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走向世界的中國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領會地理環境要素的綜合性和差異性及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2、明確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發展趨勢,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3、了解全球的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過程與方法
作圖----小組合作----導學-----練習深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的區域差異和區域合作中的重大工程
學習者分析
學生對關于國家的一些國情知之甚少,對南水北調等工程難以理解。
教學資源與策略
課件、素描紙、鉛筆、紅筆、黑筆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及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兩年來,我們學習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今天我們一起和中國走向世界。 【板書】走進世界的中國
講授新課 教師引入:在兩年的地理學習中,同學們掌握了學習地理的學習方法之一是:讀圖。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手中的筆自己來描繪祖國的藍圖。將同學們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選一名組長。共同完成“中國輪廓圖”,并畫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描述每一個區域的特征。(時間5分鐘) 學生作畫,老師巡視。 教師承轉: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點,面臨不同的發展問題。我們怎樣才能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世界中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是今天這節課需要探究的問題。
教師板書:一、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板書:1.區域差異
學生展示作品: “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圖”,老師提問:
根據我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特點,想一想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是什么?
學生發言: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千差萬別,這說明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
教師承轉:不同的區域地理條件不同,發展的方向、途徑和所走的發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教師板書:2.區域發展
教師提問:
1. 以東北平原為例,想一想為什么東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聯系氣候、地形、人口、工業等方面進行分析)
2.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分組討論自己的家鄉發展經濟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想一想我們應當怎樣因地制宜地發展家鄉的經濟?
學生討論發言。(略)
師生共同總結:
1.我們可以看到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遼闊,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多雨;人口密度較低,適宜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生產。這些都是東北平原的農業資源優勢。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條件,發展商品糧生產,是東北平原區域發展的方向。因而東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2.家鄉發展經濟的地理條件既有優勢也存在著問題。就人口這一條件而言,從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資源少;而從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這就需要我們揚長避短,發展農業要走多種經營之路,發展工業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工業并積極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第三產業。臨近港澳、東南亞,引進外資方面更有利。可以利用優勢發展加工制造業。看來,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看漫畫,談感受。“豐收的苦惱”。教師承轉:有了優勢,是否就能夠發展得好呢?如果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我們家鄉加工的產品沒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任何優勢也就無法實現,也就不能促進區域的持續發展。因此,我們的發展需要其他地區的合作。
【地理走向世界的中國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走向世界的中國教案11-25
《走向世界的中國》教學反思06-13
走向世界的中國教案范文06-29
走向世界的中國教學設計12-18
《中國的地理差異》教案03-07
走向世界的中國測試題06-19
走向世界的中國1000字作文02-08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國 教學設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