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課文樹林里教案

時間:2021-06-11 14:45:11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級下冊課文樹林里教案

  教材分析

一年級下冊課文樹林里教案

  《樹林里》是《現代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部分第20課。這篇課文很有情趣,尤其是第二自然段出現的幾個象聲詞“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嘩啦嘩啦……”形象生動,會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識字。課文的插圖是彩色的,圖中的“鳥窩\樹洞\天牛 \毛毛蟲”栩栩如生,是看圖識字的好資源。憑借教材優勢,讓學生愉快地識字。在此同時,也體會到樹林里各種小生命的可愛。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在“識字寫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在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愿望。

  2.新課程標準下識字教學的走向是“課內識字,課外鞏固;課外識字,課內展示。”在課內,教師要充分地調集學生已有的積累,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學生自覺地多識字。

  預設目標

  1.認識“啾啾、咚咚、嘩啦”等詞語,交流孩子熟悉的像聲詞中的簡單漢字,并引導發現構字規律;看圖認識“鳥窩\樹洞\天牛 \毛毛蟲”

  認識并會寫本課生字“音、細”。

  2.正確地朗讀課文1——3自然段,初步感受樹林里各種可愛的生命。

  教學準備

  詞語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情境識字

  (師:老師帶小朋友到森林里玩玩。)

  1.請學生進入“森林”聽聲音,說說聽到了什么。

  2.大屏幕出示“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嘩啦嘩啦”這幾個像聲詞,請學生自由讀,讀準字音。

  (評說:運用現代媒體,將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物的環境中,增強了主體感受,激發學生識字、閱讀的興趣。)

  3.交流:

  猜猜說說“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嘩啦嘩啦”都是誰發出的聲音。

  ①關于“啾啾啾”的學習

  怎么讀?“啾啾啾”是誰在唱歌?

  通過創設情境,教師將學生不知不覺地引入了“角色”。

  請看一段實錄――

  生:“啾啾啾”是小鳥在唱歌。

  師:現在,我們把這里當作樹林,那你們就是——(生接)小鳥。那我呢?

  生1:您就是大鳥。

  生2:您就是鳥媽媽。

  師:我是鳥媽媽,你們都是我的孩子。下面媽媽和小鳥們一起來唱“啾啾啾”,你們先唱還是媽媽先唱?

  (齊讀——個別讀)

  評說:“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交流非常的親切、自然。當“孩子”把“jiu”讀成“jio”時,“媽媽”就親切地唱給他們聽(這里實則起到了正音的功效)。“媽媽”的唱是“范唱”的作用。在正音的過程中,也有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但用“請這只(群)小鳥來唱”來指揮,學生就覺得非常有趣。于是機械的生硬的生字記憶便充滿了生趣。

  ②“咚咚咚”的教學

  師:“咚咚咚”是誰在做什么呀?

  “咚咚咚”,究竟是誰在做什么?學生因為有了充分的候答時間,有了足夠的體驗的空間,于是就有了各種生動的“咚咚咚”。

  請看一段實錄-

  師:咱們先不急著回答,好好想想看,咚咚咚是誰在做什么呢?來,我們邊讀邊來做做動作。

  (學生邊讀邊做動作——有的做敲門的動作,有的做啄木鳥給大樹啄蟲的動作,有的在敲鼓,還有的小朋友離開位置,從不遠處大搖大擺地走過來。)

  教師隨機走到其中的一名學生面前,開始交流。

  師:請問,你是誰?你在做什么?

  生1:我是啄木鳥,我正在給大樹治病呢!(請該生表演,其他學生讀“咚咚咚”)

  生2:我是兔媽媽,剛剛采蘑菇回來,正在叫小兔子們開門呢!

  生3:我是大黑熊,我在森林里散步呢!

  評說:此時,學生的想像釋放了,教師及時運用生生互動中顯現的各種“資源”,不僅讓學生快快樂樂地識字,也讓學生高高興興地練習說話。

  ③“卡滋卡滋”:有的說是人走獨木橋時發出的聲音;有的說是毛毛蟲咬樹葉發出的聲音。

  ④“嘩啦嘩啦”:有的說是泉水流動的聲音;有的說是小野鴨在小河里游泳,翅膀拍打水面發出的聲音。

  (4)師小結:這些都是樹林里的聲音。(課件出示“聲音”一詞,學生齊讀。)

  樹林里,不同的鳥,不同的小昆蟲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課件出示課文的第一句:)

  4.正確朗讀課文1-2自然段。

  二、隨機識字

  1.(播放課件錄音——幾種動物、昆蟲的叫聲)請學生認真聽,再說說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學生一般都能說出這幾種象聲詞:嘰嘰嘰、喳喳喳、呱呱呱、嘎嘎嘎、咩咩咩、嗡嗡嗡、喵喵喵。

  教師隨機把這些詞和學生見面(如果學生說的詞,教師有準備的,就直接卡片出示。如果沒準備,教師就寫到黑板上。并有意識地把這些詞歸類。即是“口”字旁,又是形聲字的放在一起;是“口”字旁但不是形聲字的放在一起;不是“口”字旁的放在一起,如:汪汪汪。)

  2.引導學生發現構字規律。

  師:看著這些詞語,你們有什么發現嗎?

  (學生一般有以下幾種發現:

  (1)除了“卡滋卡滋、汪汪汪”,其他的都是“口”字旁;

  (2)都是三個字的,三個字都是一樣的;

  (3)都是動物的叫聲;

  (4)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右邊的字表示這個字的讀音。)

  對于“嘰嘰嘰”這類簡單的象聲詞,學生早在幼兒時期,通過唱歌、念兒歌和童謠就已經比較熟悉了。課堂上,教師充分調集學生的積累,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真正地讓識字回歸到生活中。值得一提的是: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構字規律,激發學生自覺識字的熱情。真正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

  3.指導書寫“音”、“細”。

  三、看圖識字

  1.請學生細細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請學生先把認識的詞和課文中的插圖連線。(課件出示連線的樣子)遇到困難時及時找同學或找老師幫助。(如:有些學生不認識天牛,有些學生一下字找不到毛毛蟲了等等)

  (2)小組交流:讀——把認識的詞語讀給同伴聽聽;

  聽——同伴認識的詞語我認識了沒有;

  學——請小老師幫助。

  3.集體交流:讀準必須掌握的三個詞語——樹洞、天牛、鳥窩(下限目標)

  4.師生齊讀第3自然段。

  這是個全員參與的識字過程。教學時,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圖文對照,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又一次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也是個動靜協調的過程,在前半節課的“熱鬧的叫聲”后進入靜靜的自學情景,也是一種和諧。

  四、尾聲

  師:告訴你,在樹林里要走得很輕很輕,不要踩到枯枝和落葉,因為小動物一聽到聲音,就會躲起來的。告訴你,走進樹林找一塊石頭坐下來。靜靜地聽,靜靜地看,靜靜地就像一棵樹一樣。(課文的最后一段)

  師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課件又進入了“森林”。觀看著森林中可愛的小生命們――――――

  課結束。

  讓孩子喜歡學習,發自內心的喜歡!――教師需要為孩子創設最佳的學習心境和學習環境。――――設計這節課的教師在努力。

  讓孩子感到學習有趣,是讓其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并非是當啦啦隊的歡樂。讓每一個學習者都在真正的學習,而且在自己的起點上提升。――這是每一位新語文課標實施者時時要想到的。――――設計這節課的教師在努力。

  附:課文

  樹林里

  樹林里有許多許多可愛的生命。

  聽!靜靜聽!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嘩啦嘩啦……不同的鳥,不同的小昆蟲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看!細細看!一棵樹上,有樹洞、有鳥窩;一片葉子上,有天牛、有毛毛蟲……只要我們慢慢地走,細細地看,你會認識許多可愛的朋友。

  告訴你,在樹林里要走得很輕很輕,不要踩到枯枝和落葉,因為小動物一聽到聲音,就會躲起來的。

  告訴你,走進樹林找一塊石頭坐下來。靜靜地聽,靜靜地看,靜靜地就像一棵樹一樣。

  《樹林里》教后反思

  有老師問我:“這么好的'一篇閱讀課文,教學時,我們一般都側重于閱讀,你為什么把它設計成識字課?”這個問題是我和師傅一起備課時就考慮到的。

  新課程下的教材觀強調,語文教材只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和師生對話的“話題”。可見,教材只是憑借。

  《現代小學語文》給老師和學生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作為一名實驗教師應該有這樣的創新精神和研究的態度。我們可以把《樹林里》上成閱讀課,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它設計成識字課,這是一種嘗試。關鍵是看這樣的課是不是真正的有趣、有效,課堂上有沒有孩子自己情趣的投入,思維的投入。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在“識字寫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我很在乎“孩子是否喜歡”。教學時,通過“情境識字、隨機識字、看圖識字”這些識字方法,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寬松、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在發現中積累語言。

  課間,當我問孩子們喜不喜歡這節課時,孩子們雀躍——“上課時,我們把教室當成了樹林,金老師是鳥媽媽,我們是小鳥,我們一起在樹林里唱歌,就像真的一樣!”“這節課我發現了這些字都是‘口’字旁的,還發現了這些詞都是動物的叫聲,我很開心!”“老師讓我們把認識的詞和旁邊的圖連線,我覺得很有意思!當我把‘毛毛蟲’這個詞和插圖中的毛毛蟲連起來的時候,我也很開心!”我想,也許這些就是課的成功之處吧。

  這個設計我共試了6次,因為每個班學生的情況不同,因此每次嘗試都會有新的發現。而師傅總在課前課后對我說:“不要硬記原來的教案,應該對學生作充分預設,這是課堂成功的基礎。在教學時,一定聽清學生的發言,善于捕捉‘亮點’、利用學生即時生成的資源,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提高。”

  在“隨機識字”這一環節,我就是這樣充分利用有益信息,自然地滲透構字規律,促進教學生成的。

  備課時,我們就估計學生可能會發現“都是口字旁的”、“都是三個字的”、“都是動物的聲音”這幾種特點,至于“右邊的那個字就表示這個字的讀音”這個特點或許會有困難。師傅提示我:“不在乎孩子能否說全,要在乎學生有沒有參與發現!┅┅”

  幾次嘗試中,發覺所有班級的學生都在積極在發現,有個別班級的學生甚至發現了“形聲字”的規律。

  有的學生說:“右邊的字好像就是這個字的讀法。”也有的說:“左邊是口字旁,右邊那個字是當拼音的。”雖然,孩子說不清楚,但是,大家已經在努力地發現了!我沒有馬上去糾正他們,而是把這個空間繼續留給他們。讓他們嘗試著說清楚。當學生都明白“右邊的字的讀音就是這個字的讀音”時,我就點住“右邊”的字,請學生認讀,然后再讀讀整個象聲詞。自然地加深了學生對生字的印象。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發展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必然會不斷地產生許多學習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可供教師使用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教師獨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這也正是我在幾次嘗試后的最大感受吧。

【一年級下冊課文樹林里教案】相關文章:

課文在樹林里教案07-04

課文在樹林里教案08-25

一年級下冊課文樹林里教案08-25

課文《紅樹林》教案范文06-26

云南冬天的樹林課文教案08-27

下冊課文:翠鳥優秀教案12-20

樹林里的流浪詩歌07-04

樹林里的小溪作文09-08

樹林里的春天作文06-0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日本∨a精品视频 | 思思久99在热线女精品视频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堂 | 亚洲国产va午夜在线电影 |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区 |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