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觀察蝸牛的運動》教案設計
教材:綜合實踐三年級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
學情分析
蝸牛是一種常見的小動物,容易捕捉.易于飼養,好觀察。有的學生從小就很喜歡,經常捉來玩。而且學生在小學三年級科學中已經過學習蝸牛的一些知識,有不少關于蝸牛的感性認識。了解蝸牛的外部形態結構,如蝸牛身體柔軟,體外有硬殼,頭上有觸角,還可能了解蝸牛觸角的作用,運動方式,食物,生活習性等。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進行有效教學,防止“零起點。”并且學生已初步具有使用放大鏡的技能,對動手操作、探究也充滿濃厚的興趣。因此,本節教學重難點是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并能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學會合作探究; 觀察蝸牛的運動,發現蝸牛運動中蘊藏著的奧秘,與同學分享。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合作探究,感受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發現知識的樂趣。
3、科學知識目標:通過觀察,知道蝸牛是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它的身體是怎樣前進的,它爬行留下的黏液有什么用處等。
課前準備:
1、學生5或6人為一個小組(桌子抽屜里事先放好放大鏡、一塊玻璃片、一塊木板、小刀、鋼絲、滑板、樹皮)
2、學生自帶鉛筆、直尺等各種文具。
3、用紙盒裝若干蝸牛,塑料杯若干只,用報紙蓋好。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大家快看屏幕,這些是什么?”老師邊展示幾組漂亮的蝸牛圖片邊問。
生:“蝸牛!”“蝸牛!”學生已陶醉在精美的畫面中,脫口說道。
師:“仔細想想,你在哪里見到過或捉到過蝸牛?”
生:“夏天,下過雨后的墻上,墻角邊。”“路旁的草叢里。”“草地里。”“樹下。” “磚縫里。”……學生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不斷地相互補充著。
師:“這說明蝸牛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
生:“陰暗,潮濕的環境里。”學生順理成章地歸納出了結論。
師:“那我也想請大家說說就目前你對蝸牛的認識有哪些?”
生:“有殼!”“沒有骨頭,身體軟綿綿的,能縮進殼里去,也能從殼里伸出來!”“身上有粘液!”“頭上有四條伸出的角,我想大概是它的觸角,兩條長,兩條短!”“沒有腳,但它卻能爬行!”……看來學生已對蝸牛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師:“真不錯,今天啊,老師已經把蝸牛請進了我們的課堂,等一下我們再一起來觀察蝸牛,但為了使我們能更大、更清晰地看清蝸牛,我們還得使用一件工具,這是什么?”“放大鏡!”“以前用過嗎?”“用過的!”學生非常自信的回答著。“請大家用放大鏡先觀察一下放在桌子的紙片上寫了什么字?”老師用2號字在每張紙片上印上了“觀察蝸牛的運動”四個字,大約過了10秒鐘左右,“觀察蝸牛的運動!”“觀察蝸牛的運動!”回答聲此起彼伏。看來學生對放大鏡地使用已經不成問題了。
二、觀察蝸牛的爬行
“現在,每組可以把蝸牛從燒杯內輕輕地取出來然后輕輕地放在玻璃板上用放大鏡從上到下仔細地觀察,它可是一條小生命呦,要小心!看看有沒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蝸牛沒有腳,它是靠腹部一伸一縮前進的。
師:對,蝸牛的腹部肌肉很發達,它就是蝸牛的.運動器官,叫腹足。(教師板書:腹足)
生:蝸牛前進時是像波浪式的。
師;這個同學觀察得真仔細啊。請同學們看一個錄像。(蝸牛爬行的錄像)從錄像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蝸牛運動時腹足上有波浪的圖案,那是因為蝸牛是以波浪方式前進。請同學們把蝸牛放在手心上,說說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種吸起來的感覺。
師:是的,這種吸起來的感覺正是蝸牛以波浪式的前進方式在你的手心上爬行。
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濕漉漉的痕跡。
師: “你們組觀察得也很仔細,這痕跡是什么啊?”
生:“是蝸牛分泌的粘液。”
師:“對了,那蝸牛的身體就是在粘液中滑行。”老師順著學生的思路,不斷地啟發著。那么你還想了解有關蝸牛分泌出來的粘液的什么情況呢?
生:我想了解這種粘液有什么用?
生:我想了解這種粘液是由什么組成的?
。。。。。。
師:“這些問題大家都提得太好了,都非常有價值。那么,今天我們就先重點來探究蝸牛的粘液有什么作用?
三、觀察蝸牛的粘液
溫馨提示:
1、每個小組組長專門記錄觀察記錄
2、觀察蝸牛時,請先把觀察步驟讀一遍,然后再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記錄
3、小組成員要認真配合組長
4、觀察時不要吵鬧、大聲喊叫,有問題時要舉手提問
5、觀察完一個內容,并完成觀察記錄,才可以進行下一個內容的觀察。
觀察內容