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嶺的早晨》的教案
教材分析:
《苗嶺的早晨》是作曲家陳鋼于1975年根據同名口笛曲改編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樂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繪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又以明快、熱烈的勞動節奏,表現苗族人民的愉悅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樂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樂的“飛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們帶進了山巒起伏的苗家山寨。接著,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顫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現布谷鳥婉轉清脆的歌唱和百鳥呼應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潑的節奏,熱烈歡快的旋律,巧妙的調性轉換,與第一段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由小提琴和鋼琴輪流演奏主旋律,不時地插入模擬鳥兒鳴叫的簡單音調,表現出一個歡樂熱烈的場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區奏出粗獷有力的音調,速度由慢漸快,此起彼伏、互相呼應,宛如芒筒低吟,蘆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勞動號子回蕩在山野田間。高漲而富于情趣的音樂,贊美了苗家的勤勞,表現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樂的緊縮再現。小提琴再次奏出“飛歌”的第一樂句,接著模擬鳥兒鳴叫的聲響,樂句越來越短,與第一段遙相互應,再次重現苗寨的秀麗景色。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根據音樂的情緒為音樂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遜發,激發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讓學生感受樂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與表達的不同的情緒。
教學難點:
體驗音樂的第二樂段,感受其音樂中的歡快。
教學方法:
1、通過音色對比初步感受小提琴和口笛音色的不同。
2、通過體驗的方法感受音樂的情緒和特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課件、打擊樂器、填詞卡。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誰知道有多少個民族呢?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音樂文化,今天我們就要到其中一個民族去探訪。
2聽音樂猜一猜這是哪個民族?
(播放《苗家兒童慶豐收》教師跟音樂律動。)
3介紹苗族
苗族主要聚集在貴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
而貴州的苗嶺,因是苗族集中聚居區所以得名。(出示圖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會在閑暇時聚在一起,跳舞唱歌,高興時還會邊勞動邊唱歌。(出示圖片)
今天我們欣賞的`這首樂曲就叫《苗嶺的早晨》。
二、欣賞
1、 簡介樂器:
《苗嶺的早晨》是作曲家陳鋼根據同名口笛曲改編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
(出示:小提琴圖片)師:西洋樂器中的小提琴音色華美,音域寬廣,它的表現力極為豐富,所以經常作為獨奏樂器來演奏。
(出示:口笛圖片)師: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遜發用短竹管發明制作而成的。
聽辨:哪段音樂是小提琴演奏的,哪段是口笛演奏的?(播放兩遍用不同樂器演奏的第二樂段的第一主旋)
2、完整欣賞:
(1)讓我們來欣賞這首《苗嶺的早晨》,邊聽邊想它是由哪種樂器演奏的?音樂中出現了幾種情緒?
小提琴演奏,這首樂曲先是優美抒情的旋律,后旋律轉為歡快躍動,最后又回歸優美,所以音樂可分為三樂段。
3、分段欣賞
(1)第一段
從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的節奏是怎樣的?(鳥鳴,山林。)
這一段開頭的旋律富有苗族飛歌的特色。
苗族飛歌是一種山歌體裁,它的音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有強烈的感染力,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況下,為互表誠意,邀約游方而放聲抒懷的一種情歌。
讓我們跟著音樂也來互相邀請吧。
用“啊”隨音樂演唱開頭部分。
(2)第二段
聽一聽第二樂段與第一樂段的關系是怎樣的?(重復、對比)
樂曲所要表現的是什么場面?速度與節奏是怎樣的?
再讓我們來聽一聽這一段的旋律演奏時音區有什么變化?展現了怎樣的旋律特點?(師生共同分析)
多么歡樂的場面,讓我們也加入他們吧!你們想用什么方式來參與音樂?(小組準備并練習)
唱歌:為學生準備好部分歌詞,請學生填寫并演唱。
伴奏:用打擊樂為樂曲伴奏
跳舞:為音樂編一個舞蹈動作。
勞動:用道具鋤頭表現苗族人辛勤勞動的場面。
小組展示
(3)第三段
聽一聽第三段音樂與哪一段相似?
第三段音樂是第一段音樂的再現。音樂最后又把我們帶回那苗家山寨的秀麗景色。
4、再次完整體驗音樂
剛才我們一起領略了苗嶺的風光,體驗了苗族人的快樂生活,下面讓我們再聽一遍《苗嶺的早晨》,請你將在這節課的收獲、感想或問題,用一句話寫在紙上。
三、拓展:
苗族人民勤勞善良,聰明勇敢,有很多名人就是苗族人,比如我們知道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阿幼朵就是苗族人,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由阿幼朵用苗語演唱的《苗嶺飛歌》。
【《苗嶺的早晨》的教案】相關文章:
《苗嶺的早晨》教案01-07
《苗嶺的早晨》教案01-07
苗嶺的早晨的詳細教案06-20
《苗嶺的早晨》教案7篇01-07
《苗嶺的早晨》小學音樂教案08-28
《苗嶺的早晨》小學音樂優秀教案09-04
苗嶺的早晨教學反思03-24
苗嶺的早晨教學反思范文03-08
《苗嶺的早晨》欣賞教學設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