤管應比荑草貴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貴重,這從小伙子的贊美可以看出來。小伙子對彤管只稱贊它外表色澤鮮艷彤管有煒, 而對受贈的普通的荑草則大加贊嘆其洵美且異。洵即誠然、實在,異即特別、異常。顯然他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是另有所感。荑草雖極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親自從野外采來作為信物給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顆真摯的心,物微而情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與表達。因而,荑草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異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傳情,小伙子接受贈物,是對它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nèi)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來,那已經(jīng)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nèi)心世界的諧和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他們的愛情也會像那初生的柔荑一樣,在愛的雨露滋潤下長成茂盛的草叢,永遠甜蜜幸福。
六、延伸閱讀,深化鑒賞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注釋〕①衿衣領。青衿是周代學子的服裝。②嗣傳送,給予。③挑、達形容走來走去的情狀。④闕古代城門上的樓。
1.齊聲朗讀。
2.比較《邶風靜女》和《鄭風子衿》的異同。
不同點:①角度不同:《邶風靜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寫的。《鄭風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寫的。
②情節(jié)不同:《邶風靜女》寫青年男女的一次約會。《鄭風子衿》寫少女在城樓上盼望情人。
③基調(diào)不同:《邶風靜女》歡樂幽默,充滿情趣。《鄭風子衿》纏綿悱惻,哀婉動人。
④寫法不同:《邶風靜女》主要通過細節(jié)刻畫人物。《鄭風子衿》主要通過內(nèi)心獨白刻畫人物。
同中有異:兩首詩都寫了主人公等待時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別的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細節(jié)。《邶風靜女》中搔首踟躕寫出男子的憨厚,《鄭風子衿》中挑兮達兮寫出女子的纏綿。
共同點:①對愛情的追求都大膽率真,絕不忸怩作態(tài),表現(xiàn)出勞動人民純樸的本色。
②風格樸實、清新。采用重章復唱,在一唱三嘆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盡情地抒發(fā)。
七、小結
人生沒有美好的愛情來支撐,這是最遺憾的。玫瑰花是美的,然而它如果開錯了季節(jié),是要枯萎的。如果缺少精心呵護,即使開對了季節(jié),也是要凋謝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嗎?(我想,靜女,作為牧女;《氓》中的女主人公作為蠶娘,他們都是社會化的成人,而不是像我們這么大的在校生!祝愿同學們擁有生活的詩意!)
八.作業(yè):把《邶風靜女》改寫為現(xiàn)代民歌。(要求:節(jié)奏鮮明,句式整齊。忠于原文,適當想象。語言通俗,平白如話。)
引導:提供余冠英先生的以詩譯詩的改寫,以其為模板。余冠英是詩經(jīng)研究專家,他的版本堪稱詩經(jīng)最權威的版本。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改寫:
水鳥兒關關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 采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 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 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 采菜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 娶她來鐘鼓喧喧。
余冠英先生達情傳神的今譯
幽靜的姑娘撩人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暗里躲著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撓腮。
幽靜的姑娘長得俏,送我一把紅管草。我愛你紅草顏色鮮,我愛你紅草顏色好。
牧場嫩草為我采,我愛草兒美得怪。不是你草兒美得怪,打從美人手里來。
第二課時
氓
一、導入:
愛情是不老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故事,今天,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wèi)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fā)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們要結識的兩個人,還有在那時的另外一些人。讓我們走近他們!
二、《氓》簡介
《氓》選自《詩經(jīng)衛(wèi)風》,是衛(wèi)風中最長的一首民歌,也是《詩經(jīng)》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棄婦詩。它是一首敘事詩,全詩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描述了一個婦女被丈夫遺棄后,回憶當初戀愛、結婚的經(jīng)過以及婚后的遭遇,訴說了自己對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詩共60句,分為六章,每章10句。詩的情節(jié)線索清楚:女子為一個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來兩人結為夫妻。婚后,盡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貧苦,日夜操勞,但是,色衰愛弛最后仍逃脫不了許多弱女子共同的命運被丈夫休棄歸家。此詩作于歸途之中。
三、誦讀:了解詩意,理清情節(jié)。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聽準字音及句子節(jié)奏,輕聲跟讀。
注意下列字讀音:
氓 蚩 淇 愆 垝垣 漣 筮 咎 鳩 葚 徂 夙 咥 隰 泮 晏
2、總結四言詩的朗讀節(jié)奏
《詩經(jīng)》的句法以四言為主,四言句在節(jié)奏上是一頓二拍。一般又是兩個四言句構成一個意思完整的'句子。這種句式的優(yōu)點是節(jié)奏感強,讀來瑯瑯上口。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
3.勾勒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梳理文章思路
(這首敘事詩情節(jié)完整,層次分明:第一章寫定婚,第二章寫結婚,第三章寫所得教訓,第四章寫被遺棄,第五章寫受虐待,第六章寫與男子決絕。全詩大體按照事件的發(fā)展順序,采取概括敘述與細節(jié)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與悔的感情熔融于敘事、議論之中,全詩融敘事、抒情、議論于一體,這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
六個章節(jié):戀愛結婚追悔婚變反省決絕。
這六個章節(jié)是按照戀愛婚變決絕的思路追敘的。
四、析讀:分析人物形象重、難點研習過程
當我們逆著時間的隧道走進他們的世界,你用你獨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獨特的視角體會到了什么?我們等待著你的講述!
1、 學習戀愛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在第一節(jié)中,詩作的敘事節(jié)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xiàn)。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明確:初次相逢
(3)要求學生依據(jù)課文運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三個畫面。
明確:初次相逢那個人帶著一臉憨笑向我走來,在換絲的背后藏著小小的陰謀。他愛上了我,向 我求婚,我有些猝不及防。竟有這么勇敢的人,我有些喜歡他。
定情相送因為他的勇敢,因為他的誠意,少女的心是那樣的容易被感動,我答應了他的求婚。他是那樣的欣喜若狂。他告辭了,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至渡過淇水,我們是那樣的難舍難分。
約期相別他再三的請求我立即嫁給他,那怎么可以呢?雖然我們一見鐘情,但婚姻是人生大事,豈能操之過急?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jié),我們秋天結婚吧。
(4)提問:在約期相別這一場景中,兩人的性格已現(xiàn)端倪,請大家仔細品味語言后概括一下兩人的性情。
明確: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則溫柔、體貼。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特點,這就預示了兩人今后的悲劇性的婚姻生活。
(5)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樣的表現(xiàn)?
乘彼垝垣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xiàn)。
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詩經(jīng)王風》有一首詩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注釋】①蕭:蘆荻,用火燒有香氣,古時用來祭祀。②三秋:這里指三季。)寫絕了熱戀中男女那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6)提問:爾卜爾筮等四句表明戀愛終于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明確:神靈顯示,這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娘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姑娘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至此,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結束。
(7)讓學生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這一段的感情基調(diào)如何?
從女主人公的這段回憶來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確:①(板書)感情基調(diào):熱情、幸福
②不是。從她的回憶看,二人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8)要求學生朗讀一、二節(jié)。
2、 學習婚變這一部分。
(1)小組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這一部分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手法?
明確:議論、抒情。
(3)提問: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這屬于一種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比興的藝術手法。
(4)文中的比興手法有何特點?起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第三章以傳統(tǒng)的比興的開頭,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第四章緊承上節(jié)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開頭就是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下走了的青春,曾經(jīng)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后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卻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xiàn)象來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增強意蘊,產(chǎn)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5)提問: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確: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jié)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著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jīng)開始。
(6)提問:結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認識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確:(板書)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
(7)齊讀這一部分。
3、 研習決絕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提問:女主人公通過上文的回憶、自省,在這一章她做出了選擇,什么樣的選擇?
明確:女主人公認識到了在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jīng)歷中得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這反映出她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板書)清醒、剛烈。
(4)提問:同學們可議一議,想一想,這一章用的是什么樣的寫法?
明確:對比 (板書)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
(5)提問: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對比?
明確:昔日信誓旦旦,今日卻是這樣的結局,作者主要采用了對比的手法。
(6)對比在文中其他章節(jié)還多次運用,現(xiàn)在我們來找一找,體會其表達效果。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加強了情感表達的形象性。①女主人公婚前與婚后的對比:婚前,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在笑載言,這表明我作為一個純真、熱情的少女,對愛情和幸福充滿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無與士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作為人妻,卻遭遺棄,既后悔又令人傷心。當初的渴望變成了失望,對比強烈。②氓婚前與婚后的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對人一副笑嘻嘻的樣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就對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兩人。③我與氓對愛情態(tài)度的對比: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子對愛情態(tài)度專一,男子對愛情卻懷二心。這些對比,鮮明生動,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
(7)齊讀第六章。
4、提問:從文中,我們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特點?
明確:(板書)勤勞、溫柔、堅強。
5、提問:女主人公在回憶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決擇時,并沒有做任何的修飾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達的呢?
明確:直接陳述。
教師補充:也就是用了賦的表現(xiàn)手法。關于賦的手法的運用,我們在初中就學過。如《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五.審讀:探究悲劇原因
1.探究:穿過千年的時空,跨過千年的《詩經(jīng)》,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你認為氓是個什么樣的人?(提示:從兩個方面總結悲劇根源個人原因――喜新厭舊;社會原因――男女不平等。)
從詩的內(nèi)容看,乃是這女子私定終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以致于無視禮教的束縛,在無良媒的情況下自擇終身,在當時已經(jīng)埋下悲劇,進而男子變心,其命運更加悲慘,又在不合理的夫權制度下,被棄而赴告無門,正是構成這一無辜女子悲劇命運的原因。
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jīng)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的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人。
2.研討:你是如何看待造成詩中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
⑴士之變心說。不見復關,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由此可見一斑。
⑵社會道德說。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這是當時的社會風俗、人們的愛情觀所造成的。
⑶社會制度說。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貧富的變化引發(fā)婚姻危機,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經(jīng)濟之上。
⑷年老色衰說。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變心。
六、小結:
全詩大致按事實發(fā)展的過程敘述這一悲劇的始末。第三章為全詩的轉折,詩中肯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及對比的手法,將抒情、敘事、議論熔一爐而增加了敘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詩韻律和諧,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們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們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則應遭到我們的唾棄。
【詩經(jīng)兩首的教案】相關文章:
古詩兩首小學語文教案04-03
詩經(jīng)氓說課稿11-04
詩經(jīng)中美好的詩句鑒賞03-01
詩經(jīng)是最早的詩歌總集01-15
《外國詩兩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12-06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05-08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05-08
美麗《詩經(jīng)》閱讀答案07-12
《詩經(jīng)采薇》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